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五眼橋


通福橋,別名五眼橋,因五孔而得名,建於明朝(1641),地處廣州石圍塘街。


廣州五眼橋

五眼橋側

獨特的橋身

用紅砂岩石砌築,兩側無欄杆,長約43米、寬約3米,石階坡度小。

未曾有人在橋上失足落水。

廣州五眼橋

五眼橋上(1)


廣州五眼橋

五眼橋上(2)


橋的意義非凡

過去是“省佛通衢”,作為廣州、佛山兩地人車來往的主要幹道。

現在因為交通發達,兩地來往方式多樣,橋兩岸的繁榮已經不復存在。由此,橋的主要作用不再那麼重要。

日軍佔領廣州後,五眼橋畸形發展,煙賭林立--單鴉片煙館就有十二三家,抗戰後才得以改觀。

曾因為其造型獨特,吸引較多遊客前去欣賞,逐漸變得以觀賞為主,現已入文物保護之列。

同樣,橋兩岸現存的舊建築僅剩當鋪、茶鋪、酒鋪、雲吞鋪、奇香樓茶樓、梁氏宗祠各一家。


橋的來歷

於明代,有位李老伯,他私下娶婢女為妾。

婢女懷孕時,老伯已經病得很嚴重,他擔心自己萬一死了,腹中的孩兒不為李家所承認,臨終留下遺囑:

“七十一老翁,臨老入花叢。生兒李待問,生女李少容。”

不久老伯去世,婢女產下男孩,按遺囑取名叫李待問。

由於有老伯的親筆遺囑,李家的人不敢趕她母子走,但總是冷言相待。

婢女不願寄人籬下,搬到鄰村,搭座茅屋,替人做針線謀生。

李待問到了七八歲時,因家裡窮,沒錢讀書,但他勤奮好學,白天趴在私塾窗外聽課,晚上偷看武師教武,僅靠“偷師”居然練得文武全才。

後來他投身軍旅,多次立下大功,得到上級的重視,職位蒸蒸日上,

很多年以後,時來運轉,居然當上大官--萬曆年間的戶部尚書,就是皇帝身邊的秘書。

這時,他母親已年老多病。

李待問是個孝子,不會忘記母親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

毅然拋卻高官厚祿,回廣州開一間商行,每過十天八天必回去鹽步探望母親一次。

從前由省城到鹽步,要經過一條秀水河,擺渡的是一位姓潘的老伯。

有一次,李待問走得匆忙,留下一包銀在船中,但回來時潘伯如數奉還。

李待問感動了:“潘伯這麼窮還能拾金不昧,我為什麼不做些善事,造福鄉老呢”?

於是出資建了五眼橋,並送一筆錢給潘伯養老。

橋建成之日,李待問站在橋頭,興趣大發,出了一句上聯:

“橋眼五通連水秀”。

此句看似平凡,卻妙在能夠倒讀成

“秀水連通五眼橋”,

而“秀水”是地名,這幅對聯到現在還未有人能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