日本小學生午餐為何讓人稱讚?

紫衫龍王張耀武


少年強則國強,學生是國與民族的未來與希望,自然備受重視。世界很多地方的學校都會為學生提供午餐,各國的學生午餐也各不相同,而日本的學生午餐是出了名的優質,被稱為全世界最好的學生午餐。

日本學生午餐得到讚譽有很多原因:

  • 第一,午餐的質量的確很高,營養均衡安全衛生;
  • 第二,學生與老師的參與度很高,陪餐制度完善;
  • 第三,午餐也是一種教育。


日本的學校給學生提供午餐最早起源於明治維新時代的“給食制度”,當時是為了讓家庭貧困的孩子得到充裕的營養。二戰後的1954年,日本全年要求小學給學生提供午餐,而費用主要由國家補貼,家長只需要象徵性交一點費用。之後,中學也被納入午餐配給的範圍。

在日本,提供給學生的午餐必須符合國際規定的營養標準,在2003年前中學生的午餐還必須要求配備純牛奶。日本學生的午餐分量並不多,但種類非常豐富,牛奶、肉類、蔬菜與海產幾乎都有,如果不夠可以加。這也是過去100年裡,日本人平均身高提升了15公分的重要原因。


雖然午餐是學校提供,但並不代表學生只要吃就可以了。日本很多學校都會給學生提供土地用於種植一些農作物,收貨的農產品也用於午餐。午餐的製作、分配的過程,學生可以參與也必須參與,從幼兒園開始,日本的孩子在午餐時間就開始參加一些簡單活動。

另外,日本學校的午餐食譜也接受學生的提議,學生可以說自己希望的食單。在用餐的時候,老師們也是與學生們一起用餐的,這種陪餐制度在日本也是一種普遍現象。


“這45分鐘的午餐時間也是教育時間,與其他課程時間沒有區別。”這是全球點讚的紀錄片《School lunch in Japan》中一位日本校長所說。日本頒佈的《食育基本法》是世界上首部規定飲食行為的法律。

在日本人看來,飲食教育非常重要,通過食物可以影響孩子的思想與身體。青少年時期是體格與心理發展的黃金時期,對於日成長至關重要。日本的學校午餐,不僅僅是讓孩子享用美味安全營養的食物,還要讓孩子們明白食物的珍貴,懂得感恩,懂得勞動與收貨的意義,懂得合作與禮貌等諸多的人生道理。

食物,不僅僅是用於果腹充飢,澹奕認為日本午餐得到廣泛讚譽不僅僅是其營養安全,更是因為日本人將午餐作為一種無形的教育在認真對待,這才是最珍貴的。


澹奕


哈嘍,我是小曼姐,其實我兒子沒有上小學之前,我是沒有了解過日本小學生的午餐是什麼樣的,自從知道後,我覺得好的一個地方在於它的形式,他們是安排班上的同學去“配飯”,而配飯員是輪流的,所以每個人都會有機會得到鍛鍊,而且剩飯剩菜,餐盤等都需要自己處理乾淨。

我覺得這可以很好的讓小孩子獨立,像我兒子他就不在學校吃午飯,每天我婆婆去學校接他回家吃午飯,在家裡睡午覺後再去學校,雖然學校有食堂,但我兒子就是不願意去,因為班上的同學都是回家吃飯的,沒人陪他一起。

像日本小學生那樣在課室裡和同學們一起吃午飯,其實可以很好的拉近與同學之間的距離,同時不用來回奔波,多了很多的休息時間,還可以培養自己獨立吃飯的習慣,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

希望以後我們的學校也能逐步實現。


鄉村小曼姐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並不是單單的“午餐”,而是一種“教育”。在午餐中包含著對孩子的教育,這點才是讓全世界為之點讚的最重要原因!日本的學校供餐制度,注重飲食和營養的平衡,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灌輸“食育”的思想,讓孩子學習到:吃到肚子裡面的食物對於身體是十分重要,影響著情緒和思考。通過小時候的日常教育,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養成對於飲食“重視”的態度,這才是日本學校飲食制度的“精髓”!

午餐時間,並不是“休息時間”

如開頭所講,日本學校對於午餐時間的認知,並不是“休息時間”,而是“教育時間的延伸”。我們先來看一下日本午餐時間的樣子,然後再分析分析。

老師會帶頭讓孩子理解到食物的“真諦”,有一種“儀式”和“神聖感”在內。老師不會催促孩子進食,也不會逼迫他們進食,而是通過自身讓孩子學習到哪些習慣需要養成。

為了培養孩子“相互”幫扶的思想,會安排同班同學去“配飯”,而配飯員是輪流的,所以每個人都會有機會得到鍛鍊。讓孩子從小就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午餐這件事,才是從小的教育!另外,日本學校的餐廳不會有清潔員,剩飯剩菜,餐盤等都需要自己處理乾淨。

像這樣的飲食體系,日本從1970年左右就已經建立,已經在日本施行了40多年。

午餐並非大魚大肉,通常是以清淡為主,每天都會更換不同的菜單。

有時候會有麻婆豆腐,但是青菜是必須的。

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就是“牛奶”,雖然日本人在上個世紀個子矮小,但是現在的日本人已經不再矮小。

以清淡為主就是讓孩子避免肥胖過度,日本是一個長壽的國家,整體的體重都不是很高,這就是因為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保持身材,注意節制的習慣。

午飯製作會有學生參與

上文我們看到,日本小學的午餐很注重個體的培養。而午飯的製作的過程,也有許多學生的參與,這樣更加培養了動手能力。下面介紹一下某小學5年級學生,參與午飯製作的過程。

一般女孩子比較會注意飲食搭配,可以自己的選取材料,進行製作。

男孩子則幫助一些稍微體力的活,比如“和麵”等。

切菜也是由孩子完成,老師會在一旁監督。

老師的作用多是指導性,不會太多的參與,多是孩子動手進行。

這些只不過是日本小學生的日常而已,在他們看來就是:理所當然。

日本吃飯的基本禮儀

小學生學習吃飯的基本禮儀就是:

  • 飯前說聲“いただきます”

  • 飯後說聲“ごちそうさま”

  • 自己餐盤自己收拾

  • 不剩飯剩菜

這些在我們看來,很簡單,但是做到,真的很難!如果不是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長大以後,就難以習慣。一位居住在法國的日本人,將自己在日本的孩子午飯的情形拍成視頻,傳到了網站之上,引發全球700萬人的觀看。

上完課以後向老師鞠躬感謝。

之後搖身一變身穿衣服,開始吃午飯,並且井然有序。

在日本學校普通的場景,卻讓他國的人感受到“意外的不同”

現在還有多少孩子能夠這樣的掃地?

上面是孩子自己整理的“喝完的牛奶盒”

牛奶盒會逐一的拆開,沖洗,清理,擺放整齊!

結束語

只希望,好的地方能夠吸收,學習而已。有時候,有對比,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你覺得你能做到這樣嗎?

部分文章介紹:

《日本要收取二維碼使用費?真相究竟如何!》

《日本的不可思議:你的常識在日本行不通!》

《談日本人國民性:“忍”並非本意,“嫉妒”與生俱來?!》


日本二三事


之前,日本小學生的午餐流程被拍攝下來,整個過程表現得非常精細和暖心,不僅從食材的準備搭配上,而且還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教育,包括不浪費食物、樹立環保意識、感恩為你付出的人,使學生從小開始就身體力行接受各種教育,這種精細化的教育過程恐怕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輕易照搬。

下面從頭到尾來具體說說。

一般來說,如果學校有足夠的土地,都會讓學生種一些瓜果蔬菜,讓學生感到食物來之不易。視頻中,午餐有一道菜是土豆泥,所用土豆來源於學校農場,是學生自己種的。

午餐講究營養膳食搭配,通常包括主食、兩菜一湯和牛乳,食物搭配都有嚴格規定,小學生的熱量會控制一餐在七百卡路里上下。視頻中,學校有中心廚房,5名廚師每天都要在三小時內,做出720份食物。在保證食物新鮮的同時,還要照顧好分量,避免浪費。

學校下課後,學生們會先去洗手,洗完手後,其他學生攤開自帶的餐布和筷子,還要繫上白圍裙,戴好口罩、餐帽,女生還要把長頭髮塞進帽子裡,在教室等待用餐。

其中,部分學生會被分配成午餐值日生,剛開始會拿著小本子一一詢問,“有沒有腹瀉、咳嗽或流鼻涕?還有沒有認真洗手?”

確認無誤之後,學生們開始用消毒水洗手。

後面跟著班主任去取餐,取晚餐臨走之前,午餐值日生會向廚師們鞠躬,並大聲致謝:“我們是5年級2班的學生,謝謝給我們烹製美味的食物。”

飯菜抬回教室,值日生會給大家分配食物,其他學生坐等開飯。

發完餐之後,如果多出來的食物,會給飯量大的同學。如果同學太多,那麼就要猜拳,贏的人才能吃。

在正式吃飯之前,午餐值日生會講解說:“土豆是六年級學生種的,做汁用的梨來自附近一個農場。”老師接著說:“六年級學生在學校農場種了土豆,來年3月份就輪到你們種土豆了。然後7月份我們又能吃上土豆了。”講解完,老師和學生們會一起吃午餐。

學生們吃完飯,第一件事便是拆牛奶盒。值日生收集大家拆開的牛奶盒,清洗乾淨之後,還要曬乾,第二天再送到學校的回收站。

吃完飯,老師和學生們會集體刷牙。

刷完牙後,午餐值日生負責把大家吃得乾乾淨淨的餐具整理好,並運回廚房。在整理餐具前,一名值日生跟大家說:“感謝您為我們做的美味午飯!”同學們跟著重複同樣的話。

接下來,就是每天固定的20分鐘清潔時間。教室、走廊、樓梯、大門入口、洗手間、健身室、老師辦公室都要打掃,由學生們負責。

這個視頻的拍攝者是一名住在美國紐約的日本媽媽,拍攝的原因是她到孩子美國的學校參觀,發現午餐浪費驚人,桌上一片狼藉,地板上扔著垃圾。

作為環境學家兼紀錄片導演,她實在不能忍受這種現象,回到日本之後,她拍攝了一部8分鐘紀錄片,名為《日本的學校午餐》,結果意外走紅網絡,有1300多萬人次觀看,得到近6萬個贊,1萬多評論。

據瞭解,對於學生所需要承擔的午餐費,家長每月只交3000~4000日元(約200元人民幣)食材費,人工及其它費用由政府承擔,到了貧困地區,連材料費也免了。


金十數據


以前我知道的日本學校的午餐

我以前瞭解的日本學校的午餐被人稱讚,是因為他們簡簡單單的一頓午餐,就把需要的營養都放進去了。幾乎所有的日本學校的午餐,每餐都合理搭配了,主食、肉類、蔬菜和牛奶。因為他們要求學校午餐必須保證食譜是符合國際規定的營養標準。這是他們最基本的。


現在我瞭解的日本學生的午餐情況之一

後來我看了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關於日本教育的一集,主題是集體式教育——日本是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但其中午餐部分尤其讓我感觸良多。特地又去把這部分重溫並截圖下來,給大家多一個參考。


東京藤幼兒園

其實它最出名的是園所的圓形設計,非常獨特,出自手冢貴晴夫婦之手,但跟問題無關,就不多展開了。


這所幼兒園的午餐以圓桌,每桌約6個孩子安排,午餐時間,老師還會彈琴給孩子們聽。


午餐可以選擇從家裡自己帶便當,也可以吃學校的配餐。驚喜的是,園長讓孩子們在這種不一樣中學會了分享和平等。


我們的幼兒園午餐時間,老師一般都是要求安靜,各吃各的。但這個藤幼兒園園長會和孩子們互動。


因為園長的每個互動,都是教育孩子的道具。真的佩服日本教育滲透到了方方面面。


教育什麼呢?

教育孩子們,自己的食物要自己保護,從而培養他們自立的意識。

這一點讓我激動,因為不管對於兄弟姐妹的家庭還是之後他們成長,步入社會,這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然後周軼君女士問了一個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如何保持孩子的分享品德的同時,還能保護好自己的東西呢?”


園長是這樣回答的:

其實分享和保護是不衝突的。

你看,簡簡單單的一頓午飯,你可以選擇只是填飽肚子補充能量;也可以選擇從細小,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細節中,將教育滲透進去。


我是2歲櫻桃的麻麻,也是一位不停學習的寶媽。關注帶娃的方方面面,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打怪!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轉發哦~

櫻桃麻麻育兒日記


我家的兩個孩子在日本長大,其實不光是小學,從幼稚園開始,午餐就成為教育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填飽肚子而已。

1. 營養、衛生

孩子們的午餐都由專門的營養師搭配,不僅注重口味,更加註意營養均衡,連熱量都進行嚴格的計算。

每個孩子都要攜帶自己的口罩,分發和領取食物的時候必須帶好口罩,洗乾淨手。長年累月下來,孩子們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

2. 協作精神

每到中午時分,孩子們會一起去食堂抬飯,輪流當值日生,培養協作精神。尤其是高年級的同學需要照顧低年級的學弟學妹們,幫他們打飯、維持秩序,讓他們對他人有一份責任心,懂得照顧幫助弱小。

用餐的時候,老師和孩子們會在一起,氣氛和諧愉快,增進了師生感情。

3. 學會珍惜

珍惜食物當然是一方面。自從到了美國,我和孩子都對美國人的浪費忍無可忍。很多孩子中午領了飯,一口都不吃就直接扔進垃圾桶,然後扭頭去買冰激凌和薯條吃。而這樣的行為,並沒有老師和家長進行制止。

在日本,這種行為是絕對不能被允許的。不光是老師和家長會教育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就連同學之間也會相互影響。

除了珍惜食物,孩子們也要學會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每次去食堂領飯時,孩子們都要向工作人員們大聲地鞠躬道謝,這是為了讓他們從小學會珍惜食物,感恩他人的付出。這世界上,沒有什麼理所當然的事情。

4. 也是一種遊戲

如果有同學請假,那多出的飯菜和牛奶大家可以猜拳分配,這又是遊戲的一種。閨女有幾次贏了額外的牛奶和水果,高興的像中了獎。

5. 環保教育

午餐還和環保有關,對,你沒聽錯。

在進入小學之前,校方專門給家族發了一封信,讓孩子們在家練習折牛奶盒。這是每個孩子的必備技能。

孩子們每天中午都有一個紙盒的牛奶,喝完以後要把盒子清洗乾淨,然後摺好摞在一起,再進行回收利用。孩子們的教科書都是由這些牛奶盒子回收之後製造的。

老師們會專門對此進行說明教育,讓環保的概念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

日本的垃圾回收做得如此成功,小學午餐時的教育,也功不可沒呢。

我不知道國內的孩子們是不是喜歡吃幼兒園和學校的飯菜,反正我家的孩子在日本時,家裡的飯或許不好好吃,可幼稚園和學校的飯永遠都是好吃的。

每個學期,幼稚園和小學都會邀請家長去學校觀摩孩子們的午餐,並且一同進餐。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就被兒子的食量嚇到了。幼稚園的咖喱烏冬麵,兒子不僅回了一次碗,還把我那份給吃光了。比在家裡能吃多了。

所以,口味好,營養全面,有教育意義,還有遊戲的一面,這樣的午餐當然受歡迎了。


木橋故事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並不是單單的“午餐”,而是一種“教育”。在午餐中包含著對孩子的教育,這點才是讓全世界為之點讚的最重要原因!日本的學校供餐制度,注重飲食和營養的平衡,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灌輸“食育”的思想,讓孩子學習到:吃到肚子裡面的食物對於身體是十分重要,影響著情緒和思考。通過小時候的日常教育,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養成對於飲食“重視”的態度,這才是日本學校飲食制度的“精髓”!

午餐時間,並不是“休息時間”

如開頭所講,日本學校對於午餐時間的認知,並不是“休息時間”,而是“教育時間的延伸”。我們先來看一下日本午餐時間的樣子,然後再分析分析。

老師會帶頭讓孩子理解到食物的“真諦”,有一種“儀式”和“神聖感”在內。老師不會催促孩子進食,也不會逼迫他們進食,而是通過自身讓孩子學習到哪些習慣需要養成。

為了培養孩子“相互”幫扶的思想,會安排同班同學去“配飯”,而配飯員是輪流的,所以每個人都會有機會得到鍛鍊。讓孩子從小就以不同的視角看待午餐這件事,才是從小的教育!另外,日本學校的餐廳不會有清潔員,剩飯剩菜,餐盤等都需要自己處理乾淨。

像這樣的飲食體系,日本從1970年左右就已經建立,已經在日本施行了40多年。

午餐並非大魚大肉,通常是以清淡為主,每天都會更換不同的菜單。

有時候會有麻婆豆腐,但是青菜是必須的。

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就是“牛奶”,雖然日本人在上個世紀個子矮小,但是現在的日本人已經不再矮小。

以清淡為主就是讓孩子避免肥胖過度,日本是一個長壽的國家,整體的體重都不是很高,這就是因為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保持身材,注意節制的習慣。

午飯製作會有學生參與

上文我們看到,日本小學的午餐很注重個體的培養。而午飯的製作的過程,也有許多學生的參與,這樣更加培養了動手能力。下面介紹一下某小學5年級學生,參與午飯製作的過程。

一般女孩子比較會注意飲食搭配,可以自己的選取材料,進行製作。

男孩子則幫助一些稍微體力的活,比如“和麵”等。

切菜也是由孩子完成,老師會在一旁監督。

老師的作用多是指導性,不會太多的參與,多是孩子動手進行。

這些只不過是日本小學生的日常而已,在他們看來就是:理所當然。

日本吃飯的基本禮儀

小學生學習吃飯的基本禮儀就是:

飯前說聲“いただきます”

飯後說聲“ごちそうさま”

自己餐盤自己收拾

不剩飯剩菜

這些在我們看來,很簡單,但是做到,真的很難!如果不是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長大以後,就難以習慣。一位居住在法國的日本人,將自己在日本的孩子午飯的情形拍成視頻,傳到了網站之上,引發全球700萬人的觀看。

上完課以後向老師鞠躬感謝。

之後搖身一變身穿衣服,開始吃午飯,並且井然有序。

在日本學校普通的場景,卻讓他國的人感受到“意外的不同”

現在還有多少孩子能夠這樣的掃地?

上面是孩子自己整理的“喝完的牛奶盒”

牛奶盒會逐一的拆開,沖洗,清理,擺放整齊!

結束語

只希望,好的地方能夠吸收,學習而已。有時候,有對比,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你覺得你能做到這樣嗎?

部分文章介紹:

《日本要收取二維碼使用費?真相究竟如何!》

《日本的不可思議:你的常識在日本行不通!》

《談日本人國民性:“忍”並非本意,“嫉妒”與生俱來?!》


盜國家礦物744員工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並不是單單的“午餐”,而是一種“教育”。在午餐中包含著對孩子的教育,這點才是讓全世界為之點讚的最重要原因!日本的學校供餐制度,注重飲食和營養的平衡,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孩子灌輸“食育”的思想,讓孩子學習到:吃到肚子裡面的食物對於身體是十分重要,影響著情緒和思考。通過小時候的日常教育,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養成對於飲食“重視”的態度,這才是日本學校飲食制度的“精髓”!

  一般來說,如果學校有足夠的土地,都會讓學生種一些瓜果蔬菜,讓學生感到食物來之不易。如果午餐有一道菜是土豆泥,所用土豆來源於學校農場,是學生自己種的。午餐講究營養膳食搭配,通常包括主食、兩菜一湯和牛乳,食物搭配都有嚴格規定,小學生的熱量會控制一餐在七百卡路里上下。學校有中心廚房,5名廚師每天都要在三小時內,做出720份食物。在保證食物新鮮的同時,還要照顧好分量,避免浪費。而午飯的製作的過程,也有許多學生的參與,這樣更加培養了動手能力。一般女孩子比較會注意飲食搭配,可以自己的選取材料,進行製作。男孩子則幫助一些稍微體力的活,比如“和麵”等。切菜也是由孩子完成,老師會在一旁監督。老師的作用多是指導性,不會太多的參與,多是孩子動手進行。吃完飯之後自己餐盤自己收拾,不剩飯剩菜。這些在我們看來,很簡單,但是做到,真的很難!如果不是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長大以後,就難以習慣。

  很多家長不是高學歷,很多家長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這其實是家長不會生活的一種表現。我本人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學習。我們改變不了教學的放棄,如何讓孩子贏在未來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出路,學習是最好的選擇,但不是唯一的。情商高過智商,能力優於學歷的孩子未來會更勝一籌。把苦吃在童年,把良好的生活方式樹立在童年,把良好的思維模式培養在童年。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通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摳腳老爸


先寶媽媽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沒有兒子以前,很少關注育兒方面的資訊,有了兒子以後,為了能更好的照顧兒子,教育兒子,看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資料!一頓普通的日本小學生午餐,為什麼能讓全世界震驚,我看過一部《School Lunch in Japan》的記錄片,短短8分鐘的內容,信息量巨大,讓人不覺深省!建議大家都可以去看一下,淺談一下我的看法!

1、日本的“給食”制度,從表面上,是國家對於小學生的一項福利,用以貧困家庭為對象,給與午餐資助,類似於我們中國的午餐補貼一樣,但我們針對的是工薪階層!而從更加深遠的角度考慮,這未嘗不是一種啟蒙式的早期教育!日本《食育教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規定國民飲食的法律,他們認為,“食育”非常重要,通過食物對孩子的影響來培養孩子的思想和身體,值得我們國人學習!

2、對於孩子來說,從小就親自栽種食材,從開始播種,到生根,到發芽,到長出莖葉,然後開花結果,孩子在一步步的實踐操作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並且親自體會了在課堂上老師所提到的自然知識,這就是一堂生動的自然課!因為是親手種的,自己的勞動果實,最後被做成食材,吃起來更加美味,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綠色又環保,讓孩子能深刻的體會,珍惜食物,懂得一粥一菜來之不易,會更加感恩別人的勞動付出!

3、進餐中的文化!現在很多孩子,在家裡都是過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日本小學生的午餐時間,除了做飯,其餘的事情都是學生們自己做的,取餐,分發食物,餐盤的清洗,餐廳的清潔衛生,大家各司其職,全部都是學生們自己完成的,不僅培養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動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大家學會了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懂得互相配合,團隊合作!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少年強則國強!或許日本的“食育”教育,能給我們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的中國,一個很好的警醒!


先媽育兒


日本小學生午餐能稱讚的地方是首都,因為在首都內,惹怒的高官級別太高,受懲罰的程度會增加高度。所以,首都的小學生午餐是堅持不懈的高質量,不忘初心的高質量。


同時一線城市和首都的小學生午餐一樣的。這點無需質疑的。


低於一線城市離首都較遠的城市就會變成領導視察的表演秀,或者是記者採訪的表演秀。為啥,成本高唄?

領導視察的時候必須搞好質量,不然領導發揮權力不讓幹了,就沒法圈錢了啊。所以要給領導表演最好的。

記者來採訪了,要像領導來了一樣的表演啊,必須費錢搞好資料,記者是帶著攝像機採訪的,等於做長時間的廣告啊。


日本小學生午餐可以稱讚的是首都和一線城市,離開首都較遠的城市不用了,一般化,如果去採訪,他們會弄一場表演秀給大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