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為何要把退位後的溥儀逐出紫禁城?

江上孤舟


1924年9月,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10月23日傍晚,溥儀接到一個驚人的消息,直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趁吳佩孚跟張作霖激戰正酣之機,倒戈回京,發動政變,大總統曹銀已被軟禁,生死不明,北京不少交通路口已被封鎖,電話線也被切斷了。儘管如此,溥儀依然沒太當回事兒,反正跟自己毫無關係,不過幾天后,風聲越來越緊,有消息說馮玉祥還要對小朝廷採取行動,這下子王公們不敢掉以輕心了。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固然有著爭地盤、擴勢力等複雜的背景和原因,其中也不排除要求停止內戰,建立一個獨立、富強的共和國的良好意願。自從民國建立以來,小朝廷的存在成了共和國的一個汙點,所以,馮玉祥將打擊矛頭指向前清皇室,11月4日晚,操縱“攝政內閣”廢止了《清室優待條件》,並作出了新的規定,然後於次日強制執行。

11月5日早晨,馮玉祥的親信、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率部隊來到神武門前,一同前來的還有北京警察總監張璧。鹿鍾麟下令割斷宮中的電線,然後帶二十名手槍隊士兵進入了紫禁城。社會名人李煜瀛也自告奮勇,一同進宮,他從事教育工作,今天的行動本來沒有他什麼事兒,但他堅持要來,說是要親眼看看末代皇帝的下場。李煜瀛為什麼跟溥儀有這樣的深仇大恨?說起來難以置信,他爸爸就是同治皇帝的老師、慈禧太后的軍機大臣李鴻藻。憑著這層關係,他被清政府派到法國留學,結果信了無政府主義,加入了同盟會。他一生信奉兩點:一是素食,二是反對一切皇室,昨晚他跟內閣要員爭論,非要殺死溥儀不可,但沒有人敢答應他。

鹿鍾麟和士兵們拎著手槍,腰別炸彈,張璧、李煜瀛亦步亦趨地緊跟著,在紫禁城中長驅直入,他們首先找到了內務府大臣紹英,氣勢洶洶地拿出了“攝政內閣”昨晚修正的《優待條件》,命令他轉交薄儀簽字,立即離開紫禁城。

紹英故作鎮靜,他渴望地對李煜瀛說“你不是故相李鴻藻的公子嗎,何忍出此?"李煜瀛連連冷笑,並不做聲。紹英眼巴巴地跟鹿鍾麟說“你不是故相鹿傳霖的一家嗎,為什麼這樣逼迫我們?"

鹿鍾麟說"我們來此執行國務院的命令,是為了民國,同時也是為了清室。如果不是我們,那就休想這樣從容了。”

紹英又說"我大清入關以來,寬仁為政,沒有對不起百姓的事,況優待條件尚在,怎麼能夠這樣辦呢?"

鹿鍾麟說“你這是替清室說話,可是,滿清入關以後的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老百姓是永遠忘不了的。況且張勳復辟,顛覆民國,《優待條件》早為清室所譭棄,當時全國軍民一致要求嚴懲復辟禍首,到現在還是一個懸案。最近攝政內閣成立,各方又紛紛提出懲辦復辟禍首的要求,群情激奮,就要直接採取不利於清室的行動。現在宮內外已佈滿軍警,其勢洶洶,就要動手,如果不是我勸阻他們稍等片刻,現在就出了亂子了!"

不得已,紹英只好去見溥儀。此時的溥儀正在儲秀官跟婉容在一起。紹英喪魂落魄地闖進門來,帶著哭腔說"馮玉祥派了軍隊來了,還有李鴻藻的後人李煜瀛,說民國要廢止《優待條件》,拿來這個叫簽字!"溥儀一下子跳了起來,接過公文,緊張地看了起來。

這個文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大清宣統帝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權力;

二、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五十萬元;

三、清室應按照原優待條件第三條即日移出官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居,但民國政府仍負保護責任;

四、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酌設衛兵妥為保護;

五、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為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馮玉祥廢止了原來的《清室優待條件》,修正後的條件既然規定溥儀的地位等同於平民,自然談不上優待,更何況除了溥儀被逐出宮之外,其他各款也均未履行,所以,中華民國對前清皇室的優待已經終止,溥儀的皇帝地位被剝奪,小朝延壽終正寢。馮玉祥自豪地說“我此次班師回京,可說未辦一事,只有驅逐溥儀,才真是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一心讀書


不少人對馮玉祥驅逐溥儀這件事不滿,認為馮玉祥此舉違反了《清室優待條件》。溥儀在離開紫禁城後投靠了日本人,成為“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對此,馮玉祥也是難逃其咎。可為何馮玉祥一定要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呢?其實,溥儀自己也要負一部分責任。

溥儀退位之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的規定,還是像往常一樣住在紫禁城內。其實優待條件裡面是說,溥儀等人只能暫居皇宮,之後是要移居頤和園的,但這十多年裡,國民政府也未曾讓他們搬到頤和園去。並且照常支付四百萬元的款項給溥儀等人,只是之後由於財政吃緊,只好先拖欠著。

其實國民政府對溥儀還是很不錯的,十分地客氣。當時任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見到溥儀時,還是恭敬地稱其為“皇帝陛下”。公元1922年,溥儀大婚,國民政府雖然財政緊張,可還是拿出了十萬元給溥儀。

可能是舒坦日子過久了,溥儀等人就想找點事情幹了。

其實溥儀一直跟滿清遺老保持著聯繫,妄圖再次坐到皇帝寶座上。他大婚那夜,心裡還在盤算:我成年了,如果不是革命,我早就親政了

......

我要恢復我的祖業!

公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佔領了北京城,將曹錕趕下臺。曹錕下臺之後,北京城裡的滿清遺老,還有那些保皇派都坐不住了,他們四處散佈溥儀即將重登帝位的謠言,說大清王朝很快就要回來了。這番話搞得人心惶惶,街上甚至有人公開賣起了假辮子和大清的黃龍旗。

不但如此,為了維持自己養尊處優的生活,溥儀等人居然利用自己住在故宮的“便利”,暗摸摸地變賣紫禁城裡的文物,他更是差些就將《四庫全書》賣給日本人,這可是國寶級的文物呀!

馮玉祥為何要將溥儀趕出紫禁城?最根本的原因是,身居紫禁城裡的溥儀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那些滿清遺老遺少們說不定哪天就擁護溥儀再次復辟了。所以,馮玉祥才會在掌握大權後,立馬將溥儀趕出宮。


訪古客


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紫禁城是精心策劃的一次軍事行動,為什麼這麼做,其背後自然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揭示謎底之前,咱們先看一下當初民國政府這麼和當時的大清朝朝廷談判的。


當時在改朝換代的飄搖年景,南方的民國臨時政府為了少流血少戰爭,故而傾向於談判解決政權過渡問題,所以在幾經的溝通下,當時的大清國皇太后隆裕(光緒皇帝的老婆)終於簽訂了退位詔書,宣佈從今兒起大清皇帝不存在了,大清朝廷也宣告解散,但是,民國政府要給予特殊照顧,其條件如下,雖然大清皇帝退位不掌權了,但是其名譽上的稱號必須給予保留,並且要給予相應的待遇,其二,廢帝今後的日常開銷需要民國政府給予支付,商定的金額為每年400萬兩銀子,其三,廢帝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內。

就這樣,後來溥儀口中的大清亡了,換來的優待條件著實讓民國政府壓力頗大,在歷次的軍閥爭鬥中,北京的控制權也時常頻頻易主,這不,在1924年馮玉祥又開始主政北京政局,這個以倒戈著稱的將軍自然是不把溥儀的小朝廷放在眼裡,他覺得幹革命就要幹到底,到頭來每年還要給溥儀400萬兩銀子,這簡直是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在他主政北京後,是打死也不想出這筆錢的,於是乎他找個由頭,派鹿鍾麟帶著一隊士兵,到故宮給溥儀下了最後通牒:溥儀廢黜帝號並限於當日遷出北京。!並且還謊稱在景山之上架設了大炮數門,如果溥儀不按時搬出故宮,隔天就會“萬炮齊發”。


當溥儀聽到大炮二字之時,嚇的慌了手腳,緊張的連被子都沒疊,趕緊收拾了一些金銀細軟老老實實地搬出了紫禁城,幾十年後,被政府特赦的溥儀見到了當年轟他走的鹿鍾麟,好奇的問他,當年你在景山上架了多少大炮呀?鹿鍾麟聽後哈哈大笑說:騙你的都是,不說有大炮你能搬出來呀!



老豬的碎碎念


馮玉祥此人,可謂是多以“小人”之態見人,一手老辣的“騎牆”功夫更是讓人驚歎不已。

這麼多的軍閥當中,馮氏倒戈次數最多,每每背後捅人一刀,自己的實力便上一層,一度手執數省之權柄。

當然,終日打雁,也終有被雁啄了眼睛的時候,馮氏自然也不例外。

1930年,那場席捲了中原、幾乎所有最有實力的軍閥都被捲入了的戰爭,燃燒著熊熊野心的馮玉祥被打趴下了,然後再也沒有爬起來過,不是他不想爬起來,是他已經沒有能力爬了。

他曾和很多人合作過,也低頭妥協過,可是,他的“合作”和“低頭”實則是為了以後的“倒戈”在積蓄力量。所以,誰要是和他合作,便得做好被他在背後捅刀的準備,被捅死了,他升官發財,沒被捅死的也只能嘆嘆氣自認倒黴。

不過,不管馮氏如何倒戈,也不管他為人如何,他終究也為近代中國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縱觀馮氏一生所行所為,唯有兩件事,一是他嘴裡所謂的“革命”,二是人人皆知且唾罵的“倒戈”。

然則,他的“革命”又和“倒戈”難分彼此。

1924年,這一年的馮玉祥42歲,42歲是他人生中的一個分水嶺,他幹了一件驚掉了所有人下巴的事——北京政變,他也因此成了氣候。

這一年,也是鼠年,或許命運已經註定了他終將成為“過街老鼠”。

馮玉祥自從1922年投靠直系後,總是受到吳佩孚的打壓,好不容易拿下了一個河南督軍的寶座,卻又被吳佩孚一紙調令給奪走了,他心裡自然也怨恨吳佩孚。

此時的馮氏雖然心有倒戈之意,然而卻沒有倒戈之機,所以他只好低頭忍受吳佩孚的打壓,臉上還得掛著笑意,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形勢比人強,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只是低頭,卻不代表順從,馮氏所順從的也唯有自己的野心。

1924年,直、奉兩系摩拳擦掌,馮玉祥一看機會來了,所以在暗地裡收買了不少人,包括吳佩孚安插在他身邊的“眼睛”。

馮玉祥收了張作霖送來的錢,又得到了張作霖不入關的承諾,對倒戈之事更是興奮難耐。

不過,馮氏作為倒戈界的“聖手”,憑的可不是一股沒頭沒腦的牛脾氣,雖然他確實很牛,但是他更講究謀略,所以,即便是倒戈也得選在最合適的時候。

吳佩孚當時任命馮玉祥為第三路軍司令,經由古北口以趨熱河,迎擊奉軍。但是這一路路途遙遠,更重要的是幾乎得不到補給,馮氏嘴上雖然沒有反對,可是在心裡卻已經將吳罵了個狗血淋頭,為什麼?吳佩孚想要消耗馮玉祥!

馮玉祥摸爬滾打這麼多年,自然能夠看穿吳佩孚的用意,只是他不能說,也不會說出來。

他能做的只有兩個字:一個是“拖”,一個是“等”。

吳佩孚催促他加快行軍速度,他便用一個“拖”字訣敷衍吳佩孚,不是我不想快,實在是路難走。

後來,他終於“等”來了機會——直軍前線戰事失利,吳佩孚親往督戰,卻仍然沒能挽回頹勢。

馮玉祥聽說這個消息後,心情很激動,可是又怕消息有誤,所以假惺惺致電吳佩孚,我的前頭部隊已經到承德了,不過補給困難,你那邊情形如何?吳佩孚不知有詐,實誠地回了句:“此間形勢危急,不有意外勝利,恐難挽回頹勢。”

馮玉祥等的就是“形勢危急”這句話,看完吳的回覆,馮當即做好部署,率軍返回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

馮玉祥這一刀捅過去,吳佩孚的形勢更加危急,最後只能灰頭土臉地跑了。

馮玉祥則在北京政變中做了兩件事,一是軟禁曹錕,控制了北京政府;二是將溥儀從皇宮裡趕了出來。

溥儀早在1912年便已經退位,手裡也沒有任何實權,不管是袁世凱、孫中山,還是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都沒有將溥儀趕出皇宮,只是變相地將他囚禁在皇宮裡看管著,為的便是不讓他被有心人利用,同時也意在穩定滿清遺老遺少。

可是,馮玉祥為什麼偏偏要當這個“壞人”,將溥儀趕出皇宮呢?

對於此事,張作霖1925年在天津見到溥儀的時候曾經說過,馮玉祥驅逐溥儀是為了皇宮裡的寶貝,因為當時的馮玉祥確實很缺錢。

馮玉祥雖然否認自己拿了皇宮裡的寶物充當軍響,不過,他後來打著同樣的幌子抄了袁世凱的家,又撈了一筆。

所以,他說自己沒拿皇宮的東西,誰會信?

此外,馮玉祥在政治上雖然慣會投機鑽營,騎這牆,騎那牆,可是以政治眼界來說,他顯然不如袁世凱、段祺瑞他們,他也沒有意識到溥儀出宮將會意味著什麼。當然,也有可能是他故意裝傻充愣。

溥儀出宮,等於出獄,獲得了人身自由,一則可能會被有心人利用,二則可能會收攏和組織滿清遺老對抗中華民國。

於是,便有了偽滿洲國的出現。

馮玉祥對此沒有任何的悔意,反而洋洋自得,後來更是將他所謂的“首都革命”和孫殿英的“盜墓”並稱壯舉,看似在刻意抬高自己的行為,實際上很丟臉。

同時,他也是想借溥儀的“身價”去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

最後,馮玉祥是要通過囚禁曹錕和驅逐溥儀告訴所有人,他已經掌控了中國民國的中樞——北京政府!

馮氏素有野心,他之所以發動北京政變也是在試圖挾北京中樞以號令天下軍閥,然而,他的這個想法顯然不可能成功,想讓軍閥們聽他的話,終究還是得看他手裡的槍多不多,夠不夠厲害。

所以,溥儀的被驅逐,只不過是馮玉祥實現野心的過程中的一盤“小點心”罷了。


寧糊塗


總體來說,馮玉祥將溥儀逐出宮去,與1924年的“北京政變”密切相關,同時也是馮玉祥一貫痛恨封建帝制,決心“以全力行其素志、徹底將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拉下馬的”直接結果。

(一)歷史源淵:辛亥革命勝利,清帝退位獲優待

清末民初南京臨時政府與清政府議和代表商定的有關清帝退位的條件。經過南北議和代表的磋商,南京臨時政府方面於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致送有關清帝退位優待條件的修正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清廷認可了這一條件,並於次日公佈,宣佈清帝退位。

優待條件包括對皇帝、對皇族、對滿族三項內容,其中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共8款,內容如下:

1、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

2、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

3、清帝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兵保護;

5、光緒陵寢如制妥修,民國政府支付實用經費;

6、宮內各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閹人;

7、清帝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8、原禁衛軍歸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二)驅帝出宮:馮玉祥政變成功,徹底廢除帝制

1924年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被任命為“討逆軍”第三軍總司令,出古北口迎戰奉系軍閥的軍隊。1924年10月22日午夜,馮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從城北的安定門進城。部隊不費一槍一彈,包圍了總統府,迫使直係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戰並解除吳佩孚職務,監禁總統曹錕。

北京政變勝利後,馮玉祥立即採取斷然措施,要將清帝溥儀驅逐出宮,並提請攝政內閣討論。議案尚未交付閣議,北京警備總司令部發現清室已預知其事。為防生變,內閣連夜開會,擬定了修改後的皇室優待條件,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條,大清宣統帝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

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權利;

第二條,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五十萬元,並特支出二百萬元開辦北

京貧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

第三條,清室即日移出宮禁,以後得自由選擇住居,但民國政府仍負保護

責任;

第四條,清室之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民國酌設衛兵妥為保護;

第五條,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為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當天,馮玉祥就令北京警備總司令鹿鍾麟和警察總監張璧執行,將宮內太

監470餘人、宮女百餘人分別給資遣散,又用汽車5輛,送溥儀及清室“後

妃”移居什剎海“醇王府”。

(三)事件意義:革命更徹底,徹底打破封建思想枷鎖

1912年的清室優待條件,是當時南方革命黨在自身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同清朝皇室進行妥協的產物,清帝皇帝尊號的保留與民國共和制的本身相悖,為了解決這一法律矛盾,對清帝以外國君主之禮對待,這在事實上讓民國初年的紫禁城成了超出國家主權的特例,它的存在是辛亥革命對舊社會改革不徹底性的一個表現。

直到1924年修正清室優待條例以後,溥儀才從事實上成為法律上的一個普通公民,文秀的離婚訴訟也是以此為基礎,而且對於清除人們頭腦中的封建意識和保護歷史珍貴文物也有重要意義。

(四)歷史影響:改觀革命形勢,促進民族、民權運動興起

其一,造成了有利於革命的客觀形勢。北京政變導致曹錕、吳佩孚政權的垮臺,直系在北方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這種形勢不僅有利於北方革命的發展,也有利於南方革命勢力的鞏固。

其二,客觀上促進了民族、民權運動的興起,為爭取國民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北京政變以後,直系政權垮臺,馮玉祥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共商國是。孫中山行前發表《北上宣言》,沿途廣為宣傳,使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群眾性運動蓬勃展開。

其三,對以後的工人運動和北伐戰爭起了積極作用。北京政變後,馮玉祥改組成立了中華民國國民軍,從軍閥中分化出來的國民軍,紀律較嚴,政治上傾向革命。所有這些為工人運動由“二七”慘案以來的低潮走向以“五卅運動”為標誌的高潮創造了極有利的條件。在北伐戰爭中,馮玉祥在五原誓師,平定陝西,南下河南,在戰略上策應了北伐軍。


牛海山


1924年,當軍閥們忙於第二次直奉戰爭或是作壁上觀時,北京城內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馮玉祥“班師回京”後,隨即策劃並實施了驅逐清廢帝溥儀的軍事行動。面對兵強馬壯的馮玉祥,遜帝溥儀連抱頭痛哭都沒顧得上,慌亂地網羅了一批金銀絲軟,灰頭土臉地從紫禁城中搬了出去。

引人注意的是,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在出宮時連自己的祖宗牌位都沒顧得上拿,而王國維、羅振玉等舊式文人,竟然曾相約投金水河為晚清殉葬,幸而得家人阻止,未能成行。不過,兩相對照之下,卻也影射出了時人在時局變革下的巨大反差。

驅逐溥儀一事,曾引發了許多文人的聲討和反對,除了王國維、羅振玉等人,甚至連同胡適這樣的新式知識分子,也曾提出譴責。胡適曾給時任外交部長的王正廷寫信,並將信件內容公開發表於晨報,反對將溥儀驅逐出宮:

“我是不贊成清室保存帝號的,但清室的優待乃是一種國際的信義,條約的關係。條約可以修正,可以廢止,但堂堂的民國,欺人之弱,乘人之喪,以強暴行之,這真是民國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譽的事。”——《胡適瑣記》

然而,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一事早已成為既定事實,固然難以改變。不過,對於更多民眾而言,卻是對此事大為贊同。因為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以溥儀為代表的舊勢力、舊思想和舊觀點,都被視為理應鞭撻和抨擊的範疇。

與多數人的想法一樣,馮玉祥之所以要在北京政變後驅逐溥儀,也是想著“將革命進行到底”。按照《清室優待條件》,溥儀還在北京城內保留帝號,並且每年還享受著國民政府400萬兩的白銀。這在崇尚革命的馮玉祥眼中,無疑就是不公正的。

因此,在馮玉祥控制北京以後,便派鹿鍾麟帶著二十名精兵驅車前往紫禁城,向清室“內務府大臣”紹英下達了最後通牒:溥儀廢黜帝號並限於當日遷出北京。

儘管鹿鍾麟僅帶了二十名官兵,但紫禁城內的遺老遺少心中洞若觀火,自知難以同兵強馬壯的馮玉祥抗衡。因此,溥儀老老實實地搬出了紫禁城,先是在其生父醇王府逗留數日,又先後在東交民巷內的德國醫院和日本領事館落腳,數月後再前往天津,最終在日本人的誆騙和利用下,前往東北,做了偽滿的皇帝。

然而有趣的是,當溥儀在東北稱帝后,原本反對馮玉祥驅逐溥儀的胡適,卻瞬間轉變了態度,認為北京事變時,馮玉祥的舉動成了義舉。事實上,馮玉祥驅逐溥儀的行為,雖然受到了少數人的抨擊,但終究還是頗得民心的。


夕陽下的晚楓


溥儀是1912年遜位的,至此,大清宣告滅亡。

按說,大清已經亡了,皇帝就不應該繼續存在了,也不應該繼續住在紫禁城了。但是,身為滿清舊臣的袁世凱心軟了,給與了溥儀非常大的優待。其中一條就是保留皇帝的尊號,並且允許他繼續住在紫禁城。另外,還要每年給他400萬銀元,供養著他。

對於清室獲得的這種優待條件,當時很多人極為不滿,認為保留皇帝尊號是不倫不類,革命不夠徹底。馮玉祥就是不滿的人之一。但當時的他人微言輕,沒有能力改變什麼。

1924年,發生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此時的馮玉祥,已經是手握重兵的直系將領。由於長期受到吳佩孚的壓制,馮玉祥便利用這個機會在北京發動政變,不僅囚禁了直系的首領曹錕,順便也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

同時,馮玉祥宣佈修改原來的清室優待條件,徹底廢除溥儀的皇帝稱號,同時將供養費由每年400萬削減為50萬。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先是短暫居住在他的出生地醇王府。但是溥儀的父親載灃害怕引火燒身,便催促溥儀趕緊離開。溥儀離京後,住進了天津租界。


趣談國史


1912年,中國最後一位太后,隆裕太后在與國民政府簽下《大清皇室優待條件》後,頒佈退位詔書,延續了2000多年封建統治宣告終結。

溥儀雖然退位,但北洋政府按照《優待皇室條件》之“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月月所用四百萬元,由共和國專款撥用”、“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約定,保證了溥儀在紫禁城中衣食無憂度過了他幸福的青少年時光。

然而,1924年9月,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11月5日,馮玉祥命鹿鍾麟帶著二十名精兵驅車前往紫禁城,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皇宮,並取消對皇室的一切優厚待遇。對此舉國皆驚,革命黨人紛紛祝賀這次“二次深入革命”,孫中山都發來電報,以資鼓勵。

按照馮玉祥的說法,他是一名革命軍人,將革命進行到底是他作為軍人的職責,驅逐溥儀是為了完成辛亥革命沒有趕走皇帝的遺憾,剷除了封建帝制復辟的禍根。

溥儀和皇室為《清皇室優待條件》能執行千秋萬代,一直要求國民政府將《條件》寫進憲法。國民政府每年給溥儀四百萬兩銀子,當財政入不敷出有所拖延,溥儀大為光火,藉助國際輿論指責國民政府違約。

溥儀一直把宮裡的古董字畫故意以賞賜的名義交給弟弟溥傑,讓他拿出宮去賣。後來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說,他早知道不可能在宮裡住一輩子,所以他一直或以賞賜或以送人的形式,將宮中的古董文物讓他的家人帶出宮去。

溥儀退位後,滿清後室桀驁不馴,長期舉行聚拜活動,積極尋找機會復辟。

1917年6月,前清遺臣張勳假借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軍進京,直接擁戴溥儀重新登基,這場復辟鬧劇雖僅過了12天就被段祺瑞和馮玉祥帶兵平叛了。但溥儀等一眾老臣不思悔改,仍在串聯,溥儀親口告訴眾人,自己如果不是因為革命,這個年紀早就該親政了。

這樣的一種行動,讓馮玉祥和很多人都很擔心,覺得呆在紫禁城裡的溥儀,簡直就是一個定時炸彈。

馮玉祥口上不說,其實他知道張作霖早晚要揮師入關,自己雖然已進駐北京,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從天津小站出來的北洋嫡系,別人不可能支持他。為了贏得北京百姓的支持,只能樹立革命者形象,自然是以掃滅封建殘餘的名義,將溥儀從紫禁城裡趕出去。

同時也正如張作霖一口咬定那樣,馮玉祥此舉就是想侵吞紫禁城財物,他這是以正義的名義行土匪打劫之實。

紫禁城是清朝的皇宮,經歷了上百年的積累,裡面的珍寶不計其數,原先的清室八款優待條件中,紫禁城裡的財物屬於滿清私產;

而馮玉祥趕溥儀出宮時卻要求溥儀只能帶私產走,公產必須留下,並只給了溥儀兩個小時收拾。兩個小時,溥儀能帶走紫禁城多少東西?馮玉祥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溥儀走後,當時就留下了十多人開始清點故宮文物以及珍寶。

後來馮玉祥的心腹鹿鍾麟說過,如果不是靠變賣紫禁城財寶,國民軍也撐不到後來的北伐戰爭。


美麗青春您真痘


我是大話君,我來答。

馮玉祥自幼家庭貧困,剛滿十五歲就去參軍,父親因病去世,家裡的擔子越來越重,因此勤奮刻苦訓練和學習兵法。或許那時對滿清政府鋪張浪費、奢侈享樂的行為十分厭惡,所以埋下了這顆種子。

溥儀退位,依舊居住於北京紫禁城內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清廷認可了民初南京臨時政府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並於次日公佈清帝溥儀退位。

大清皇帝辭位優待條件:

“大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不廢,共和國待君主之禮永遠相待。”“大皇帝辭位之後,月月所用四百萬元,由共和國專款撥用。” “大皇帝辭位之後,遷居故宮外之新建居住之場所永居,照顧皇族之人員照常留用,不在新招太監,宮女。”

這些優待條件顯然有些像西方國家的君主立憲制,但卻又截然不同。鉅額的撥款財富給剛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帶來不小的負擔,同時滿清後室的桀驁不馴,依舊形成了小型朝廷聚拜活動。

直到張勳復辟,康有為擁護溥儀。但溥儀做了短短的12天的“北京皇帝”就被段祺瑞和馮玉祥帶兵平叛了,溥儀又一次退位了。那時馮玉祥就想把溥儀趕出紫禁城,但被段祥瑞制止。直到馮玉祥率人重新修改《清室優待條件》,才有理由把溥儀趕走了。

馮玉祥趕走溥儀的原因

一、就如我之前所說的,馮玉祥窮苦出生,對清政府種種作為不滿而埋下厭惡的種子,直到他成為一方霸主,有權力時,開始施行對清政府的“報復”行為。

二、馮玉祥是個愛兵如子,對百姓非常友好的一方軍閥,因此當全國都反對溥儀復辟時,馮玉祥也率先聯合段祺瑞去討伐張勳,他擔心有人再會此利用溥儀這個前滿清皇帝來禍害新民國。

三、馮玉祥是個很“精明、很貪”的人,不想讓清室的鉅額補貼拖累自己的政府集團,因此趕走溥儀刻不容緩!

想看更多歷史的讀者朋友,可以關注我喲!


淡墨青史


辛亥革命爆發後,各地紛紛獨立,國民對清廷退位的呼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當時的溥儀才登基3年,還只是個6歲的小娃娃。一切國政大事,都由他的養母隆裕太后做主。

隆裕太后深知大勢已去,在與國民政府簽下《清皇室優待條件》後,頒佈退位詔書。延續了20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終結。

作為亡國之君,溥儀並沒有像歷代國君那樣,或被砍頭,或被流放,而是被允許保留帝號,並住在紫禁城中。

照一般的理解,溥儀已經退位,也就沒有什麼危害了。為什麼馮玉祥入主北京後,還要將他攆出北京城呢?

(溥儀舊照)

一、無視國民苦。

溥儀退位後,不光是他,包括皇室所有成員都擔心,《清皇室優待條件》能不能執行萬萬年。所以,溥儀生父載灃,一直在與國民政府協商,想將《清皇室優待條件》寫進憲法。

除此外,溥儀這個人,總覺得自己雖是皇帝,卻不能行使皇帝的職責,是一種對民國政府的犧牲,所以他要起生活費來很有理,認為這是他應該得到的。

國民政府對溥儀相當客氣,時任國民政府大總統的袁世凱,見了他時,還照例稱他為“陛下”,甚至還想過要把女兒嫁給他做皇后,可見他在當時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在溥儀結婚時,財政緊張的國民政府,還從關稅中擠出10萬白銀,作為給他的大禮。

隨著軍閥混戰,國民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在給予溥儀的生活費上,就有所拖延和減少。結果,溥儀大為光火,藉助國際輿論指責國民政府違約。

(張勳舊照)

二、一心想復辟。

溥儀退位後,一直和滿清遺老和保皇派們秘密往來,積極尋找機會復辟。

1917年6月,前清遺臣張勳假借調解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軍進京,發動兵變,推翻了黎元洪。在他和一些滿清遺老的擁護下,溥儀復辟稱帝成功。不過,隨著黎元洪的反撲,這場復辟鬧劇,僅過了12天便結束了,溥儀不得不再次宣佈退位。

但溥儀卻並未因此放棄復辟的野心,他不斷地勾結各路軍閥和外國列強,企圖伺機再次復辟。

這樣的一種行動,讓馮玉祥和很多人都很擔心,覺得呆在紫禁城裡的溥儀,簡直就是一個定時炸彈。

(莊士敦舊照)

三、盜賣國寶文物。

溥儀一直把宮裡的古董字畫讓人偷拿出宮去變錢。

後來溥儀認識了英國軍官莊士敦。在莊士敦的影響下,他不僅開始接受新事物,比如穿西服、騎自行車等,還一心想要出國留學。但他的想法卻遭到滿清遺老們的反對。

溥儀為了實現願望,於是故意以賞賜的名義,將一些珍貴的文玩字畫等交給弟弟溥傑,讓他拿出宮去賣。這樣持續了大半年,後來還是被參與其中的一個太監向內務府舉報了,偷賣文物的計劃才落空。

不過,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說,他早知道不可能在宮裡住一輩子,所以他一直很有心計的,或以賞賜或以送人的形式,將宮中的古董文物讓他的家人帶出宮去。

(馮玉祥舊照)

四、造謠生事添亂。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靠賄選當上總統的曹錕,並推翻北京政府後。滿清遺老和保皇派們立刻到處散佈“皇帝又要坐龍廷了,大清馬上又要回來了……”之類的謠言,鬧得北京城內人心惶惶。那些剪了辮子鬧革命的人,害怕遭遇不測,紛紛買假辮子和黃龍旗,一時北京城中假辮子和黃龍旗的價格,節節攀升。

正是以上這些原因,讓馮玉祥意識到,把溥儀留在紫禁城中,有百害無一利。所以他才向溥儀發出了逼宮令,強迫他在3小時內搬出紫禁城。

馮玉祥這項舉動,往近的說,讓復辟謠言不攻自破;往遠處說,還將紫禁城收歸國有,並遏制了溥儀倒賣國寶文物。實在是功在國家,利在千秋的義行。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傳奇將軍馮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