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理想村庄“桃花园”,有必要建起来吗?

手机用户52438982457


从蒸汽机时代开始,世界间距离不是问题,到现在地球就是一个村庄,交通发达,信息发达,而且现在是地广人绸,能开发,能利用的地,早就被有识之士,长袖擅舞者开发利用!可以说:四海无闲田!

现在开启封山占水模式,有限的有价值资源,早就被有能力,有眼光,有实力的人收购经营!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资源,影视基地的外景了!

所谓的“世外桃园″,仙山云海,只能是在文人墨客的小说中,在今古传奇的影视中,现在商业化的今天,既使有也很快变成旅游景点,成为现代人的赚钱道具,也再难找到梦中的世外桃园!


马到成功148659402


桃花源不过是人类的乌托邦而已,只存在于文人美好的想象里。桃花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寻得一方净土,达到心灵的安宁。自从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后,桃花源、武陵溪常常是诗人们吟咏的对象。桃花源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意象,是世人隐逸生活的向往。


比如“草圣”张旭的《桃花溪》,描写的就是惬意的隐居生活,全诗如下:

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又比如李白的《山中问答》,描写了恬淡闲适的人间美景,全诗如下: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我个人觉得,桃花源完全没必要建立起来。因为桃花源代表了人类的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旦建立起来的话,就未必有书中那么美好了。人活着,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追求,物质反而是次要的。一旦建立起来的桃花源不美丽,或者是达不到人们的理想标准,游玩之后就会大失所望,败兴而归。

桃花源是心灵的归宿,在尘世里是建立不起来的,物质的丰富难以弥补心灵的缺憾。桃花源虽然只是一种意象,但是反映了深刻的人性。反映出了人们追求美好,逃避现实,好吃懒做的愿望。毕竟人人都希望享受美好的权利,而不去承担任何责任。

物质的桃花源很容易建立,无非是找一片山林,在溪水旁种几百棵桃树。可是难以建立的是心灵的桃花源,现代人一直都生活在忙碌之中,在尘世里迷失了自我,卑微如尘埃。我想,很多人都向往美丽的桃花源,却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少之又少,毕竟时代不同了,挣钱养家才是绝大多数家庭的主流。


层城鵷雏


提起桃花源,是陶渊明最高的理想生活境界,其实陶渊明是典型的空想类人物。《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景物、人情,寄托了陶渊明的意识深处的憧憬,但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再有人回头去找,则不见是必须的。

读《桃花源记》会有很舒服的感觉,但是必须清醒陶渊明也有劣根:喜欢把自己麻醉在对幻想的憧憬里,这种意识很可怕,虽然不始于陶渊明,但是陶渊明继承光大了这种回避不了现实,用幻觉代替现实这种恶劣的传统意识。这也是中国人劣根中最典型的一种劣根。一直绵延传承,今天也不乏有其人继续发扬光大这种看似舒服,其实误人的幻想,尚不觉已病入膏肓了。

就如鲁迅的《阿Q正传》,明明阿Q脑袋上有个赖床疤,去不掉的,但是他认为盖个帽子仿佛赖疮疤就没了,究其根本就是陶渊明空想意识的真谛传承结果。

现代很多人不愿意听反对意见,仿佛没人说就是好的,这是空想变种。

最近董明珠说了中国汽车,骂声几乎一片,仿佛董明珠大逆不道至极。回头看遍地跑的汽车,谁都清楚啊!我写了这么多,是不赞成空想主义,二十一世纪的人需要务实,不需空想,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脚踏实地求发展,才能出现桃花源,不需用空想去建,空想啥也不是,只能误人误事。


知行轩主人


没有必要专门去建。现在有很多农家观光旅游区也有一片一片的桃林,还有许多风景优美、环境清幽的民宿,闲暇时可以去走走看看。

近几年,流行慢生活或到终南山隐居修行,我觉得,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有人喜欢高楼大厦,有人喜欢乡村田野,当然少不了经济的原因。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桃花源。

说起来,古代文人笔下的“桃花源”只是人们对一种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是美好的憧憬。它代表着一种安宁美好的生活,代表淡泊名利的心志。

繁杂社会,人世纷扰,现当下,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每个人活着,都在为了温饱而忙碌,各种生活压力都很大。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忧愁,生活不易。谁也摆脱不了与社会、与他人的必然联系。偶尔也只有在忙碌之余,坐下来,把心静下来,就当是对自己的安慰了。

所以我觉得,调节心态很重要,钱还是要赚的,工作得努力去做,有梦想就去追逐,只要心中有山水,何处不是桃花源呢?修行不必深山,内心坚定的人,亦可在心中修篱种菊。





花意浓181


在中国广阔的地方,有多少像陶潜笔下的《桃花源》?我们从时不时头条空拍的视频,电视台播放的画屏看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方,真是不可胜数。尤其是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僻静的山野,许多遊客都说:这里就是桃花源!那么多与人隔绝的人间仙境,都是天赐给中国人民的乐土,我们还要人为地建设桃花源的赝品吗?当然不必干这样离奇的事了。

这里已经有不少朋友谈及陶潛写《桃花源记》的原意和背景。我觉得宋人谢枋得写的一首诗,其中的第一句,“寻得桃源好避秦”点中了陶令的意愿。桃源里的老乡告诉渔人说:先人避秦世乱于此,所以弄得“不知秦汉,无论魏晋”。陶渊明解甲归田的主要目的,就是不爱听人发号施令,找一个世人难到的桃花源。其实他並无心去幻想设计一个什么理想的社会制度。因此,有些人把“乌托邦主义”这顶帽子扣在他的头上,也是实在是太冤枉他了!而且,现在那些自驾游的朋友们,在各地都报道了桃花源,难道他们都是乌托邦主义的鼓吹者?!应该说: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土,神奇处之一,就是有许多像桃花源那样美丽的地方。


信敏498


纵观中国古代的文人们,学成之后其实一直都在“仕”与“隐”间做抉择:进则治国、平天下,这需要靠“仕”来成就;可世事并不一定如意,仕途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很多时候,凭一己之力并不能力挽狂澜,于是,退而归隐,不与世道同流合污,又成为读书人的另一种选择。

用一句话来形容:仕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可以说,不问世事的桃花源是古代文人们的精神家园。这样的世外桃源,隔绝世事,远离尘嚣,如陶渊明笔下所描写的,“无论魏晋,不知有汉”,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但文人们随远离朝堂,事实上心中仍有理想,毕竟还是不能像陶公笔下的桃源人们那般,浑然不知世事,只知桑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读书、著书,或许才是他们最终的归途。

一代有一代之隐士,一代有一代的隐士文化,我们今天,要建立古代文人赖以避世的“桃花源”,可则可矣,但空有这样的理想村庄,若没有志向高远、精神高洁的隐士居住,没有足够的文化内涵支撑,又沦为商业化的存在,又有何用呢?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关键还是看如何打造,又能承载怎样的文化内涵。太平盛世,亦有不少人走向归隐,但,只要心中安宁,何处又不是桃花源呢?


读书灯下


不管是把桃花源看成梦想还是理想的生活状态,都需要生活在现实中,所以,这个在小编看来是需要区分人的需求的。

其一,桃花源是每个人梦想中最好的理想生活方式。但也只是梦想中的而已,真正美梦成真的人又有几个呢?

其二,桃花源只存在你我的想象里,想想挺美好的,可现实却不允许你我奔着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去追梦吧!所以,对于现在这种还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的青年人来说,梦想是要有的,但关键是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干,争取达到自己心中桃花源的这个目标。

其三,也会有一部分人,人家早已达到了实现梦想的阶段了,想实现什么就可以立即去做的那类人。心中的桃花源自然是可以实现的。

最后,还会有小部分人,对自我,对梦想的追求没那么热切,也不怎么想着努力生活,就是活得特佛系的人,似乎每天都在桃花源中,但又似乎时时都在反思自己做的不好。

综上所述,愿每个心中还存有桃花源梦想的人美梦成真。也祝每个奔梦的人都能早日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若诗与岁月同歌


首先得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第一、桃花源风光旖旎,环境优美,纯天然的自然生态没有污染。陶渊明描绘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小溪游鱼,有桃花而无杂树。“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第二,居住在桃花源的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陶渊明描绘它“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来人,“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数日,闲聊世事及家常不亦乐乎。

他所描绘的这些与当时的世事比较起来,实际上是一个“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陶渊明所身处的时代是东晋末期南宋初期,统治阶级昏庸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那也是一个充满了压迫的时代,而他本人的性格以及高洁的品质必然与时代格格不入,故而壮志难酬,只好选择归隐。所以,桃花源是他心中最美好的社会形象,也是老百姓最期待的社会形态。

那么,既然是大家期待的社会形态,要不要重建起来呢?我想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再不是东晋南宋时期。陶渊明没有经历过隋唐的盛世,更没有看到明清的繁荣(当然这期间也有战争,也有压迫也有苦难)。他更加不可能想像到1600年后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人民的生活的富裕程度。

相比于陶渊明笔下虚构的理想村庄的幸福模样,现如今的生活可以说超过了他描绘的“桃花源”。那时候是“竹林茅舍”,现如今是高楼大厦;那时候是“设酒杀鸡”,现如今是山珍海味;那时候是躲避战乱,现如今是太平盛世;那时候隐居避世,生怕与外人接触;现如今是改革开放,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比起“桃花源”还是有些许遗憾,那便是因为污染,我们失去了“青山绿水”;农村没有了耕作往来、鸡犬相闻,失去了田园的味道。回不去的故乡,让我们有了太多太多无处安放的乡愁。

所以,如果说要重建桃花源,我们需要还大自然青山绿水;我们需要让故乡建起小屋、燃起炊烟,我们需要有老乡谈笑其间,我们更需要有“老家”可以常回家看看。


杨晓艳写作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嫉世愤俗的心情下塑造的一种理想世界。世外桃园实质就是一种空想共产主义,借以寄托自己空虚的精神。在战乱多災的晋代实即是不存在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最早出现在道家学派里,他们厌恶战爭,希望建立一个“邻国相望,鸡犬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同社会。

晚清的康有為亦提出了大同世界一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普遍践行,结果导至了三年大饥荒。此外,十八世纪的欧洲有欧文、傅立叶、圣西门等空想共产主义者,他们将自已的巨额财产分给贫民,带领大家践行他们自己设计的空想共产主义,结果都失败了。后来的马克思融合了他们的空想共产主义、黑格尔哲学、达尔文进化论等,提出了自己的学说在欧洲实践,结果也失败了。

我们中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我们的国家在短期内出现了今天的繁荣,进入了世界的先进行列。所以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只有遵循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陶渊明在贫病交架,饥寒交迫的窘境下还念念不忘“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情怀,只能说明一种知识份子的精神境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士大夫精神。

陶渊明是晋代登峰造极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文学造旨极高。对于他的作品只可从文学艺术角度去学习欣赏,通过他的作品去了解那个时代人文历史及风土人情,不可复制。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已远超了那个时代。更不存在“归田园隐”一说,他所描绘的那种理想社会只能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不着实际的空想,或者说一种精神的寄托。


莫柏顺


要建"桃花源",重点是必须与世隔绝,用一套高尚的道德要求去规范每一个公民,然后经历几代人,就会慢慢地形成真正的理想桃花源。


为什么说要"与世隔绝"呢?因为外界的思想意识、低俗的观念、侵犯与犯罪都会勾起人心的"恶念",就如同不少的原始部族,一旦同外界相交流,自身良好的风俗、纯洁的心灵也会被污染。

哪为什么要几代人呢?因为,第一代人还有各种恶习留存,习惯是很难更改的,只能通过一代代地去逐步改变。


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已经为此做过了试验,如欧文的实验最终以破产告终。现也有些志同者也去形成一个社区,或深山或老林,但总还不能做到"与世隔绝"。

其实,真正的"桃花源"在自己心中,你所设想的社会如何,这个社会就如何。当你觉得社会丑陋污秽,这社会就向你展现丑陋污秽的一面;当你觉得社会如此阳光善良,这社会就向你展现阳光善良的一面。

多谢阅读! 祝您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