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接受能力不差,就是考试总是马虎做错数或者看错题怎么办呢?

双勤讲学


很多家长都觉得自己孩子聪明,就是做题粗心、马虎, 因此,作业老师错误,考试也考不了高分!

事实上,真的只是孩子粗心、马虎吗?

其实是孩子对这些知识点,没有完全掌握,家长在引导时,一是给他巩固知识点,二是教他掌握知识点的方法。

笔记本/错题集~查漏补缺好帮手

孩子小的话,家长要协助,孩子将错题抄到笔记本上,然后找到知识点,家长让孩子先讲解一遍知识点,看看他的理解程度,家长给予指导,然后再给孩子出几道这个知识点的题目,让孩子练习、巩固;过一段时间再抽查。

在跟孩子沟通时,孩子出现错误,本身内心都很难过,家长不要责备,而要关注解决方案。

跟孩子心平气和的沟通:

1、 确定问题所在;

2、 通过头脑风暴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一定是要跟孩子一起)虽然家长内心有了答案,但是,要假装是孩子想出来。

3、 先选择一个方案试行一个星期;

4、 一个星期后评估,如果方案不管用,从头开始。


米娅老师育儿记


原因一:心态不端正

很多学生都觉得只要会做就行了,平时算不对,到考试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就能算对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对策: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天自己做错的题目记下来,要将因为不会而做错和因为粗心做错的题目分开记,每周都将错题本上的该周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就会对自己犯过的错误印象深刻,就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原因二:你只是“假会做”“假听懂”

(1)试题一般考单纯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很少,基本上都是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只要一个知识点出现差错,这道题就做不对,因此,就会出现听懂了课却做不出题的现象。

(2)你只听懂了浅层次的知识,没有深入,所掌握的东西达不到应用的高度;

(3)有的同学浅尝辄止,会了一点就认为都会了,比如一个例题老师讲3种方法,他听懂一种就不再听其他解法了;

(4)听懂了知识,但是没记住,或没弄明白怎么应用;

(5)以数学为例,缺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指导,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对策:做学习上的“三好学生”,三好凑一好(成绩好),缺一不可。

1.好习惯

①勤奋

手勤:多记(课堂笔记、好题、好解法、错题本)、多做(练习)、多总结(知识总结、方法总结)。

眼勤:多看课本、课外书、笔记、错题本。

耳勤:听讲仔细。

嘴勤:多问,有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

脑勤:多想,对知识、题目等不但要弄清楚是什么、怎样做,还要多想几个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手和动脑。

②深入

对所学的知识不但要记住,而且最好弄清楚是怎么来的?解题中怎么使用?对一些好的题目不要满足于会做,还要考虑解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哪种方法更好?

“会”有不同的层次:知识:知道→理解→记住→会用→推广解题:会做一道题→会做一类题→灵活运用和创新

③严谨

理科是最严谨的学科。知识要严谨,解题要严谨。不严谨,遇到题目不是不会做,就是解不完整,得分就不全。

④其他

a)戒掉恶习:网络、电视、手机等,要把它们变成学习工具,如多关注“高中生学习”微信号上的文章。

b)不找借口:成绩不好时,要多找自身原因,不要怨天尤人。一样的老师、一样的同学、一样的课本和参考书、一样的试卷,成绩却差别很大,因此主要原因在个人。用借口掩盖真实原因,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忠告: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包办代替!家长、老师是厨师,只能把饭菜做得更好吃,更有营养,更好消化,但只有你爱吃才会有效果。所以,作为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

2.好基础

基础知识要扎实,想提分必须有本钱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这就像经商,你投资1元钱,即使盈利100%,也就是1元的利润,但若投资1万元,哪怕只盈利10%,利润也有1000元。所以,要想学习成绩有大的提高,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

所以,你若有20分的基础,提高100%,才到40分。这里为怎样打好基础提几点建议:

a)自我弥补:简单的知识,可以自补,年龄增长了,智力提高了,过去学起来非常困难的现在可能一看就明白。

b)个别指导:对于困难的知识,可以找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应明白,个别指导只是应急措施,不能有依赖性。

c)资料:借助某些资料,可以快速补充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不是万能的,没有基础知识是万万不能的。这是讲知识与解题的关系,知识点懂了,不一定会解题,但用到的知识点没掌握,则100%不会解题。

下苦功走出恶性循环

良性循环:做题快→用时少→解题更多→能力更强→做题更快。

恶性循环:做题慢→用时多→解题更少→能力更差→做题更慢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学生是很苦恼的。

一般解决恶性循环的办法就是“恶补”,就是人家休息你不休,人家玩你少玩或不玩。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以后问题变会变得很容易。特别是过去好,忽然变差的那种,这样很管用的。

3.好方法

①预习很重要

往往被忽略,理由:没时间,看不懂,不必要等。预习是学习的必要过程,还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②听讲有学问

听分析、听思路、听应用,关键内容一字不漏,注意记录。

③做好错题本

每个会学习的学生都会有。最好再加个“好题本”。发现许多同学没有错题本,或者是只做不用。这样学习效果都不好。

④用好课外书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和课外书籍,是副食,是帮助吸收的良药,绝对不是课堂学习的替代品。

⑤注意总结和反思知识点、解题方法和技巧、经验和教训。

⑥接受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

要注意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指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Syrg岁月如歌


这种情况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最有可能的两种情况:

一是限时训练量不够,考试其实考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水平,比如时间分配、心理调整,有的同学一看到没怎么见过的问题就乱了阵脚,还有的同学遇到复杂点的运算就慌了神,还有的碰到难题就死磕而忘了自己的节奏…,类似这种情况还是考试能力欠缺所致,正如游泳必须下水一样,考试能力必须在考试中提升,故而模拟考试的安排就是这个道理,所谓熟能生巧,考试也是如此。

二是基本功不够,有的学生所谓理解只是表面上的理解,听老师讲一听就懂,自己做一做就错,这其实是囫囵吞枣的情况,他们记忆的表面的知识,问题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恰恰没有关注,如果是这样,恰恰是接受能力弱的典型表现,他没有理解指望考试时灵光一现怎么可能?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解不理解,让孩子们听讲完将解题过程完整再现一下,你就可以看出真正的接受能力了!

总而言之,考试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平时学习的真实水平,所以要重视考试的诊断性功能;而提升考试水平,就需要重视过去的考试结果,真正挖掘成绩结果背后的故事缘由,然后有针对性的措施跟进,这才是考试的本意,所以正确归因很重要!


数勇有志


“孩子接受能力不差”,估计你这个前提有问题!哪些方面能说明孩子接受能力不差?如果仅仅凭你的感觉的话,那就没什么可讨论的了。

“考试总是做错数或看错题”这是客观事实呢,还是孩子自己的推诿与借口?

从提问的题目看,似乎题主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并且有溺爱的嫌疑,感觉“都说自家孩子好”的情况在题主身上表现很突出。

很可能的实际情况就是孩子接受能力差,并且处处为自己的不理想成绩寻找借口。而家长却因为自己对孩子的袒护和过度自信而不愿意去面对现实,从而去做一些无聊的提问。


悟空网友


因为小孩子认字还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在自己读题时容易丢字,这就会导致孩子做错题。所以,教给孩子怎么读题很重要,比如:一个字一个字读,边读边划出重点词,这个尤其适用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方法掌握了,还需要培养孩子识字理解能力,总之,家长和老师需要耐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孩子会一点一点进步的。



燕子爱说话


马虎做错题和看错题都是专注力一般而造成的哦,所以与其不停的提醒他认真审题,还不如在平时对他进行一个专注力提升训练。有些孩子在视觉上会有专注力的缺失所以才会造成他漏题看错题,我们可以利用舒尔特方格卡片来帮忙训练,每天只需要练习2次,记录成绩,每日对比,很快就会有成效了。


钟蕾


从多方面引导,大多数的孩子都是顽皮的,没有哪个小孩是爱做作业的,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才可以。

在一个也有可能是孩子考试或者做作业的时候不注意审题,马虎大意,不专心导致的。

若发现这些问题要赶紧给孩子纠正过来,比如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谈谈心,或者是在考试是时候分数达到某一个点许诺给孩子一件他心怡的玩具或者去哪里游玩,让孩子也散散心,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相信孩子一定会很棒的。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咿呀咿呀哟哟哟哟


首先是注意力的问题,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能去打扰,多玩培养注意力的小游戏,如舒尔特法,手工活,找不同等等,多和孩子聊天,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说话。其次,是对所学知识不熟练,这需要一定的练习量和更清晰的知识讲解。


罗老师数学精讲课堂


在平时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他读题目,且多读几遍,多思考,并让他告诉你题目的意思,有扶到放,慢慢的他就养成了多读题目,多思考的习惯。


平淡如水173623823


孩子做错数和看错题的本质其实就是能力不行,这个能力并不是单指接受能力,一道题的解答包含了“读题~审题~解题~审验”这几个步奏,如果孩子老出错,那就是他的解题习惯和能力偏弱,应该引导孩子给自己定目标,比如计算准确率,让孩子意识到每一道题每一分都是需要争取的,从计算入手,这样孩子执行起来会比较快,循序渐进,会有效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