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文 | 凝媽

要問家裡有“2歲的寶寶”是什麼體驗,那就是:如果不及時收拾,家裡必將亂作一團,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看著一片狼藉的現場,好心情都不翼而飛了。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2歲的二寶每天都精力充沛,看到抽屜就拉,看到箱子就倒,看到一摞書就會全部推倒,你收拾了半天,他分分鐘破壞完畢。

壁櫥裡一個抽屜是放襪子等小衣服的,裡面有幾個盒子,存放著不同種類的小衣服。二寶沒事就去拉開抽屜,把幾個小盒子翻個底朝天,衣服全部倒在抽屜裡,亂糟糟一團,小盒子扔到地上。每次重新收拾好,二寶過幾天還會再折騰一遍。

有一個盒子裡放著很多圓形的圖畫卡片,本來計劃跟二寶挨個認物,從盒子裡一個個地拿出一個個地認,結果二寶每次玩的時候,都是把所有卡片“嘩啦”倒一地,再從地上一個個撿著看,過後再一個個收拾。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桌上放著一摞書,二寶看到了,就搬一個小凳子,放在桌子旁邊,踩著凳子,爬到桌子上,把上面的書一本一本地推到地上,讓我看了直接無語了。

面對孩子“搞破壞”的行為,真的感到非常焦慮,非常疲憊。孩子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做?到底該不該阻止孩子的行為,迫切想知道這個答案。於是看了很多文章,看了好幾本書,才找到了答案,一下子豁然開朗。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他不是在搞破壞

心理學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孩子生來就有探索、吸收和掌控周邊環境的動機。

孩子天生就具有探索的慾望,儘管孩子之間個性化差異顯著,但是對世界萬物的好奇心是一致的,都想通過親自實踐觀察認識這個世界。孩子在翻箱倒櫃的時候,就是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探索世界。雖然這種行為極具破壞性,但是這是人類進化的本能。

在遠古時代,資源匱乏,要想逃過天敵、求生存,就要有敏銳的洞察力,這就需要動手去探索,這種探索的天性被遺傳下來。

特別是人類早期,原始腦佔上風,沒有規則意識,認知結構建立在動作上,他們把家裡弄得天翻地覆,並不知道這會有什麼不妥,也不會考慮到這會給爸爸媽媽製造麻煩。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主動地發現現實的這樣一種教育,顯然要比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現成的真理去認知的那種教育高明得多。”

的確是這樣,孩子在翻箱倒櫃的時候是在學習,不是無意義的玩耍。而是在鍛鍊精細動作、觀察力、思維能力等多種能力。

  • 孩子把衣服從小盒子中拿出來,會發現衣服的體積會變大,本來抽屜裡可以放下很多衣服,現在的空間卻顯得非常侷促。
  • 當他把圖畫卡從盒子裡倒出來的時候,會發現卡片比在盒子中要多很多,而且能一眼挑到自己喜歡的卡片。
  • 當他把書從桌子上推下去的時候,他會感受重力,還能聽到書“啪嗒”跌到地上的聲音。
  • 當他把水從一個小杯子裡倒進盆子裡,他會發現水好像是變少了、性狀也發生了改變。
  • 但他把有水的盆子掀翻在地,會發現水可以流動,還可以把盆子帶動到另外一個地方。

這些對於孩子來說,都特別新奇有趣,原來小小的動作會製造這麼複雜的變化,對處於手部探索關鍵期的孩子來說,這就是他認識世界的方式。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說到孩子的手部探索,也的確在發展變化。

  • 4-6個月的孩子能把手張開合上,
  • 7-9個月的孩子有鬆手的意識,
  • 9個月以後的孩子能夠用兩個手指捏東西、喜歡扔東西,
  • 10-12個月的孩子能夠握住物體,
  • 12-18個月以後的孩子喜歡自己動手操作。

隨著手的能力發展,自我意識增強,孩子用手探索世界的行為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不要誤會孩子是在搞破壞,而是在探索和學習。

面對孩子翻箱倒櫃,父母們的做法各不相同

當孩子翻箱倒櫃的時候,父母除了憤怒可能就是無奈,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粗暴制止:當孩子翻箱倒櫃的時候,看著我們辛辛苦苦收拾的整齊度被完美破壞,難免心頭一緊,忍不住會呵斥孩子,跟孩子說“怎麼這麼不聽話,媽媽好不容易收拾的,都被你弄亂套了!”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孩子被呵斥後,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害怕父母再訓斥自己,就不敢去翻箱倒櫃了。雖然家裡能暫時保持往日的整齊,但是孩子探索的機會被剝奪了,體能、智力、心理健康都會受到不好的影響。

無限縱容:也有的家長會感覺無所謂,看到孩子翻箱倒櫃,認為孩子長本事了,會哈哈大笑起來,還會誇讚孩子“你這麼厲害了!”

孩子得到鼓勵以後,認為翻箱倒櫃是很受歡迎的行為,會繼續升級。家裡所到之處都會翻到,甚至到別人家做客的時候,也會翻個沒完。在自家翻還好說一些,但是到別人家就容易被認為是“熊孩子”了,不受歡迎。

默默收拾:還有的不制止孩子的行為,也不會縱容孩子的行為,而是在孩子翻箱倒櫃之後,默默收拾好,保持原狀,讓孩子從父母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學習。

用行動感化孩子是很好的,如果配上語言再進一步引導,讓孩子用更好的方式進行探索,還要杜絕去別人家亂翻東西,對孩子會更加有利。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正確處理孩子翻箱倒櫃的問題,讓孩子學到更多

心理學的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當孩子探索的心理需求,能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得到滿足的話,那麼就能成長為更加高自尊且心理健康的孩子。

所以,當孩子翻箱倒櫃的時候,不能粗暴制止,而是合理引導,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探索,可以發展更多能力。

引導孩子觀察思考:我們不妨借力打力、順勢而為。孩子把抽屜裡東西扔了一地,我們教他認識這些東西都叫什麼名字、有什麼顏色、有什麼形狀、數一數個數是多少。當孩子把桌子上的東西推到地上,就讓他聽一下剛才有什麼聲音,他們都有什麼變化。當孩子用不同的容器盛水玩的時候,就讓孩子注意觀察水的變化、水流的聲音。類似於這樣的操作,根據當時的情況臨場發揮,引導孩子學會觀察思考。

讓孩子幫忙一起收拾:孩子翻箱倒櫃,家裡肯定變得亂糟糟,與其自己收拾,不如邀請孩子一起來收拾。2歲左右孩子很喜歡幫忙,讓他多動動手,既滿足了他希望動手的願望,又培養了他愛整齊的能力。有20本小書放在一個長盒子裡,每次二寶都會把他倒出來看,通過引導他一起收拾,他在看完之後,就會主動把書放到盒子裡。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玩探索小遊戲:認為在封閉空間裡的物品肯定很神秘,不妨和孩子一起玩“裡面是什麼”的小遊戲。

找幾個小紙袋,裡面放上孩子熟悉的小東西,每個紙袋放一個東西,把紙袋口摺疊起來,用膠帶封住。

和孩子坐在地板上,把紙袋藏在身後。拿出一個紙袋,讓孩子從外面摸摸看,問孩子“我想知道里面是什麼?”

讓孩子猜一猜,猜錯了也沒關係,大人假裝猜,引導孩子思考。如果孩子猜錯了,就拿出東西讓孩子摸一摸,看看是什麼,看能不能猜對。

猜完之後,都拿出東西來看看實物是什麼。這個遊戲可以鍛鍊孩子的認知能力、精細運動能力等多項能力。

出門在外,遵守規則:如果孩子到朋友家做客、或者外出遊玩,要提前跟孩子講好規則“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給孩子帶一個玩具,當孩子忍不住想在外翻箱倒櫃時,要及時制止,給孩子遞上自己的玩具,讓他的手忙起來,可以減少很多麻煩。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孩子翻箱倒櫃要保證安全

孩子到了翻箱倒櫃的階段,他所到之處都會亂翻,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危險,所以我們要給孩子清理好家居障礙,讓孩子安全有保障,盡情地去探索。

  • 收好物品

藥品等不能吃的東西要收好:藥品、殺蟲劑、老鼠藥、洗滌劑、鞋油、機油等這些物品都要放到孩子不能夠到的櫥櫃裡,或者上鎖鎖好,防止孩子誤食。

鋒利器具要收好:廚房用的道具、手工用的剪刀、刀片等等都要放到高處,或者鎖好,不能讓孩子隨意碰到。

易碎物品要收好:容易碎的物品一定要好好保管,能上鎖就上鎖,如果不能上鎖管理,要時刻盯緊孩子,不要讓孩子輕易碰到。

貴重物品要收好:貴重的物品如古董、花瓶、字畫等要遠離孩子的視線,最好先從顯眼的地方拿走,防止寶寶好奇弄壞。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 櫥櫃安全

家裡放置的櫥櫃一定要穩固結實,有多個抽屜的矮櫃子一定要固定在牆上,不能直接擺上在地上。

2017年5月,美國一個家庭使用了一個抽屜櫃,結果兩歲的男孩子在玩耍時,被家裡翻倒的櫃子壓死,可憐孩子沒有來得及探索這個世界,就已經永遠失去了機會。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孩子不僅喜歡拉抽屜,還喜歡爬高,所以在拉抽屜之後,還會踩著抽屜往上爬或者盪鞦韆,結果因為重力作用,就會把櫥櫃一起翻到在地。所以家長要避免使用這種櫃子,如果要使用,一定要固定好,保證安全。

寶寶喜歡“翻箱倒櫃”,看了這個心理學解釋,才知道不是在搞破壞

結語

孩子喜歡翻箱倒櫃,是心理年齡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看似在搞破壞,實際上他在發自己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認識世界,瞭解周圍的環境,鍛鍊手部精細動作、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更適應這個社會。我們不要輕易阻止孩子,但是要做好引導,讓孩子在每一次拉抽屜時都能提高能力。同時,更應該注意的是孩子的安全問題,該收納的收納,該固定的固定,讓孩子安全無憂。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