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通整天嘻嘻哈哈,也没见他练武,为何却再一直变强?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包含了太多哲理的东西的。金庸先生的书,不是网络小说里的口水文,需要品,需要细品。


周伯通整天嘻嘻哈哈,也没见他练武,为何却再一直变强?

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利用“萧远山和慕容博的恩怨纠葛”向读者们阐述了“武功、道德与生命”三者之间的关联。

萧远山为了报杀妻夺子之仇,潜入少林寺三十余年。潜伏在少林寺期间,萧远山在藏经阁偷学“伏魔杖法”,虽然萧远山通过研习少林武学使自己的武功大进,但他却因为强练少林神功而导致关元、太乙、梁门三处大穴终日疼痛,最后发展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内伤。

为啥练武会练出内伤呢?

扫地神僧给出了答案。 “武功”,代表的是“杀戮”、“愤怒”和“争胜”。 武功越高,杀戮、争胜之心便越盛,而杀戮与争胜的欲望会转变为“业报”,“业报”往往是无法避开或化解的。

比如黄老邪,黄老邪为了争夺《九阴真经》成为“天下第一”活活累死了自己深爱的妻子,最终抱憾终生。

欧阳锋为了成为“天下第一”逆练《九阴真经》,最终走火入魔,疯疯癫癫。

一灯大师因为痴迷武学而冷落了自己最宠爱的妃子,导致妃子与周伯通苟合,害人害己。

裘千仞为了当“天下第一”杀人无数,导致自己心性成狂不能自抑,只能依靠佛法化解。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习武也错吗?


周伯通整天嘻嘻哈哈,也没见他练武,为何却再一直变强?

其实在金庸先生的眼中,“武术”只不过是一种学术罢了,真正错误的不是“武术”,而是人。

扫地神僧说,只有慈悲之心越盛之人,方能练就世间上最顶级的武功。因为慈悲之人不会执迷于杀戮、不会执迷于争胜,他们回利用武功去帮助弱者,所谓“武德”便是这个意思。

郭靖虽然呆呆傻傻、愚笨不堪,但他从无杀念,也没有争强好胜的心思,所以他能年纪轻轻便得到了足以媲美“五绝”的实力,最终成为“金庸宇宙”中的侠义代表。

洪七公心地善良、锄强扶弱、菩萨心肠,从未得到过什么报应,最后和欧阳锋相拥一抱泯恩仇,他的一生光辉而灿烂。

周伯通天真顽皮,从无害人之心,更无争胜之心,他学武功不是为了杀人,也不是为了争什么天下第一,而是为了“好玩”。


周伯通整天嘻嘻哈哈,也没见他练武,为何却再一直变强?

周伯通被黄老邪困在黑暗幽静的山洞中十五载,无聊的时候周伯通就和自己的影子过招,久而久之竟然自创了一套绝世武学“空明拳法”,这套“空明拳”被洪七公称之为“上成武学”,黄老邪也不敢小视。

仅仅一套“空明拳”根本满足不了周伯通的“玩心”,困在山洞中的周伯通在百无聊赖之时又自创了一招堪称“BUG”的“左右互搏”之术。

学会了这一招之后,两只手便可以同时释放出两种不同的技能,也就是说周伯通能在同一时间用左手打出空明拳、右手打出“九阴白骨爪”,攻击力倍增有没有?

周伯通在教郭靖背诵《九阴真经》的时候自己也学会了《九阴真经》,这就叫“无心插葱,葱成大葱”………

周伯通从来没刻意地去练就什么“绝世神功”,他几乎是把自己“玩”成的武林高手。没错,当你怀着一颗争胜之心、杀戮之心去追求某种东西时,你往往得不到它。而当你放下一切,无欲无求的时候,最宝贵的东西往往会自己送上门来。

周伯通的武功并不是学来的,而是上天(金庸)恩赐的,正如扫地僧所说的,德行越高的人,无欲无求的人,方能练就绝世神功。

我为什么要从这么“刁钻”的角度,去解答问题呢?


周伯通整天嘻嘻哈哈,也没见他练武,为何却再一直变强?

因为金庸先生所写的武侠小说中,“武功”从来都不是重点,重点的永远是“人性”、“善心”。

王重阳—协助大宋抗金、扫地僧—化解两世仇恨、达摩—普及佛法、独孤—行侠仗义、逍遥子—道家先师。 这些武功绝顶的武林神话,哪一位不是从善如流、大慈大悲的大善人?

周伯通的武功来源于“善”,因为他习武是用来“玩”的,而不是用来杀人和争夺的,所以他从来没有因为习武而中下孽报,这就叫“仁者无敌”。

《九阴真经》心法中第一句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意思是说,我们人一生下来,就在行使着种种罪恶的行为,吃荤便会杀生、贪色便染淫邪、结仇便引杀戮,我们永远在“损失”我们内心中善良,但却不愿意去弥补犯下的过错。


周伯通整天嘻嘻哈哈,也没见他练武,为何却再一直变强?

所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告诉你我的道理并不是“比武争胜”,像太极蕾蕾和一群假的武学大师一样去利用武术骗人、斗殴,而告诉我们“厚德载物,仁者无敌”。

以下是道听途说的故事

读者可以把文章当做茶余饭后的甜点

喜欢文章的话,麻烦关注我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