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雷峰塔下真的有白蛇和青蛇吗?传说是怎么来的?

夜雨朦空


白蛇传说是中国一段老少皆知的凄美爱情神话故事。故事的内容是白蛇精和许仙的爱情故事,但因人妖殊途,白娘子被法海关在了雷峰塔下。许多人从小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耳濡目染下他们都认为雷峰塔下面真的有白娘子。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的。

1924年,在西湖边上呆了数年的雷峰塔倒塌了。原因是因为常年大雨的侵袭,加上没有人管理年久失修,更有人竟然取下瓦片,用来建造自己的房子,这些原因的叠加造成了雷峰塔的倒塌,那个年代正是军阀战乱,到处兵马乱,人们根本没有精力去管这件事。百年后这么政府决定重修雷峰塔,让后世能重视这一宝塔的光彩。

宝塔建成之前,考古专家对雷锋塔的地宫进行了搜索,专家并没有发现有蛇留下的痕迹。反倒是在地底深处发现了一个重达200多斤的铁盒。打开后发现,里面竟然是一座存银镀金塔,这就是吴越时期留下的阿育王塔,这座塔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用来存放佛珠舍利的。

唐朝期间,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混乱的年代,在那个时期,各个地方纷纷涌现出王国。当时杭州地区的就是吴越国,吴越国的国王对佛教十分遵从,便在自己统治地地区修建很多的寺庙,五代十国末期,眼看着赵匡胤渐尖壮大,吴越国的国王为了祈福百姓,便命人在西湖旁建造了这座雷峰塔。


知识源于阅读


今天我斗胆来试着还原一下雷峰塔和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前世今生。

雷峰塔下有没有白蛇还真不好说!农村朋友们都知道,老房子重新盖的时候需要先拆掉原来的老房子,这个时候总是有一条“护庄蛇”的出现,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之很神奇。所以雷峰塔下可能也有一只或者几只“护塔蛇”。

雷峰塔的修建是用来供奉佛家舍利的,曾经叫做“皇妃塔”,因为建塔的山峰叫雷峰而被后人叫做“雷峰塔”。而至于民间传说《白蛇传》,我觉得这很有可能是一代代西湖边上人民智慧的结晶。雷峰塔面对西湖,建设的过程可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发现过一条或者几条蛇,当地的工人回家告诉了家人,家人再告诉邻里,邻里再传播出去。

这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正在建造的雷峰塔下面有蛇,在传播的过程中肯定有些喜文弄墨的人士,这些人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把蛇变成了蛇妖,瞬间蛇妖在雷峰塔的消息传遍了西湖。后人想,这蛇妖为什么会在雷峰塔呢,应该是有人把蛇妖镇压在塔下吧,那么是谁呢?正好西湖边上有个金山寺,那就让金山寺的法师把它镇压在塔里吧。

又过了很长时间,人们就想这大师为什么把它镇压在塔里呢,是不是它犯了什么错呢?又没有祸乱人间的记载,那是不是跟人发生了感情啊,人和妖是不能在一起的,所以就有了“人蛇之恋”。

可是这条蛇妖为什么要违背天道跟人在一起呢?中国人相信前世今生,也许是这个人在前世救过这条蛇吧。那么谁是男的谁是女的呢?女生为报大恩以身相许的故事广为流传,那就让这条蛇是女的吧,还是一个倾国倾城的美女。男的心地善良,在人间做一个大夫吧,救死扶伤。他们俩就在西湖的断桥上相遇吧。这样就有了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

蛇一个人修行吗?应该是有同伙一起修行的吧,所以就有了青蛇和白蛇之分。

1924年雷峰塔倒塌了,人们就大胆的猜想,会不会是白蛇被法海关在塔下,青蛇为救白蛇推翻了雷峰塔。可是西湖边闹妖怪这传出去可不好,所以她们其实不是妖怪,是受观音菩萨点化来人间历练修行的。就这样,一代一代西湖边的人们完善着这个美丽的故事。其实近年来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尝试着对《白蛇传》的经典剧情做一些修改,比如刘涛版的白蛇中就设置了法海喜欢白素贞的故事情节。正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传说,杭州西湖的美景也开始名扬内外。现在我们都想去西湖边感受一下《白蛇传》这个美丽的传说中经典的故事场景。


银杏师兄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的传说皆源于镇江。

镇江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没有之一),第一批汉人、汉语、汉字,随着公元前1005年在镇江定居(参见宜侯夨簋资料)而在江南扎下根来。

衣冠南渡时,江东世族为了防止北方世族进入环太湖流域,不惜武装叛乱(参考周玘有关资料),迫使25万北方世族先定居在宁镇茅山地区,其中22万先定居在镇江,移民人数超过了20万当地居民,镇江人渐渐告别吴语开始讲官话。环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地区的文化在东晋南北朝时基本处于断片状态。

大量文人富集,使得镇江形成人才高地。不仅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的鸿篇巨制《文心雕龙》、《昭明文选》、《世说新语》、《瘗鹤铭》等诞生于此,而且镇江的山山水水成为滋养他们精神文化的圣地,他们走遍镇江地区的每一处角落,采风、收集、整理大量当地民间故事,留下了动人心魄光彩照人的传奇。

等江南其他地方经济发展起来后,发觉自己是土豪没有文化了,后悔当初不应该拒绝别人进入也没有用了,怎么办哪?那就是拿别人的东西演绎后假装是自己的吧,还能怎样!

关于《白蛇传》:

初唐时,“金山寺和尚降白蛇”的原始传说就已在镇江萌芽。 宋代,镇江民间已流传“白蛇传”的话本《雷峰塔》,故事的主体内容已基本形成。

明代,曾在镇江丹徒做过儒学训导(相当于今天的丹徒中学的副校长)的冯梦龙在其编撰的拟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就对应了镇江当时的若干真实地名如针子桥、金山寺、五条巷、渡口码头等。古代的金山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水,人称“浮玉”。山上香火缭绕,加之处于长江下游,潮涨潮落,形成了相当的神秘性,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清代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就对“水漫金山寺”这一故事的高潮情节进行了详细描写。


Boyee2


起源当然来自于家喻户晓的《白蛇传》,只是神话故事而已,塔下怎么可能有真正的白蛇青蛇,而且就按神话故事里,塔下也只压了白蛇白素贞。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

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法海和尚骗许仙至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被法海镇在雷峰塔下。后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雷峰塔倒塌,白素贞获救。

旧雷峰塔已于1924年倒塌,后重建,新建的雷峰塔为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重要景区之一。

以前在杭州念书,雷峰塔上去过几次,塔下的净慈寺是传说济公坐化的地方,前面的长桥,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的典故旧址,文化之旅,景致相当不错。






程小方


说法一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博异志.李黄》 [2]  );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关于白蛇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人志怪小说《李黄》一篇中,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算得上是《白蛇传》最早的雏形之一[3]  。

说法二

据说《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鹤壁市淇滨区金山(又名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演变为白蛇。

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据载:“金山嘉祐禅寺”创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间,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创建年代而得名。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当成型于北宋后期。而“白蛇闹许仙”故事向江南一带的播迁,则与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有关。宋高宗晚年禅位后,驻跸临安(今浙江杭州)德寿宫中。“喜阅话本”,“命内当日进一帙。当意,则以金钱厚酬”。出于“怀旧”情结,在他“龙兴”之地相州一带民间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色彩奇幻、情节曲折,应是他喜欢聆听的故事之一。这就成为宋、元时期“白蛇传”故事在杭州一带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说法三

《白蛇传》的传说,一说认为同印度教有关。印度教的创世,就是从两条大蛇(Nagas)搅动乳海开始。东南亚也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就记述了真腊国王有一“天宫”,夜夜登上天宫的金塔与化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雏形。此外,希腊神话中的拉弥亚即由蛇幻化而成。后来与青年利西乌斯(Menippus Lycius)结为夫妻,结婚当天,来了个阿波罗尼乌斯(De Vita Apollonius),识破拉弥亚是蛇。

此外,在南宋宫廷说书人的话本里,有《双鱼扇坠》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与青鱼修炼成精,与许宣(而非许仙)相恋,盗官银、开药铺等情节,都与后来的《白蛇传》类似。并且在其他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故事。因此,有学者认为《白蛇传》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国的故事与印度的神话糅合而成的传说。 


M梦悔


估计是杭州人民一直都讨不到老婆,所以干脆就幻想蛇能够做老婆了。


1231601股民老沈


看到白蛇要生病的。。。。


龍狼1号


若是传说,白蛇青蛇还有若干的故事,闻风而动。蛇动,风动,心动……

若是因果,一切妄动自有定数,人也罢妖也罢,正本清源,思量慎重,善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