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看待民間祭祀的風俗?祭祀算不算是一種文化?

宛西新農人


   

  

當然是文化的一種。

在古代,祭祀指人們通過一定的儀式,將食物、牲畜等敬獻給神靈和祖先,以求得到他們保佑、賜福,不僅在民間興盛,還是國家的重要政治活動;不光中國,全世界都有。由此形成了豐富的祭祀文化。

  我國曆史悠久,祭祀文化更是源遠流長。

  

民間祭祀一般包括祭祖先、祭天地、祭財神、祭灶神等,隨著科技的進步,逐步以祭祖為主了,如,有人家裡供奉著祖先的牌位、到了一定時間要去給逝去的親人上墳等,都是祭祀文化的延續。

如何看待民間的這些祭祀風俗呢?

一、它仍然有生命力。風俗都是歷史積澱的結果,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中國人素來重視“葬之以禮”、“事死如事生”(孔子語),祭祀文化有很深的歷史和文化基礎。對於死去的先人,每到清明、過年等重要日子,在他們的牌位或者墳前燒一柱香、一疊紙錢,表達懷念,寄託哀思,是人之常情,這也確實是中國人的真感情、真性情,沒有虛假做作的成分。雖然只是一種簡單的儀式,體現的卻是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百善孝為先,這是維護中國人“家國”情懷的基礎,文化傳承的意義不言而喻,所以,這種文化現象還會持續下去。

二、它也有很多糟粕。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它都是好的。民間的祭祀,形式上那就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在馬路上當著過往的車輛和行人燒紙錢就不好,不安全、不環保;有的扎一些紙牛紙馬、紙別墅、紙汽車等,然後一燒了之,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有的還藉機搞迷信活動;還有的輕養厚葬,生前不照顧,死後講面子,講排場,大操大辦;有的高標準修建墓地,造成死人與活人爭地,浪費資源,等等。

三、還是要堅持移風易俗,以先進、科學、文明的觀念引導民間祭祀活動。首要的要破除迷信思想,不能搞得神神道道,鬼鬼怪怪,像寫咒念符那一套,堅決取締;再就是要儘量簡化程序,不能繁瑣;還要節約資源,別浪費;積極倡導文明,多講公共意識,不能汙染環境、影響他人,等等。比如,上墳時,鞠躬代替磕頭,鮮花代替紙錢,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要讓傳統的祭祀文化與文明先進的生活理念結合起來,才能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化點心


祭祀祖先,祭祀父母親是我國的民間傳統。活人,別忘了我的親生父母,別忘了我的親人們,別忘了我是炎黃子孫。

人、應該有顆感恩之心,祭祀他們的在天之靈,也是我們的孝心,雖然不知道他們去了何方,但是美好的祝願:也可慰籍我們活著的心。

所以祭祀是民間傳統,但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





昌正覺正淨


在中國歷史上,傳統祭祀文化一直髮揮著協助完成國家民族治理的功用。同時還具有培養信、智、禮、義、仁,承前啟後、承傳道德文明的功效。祭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石,誕生於三皇時代內文明時期對生命基因的慧識質象觀察之中,在三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完整的系統。“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是炎黃的子孫”,這一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言,所反映的就是祭祀文化的精神與宗親文化的自然結合,尊道貴德,敬天愛地,修身明德,達成民族的凝聚與團結,成為能夠激活集體意志力、產生強大進步動力的保障。祭祀文化的這一作用力非常強大,因此一直被中華民族使用了幾千年之久。

我們要想圓滿完成做人、修身、立家、建業、治世這五大任務,都離不開中國傳統的祭祀文化對民族的治理。祭祀文化是維繫孝道文化、姓氏宗親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培養敬重與感恩心,去私立公,建立和喚醒群體意識的重要工具。通過祭祀文化,可以引導中華民族的每個成員愛國家,愛民族,生義德,激活生命細胞DNA裡所含有的集體意志力的原始能量和動能,將生命細胞中所攜帶的文化基因結合起來,形成集體意志力,喚醒群體意識的形成,興民族,旺國家,迴歸德與大道。

祭祀文化具有三大層面的教育意義。第一層級,是個人成長的意識、口識、身識教育。這些內容都包含在孝道之中,通過這樣的孝道教育,對個人身口意三識的進行規範,因而具有建立後天之本信土的非常典型的功效,將信德之土這個文化元素在意識當中進行明確的定位。

第二層級,是姓氏宗親文化教育。這些教育內容包含在對祖先進行祭祀的過程中,其中含有家庭祭祀和宗族祭祀兩種祭祀方式,兩者結合構成血脈宗親文化的教育體系。這是敬重、感恩血脈姻親的一個系統。

第三層級,是喚醒群體意識和團隊觀念,培養少私寡慾德品的教育。我們研究當代的中國家庭教育、個人教育可以發現,在目前的這兩項教育過程中,具有比較強烈的我私我欲特徵,以至於國際社會都在批評中國的文化,說中國人的愛只是愛自己、愛家庭,衝不破家庭的範圍。這種現象就與祭祀文化的消失有直接關係,本來中國文化中的血脈宗親教育就是把家庭的小愛上升一格的重要方式和形式,但是我們現在已經丟失了這方面的素質教育。祖先們以他們非常高超的智慧,在5000年以前就已經發現,如果每個家庭固化在自己的小範圍內,就是單獨的小個體,會喪失群體意識。如果喚醒了群體意識,那麼就可以產生集體意志力,從而衝破小我。而群體意識的培養和團隊觀念的生成,必須要衝破姓氏宗親特別是家庭個人的教育範疇,才能夠生成和達成。這是產生國家民族集體意志力的一個重要階梯,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奉公守法、愛國家、愛民族的公民。

假如請一位新聞工作者拿著話筒到街頭去進行社會調查,提問現在的年輕人是愛國家,還是愛家庭,很可能沒有多少人會回答“愛國家比愛家庭更重要”。因為人們認識不到先有國家才有家庭,只知道要先把自己的家庭搞好,這是認知上的普遍誤區。而一旦人人都狹隘地認為個人第一位、家庭第一位,那麼社會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就必然會逐步崩潰。

現在中國社會上為什麼假、偽、有毒的東西那麼多?農民為什麼要把田地裡種的作物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種給自己吃,一部分供應市場?這都是私和欲的毒素造成的毒害,人們沒有突破小我和家庭觀念的束縛,沒有經歷過血脈宗親認知的提升,所以很難一步就跨越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甚至是世界地球人類的利益層面上來。

所以,古代設置宗親祭祀文化,實際目的就是發揮橋樑作用,作為小我小私向大公大我轉折的一個階梯。今天我們將這個階梯正確地復興起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否則,再過一二十年,我們找不到愛國家愛民族的人,人們都成了個人英雄主義者,只有出於個人的表現欲才能產生所謂英雄的衝動,但這種衝動不僅不持久,而且也不會誕生像中國古代那樣大批的仁人志士,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前赴後繼。

我們看歷史,看未來,看希望,都會發現關鍵因素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國家民族意志力的形成需要重視祭祀文化的延續,這樣才能喚醒人類固有的群體意識,進入到德道集體意志力完整形成的層級,這是一種辯證關係。

所以祭祀不但是一種民間文化,更是一種民族文化,值得所有炎黃子孫去推崇和繼承。





貓三叔


祭祀有著幾千年的傳承,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傳承,是對故人的懷念,不管以前,現在將來永遠傳承下去的文化!





老楊紅


首先肯定祭祀就是一種喪葬文化。這種文化歷史悠久,傳承不衰,源遠流長,根深蒂固。人是有感情的,羊羔脆乳烏鴉反哺,況且人呢?無感情人類不會繁衍,社會不會發展。祭祀是人們緬懷先祖,感恩圖報,繼承遺志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喪葬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將世世代代傳下去。全國性的祭祀活動主要集中在春節丶清明節丶中元節丶寒衣節四大節中。民間祭祀有人去世後開弔丶埋葬的祭祀和燒七七紙,三年換孝,六年九年燒紙等,這些祭祀活動延續至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祭祀文化亦發生了變化,城市已由獻花丶默哀丶鞠躬代替了燒紙丶磕頭,農村雖然還在燒紙,但祭祀已逐漸簡化,有的七七紙已不燒了,換孝範圍縮小,六丶九年紙都不辦了,整個社會的祭祀活動逐漸向節儉丶文明方向發展,燒紙祭祀的舊習必將被摒棄。


奇疆6688


祭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在傳統農業社會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百餘年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傳統的民間祭祀活動成為歷次政治改良和思想批判的目標,長期被排斥或廢止。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傳統文化迴歸的呼聲漸起。傳統祭祀蘊涵著深刻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理念,以及愛國愛鄉、倡導忠孝、追慕先德、發揚祖業、共勉向善、團結族群、消除內耗、增進親情等多種優良功能和作用及道德因素,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思考,各地民間祭祀活動名目繁多、屢有舉辦,對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產生著特殊作用和積極意義。

  祭祀起源於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先賢的追思,從上古時代以來,在長期的文明發展過程中,祭祀活動逐步形成了一套敬天祀祖的儀式化形式,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相沿傳承下來。

祭祀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對繼承民族文化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民間祭祀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祭祀也是一種信仰,源於我們的先民最初對大自然以及祖先的崇拜。

比如原始社會,生產力落後,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不能解釋,進而產生有著超乎物外的神明存在的認識。天干地旱時先民們向龍王求雨的活動,就是人們對於大自然的無知崇拜。像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等都是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逐漸行成的對自然和先祖的崇拜祭祀活動。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借東風的情節,諸葛亮擺設祭臺,閉關打坐,口唸咒語 ,儼然一副大神樣子,最終借來東風,破了曹兵。這樣的祭祀活動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是經常發生的。人們期圖用這樣的方式得到神明的庇佑,進而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我們小時候,民間還有二月二龍抬頭的祭祀活動。二月二這天,民間很多家庭都會用麵粉等食料做成龍的模樣,然後放入井底或者大江大河中,這其實也是對龍圖騰的一種崇拜和景仰。

進入新的世紀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大自然有了一定的認識,很多過去盲目崇拜的活動也退出歷史舞臺,比如求雨這樣的活動現在民間已經沒有了。現在的民間祭祀活動封建迷信成分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對先祖或者亡靈的一種祭拜和緬懷,以寄託哀思,抒發情感。

祭祀當然是一種文化。民間的祭祀現在主要體現在對故去親人的緬懷和悼念上,寄託哀思,抒發悲傷情懷。官方的祭祀活動主要是對國家和民族有著重大意義或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已故先人的一種崇敬緬懷活動。比如現在每年都要舉行的黃帝陵公祭活動,就是官方組織的,盛大而又莊重。還有國家每年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國家公祭,也是由國家發起和組織的莊嚴祭祀活動,表達了國家和人民對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哀思。祭祀方式有鞠躬默哀、獻花籃、憑弔觀瞻、吹奏哀樂等方式,而這種方式逐漸被固化,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祭祀文化。

所以說祭祀活動有著時代的特點,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意義的祭祀活動和方式,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封建成分的祭祀活動越來越少,也必將退出歷史舞臺。現代的祭祀活動與方式與時俱進,文明而高雅,並逐漸發展成有鮮明特色的祭祀文化。


文一多


我認為民間祭祀是一種文化,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每逢過年過節,中國人都會遵循祖輩傳下的習俗,利用各自的祭祀形式,表達對逝去的先人們的哀思,常言道飲水思源,這就是活著的人對逝去的先人們表示的深切感激和懷念,這就是人之常情,也是中華民族持之以恆,世代延續的傳統文化。











用戶名深漂


祭祀從古至今都有,其實是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傳統。古代朝庭有專門的祭祀話動,現如今民間的大型祭祀活動也開展的比較有聲勢,如祭馬祖,祭神農,祭孔子等一年高過一年。

中華民族先人們的功德我們要永遠銘記,他們的優秀傳統後人們要永遠傳承。


六點山泉


在人類初期,人們對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現象,尤其是自然災害的發生無法認知,從而產生敬畏之心。為了消災降福,便對神仙頂禮模拜,於是產生了祭祀活動。

祭祀就是敬神、求神、祭拜祖先。祭祀不僅是民間,它是華夏的禮典,歷史淵遠流長,所以應該說它是一種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