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五眼桥


通福桥,别名五眼桥,因五孔而得名,建于明朝(1641),地处广州石围塘街。


广州五眼桥

五眼桥侧

独特的桥身

用红砂岩石砌筑,两侧无栏杆,长约43米、宽约3米,石阶坡度小。

未曾有人在桥上失足落水。

广州五眼桥

五眼桥上(1)


广州五眼桥

五眼桥上(2)


桥的意义非凡

过去是“省佛通衢”,作为广州、佛山两地人车来往的主要干道。

现在因为交通发达,两地来往方式多样,桥两岸的繁荣已经不复存在。由此,桥的主要作用不再那么重要。

日军占领广州后,五眼桥畸形发展,烟赌林立--单鸦片烟馆就有十二三家,抗战后才得以改观。

曾因为其造型独特,吸引较多游客前去欣赏,逐渐变得以观赏为主,现已入文物保护之列。

同样,桥两岸现存的旧建筑仅剩当铺、茶铺、酒铺、云吞铺、奇香楼茶楼、梁氏宗祠各一家。


桥的来历

于明代,有位李老伯,他私下娶婢女为妾。

婢女怀孕时,老伯已经病得很严重,他担心自己万一死了,腹中的孩儿不为李家所承认,临终留下遗嘱:

“七十一老翁,临老入花丛。生儿李待问,生女李少容。”

不久老伯去世,婢女产下男孩,按遗嘱取名叫李待问。

由于有老伯的亲笔遗嘱,李家的人不敢赶她母子走,但总是冷言相待。

婢女不愿寄人篱下,搬到邻村,搭座茅屋,替人做针线谋生。

李待问到了七八岁时,因家里穷,没钱读书,但他勤奋好学,白天趴在私塾窗外听课,晚上偷看武师教武,仅靠“偷师”居然练得文武全才。

后来他投身军旅,多次立下大功,得到上级的重视,职位蒸蒸日上,

很多年以后,时来运转,居然当上大官--万历年间的户部尚书,就是皇帝身边的秘书。

这时,他母亲已年老多病。

李待问是个孝子,不会忘记母亲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

毅然抛却高官厚禄,回广州开一间商行,每过十天八天必回去盐步探望母亲一次。

从前由省城到盐步,要经过一条秀水河,摆渡的是一位姓潘的老伯。

有一次,李待问走得匆忙,留下一包银在船中,但回来时潘伯如数奉还。

李待问感动了:“潘伯这么穷还能拾金不昧,我为什么不做些善事,造福乡老呢”?

于是出资建了五眼桥,并送一笔钱给潘伯养老。

桥建成之日,李待问站在桥头,兴趣大发,出了一句上联:

“桥眼五通连水秀”。

此句看似平凡,却妙在能够倒读成

“秀水连通五眼桥”,

而“秀水”是地名,这幅对联到现在还未有人能对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