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的书值得读吗?

用户54837253804


首先你这个问题就有问题。一本书出版以后是面向大多数读者的,有人喜欢就去读,有人不喜欢就不去读。至于是否值得则显得太过功利。

鲍勃迪伦作为诺奖得主,作品的水准肯定是公认的顶级,没有什么需要质疑的。文学作品不是励志小说,陶冶情操的价值远胜于经济实用性,所以读书,特别是文学作品,不要再考虑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想想到底喜不喜欢。


斯蒂芬林奇


说到底,还是除开他的音乐,看他的诗歌(歌词)的文学性是否跟顶级的诗人相提并论才公平,而不是因为他的音乐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导致这场竞争偏向于他。

还文学一个干净的竞争平台,跟政治跟社会影响力跟音乐无关。

看到中国有些作家评论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一大堆是马后炮的捧场而已。

有个别人敢说真话,假如鲍勃迪伦的歌词算作诗歌,跟顶级的诗人去比较看看。这是最公平的评选竞争。

我就不说个别人对他的评价了,不然你们会觉得贬低了迪伦。

希望中国真正的诗人和专业评论家理性评判现代顶级诗歌作品和鲍勃迪伦的歌词(可以当作诗歌)和其他作品,以同一标准去看待,看看迪伦的诗歌是不是达到世界顶级的水准。

跟社会影响力和音乐之类的无关。而不是没有深入研究过鲍勃迪伦的作品就开始追捧。

从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丘吉尔起,诺贝尔评委的话就值得怀疑。


搞笑李老师


很值得读

在颁奖典礼上他是这莫说的:扼杀一个反叛者的最好方式,是给他颁发一个奖项,至少好过使用监狱和坦克,正如就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某些地方此刻正在发生的一样。那些仍在为自由而反抗的人们,荣耀永属他们,与自由一起长存。

The best way to kill a Rebel is to award him a prize,at least better than to use jails and tanks,like those happening somewhere at this time on the same globe of ours.Yet glory will forever belongs to those resisiting people,for the long-live freedom.

这是鲍勃对自己获得诺奖的回应……

那些仍在为自由而反抗的人们,荣耀永属他们,与自由一起长存。仅这一句就足以让我路转粉


沈森斯坦森


考研时常提:存在即合理~ o(* ̄▽ ̄*)o

其实早在1996年,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为鲍勃·迪伦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向媒体宣读艾伦·金斯伯格的推荐信:“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十年后的2006年,鲍勃·迪伦凭借回忆录《像一块滚石》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当时诺贝尔奖评委员会对鲍勃·迪伦的评价是:“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

鲍勃·迪伦还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个奖项。2008年摘得普利策文学奖时,评委会称其“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及歌词创作中非凡的诗性力量”。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3日,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评价其为“最棒的诗人”。


进击的大笨鸟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2016年10月13日,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Bob Dylan)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在法国看来,鲍勃·迪伦赋予音乐的、可以改变人类和世界的颠覆性力量(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蒂评)。

鲍勃·迪伦

他让音乐真正变成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一个工具。

鲍勃·迪伦颇具创造力的作品为美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越大,那些总是想代表时代的人,越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影响,那个时代过去了,他们就过去了。鲍勃·迪伦的低调,他一直在坚持做演出,从他的第一首歌到现在,这中间一脉相承的音乐形式,反而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


Y莫欺少年穷


初恋女友眼中的鲍勃·迪伦 陈震

  苏西·罗托洛(Suze Rotolo,1943-2011),“迪伦的缪斯兼导师”,“启发迪伦写出了他的一些最伟大情歌的缪斯”,美国艺术家。她是鲍勃·迪伦的第一位真爱,迪伦一九六零年代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发展期间的女友,迪伦众多传世情歌中的女主角,迪伦政治意识的启蒙者和他为抗议歌手的推动者,间接而深远地影响了迪伦歌词创作的女人。

  当17岁的苏西遇见20岁的迪伦

  苏西1943年11月出生于纽约皇后区。她的父亲是工会领袖,也是一名插图画家;母亲是意大利共产党机关报《团结报》美国版的编辑和专栏作家,曾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时期远赴欧洲担任国际纵队的情报员。

  受红色家庭背景影响,苏西中学时代便积极投身社会运动。当1961年7月底她与迪伦在纽约河滨教堂初遇时,年仅17岁,高中毕业没多久的她已经是美国最重要的民权组织之一“争取种族平等大会”(CORE)和反核战组织“原子能法稳健政策委员会”(SANE)的正式成员,正在全身心地致力于民权、反核战和各种追求自由平等的运动。

  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也才刚刚20岁出头。迪伦在他的自传中这样描述对苏西的一见钟情,“第一眼看到苏西,我就目不转睛。她是我见过最挑人色欲的尤物。她皮肤白皙,一头金发,是纯种意大利人。空气中瞬间充满了香蕉叶子的味道。我们开始交谈,我的头开始晕眩,丘比特之箭曾经在我耳畔呼啸而过,但是这一次它射中了我的心脏。遇见她就像是走进了《一千零一夜》。她的微笑照亮了一整条熙熙攘攘的街道。她就像是罗丹的雕塑被赋予了生命。接下来的整整一个星期,我都对她魂牵梦绕,我知道自己生平第一次坠入了爱河,即便三十英里外我仍能感觉到她的气息。”一星期后,两人再次见面,随即开始了热恋。

  书中记录了苏西亲历的一九六零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苏西在书中写道,“在我们认识时,鲍勃对政治还没有概念,我把我对政治等方面的兴趣转移给了他”。事实上,正是苏西对政治运动的参与和她的左翼政治观点间接启发迪伦创作了《答案在风中飘》、《大雨将至》及《战争的主人》这几首将他推上“时代代言人”宝座的抗议歌曲。

  苏西不仅仅将迪伦引上了“政治之路”。迪伦还曾坦承:对他歌曲创作影响深远的德国大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是由苏西推荐和介绍给他的;而把他带进法国诗人阿尔蒂尔·兰波的世界的也是苏西,兰波对他的歌词创作亦是影响巨大;另外,自己对绘画的兴趣也是源于身为艺术家的苏西的影响。

  1963年5月,鲍勃·迪伦发行了他整个音乐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张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它一扫迪伦上一张唱片,即他的处女唱片的颓势,一举奠定了他的巨星地位。这就是一张鲍勃和苏西的合体专辑。专辑中十一首迪伦原创的歌曲里的绝大部分创作于两人相恋后,它由抗议歌曲和爱情歌曲两部分组成。如前所述,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大雨将至》及《战争的主人》等抗议歌曲的诞生来自苏西的间接影响;情歌部分的灵感则大多源自1962年两人的一段分离带给他的思念之苦。

  分手后,迪伦试图摘掉“时代代言人”的帽子

  1962年下半年,苏西在意大利佩鲁贾学习艺术,在他们天各一方的日子里,深陷思念海洋的迪伦为苏西写了不少传世情歌,其中有数首收录进了《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别想太多,一切都好》(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在这首歌中,他为苏西写下名句,“我给了她我的心,可她想要的是我的灵魂”,在《沿着高速公路》(Down The Highway)中,他写道,“大海带走我的姑娘/ 我的姑娘带走我的心/ 她把它装进行李箱/ 带到了意大利,意大利”;值得一提的是,迪伦此间也写给苏西很多情书,苏西在本书中披露了部分内容,其中有一段是如此动人,“没有大事发生,一切还保持着原样——鲍勃·谢尔顿在等着他的珍,狗在等着出门,贼在等着老妇人,孩子们在等着上学,条子们在等着揍人,一身虱子的流浪汉在等着施舍者,葛洛夫街在等着贝尔福德街,贝尔福德街在等着被清洁,每个人都在等着天气转凉——而我,在等着你”。

  也许是巧合,两人分手后,迪伦便试图摘掉“时代代言人”的帽子,在日后的创作中逐渐远离政治。《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也成了迪伦音乐生涯中唯一一张涉及民权运动与反核战等政治议题的唱片。

  1963年2月的一天,“纽约城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那几天,之前还连下了好一阵的雪”,未满22周岁的迪伦和19岁的苏西走出西四街161号他们同居的公寓,进入了仿佛空无一人的寒冷世界,苏西写道,“我们当时都快冻僵了,尤其是穿着单薄夹克的鲍勃”。但爱情足以温暖人心。当两人相互依偎、哆嗦地走在积满雪的琼斯街头时,摄影师唐·汉斯滕捕捉住了那个美好瞬间——迪伦冻得缩着肩膀,苏西紧挽着他的手臂,一脸的幸福洋溢——甜美的爱情仿佛瞬间融化了那个寒冷的大时代。苏西当时怎会想到,她与迪伦已经共同缔造了一九六零年代的一个图腾符号,这个符号会在日后温暖无数人的心灵。

  关于她曾经的爱人鲍勃·迪伦,这本书的主人公自然是这本书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本书中,苏西把两人生活中的许多片段,两人在格林威治民谣圈里的如歌往事,她所亲历的所有迪伦音乐生涯中的重要事件娓娓道来,还原给世人一个最真实的迪伦,一个爱说谎会犯错的迪伦,一个走下了神坛走出了城堡的迪伦……

  随着《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的发行,鲍勃·迪伦声名鹊起,两人的感情世界逐渐开始出现裂痕。

  导致他们的感情出现裂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迪伦和琼·贝兹工作之外的秘密恋情,之二是迪伦希望苏西能成为自己的附庸品,自己“吉他上的一根琴弦”。在她的这本自传中,苏西首次披露在搬出西四街后不久便发现自己怀上了迪伦的骨肉,由于堕胎在当时尚属违法行为,苏西秘密打掉了这个孩子,那一年,她才19岁。

  苏西和鲍勃分手后仍以朋友身份持续来往到1965下半年。

  在本书中,热爱政治的她亦提到民谣音乐和社会运动之间紧密的联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个令人惊叹的时代,一个充满了抗议和反叛的多事之秋。动荡的时代让伟大的音乐得以诞生,而这样的音乐又鼓舞着我们走上街头,要民权、反核弹、反越战。”在苏西眼中,正是因为她们那一代青年走上了街头,为自由和民权抗争,美国的历史进程才得以改变。

当然值得推荐读。


落桐1


鲍勃·迪伦(Bob Dylan),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


司法拍卖小哥


没听过,不认识,也不知道,我只愿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XNXZ001


鲍勃迪伦越过他同时代的所有诗人,他塑造了美国文学的一个新的传统,更接近人之本意。

仅从诗歌本身而言,他的诗句简洁、直接、准确、敏感。


大道至简eee


要看你是喜欢什么样的书了,比如我喜欢情感类的,我就读王小波和莎士比亚的,人跟人都是不一样的,我还喜欢看很多名人的书比如一年级的语文课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