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老話有矛盾嗎?

村哥小凡


其實,此語最先應出自東晉時,【公元386年】王義之之子【王徽之】原語是:寧可一日無此君【竹】而不是東坡原語,之後北宋東坡引用此典作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之句。後人總誤認語典出於東坡,甚至很多書畫家,妄斷所屬,這是不當的。此典出自東晉,早北宋500多年啊。😁😁

另,門前不栽竹?這是迷信。古時,文人喜門前屋後栽竹,代表主人的高尚品格,竹乃君子之清友,文人的風骨節氣。

不種竹難道你家門前種【夜來香嗎】?



濃淡任由冰雪中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老話有矛盾嗎?

我們生活在農村裡確實也聽過一些老話,但是我們也會發現,甚至有的老話是自相矛盾的。比如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俗語又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那麼就不可避免要做一個選擇了。寧可食無肉,不了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俗語就是這樣的,那麼它們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一起。它的意思是寧肯不吃肉,居住的地方也要有竹子做伴。這句話的來源於蘇軾《於潛僧綠筠軒》,蘇軾很喜歡竹子,不僅因為它是歲寒四君子,象徵著美好的品質,還因為它把竹子當成了朋友,對居住的環境的高要求,竹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

門前不栽竹這個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大門前或者房屋前不栽竹子。這其實考慮到了它的現實居住環境的問題。如果門前栽了竹子,因為竹子比較高大,一年四季常青,肯定會遮擋太陽光照,導致了室內光照比較少,溼氣自然就比較重了。其次竹子如果稠密了,可能會招引蛇鼠之類的東西,會影響居住人員的安全。因此是充分考慮了現實安全因素的。



當然拋開這些俗語不說,我們如果想要美化環境,那麼選擇栽竹子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可以一年常綠,帶來美的享受。如果你心情不好,看到這些竹子,自然就會幫助你調節自己的情緒如果不栽竹子,出於安全考慮,也是合適的,還有其它的一些樹種可以選擇,一些果樹就是不錯的選擇,像桃樹,桔子樹,柿樹等等,不僅可以在花期欣賞,果實期也可以有一份收穫,一舉雙得。


以上就是我對這兩句老話的理解,純屬個人觀點,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大家留言分享,我是小李,想了解更多的農業種植知識,歡迎關注我小李帶你走進農村生活,體驗種植樂趣。


小李說農事


農村有句老話說門前不能栽竹子,這句話我們大家都知道,而且農村裡也很少有人在門口種竹子,但是宋代詩人蘇軾卻說寧願每天不吃肉,也要在居住的地方有竹子,這兩句話是不是有矛盾呢?該怎麼看待這兩句話所說?


其實這兩句話的意思完全不矛盾,用我們畫畫或者寫詩的角度來說,蘇軾所說的是寫意,而咱們農村老話卻是寫實。

咱們農村老話所說“門前不栽竹”,這完全是從生活實際體驗出發的。種植過竹子的人都知道,竹子發展是非常快的,幾年時間就可以擴張到無法控制的狀態。

而且竹子又是落葉的,所以竹林裡的腐葉非常容易滋生蚊蟲鼠蟻,在我們居住的門前有一個這樣的環境,確實不利於我們的生活。這才有了門前不能栽竹子的說法。




而對於古人或者文人雅士來說,竹代表的只是一種高風亮節的為人風格,意思只是為了說明寧願不要每天的錦衣玉食,也得保持一個人該有的君子般氣節,所以這完全就是“寫意”的手法。

古人眼裡的竹,已經完全上升到了代表一個人為人風格的高度,對竹的喜好已經到了完全偏執的程度,這是咱們農民沒辦法比較的,那些文人雅士們,在竹林前焚香撫琴,可以讓小廝們把竹葉一片片的撿起來,甚至挖個坑好好的埋起來。



所以說,這兩句話的意思完全不矛盾,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意境要求,這也就導致了完全不同的說法,更何況老話所說也只是說門前才不能種植竹子,房子的左右和後面不也是一樣可以種麼?只要不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環境,都是可以的。


我房子後面就全部是竹子,覺得還好,大家認為呢?(圖片來自網絡)


農民也優雅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並非農村老話,而是宋代文豪蘇軾的話。

至於【門前不栽竹】,則一般只限定毛竹。

蘇東坡的文人情懷,很多人都能理解,且不多說。單說說【門前不栽竹】這回事。

其實門前可以栽竹子,但是不能栽毛竹。這主要是由於毛竹的生長特性所導致的。

很多人可能看過一篇雞湯文,敘述毛竹生長的特性,至於帶來啟示什麼的,那倒不用說。

毛竹初時長得太慢,幾年裡也長不了多高。而農村是把門前樹作為一個【標的物】的,生長太慢,也就失去了【標的物】的價值。

毛竹之後會瘋長,可不僅是表面上,它的根系非常非常發達,而且它是以地下莖無性繁殖的。所以你問南方地區的居民,他們會告訴你徹底消滅竹子有多麼難。

農村一般都有個小院落,院子裡種些瓜果蔬菜等等。毛竹過度發達的根系會把整座院落的地下都覆蓋住,它雖然能得到它所需要的水分和養料,但是院子裡的瓜果蔬菜就要受很大的影響。僅僅從經濟價值論,門前一棵毛竹,就足以對院子裡瓜果蔬菜的收成造成不良影響。

毛竹這樣的竹子,壽命也不是很長,短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但也僅此而已。而且,逢旱、澇、蟲則開花,開花之後就會死掉。說句不好聽的,你養條土狗都興許比毛竹活的時間長。這樣的生長特點,寓意太不吉利,所以也就沒人在門前栽毛竹。

不過,其他竹類倒可以栽。比如孝竹、淡竹、湘妃竹、觀音翠、金鑲玉、黃雞……這些竹子不僅生長週期長,非常經活,寓意美好,而且又有多種利用價值,景觀又漂亮,反而很受百姓歡迎。時至今日,許多江南農村居民家門前還都有栽種。


純鈞LHGR


“梅蘭竹菊”被稱為花中“四君子”,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對美好人格的比擬,分別代表“傲、幽、堅、淡”。竹子作為“不屈”的代表,為歷代文人雅士所稱頌,蘇軾更是對竹子情有獨鍾,因此寫下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的歷史名句。

“門前不栽竹”在我們河南中部地區是不存在的,相反,好多院落專門在家門口或者庭院中栽一片鬱鬱蔥蔥的翠竹,一眼望去,清新脫俗,婆娑雅緻,給人帶來一種堅貞不屈、至高無上的美感。那麼,為什麼有的地方卻有“門前不栽竹”的說法呢?

我認為,任何一種事物,風俗不同、人群不同、理解不同,對事物的認知就不盡相同。就拿竹子來說,它雖然在人們的眼裡是挺拔不屈、高風亮節、行立雅緻的象徵,但如果從悲觀主義的角度來認知,就會是又一番解釋了。

比如對竹子的空心,我們既可以理解成“虛心”,也可以理解成“空薪”;看著門前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清風徐來,竹葉沙沙,是不是感覺很醉人?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是不是影響了你的視野,遮住了七彩陽光?七月流火,夏季炎熱,站在竹子下面,會倍感涼爽宜人、風月無邊,但是,這陰涼的竹林卻又容易招來蛇類爬蟲,是不是感覺很恐怖?

因此,我感覺有的地方“門前不栽竹”的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可能自有他們的道理。不管什麼樣的風俗和習慣,我們都要理解和尊重。我認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與“門前不栽竹”只是理解不同,沒有對錯之分,只要自己感覺心理舒服,你大可以把竹子栽到任何地方。


故事堂


沒有矛盾啊!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講的是生活的情調,“門前不栽竹”說的是經驗。


大家知道,竹子生長迅速,是世界上長得最快的植物。它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栽下幾棵竹子,三五年功夫,就可成林。


不是有那句話嗎?“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本人小時候經常和一幫子小孩傍晚放學後,帶著彈弓到莊後的竹林裡面打鳥,碰巧打下一隻老斑鳩來,還能過一下饞癮。但晚上是萬萬不敢到竹林裡面去的。晚上竹林是野生動物的天下,像蛇、黃鼠狼、蟾塗,等等。還有,晚上竹林裡風大,竹葉子颳得嘩啦嘩啦的,瘮人。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人們不在門前栽竹子,要栽,也是在屋後頭。


一株吊蘭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雖是老話,但卻不是農村老人說的,而是北宋文豪蘇軾的詩詞《於潛僧綠筠軒》中的句子。這首詩全詩是:“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這是一首借讚頌竹子的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低俗的詩詞,同時也體現了蘇軾高雅脫俗的文人氣質。

至於門前不栽竹嘛!真沒聽說過。不過,既然有的地方有這種說法,應該是栽種竹子不要太靠近住宅的大門,否則竹子發展太快,容易擋住住宅的室內採光。據我所知,在南方有很多人家的門外都是栽種竹子的,但竹子離住宅的距離至少也是十幾米以外。有很多則是在住宅的外的坎子下面。當然,大部分人家多把竹子栽種在房屋兩側和屋後,這樣,便避免了擋住住宅採光,也能配置出四季常綠的風水。

那麼,“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是否矛盾呢?蘇軾說“不可居無竹”並不是讓你一定把竹子栽在大門口啊!把竹子栽種在房屋兩側同樣是“居有竹”啊!所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並不矛盾。


若愚趣談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老話有矛盾嗎?其實這兩句話是沒有矛盾的,它們代表著各自的意思。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詩人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中的一句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子作為四君子之一,代表著超凡脫俗,清新高雅,常被文人雅士用來歌頌讚美。

不可居無竹還可以理解成另外一層意思,要知道在以前農民的很多用具都是用竹子製作的,比如背東西的背篼,曬東西的簸箕等,比如還有竹蓆,竹椅子,所以在農村每戶人家裡都會有一片竹林,用來製作竹製品,並且竹篾的韌度很高,可以用來捆東西。一篾吊千金,雖然有點誇張,可是也不是並無道理。



門前不栽竹很多地方都有這個說法,我們這裡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門前不栽竹,門前一籠竹,屋內有人哭,可見在門前栽竹對主人有多不利,人們把竹子比喻成千刀利劍,傷人於無形,農村的宅居地本來就有講究,後面要有靠山,前面要有向山,並且前面要空曠,如果屋前面栽著竹子,就會遮擋住視線,給人帶來壓抑感。門前栽竹還會帶來蚊蟲蛇鼠,給人的生活帶來不便,竹子每天都會有落葉,久而久之就會越堆越多,竹葉腐爛還會傳出陣陣臭味。


樵村漁浦小劉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老話有矛盾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文人墨客們筆下的文學作品,太過於藝術化,表達出文人墨客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態。古往今來,竹子是文人墨客們筆下必不可少的寫作素材,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裡,隱居在世外桃源的高人,門前肯定有竹子,竹子已是文學創作中必有的素材,如果沒有竹子,好像表達不出那種唯美意境。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竹子就沒有文人墨客們筆下那麼美好了,竹子就是農民編織農具的東西,再高雅點就是做成工藝品和一般傢俱,比如椅子。



在農村,有人不喜歡在門前種竹子,因為一些農村人講究風水,門前種竹子影響視線,被認為竹林是擋財路,進不了財。還有一個原因是竹子的根穿透力特別強,會影響房子地基的穩固,造成地基不牢固,其實這些擔心是多餘的,有點杞人憂天了。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話其實不矛盾,一個是文人墨客們筆下的文學作品,一個是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兩者之間不衝突,各有各的說法,沒必要去細究。

在農村門前種竹子的很多,我家就在老房子門前種了一大片,我覺得挺好,風景優美,特別是夏天,竹林擋住了強烈的太陽光,營造出一個清涼的環境,很舒服。每到傍晚時分,很多鳥兒飛進竹林裡棲息過夜,嘰嘰喳喳的好不熱鬧。



其實我到覺得,農村人一定要栽一些竹子,才有強烈的生活感。


黔世界榮哥


我是初心,我來回答。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來自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詩作《於潛僧綠筠軒》,詩文前四句如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所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不是農村老話,而是詩人們的閒情雅緻,過去農民吃都吃不飽,哪裡還有這等閒情逸致?有肉吃誰還不願意呢?所以我們看看後面兩句,“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原來是不吃肉只是長瘦一點,但是沒有竹子就成了一個俗人了,這些大詩人怎麼能接受自己俗氣呢?那是絕對不能啊。

“門前不栽竹”,倒確實是句農村老話,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竹子根系是很發達的,它不像普通的樹木,根系只是在周圍幾米範圍內,但是竹子不一樣,根系可以蔓延到十幾米以外,竹子種在房屋周圍,根系可能會長到屋子地板下,會影響屋子的牢固性,破壞屋子的結構穩定,所以,我們老家竹子都是種在距房屋比較遠的地方。

所以,這兩句話不衝突,古代文豪是為了襯托自己清新脫俗,至於實不實用都是下人們操心的事,而老農是從生活實際出發,不會那些閒情逸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