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二在《水浒传》中只是个过眼烟云式的人物,为何能活在读者心中?

虹一法师


试着简单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从整本书来看,杨志的描写情节都不是很多,而且杨志在书里也并没有多少浓抹重彩,对杨志的印象不是很深。相反到是"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宋江还有燕青等等写的比较多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武松主要是英雄硬汉的形象令人难忘。林冲名气大,功夫高,隐忍不发,就好像一把硬弓总是放在哪里不用一样,没有痛快的射上几箭,当然这也是角色的需要而如此描写的。李逵看起来是莽夫,对宋江唯命是从,但是有时候也会有正义的一面。燕青主要是因为和李师师的关系,所以也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总之,描写最多也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就是上面等一些人物了。按理说杨志的武功不亚于林冲和武松,而且还是名门之后,反而在小说里没有多少描写,看完小说后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就好像可有可无一样。

那么说到"牛二"这个角色,的确在小说中是过眼烟云,着墨不多,为什么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呢?而且还能够活在读者心中呢?

正是因为有了杨志的铺垫,才成就了牛二。说到这我想起了在一些武侠小说中往往有一些名满江湖的剑客高手,许多剑术和武功不如他的人都会千里迢迢专门跑去和他挑战,为了抬高身价和扬名哪怕输了或者死了也在所不惜。牛二的角色和其有类似的地方。

而牛二又刚好是杨志随后一系列出场机会的引线。为什么作为引线反而比主角更能够令人难忘呢,这就好像是我们看战争片一样,要去点燃炸药包炸碉堡,往往不是引线短了,就是断了,这时候的情景会让人心跳加速,扣人心弦,所以给人的印象会很深刻,至于炸药包爆炸只是一瞬间就完了。牛二给人的印象和这个比喻是类似的。

杨志名门之后,武功高强,按照他的角色,至少在小说中应该重彩描写的更精彩一些,但是却有些让人失望。也就像一个高水平的运动员在关键比赛中发挥失常一样,杨志在小说中的感觉就好像如此。而牛二作为一个配角刚好填补了杨志给人的这种遗憾。而在很多小说或者故事中都有牛二这种类似的形象的,实际上牛二的形象更加接地气一些。

这也可能是作者写小说时刻意而为之的。

所以说,杨志的印象反到不深,而牛二却能够活在读者心中的原因了。


阅读与思索


这个问题有意思,我来回答。牛二这个人物之所以能活在读者心中,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现实中常有这样的人,第二、老版水浒传中演员表演到位。

01.生活中的“牛二”

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几年前在外地开了一个火锅店,经常有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来店里闲坐,坐下来后点一个锅底,搬几箱啤酒(开业活动期间啤酒免费),一坐下就是大半天,从中午一直吃到晚上,本着和气生财的原则,我们也是笑脸相迎。

一来二去之后,其中一个领头的人物非常的没皮没脸,好听点就是自来熟,不好听的就是没眼力见儿,直接把我的店当成了自己家,后厨、吧台、仓库,到处乱逛,说了几次后一点儿用都没有,依然是我行我素,作为一个孤身再外的外地人,我也没有多说什么。

再后来就更加变本加利,开始吃饭挂单,从开始两个人的百十块钱,一直到带着众多狐朋狗友来聚餐,都是吃完后一抹嘴,说一句:“老板,下次一块付”之后就大摇大摆的扬长而去。

几次之后,我觉着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本来生意不好做就不赚钱,还养着这么一批闲人,这怎么能行。

一次这个‘社会大哥’打电话让送个干锅到家里,我就叫上后厨的几个小伙子,去了他的家里,这位‘大哥’在家里摆了几个麻将桌,几个人正在打麻将,我先是客客气气的说让他把账结清,他还是那份无赖一样的话“下次一起”。

这时候我就有点不客气了,表示今天不结账也行,但是这几张麻将桌我可就搬走了,几番对峙之后,这个‘大哥’可能感觉我有点影响他生意了,走进房间,数着钱出来把这些天的饭钱给我结清了。

本来我想着事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没成想后来他经常带着人到我店里捣乱,人来之后,一人占着一张桌子,也不点菜,来了客人也不让座。几次三番下来,客流量也来越少,报警后,警察过来调解,他们就走,可是隔了几天还是会再来。


再后来,我就把店盘出去了。这是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就算没有这些人,我的生意也是一般,只不过这些人加速了这个过程。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的这种“没品”的人,就像臭狗屎一样,看着恶心,踩着糟心,没办法只好躲着走。

02.影视中的“牛二”

98版《水浒传》中饰演牛二的是李琦老师,演技那真的是没话说。从出场的白吃白拿,搅乱市场,再到后面对杨志的死缠烂打、胡搅蛮缠,把泼皮的性质演绎的淋漓尽致,由此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古至今,泼皮无赖数不胜数,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智慧,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地带,欺软怕硬,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眼不见心不烦。



三点文墨


牛二是《水浒传》中塑造的社会破落阶层的人物。施耐庵说:牛二“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看来,牛二在社会上不是个好惹的人物。

杨志卖刀杀了牛二。不单纯是杀了牛二这个人,而是杀了个不讲理的流氓无赖。

杨志因生活所迫卖刀,自然说这把刀的优点。牛二不服,拿了二十个铜钱摞在一起,叫杨志一刀剁开,立刻给他三千贯。杨志毫不犹豫,一砍两半,众人欢呼。而牛二耍赖,质问杨志这把刀的第二个好处,杨志答,拿几根头发朝刀口上一吹,立刻能断成两截。牛二不信,从自己头上拔下一把头发递给杨志。杨志接过头发,朝刀口上用力一吹,那些头发真的一分为二飘过了刀口。众人又鼓掌喝彩,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了。牛二继续耍赖,不但不给钱,反而又刁难杨志,问他第三件好处。杨志严厉地说:"第三件叫'杀人不见血'!牛二继续耍赖,逼迫杨志杀一个人试试!杨志憨厚地说自己不能平白无故地杀人,杀条狗还是可以的。牛二继续耍赖,说杨志说的是杀人,并没有说杀狗。杨志愤怒指责牛二不想买这把刀就算了,不要在这里胡搅蛮缠。牛二却火了,近前揪住杨志继续耍赖,说自己偏要买这把刀。杨志叫牛二拿钱,牛二就是不给,还说自己就是没钱,就是想要这把刀!杨志挣脱牛二,顺手把牛二推了个趔趄,牛二摔了一跤。牛二爬起来继续耍赖,叫杨志砍他一刀:“来呀!是好汉就砍我一刀啊!”边喊边夺杨志手中的刀,脚也闲不住,一个劲地踢着杨志。杨志对众人叫道:"大家都看见了,我杨志没办法才在这里卖刀,这流氓不讲道理要抢我的刀,还打我!"牛二继续耍赖:"打死你又怎么样?"说着又是一拳。打得杨志“火从心上起,怒向胆边生”,只见寒光一闪,流氓无赖牛二倒在杨家的祖传宝刀下------而刀刃上果然滴血不沾。

《水浒传》中杨志卖刀,就足以说明,杨志为什么杀了牛二,而到官府自首。这事件完全说明了,牛二是个社会渣子,流氓无赖,连当时的官府也奈何不了他,只有遇到杨志这样不忍欺辱,敢作敢为的人物,牛二才有可悲的下场。但是,从根本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了牛二的存在,连衙门也拿他没办法。

牛二之所以能活在读者心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中国社会历史中,像牛二这样的人层出不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现在,类似以牛二这样的人物就在我们身边,看到牛二这样的人,读者会很自然地联系到自己周边牛二这样的人物,有许多被牛二式的人物欺负而被逼无奈而歇业关门门的也不少。再结合着当今社会开展的扫恶除霸的运动,自然会联想到《水浒传》中的牛二。也许这是为什么牛二能活在读者心中的根本原因。


言者青青


杨志失神落魂,身无银两,只有狠下心来,来到市街,站在桥头,叫卖祖传宝刀,怱然人们急忙躲去,只见一蓬首垢面,一身赘肉的人橫行直撞在杨志面前,问杨志的刀多好,杨志回答,砍铁如泥,吹毛而过,杀人不见血,此人让杨志试试,杨志试了砍铁和吹毛,此人让杨志在杀人验证杀人不见血,杨志让此人牵狗来试,此人非让杨志杀人一试,杨志肯定不答应,此人不想花钱要杨志的宝刀,竟胡搅蛮缠,直将头往杨志怀里塞,肮脏薰的杨志退到桥栏处,此人还不依不挠,杨志忍无可忍,性起杀了此人,此人就是牛二,牛二为什么能活在读者心中,是杨家将后人青面兽杨志的陪衬吧。


泥人161


牛二在《水浒传》中是个过眼烟云式的人物,为何能活在读者心中?

杨志也是个八十万军队的教头,是杨家将的后代,可他时运不好,押运花岩石丟了,卖掉家里的一切才算是保住了性命。可他又押运生晨纲遇到吴用等人,又一次失陥,走头无路的杨志在一棵树上上吊又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不可一世的牛二,他哪里知道此时的杨志,纠缠的没完没了。杨志正一肚子的怨气没出发泄,自已各门之后,将门虎子,落的如此下场,卖刀饱腹又被无懒纠缠,一刀杀了唐牛儿。

之所以读者能记得牛二还是因为他懒,看见眼前的无懒就会想到波皮牛二。不是牛二活在了读者心中,是牛二懒在了读者的记忆里。


用户108650913403


主要是老版水浒传牛二刻画的太逼真了,而且我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牛二的踪迹,比如:杨志说他的刀杀人不见血,牛二就跟杨志杠上了,非让杨志杀人,逼着杨志做不可能的事。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遇到过牛二这样,无理威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