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蝸牛走高速
皇帝總喜歡給自己臉上貼金,百姓只要能安居樂業,日子自然就會一天比一天好。宏觀的表現就是國家經濟繁榮。西漢初期,劉邦剛剛統一。為了休養生息,開始貫徹老子的治國理念。當然這樣的效果的確很好,經濟和儘快得到恢復。
到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正是經濟明顯起色的時候。如果不是漢武帝窮兵黷武,當然會更好。經濟的發展本來是老百姓辛勤勞作的共同結果,可這一切都被說成了皇帝的功勞。事實是皇帝大多都不知道糧食是怎麼種出來的。
讀書班
秦國未年,戰亂不斷,首先是陳勝武廣農民起義;其次六國殘存舊貴族勢力也趁勢起兵欲收復失地;影響最大、戰爭爭霸時間最長是楚漢戰爭。漢劉邦最初只不過是沛縣的一個亭長,是最低級的縣以下鄉村小吏。劉邦文化不高,但智商、情商超人。其同鄉呂老先生,一見劉邦,慧眼識人,觀劉邦面相,認為劉邦“貴不可言”,執意將自己年青貌美的女兒(後來的呂后),嫁給四十多歲的劉邦。韓信曾講過,我有將兵之才,我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陛下您有“將將之才”,劉邦的過人之處,是善於用人,且從善如流,劉邦常問部下謀士的口頭語是“為之奈何?”,劉邦知人善任,部下文臣武將張良、蕭何、韓信等都能為其所用,這是劉那能夠登上帝位的根本原因。劉邦建立大漢政權後,經過長期戰亂,國內財力極度匱乏,相傳,劉邦要尋找四匹同色御馬,都找不到。因此,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是西漢政權的當務之急。文帝、景帝兩朝,對外採取“和親”策略,盡其可能避免戰爭,致力於發展經濟,實行鹽鐵國家專營,儘快提升國庫財政收入,這些發展經濟的策略,使國內經濟得到較快恢復,出現經濟繁榮景象,史稱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討伐匈奴積累了財力。
李同民
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
天下初定,“文景之治”前的風風雨雨!
秦末漢初,多年的戰亂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經濟凋敝。漢高祖死後,呂后執政這15年裡,更是將高祖剛剛穩定的大漢朝廷弄得雞飛狗跳。
呂后死後,齊王劉襄、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內外呼應,誅滅了呂氏全族,並擁立當時在他們認為會乖乖聽話的代王劉恆。然而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他的乖乖聽話的形象卻是為了自保而偽裝起來的。
劉恆繼位之後逐漸開始了其強硬的政治改革,第一次把道教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應用於治國理政!
漢書記載: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漢書·食貨志上》)產生的效果也是及其明顯的,文帝在位期間,將劉啟立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景帝。
不過在劉啟當太子的時候,也就是文帝時期,卻發生了一宗命案。這起命案也導致了後面的諸多問題,以至於關係到文景之治的盛世與否。
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入京,陪太子劉啟喝酒下棋,然而在與劉啟博弈時,兩人發生爭執,劉啟就拿起棋盤打劉賢,不料把他打死了。兒子的鍋,父親背。漢文帝就派人將劉賢的遺體送回吳國去埋葬,然而劉濞沒有接收他兒子的遺體。
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史記·吳王濞列傳》
兒子死了,從此劉濞開始怨恨劉啟,這也算是後來的七王之亂埋下了導火索。景帝即位之後,不斷加強中央集權,重用御史大夫晁錯,大力推行削藩,繼續重農抑商,期間也出現了一批有名的人物,比如李廣,董仲舒,周亞夫等等。
盛世存亡,“文景之治”下的政治亂像!
對於人民來說,文景之治確實是盛世,但是對於政治來說,這可能稱不上盛世。
七王之亂的爆發,給盛世增添了並不光彩的經歷。叛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還是削藩。加上景帝與吳王劉濞有弒子之仇,因此吳王便聯合其餘幾位諸侯王起兵造反,打的口號就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即使殺了晁錯,該造反的還是要造反,畢竟造反這條路一旦走上了就沒有回頭路了,然而漢景帝聽信了晁錯的死對頭袁盎的計策,殺掉晁錯!
蘇軾對晁錯的評價是: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七王之亂之所以能夠在一段時間內迅速平定,很大一部分功勞歸結於大將軍周亞夫的文韜武略,其餘則是劉濞的短視。吳王當時沒有立馬拿下那時的糧倉滎陽,而是一個一個打,最終被周亞夫斷了糧道,三個月就失敗了。但在平定叛亂之後,首功之臣周亞夫隨後也是被景帝逼死了。
所以從政治上來說,這段時間並不是盛世,景帝不如文帝有政治智慧,但對於他的父親和他的兒子,他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承前啟後的作用!為什麼說是“文景之治”,儘管這一時期還有一些問題,但
瑕不掩瑜,文景兩朝比秦二世好很多,在當時那個年代,對於老百姓來說,確實是一段盛世,也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讚為“文景之治”。對於“文景之治”出現原因的一點看法!
“文景之治”,指漢朝在長安建都後,我國曆史上開始進入了有明確記載的一個盛世。
用誇張的說話來形容,盛世就是國庫裡的錢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糧食多的糧倉也都裝不下了。或許沒有這麼誇張,但盛世比較於平常肯定會更有效的成果和業績。
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這樣的盛世?這個時代的繁榮昌盛,我認識與當時漢文帝、漢景帝實行黃老思想來治國必然有著極大關係。
首先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黃老思想呢!黃,指黃帝;老,指老子,加在一塊就是黃老。《黃帝內經》和《道德經》加在一起就是黃老思想。黃老思想亦是道家思想的別稱,無為自化,輕賦薄斂,休養生息。
當然了,所謂的無為而治並不是無法無天。恰恰相反,領導者之所以可以在上能夠無為,恰恰是因為下面有一套成熟穩定的法,一切按規矩來辦事。黃老之學強調“道”的意志,是對人們主觀意志的限制。總之,剋制、謙讓是道家的精神。
漢文帝劉恆——盛世的開創者,就是這樣一個典範,他完美的踐行了黃老思想。每天退朝,漢文帝都是請丞相周勃先走,他在後面目送周勃出去,他才走。文帝的生活非常儉樸,常穿著粗布衣服,自己很少添加新的器物。文帝曾想建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十個中家人財產,於是作罷。
他“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圄,狗馬服御無所增益”,“以示敦樸,為天下先”。
漢景帝劉啟,儘管政治智慧不如其父,但自小受到父親文帝的影響,親事躬耕。為了鼓勵農民努力耕作,勸勉各級官員關心農業生產,每到春耕時節,景帝都要帶領皇后和太子到最艱苦的地區親自種地。
景帝親事躬耕,親自上陣,來真的,幹實的。每次都累得滿頭大汗,真正做到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漢文帝之妻,景帝之母竇太后,更是崇尚黃老清靜之術,她經歷了文、景、武三朝,在朝中影響達45年之久。
因為她的影響所施行的黃老“無為而治”的結果是:“從民之慾,而不擾亂,是以衣食滋殖,刑罰用稀”。
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作”。
黃老思想提倡無為而治,具體到律法和政策之上,就是依法治國,遵循天道。西漢初年的律法,是蕭何精減秦律後的律法,也就是蕭何制定的《九章律》,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加的簡明。 在寬鬆的律法基礎之上,只要不觸犯律法,官府就不會干預民間生產生活,法律是天子與庶民共同遵守的法律。
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是以民為本的主旨,與民休養生息的國策。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之所以能成就文景之治,離不開黃老之學的樸素和清靜的觀念。漢文帝提倡大力發展農耕,免農田租稅,減輕刑罰,從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在經歷了戰國至秦末的長期亂戰之後,漢文帝的仁厚、簡樸,截然不同與暴君,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明君聖主。
對漢朝以及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來說,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世間取天下之功無過高祖,治天下之德無過文帝”。 在呂氏勢力被消滅,文帝繼位後,重視“以德化民”。同時大力發展農業,自己也時刻做好表率。不輕易發兵鄰國,對待反叛者從輕發落,廢除肉刑等酷刑。
說到底,中國古代是一個人知社會,而在古代達到一個德治的效果,可以極大地發展生產力。文帝之時,社會安定太平,天下富足,禮儀興盛,是自秦漢一統之後多年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而他的兒子景帝,儘管略有瑕疵,但他“蕭規曹隨”,又有大量人才輔佐,讓文帝的成果得以延續,因此才出現了津津樂道的“文景之治”!
龍羽評青史
引言:
今天,我們在翻看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時,有一段話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
這段話形象的向我們描述了漢朝初年國家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老百姓家家有餘糧,糧食多的糧倉都裝不下了,京城的錢財數不勝數,多到串錢的繩子都爛掉了,京城糧倉的糧食更是多到新糧食積壓舊糧食,街道中老百姓騎乘車馬出行,如果有人用母馬拉車子,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漢文帝與漢景帝
太史公所描述的這一景象,發生在西漢的第三位帝王漢文帝和第四位帝王漢景帝統治時期,對於這兩位帝王所創造出來的盛世,後世稱之為
“文景之治”,即使在今天,“文景之治”也是中國歷史上津津樂道的一個時期。那麼,在西漢初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盛世呢?一.什麼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指的是自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劉恆即位到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這大約40年的時間內對於國家的統治。經過文帝和景帝兩代帝王的統治,漢朝在“國富”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併為後來武帝時期的“民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政治上:堅持黃老無為
漢文帝即位時,雖然漢朝已經統一了二十多年,但此前的中國經歷了春秋戰國和秦朝數百年的戰亂,整個國家可以說是百廢待興,二十年時間並不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面貌,再加上漢朝建立後劉邦在位八年年年有戰,掃除了幾乎所有的異姓諸侯王,呂后執政時期忙於分封諸呂,打壓劉姓宗親,國家的恢復非常緩慢。因此,漢文帝劉恆實際上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
但是,早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已經定下了漢朝的國策——“黃老無為之策”作為國家統治的基礎。所謂黃老無為,指的是以道家學說作為治理的根基,講求遵循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不對老百姓做太多要求,凡事只要求大的框架,而不苛求細節。
正因為國家干涉減少,老百姓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處理問題,生活水平慢慢得到了提高。
文景之治下的漢朝盛世
2.經濟上:輕徭薄賦
一個國家綜合水平提高的表現就在於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有沒有顯著的提高,對於那時經歷了幾百年戰亂的中國百姓來說,有地種,有衣穿,有糧吃他們就已經感到非常幸福了。
所以,文景之治時期政府大幅度減少稅收,對於兵役和徭役也是能免則免,盡全力減輕老百姓的壓力。而中國人民,自古就是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政府對老百姓如此,老百姓豈能不支持政府呢?所以,雖然國家徵收的稅收要求減少了,但糧食的產量卻上去了,這才有了“太倉之粟陳陳相因”的景象。
二.漢文帝的歷史使命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是劉邦八個兒子裡最適合做皇帝的一個,卻也是劉邦最不寵愛的一個。但歷史就是那麼有意思,原本和皇帝無緣的劉恆因為機緣巧合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了漢朝的第三任皇帝——漢文帝,在位23年,也順利的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功臣王族兩把抓,穩定皇權
由於漢文帝劉恆是功臣派與諸侯王磨合下來的產物,所以劉恆首先要做的就是鞏固自己的皇權,加強中央集權。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文帝先是用軟打擊讓諸侯王的代表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先後英年早逝,隨後又重用從底層提拔上來的張釋之,賈誼等人,打擊以周勃陳平為代表的功臣派。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大大鞏固了自己的權威,加強了皇權。
2.勤儉持家,以身作則
我們都知道文景治國的核心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但是說說口號容易,真正做出來卻很難。可劉恆卻以身作則,真正做到了家國天下於一體的地步。
劉恆在位二十三年,長安的宮殿一直沒有新建,自己的衣服和車馬也不怎麼更換,而且,為了鼓勵百姓發展,還開放皇家園林讓老百姓來種地和捕獵。平日裡,劉恆都穿著黑色的厚繒,連自己最寵愛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下襬也非常短。對於自己的陵墓,劉恆放棄金銀珠寶等陪葬品,選擇使用陶器,因此在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入長安時,劉恆的霸陵是唯二沒有被盜取的。
漢文帝劉恆劇照
3.廢除肉刑,萬民稱讚
在劉邦滅秦後,蕭何主持編著《漢律》,蕭何以秦法為漢朝法律的基礎,同時也繼承了秦法的一些殘忍,其中最使人怨聲載道的就是“肉刑”,簡單來說就是砍手腳,在臉上刺字等。
後來,因為齊地一個女孩
緹縈的父親犯了錯,緹縈親自來到長安告御狀,漢文帝感嘆於民眾苦於肉刑之苦,宣佈廢除肉刑,改為打板子,得到了萬民的稱讚。一個皇帝,敢於接受一個平民女孩的建議,這個故事也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美談。正是有著這些舉動,漢文帝在位時期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明代萬曆首輔朱國禎曾稱讚說:“三代以下,堪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朝孝宗耳!”由此可見漢文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三.漢景帝的歷史使命
公元前157年,年僅46歲的漢文帝去世,其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這個年輕的皇帝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完成了父親沒有完成的事業,,最終成為“文景之治”,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減輕賦稅,重農抑商
漢景帝劉啟深受父親文帝影響,在執政上繼續延續父親文帝的策略,同時,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景帝進一步的減輕賦稅,重農抑商。
在景帝即位第二年,就宣佈把農田的賦稅從“十五稅一”降低到“三十稅一”,把農民所要繳納的賦稅降低了一半,同時規定此項稅成為漢朝定製,不許更改,老百姓交的稅少了,進一步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漢景帝畫像
2.減輕刑罰,以人為本
文帝聽從緹縈的建議廢除了肉刑,改成了打板子,這本事是一場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改變,但文帝在進行改變時沒有考慮到人的承受程度,把打板子的數量定的太高了,有些犯罪的人竟然因此被活活打死。
景帝一上臺就改變了這一刑罰的標準,以人為本,把鞭笞500改為鞭笞300,鞭笞300改為鞭笞200。隨後,又進一步進行優化,把打板子定義為教化而非刑罰,規定了所用刑具的規格,還有受刑的位置等,人們再也不用因為受到鞭笞之刑而殘廢或去世了。
3.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
文帝沒能完成的另一個遺憾就是諸侯國的問題,因此,景帝一上臺就採取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本意雖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卻不留神把步子邁大了,引發了漢代諸侯王最大規模的叛亂——吳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示意圖
但漢景帝臨危不亂,重用周亞夫,竇嬰,袁盎等一批文臣武將,短短數月就平定了叛亂,漢朝實力強大的諸侯國被清楚的所剩無幾,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也為漢武帝施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四.文景之治,絕非偶然
雖然中國古代一直提倡宗法制作為延續的基礎,但漢朝卻很少遵循宗法制,尤其是嫡長子繼承製制度,文帝景帝皆非嫡子,這讓我們看來文景之治是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的,如果不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位的話,漢朝的發展可能就不會這樣了。
其實不然,文景之治的出現並不是歷史的偶然性,而是歷史的必然性。因為當時整個時代的大背景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再忍心去破壞這個國家的一草一木了,即使皇帝不是文帝景帝,在這個社會發展的潮流下,統治者也必須遵循著無為而治的中心思想與民休息,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並非因為人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漢朝疆域圖
但是,必然性中也並非是絕對的,在文帝之前,漢朝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無為而治的發展,但其發展效果卻遠沒有文景之治時期那麼有成效。文帝的即位是歷史的偶然性,是皇權與功臣權力鬥爭所導致的,景帝也只是文帝的第五子,但前四個兒子全部夭折早逝,這也是偶然性。因此,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充滿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必然性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大軌跡,而偶然性則決定了這個大軌跡下的發展程度。
著名歷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漢書》中寫到:“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第一次深刻揭示了文景二帝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貢獻。
結語:
“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讓人稱道的一個盛世,而這盛世的本質就是“少折騰,少惹事”,國家無事則國泰民安,短短四十年,漢朝在文景之治的努力下達到了國富,而漢武帝承接了祖父與父親留下的豐厚遺產,為後來漢朝的民強有了底氣。
相城歷史小學生
“文景之治”通俗地講其實就是與民休養生息的一段治世,它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究其原因還要上溯至戰國時期。讀過西漢賈誼《過秦論》的人應該都記得這麼一句話:“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秦始皇能夠滅六國統一華夏是自秦孝公開始六代秦國君臣一起努力的結果,是量變積累導致的質變。但我們要看到,連續一百多年的大規模戰爭(算上其它諸侯國之間以及更早的征伐,時間跨度就遠超一百年),華夏大地上可謂是民不聊生、餓殍千里。
然而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以後,為鞏固統治,以嬴政為首的秦朝中央政府並沒有採取蓄養民力的政策。在北方蒙恬率領三十萬騎兵出長城打擊匈奴,南方任囂和趙佗率軍五十萬佔據百越、嶺南地區。在國內,政府又大量徵發民夫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等浩大工程,些許失誤還會招來嚴厲的處罰。大興土木、不與民休息、嚴刑峻法也成了秦朝只維持了十五年就迅速滅亡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秦朝的覆滅並不意味著天下太平。自陳勝、吳廣旨在推翻“暴秦”的大澤鄉起義開始,熊熊的戰火又再次燃燒了起來。及至後來劉邦和項羽的四年楚漢戰爭,戰爭規模和殘酷程度甚至超過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到了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戰爭並沒有完全結束。漢高祖率軍三十萬出擊匈奴卻遭失敗的“白登之圍”、平代王陳豨叛亂、平九江王英布叛亂等。甚至漢高祖去世後漢惠帝劉盈在位,呂雉攝政時期,因為誅殺功臣任用呂氏外戚,天下仍然不太平。
後來周勃、陳平等開國功臣誅滅諸呂,漢文帝劉恆繼位,全國的局勢才基本穩定了下來。但漢朝初年國家經濟的困頓著實讓薄太后、漢文帝頭疼不已。天子出門,湊不齊四匹顏色相同的馬、大臣出行甚至只能乘坐牛車。在繼位前長期被父親劉邦所疏遠,被遠封貧瘠漢匈邊境代地的劉恆更加了解百姓的疾苦,也更清楚地知道一個外強中乾的漢王朝是不足以對抗北方強大匈奴的。英雄一世的漢高祖在“白登之圍”中尚且如此狼狽,更何況是後來承平日久的繼任者們。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就不足以訓練和裝備出一支精銳的騎兵軍團。另外,撰寫“過秦論”的漢初政治家賈誼和劉恆可以說堪稱知己,賈誼的觀點也深深影響了劉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如果不體察百姓疾苦大興土木,秦朝短時間即覆亡的悲劇便可能重來。因此,推崇“黃老之術”的薄太后和漢文帝開始輕賦薄徭儲蓄民力。在刑法方面,都知秦法嚴苛,而漢初的律法大多承自秦朝,漢文帝也是廢除了其中不少的嚴刑峻法。讀過“綈索救父”典故的朋友都知道,小姑娘綈索給漢文帝上書說:“我的父親擔任官吏,齊地的人都說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應當獲罪受刑。我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復生感到悲痛,而受過刑的人不能再長出新的肢體,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辦法了。我希望捨身做官府中的女僕來贖父親的罪過,讓(他)能改過自新。”漢文帝看到她的上書後為她的誠意所感動,這一年也廢除了肉刑法。賦稅、刑法上的寬鬆使得百姓的負擔大大減輕,全國的田畝數和人口也迅速增加。
漢景帝劉啟繼位後,繼續延續了漢文帝時期的政策。在任用周亞夫等傑出將領平定了“七王之亂”後,漢朝中央政府郡縣直轄的地盤進一步擴大,休養生息的政策因此惠及了更多的百姓。從公元前202年西漢王朝建立,至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的奶奶、漢文帝的皇后竇太后去世,六十多年的蓄力使得西漢王朝的實力空前加強。輕薄徭役、休養生息的政策不僅使得新生的西漢王朝沒有重蹈秦朝快速覆亡的悲劇,反而迅速修復了長期戰爭給國家帶來的創傷,夯實了經濟基礎,為後來漢武帝出擊匈奴的大規模戰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和民意支撐。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而民心是水,統治者為舟。只有順應了民心,順應了百姓心中所想,江山社稷才能得到穩固。西漢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頂峰正是由於劉氏皇族在王朝初創時即深知民間疾苦。漢高祖劉邦在進入咸陽時就對關中百姓有《約法三章》,相比之下西楚霸王項羽就殘暴無道、不分階層大肆屠戮秦地官民且縱火焚燒了人民勞動結晶的阿房宮。漢高祖劉邦從暴虐中解救百姓,最終成功可以說是理所應當。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劉恆、孫子漢景帝劉啟順應民心行黃老“清靜無為”之術與民休養則是漢朝邁向巔峰的關鍵。沒有順應民心就沒有“文景之治”,而沒有“文景之治”就沒有漢朝這樣一箇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之作,這個朝代的名字也不會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永久的名字。
AbrahamXiaoSu
你好,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文景之治,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飛速發展的一個時代,他也是漢武帝攻打匈奴的一個物質經濟基礎的一個存儲時期。
文景之治,它有著很多年穩定富裕的現象,當時生活的水平提升很大,漢朝的基礎也非常強大,是中國帝國時代後第一個大盛世。
文景之治百姓非常的富裕,國家也非常的發達,政府的國庫裡面金錢很多年都不用,導致了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總之散了很多錢都無法計算。
文景之治,文景二帝在農業方面也非常的重視,甚至他自己親自下地農作給老百姓樹立榜樣,漢文帝非常的勤儉節約,更是下令,讓其不準貢獻奇珍異寶,讓手下的官員也不準奢侈無度的生活,這樣就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文景之治,他是西漢漢景帝和漢文帝統治的時候出現的一大盛世
希望大家能關注,給大家帶來不同的歷史知識
歷史榴芒教授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初期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漢朝逐步走向繁榮的治世景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呢?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國家統一的背景
秦朝吞併六國之後,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可惜好景不長,僅過十餘年,楚漢之爭又起。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建立西漢。
建國初期,西漢王朝通過了一系列手段消滅了異性王並平定了諸呂之亂。從此國家政局趨於穩定。
國家統一穩定的政治背景,為“文景之治”的出現提供了重要前提保證。
文景二帝的治國方略
由於一系列的戰爭摧殘,西漢初期,社會經濟衰弱,民貧國亦貧。為了改變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文景二帝制定了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
1、政治上:推崇“黃老思想”,清淨無為、予民休息;
2、經濟上:“三十稅一”,輕徭薄賦、讓利於民;
3、外交上:不輕易出兵征戰,維持和平、保存國力;
4、個人上:禁止各郡進貢奇珍異寶,減少皇家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5、農業上:設置三老、力田等人員,勸課農桑、鼓勵耕種。
採取了這一系列的措施之後,漢朝的經濟逐步恢復,並且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也就是被史學家稱之為“文景之治”。
人民群眾的創造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離不開當然百姓的共同創造。
當時的人民飽受戰火的摧殘,經歷過了長期的戰亂,人民渴望平和安定。文景二帝的治國方略也正好符合當時人民群眾的需求。
在這種治國方略的影響下,全國人民幹勁十足,積極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共同創造出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若木語
“文景之治”對西漢王朝來說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正是因為“文景之治”積累下來了豐厚物質基礎,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用兵才有了足夠的經濟和軍事資源。從一定程度上延續了西漢王朝。
若木小記
您好!我是文孜。
關於您的問題:
西漢初期,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
讓我們一起學習,解答。
首先我們說說“文景之治”是怎麼回事?
漢文帝與其子景帝兩代在歷史上併成為文景之治。
漢高祖總結秦亡的教訓,實行黃老無為政治,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到了文帝、景帝時期,倡導以農為本,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的政策,使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漢文帝提倡大力發展農耕,免農田租稅,減輕刑罰,從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在經歷了戰國至秦末的長期亂戰之後,這些對經濟的恢復和政治的穩定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而漢文帝的仁厚、簡樸,截然不同與暴君,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明君聖主。
有句話說:世間取天下之功沒有大過高皇帝的,治天下之德沒有超過孝文帝的。
在呂氏勢力被消滅之後,他再三推辭大臣們對他的擁立,而最終繼位後,則顯示出了自己對天下的治理之道,重視“以德化民”。
同時,也大力的發展農業,全免農稅。
漢文帝的生活也十分的節儉,為了做好表率,自己穿的是粗布麻衣,甚至連自己的寵妃也不允許穿的太過於華麗。
漢文帝從不輕易對周圍的鄰國進行發兵,而在對待反叛者,也是從輕發落,廢除了各項不合理的刑法,如肉刑。
甚至還會封賞反叛者的子女,從內心來感化他們,從而達到一個德治的效果。
在漢文帝時期,生產力得以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太平,天下富足,禮儀興盛,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
文帝時,提倡以農為本,多次發佈詔令勸農,以發展封建的農業經濟。
公元前167年七月,文帝下詔“除田之租稅”;
公元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稅一,併成為漢朝的定製。
文景時又減少地方的徭役、衛卒,停止郡國歲貢,開放山澤禁苑給貧民耕種;並頒佈了賑貸鰥寡孤獨的法令。
這些措施的施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文景之世,“流民既歸,戶口亦息”,糧價也大大降低,“谷至石數十錢”。
文景時期,在恢復經濟的同時,“懲惡亡秦之政,倫議務在寬厚”。施行“約法省禁”的政策,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如妻孥連坐法、斷殘肢體的肉刑等,並減輕笞刑,以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所以這個時期,許多官吏斷獄從輕,不求細苛,以至有“刑輕於它時而犯法者寡”、“斷獄數百,幾致刑措”之說。
這和秦時“斷獄歲以千萬數”的慘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從而使封建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經過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漢王朝國勢蒸蒸日上,經濟雄厚,為大漢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行者文孜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鑑於國家剛剛結束戰亂,生產還沒有恢復,百姓仍舊食不果腹。於是採用與民休息的政策。鼓勵百姓耕種。採用黃老思想治國的主張。劉邦之後,呂后稱制繼續實行黃老的治國思想。後漢文帝繼承大統,更是實行了一系列發現生產,無為而治的政策。減免刑罰,鼓勵屯田。倡行節儉,減輕賦役。文帝以秦亡為鑑,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臺;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又詔罷天下田租。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景帝繼續實行文帝時的政策。國家得到三四十年平穩發展的局面。史稱文景之治
言午玉仁66
“文景之治”指西漢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採取一系列治世措施,使得當時經歷戰亂的國家得到迅速恢復。
主要措施有:
對內:
1)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分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屢誡百官守令勸課農桑,景帝時復收田租之半,從此成為漢朝定製。文帝時,丁男徭役減為三年徵發一次,算賦也減少。上述重農政策促進了自耕農階層的發展。
2)文帝一度取消過關用傳制度,使商業日益活躍,後又開放國家統治的山林川澤,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但商人勢力日益膨脹。
3)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繼續對法律加以改革,減緩農民奴婢化的進程,廢除傷殘人肢體的刑罰,斷獄從輕,不濫用刑法,獄事減省。
4)文帝提倡節儉,以身作則。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對奢在地主、商人中興起的奢靡之風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也使國家財政支出有所減少。
對外:
1)面對匈奴的不斷犯邊挑釁,文帝和景帝,部署部隊積極準備反擊,促使匈奴只能在邊疆活動。
2)為了避免匈奴的騷擾只能用和親的政策去緩和關係。
3)後來漢景帝對匈奴也採取一系列的經濟聯合措施,使得在雙方在關係上得到很大的緩和。
最終內憂外患都得到相對的解決,漢朝也達到了相對的穩定發展,歷史上也稱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