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豬不成家,殺年豬一定要選日子,很忌諱沾了春氣

吃遍大江南北,最香莫過“殺豬菜”

進了臘月門,農家人就開始忙忙碌碌籌辦新年了。籌辦新年的第一件大事,莫過於宰殺年豬。

對於過去的鄉里人而言,將辛辛苦苦養了一年的肥豬宰殺掉,過年乃至其後一年的肉食、油料就有了。中國的漢字“家”,是“宀”下面一個“豕”。如此造字,估計一個涵義是暗示著在養殖業逐漸興起以後,我們的祖先們才結束了群居、流走等生活模式,家庭這種社會組成方式正式走上了歷史舞臺;

第二個涵義估計就是在所有的被馴養的動物裡,豬是最先被當作食物來源而非役畜豢養的,豬的存在讓一個家庭有了一定程度的食物保障和凝聚力。所以,“無豬不成家”的說法才被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北方的農村人,宰殺年豬是非常講究時令的,多半要進了臘月門,最早也至少得過了冬至這個節氣,最遲則要在立春之前。一方面,豬隻有養夠足夠的時間,才能體格更大,攢肉更多;另一個原因是,鄉里人故老相傳,一旦在冬至之前、立春之後宰殺年豬,豬肉就會沾了“春氣”,是非常不好的。


無豬不成家,殺年豬一定要選日子,很忌諱沾了春氣

這個“春氣”的說法曾經讓我迷惑了很多年,一直以為該是某種帶著神秘力量的氣息,吃了沾有“春氣”的肉,或者對食用者不利,或者對家庭不利。直到後來,才發現這個古老而神秘的規矩竟然是老祖先們通過長期觀察自然規律而總結出來的科學經驗。

農家人的豬肉是要存放一年的,即便是採用了醃漬、燻烤、密封、風乾等種種保鮮措施,也很難保證不會在春夏季到來的時候黴變、生蛆、腐敗。所以人們就要想方設法延長豬肉的儲存期,而冬至之後至立春之前的這段日子,是一年裡溫度最低的時候,宰殺豬肉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溫度,再配合其他保鮮技術,則豬肉壞掉的概率會大幅度減少。

現在人因為電冰箱、冰櫃等冷藏設施已經普及,不用採取其他手段,讓豬肉保鮮一年不是問題。所以,現在的人殺豬宰羊不用再擔心“春氣”了,隨時都能吃到新鮮的肉食。

殺豬是一個農家人入冬以後的家庭大事,也是全村人的大事。過去的每個村裡都有專業的屠夫,一個家庭商議好殺年豬的事宜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預約屠夫,第二件事情就是預約“開水”。過去殺豬要用潲桶,裡面裝滿開水,將殺掉的豬投到開水裡一燙,拔毛除皮才會利利索索、乾乾淨淨。小戶人家只有一口鍋,燒的開水滿足不了潲桶的容量,這就要求助左鄰右舍都幫忙燒開水。到時候,五六家人、七八個桶供應開水。


無豬不成家,殺年豬一定要選日子,很忌諱沾了春氣

潲桶裡燙洗乾淨,豬就“出桶”了,屠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卸掉豬頭,割下豬項圈上的一大塊肉交給主家的女主人。主家的廚房裡早已萬事俱備只等豬肉了。農家人精細,宰豬時流出的血也捨不得浪費,會接到盆裡,拌上面粉和調料,蒸成“血豆腐”。項圈肉又叫刀口肉,刀口肉很快就下鍋,血豆腐同時上籠,女主人則快速準備其他的食材,以便在最短的時間裡端菜上桌。

等到豬肉全部被切割成塊,碼放整齊,廚房裡也香味四溢,用肥得透亮的刀口肉、紅嫩滑口的血豆腐,以及白菜、粉條、土豆、金針菜等食材“魚龍混雜”、團聚一鍋的殺豬菜就做熟了。對於主家來說,這一大鍋香噴噴的殺豬菜自己還沒有權利率先享用,首先要招待屠夫和前來幫忙的人吃好喝飽。

等送走了殺豬的人,主人家則要安排人,給村裡的家家戶戶去送殺豬菜。記得小時候,家裡每次殺豬,我就是那個承擔送殺豬菜這個“重大任務”的人。但凡同一個村的,不論親疏遠近,要一戶不漏地送到。也不會送太多,就是挑家裡最大的碗,儘可能多肉多菜地往碗裡舀。飛快地送完這家,等主人騰下碗,又飛快地跑回來;如此往復奔波二十多趟,才算完成使命。


無豬不成家,殺年豬一定要選日子,很忌諱沾了春氣

一年一次,送殺豬菜伴隨了我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這當然也是一個勞累但非常快樂的事情。家裡殺豬了,就意味著有肉吃了,自小嘴饞的我本來就高興;送殺豬菜是讓別人也高興的差事,人們也會客套、誇獎幾句,精神得到了鼓勵;看到別人香甜地吃母親做的殺豬菜,虛榮心又得到了滿足。

更重要的是,送殺豬菜這個規矩並非一個家庭的炫耀或者揮霍,而是約定成俗的規矩。你送別人,別家殺豬的時候也會送你;你送出去多少,就會得到多少甚至更多。冬至到立春的一個多月時間,只用勞累這一天,則會換來天天甚至頓頓有肉吃的幸福時光。所以在我幼小的頭腦裡,我一直認為在故鄉、在過去,過年並不是從除夕、大年初一或者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而是從村裡的第一戶人家殺豬開始的。

農家人有活互相幫著幹,有了好吃的食物儘可能與鄉親鄰里分享。儘管殺豬菜並不是什麼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各家女主人的廚藝也不見得有多麼高妙,殺豬菜說白了就是一個操作簡單、食材精簡的大燴菜。那個時候幾乎家家都養豬,互相之間不送殺豬菜,也不見得誰就吃不上肉。但少了這個麻煩,農家人的生活似乎就少了某種儀式感。


無豬不成家,殺年豬一定要選日子,很忌諱沾了春氣

今天的很多人都在追憶和思索年味,有很多人發出了“年味去哪兒了?”的疑問。那真正的年味是什麼呢?有人說是生產方式改變了生活方式,有人說是傳統文化正在被新的文化所替代。我贊成後一種說法,年味的缺失的確與文化的更新換代密切相關。但文化的本質又是什麼?

文化或許有很多流派,很多載體,很多表達方式,但最根本的一點應該是文化是與人的情感緊密相連的東西。任何事物沒有融入人的情感,不能調動人的情愫,那就一定和文化無關。關於年味的文化,其最根本的東西就是隱藏在過年的各種民俗活動、儀式、器物、規矩裡的人情味。

這些年,送殺豬菜的規矩不知在什麼時候已經在鄉村裡消聲覓跡;吃遍了大江南北,卻再也吃不出童年的快樂,更吃不出故鄉殺豬菜裡的溫馨與異香。真是最香莫過殺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