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1712
戰情變幻莫測,身邊的戰友受傷也是可能的事,這時候我們肯定是要救戰友的,但是要根據周邊的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先救戰友還是先殺敵。
如果身邊有戰友受傷了,但還有其他戰友在戰鬥,我們這時候就要先對戰友進行救治了。因為有很多在戰場受傷的軍人並不是因為受重傷犧牲的,而是沒有及時得到包紮救護導致傷情進一步惡化才失去寶貴的生命。因此各國軍隊都十分重視戰士的戰地救護的訓練,也通過模擬戰場環境進行實踐,讓軍人在真正的戰場中鎮定有序的實時簡單的救護,等待醫護人員進一步救治。
如果是雙人小組,戰友受傷倒下,周圍的敵人還在猛烈的攻擊。這時候就要先殺敵,保存有生力量,否則不僅就不了戰友,還可能導致兩人犧牲,導致任務失敗。有可能的話還可以將敵人殺盡,再救治戰友,接下來還能繼續並肩戰。
戰爭是殘酷的,這不僅體現在對人生命的摧殘,更是對心裡的打擊,戰友彼此間是心靈相互依託,肩並肩、背靠背才能一起活到最後。因此,在自身和戰友不受到直接性的毀滅攻擊時,就因該救治身邊的戰友;但自己和戰友受到猛烈攻擊時,就因該先保證周圍安全的情況下,再去救治生死兄弟。
電影《黑鷹墜落》中美軍之所以死傷慘重,雖然一路被路障擋住去路,導致行進受阻。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在沒有摸清敵人的情況下,一步步分散兵力去救治受傷的戰友,最終導致各個區域的有生力量被當地的民兵重創。
總之,第一原則是保存有生力量,在這個前提下就要對戰友實施戰場包紮救護。美軍就有不得救被狙擊手擊中的戰友的規則,這不僅是要保存有生力量,而是對其他戰士的生命負責。這或許有些殘酷,但這是經過許多場戰爭後所總結制定的。
未經許可,嚴禁任何形式的洗稿。
用戶105406111697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就想笑,我覺得能提這個問題的人,一定是被影視劇給耽誤了。
我們在電影中,尤其是在國產戰爭片中,不管陣地前有多少敵人,看到自己的戰友受傷,我們的戰士就會走過去急救,老電影中常見的辦法,就是掏出水壺給傷員喝口水,而且正常的套路是,只要喝過水壺裡的水,再重的傷員都會清醒過來,然後說了一句:“同志們,別管我,趕緊消滅敵人!”或者是:“同志們,我沒事,一定要保住陣地!”
通常說這種話的人,馬上都會安排成為烈士。
而之前不管戰鬥再猛烈,只要是我方戰友受傷,戰友前去營救的時候,敵人的炮彈和子彈,絕對不會擊中前去營救的戰士,因為我們的戰士後面還有臺詞,他一定會說:“同志們,為某某報仇,給我狠狠的打!”
好像戰友不犧牲,不受傷,他們之前就沒狠狠打似的。
再有一個鏡頭,就是一個人掩護另一個人撤退,掩護的人已經深受重傷,肯定要犧牲的,而且敵人已經圍上來了,撤退的人這時絕對不會走,一定要回頭喊兩聲。
身負重傷掩護的人,一定會對他吼道:“走呀,快走呀,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不煽情的電影,這時撤退的人會含著熱淚離開,狗血的導演,一定會讓撤退的人再矯情一句:“不,我們一塊走吧!”
一群敵人圍過來,你能跑得掉就不錯,還能揹著一個重傷員一起走?
更狗血的導演,會讓被撤離的,親眼看見掩護著被打死,或者拉響了最後一顆手榴彈的導火索,才會絕望的離去。
有點扯遠了是嗎?
其實理由很簡單,別說是你戰友受傷,就是你爸爸受傷,只要危險還沒消除,你只能是先把危險消滅,再去救治你爸爸。
網易已知天命
在戰場上,遇到戰友受傷;是救人還是先殺敵?為什麼?
我是一位86年的老兵,我雖未經過殘酷的戰爭;但我深知在戰場上首先保存實力(有生力量),深知戰友兄弟情;生命高於一切,團結一心勇敢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有以下幾種情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處理:
①:假如在戰場上發現身邊戰友負傷,我會視戰場情況危急情況而處置;先緊急用急救包進行處理後,繼續投入戰鬥;並呼救衛生員處置。
②:在敵情較近而且十分危急時,我會用手中槍炮阻擊敵人的反攻;先保存自己也守護受傷的戰友,視後期敵情,再對受傷戰友的救治;我決不會蠢到自己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而去救受傷戰友;讓敵人做活靶子,雙雙掛彩!
③:假如我和受傷戰友已被敵人包圍,我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備好身邊的手榴彈,帶著受傷的戰友拉響導火索與敵人同歸如盡。在戰場上殺紅了眼,千萬別相信《日內瓦公約》優待俘虜的政策;決不投降!到最後,幹一個扯平,幹倒兩個就賺一個;帶著受傷戰友見馬克思,在下好有個伴。
戰友情,兄弟情!只有經過軍營磨練的軍人,只有經過戰場洗禮的鋼鐵戰士,才知道生命來之不易;革命戰友之情純火純青,生死相隨,堅不可摧!
這就是我的觀念,謝謝閱評!
樹下酒仙
出這種問題的人一般都是外行,是沒有軍旅生活的人在發問。作戰,各戰術單位從單兵(組)到班、排、連、營、(團)、旅(師),各級都有自己非常明確的戰鬥任務,只要戰鬥打響,各戰術單位都要圍繞自己的當前任務進行作戰,一切以打贏戰鬥完成任務為核心,殺敵是第一位的工作,一切以殲滅敵人為中心,一切以奪取勝利為中心。既然是戰鬥,那麼必然免不了傷亡。在戰鬥過程中發生傷亡怎麼辦?
首先,部隊訓練中設有專門的自救互救科目,止血、包紮、固定、特殊傷情的處理等戰場急救措施,每個戰鬥員都是必須進行自救互救訓練,目的就是教會每個戰鬥員在戰場上遇到了負傷情況,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傷情,降低負傷損害減少傷死率;
其次,作戰過程中發生傷亡情況時,第一時間是自救互救,輕傷以自救為主,重傷以互救為主,互救也僅是由他人進行一下緊急處理,包紮或固定好受傷位置後,做好明顯標記,以利專業救護人員及時發現傷員,作到這一步後,互救戰鬥員要馬上投入戰鬥;
再次,我軍在連以上單位都配置有專業衛生人員,作戰發生傷員時,連隊衛生員會在第一時間趕到傷員負傷地點對其進行處理,輕傷員基本能做到負傷後馬上撤離,重傷員由連隊衛生員對其進行簡單的急救後撤離,營一般會將上級加強的和本級勤雜人員組成的單架隊配置在第一線,發生傷員立即抬回,無特殊情況一般戰士負傷後30分鐘內可以撤離戰場;
其四,我軍營級單位設有衛生所(衛生排),作戰時可能獲得上級衛勤力量加強,其任務主要有三,一是對重傷員進行較專業的急救,降低傷死率;二是進行傷情分類,確定後送秩序;三是留治輕傷員。這一級一般起中轉作用,分類是否準確,後送是否及時,關係到重傷員的生存機率;
其五,由營裡上送的傷員到了旅(團)級衛生連(隊)後,主要工作是分類後送、緊急手術和留治,旅級衛生機構開設有野戰手術檯,對一些需要救命的重傷員進行緊急處理,最大限度保證傷員的生命;
其六,旅(團)級分類後送的傷員集中送到指定的野戰醫院,由野戰醫院進行各類專門處置,一般情況下從負傷至送到野戰醫院一天可完成;
其七,由野戰醫院處置後,分類送後方專業醫院。
所以,戰士在戰場負傷後,首先是自救互救,自救互救又是以自救為主。互救時,互救人員也只能對傷員進行簡單的處理,做好傷員所在地標記,而後必須馬上投入戰鬥。戰場上,戰鬥(勝利)是第一位的,救人是第二位的!
塵垚4
戰爭是殘酷的、無情的,更是‘不人性的’,經歷了戰爭的戰友,那才是真正的生死弟兄…
我軍的戰鬥原則,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不能保存自己,怎麼才能更好的消滅敵人?真正的戰場上,各有分工。戰鬥人員的職責就是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進而更好的消滅敵人。
一般的情況下,遇到戰友受傷,都是以先完成當前的任務為前提,在不影響完成任務而又沒有危險時,當然要救護自己的戰友。當戰鬥非常激烈緊急的情況下,傷員都是要堅持戰鬥或自救的,等戰鬥結束時其他戰鬥人員才能協助救護傷員。
至於戰友受傷,誰來救護,不同的情況救治方法不同,大致有這麼幾種救治情況:一是自救;二是隨隊擔任救治的人員任務的人來救治;三是被收容人員收容救治;四是戰鬥人員在不影響自己戰鬥完成任務的情況下救治。
生命誠可貴,任務價更高,戰友戰中傷,殺敵來回報…
這樣的回答,不知提問題的人看到是否滿意?戰爭沒有兒女情長;戰爭就是殺掠;戰爭就是有受傷和死人的;戰爭就是若不首先殺死對方而兒女情長時,你可能瞬間就會被對方置於死地…
國之劍
在槍林彈雨的戰場,戰友受傷或陣亡都是很正常的事,作為一名士兵,首先要做的是把敵人消滅,保存自己再救人。畢竟在戰場上,各個兵種各司其職,救人的事情首先應該交給醫務兵做。特別是在雙方短兵相接、戰鬥膠著的關鍵時刻,遇到戰友受傷,未必有時間、有條件去管。只要首先消滅了敵人,才能真正救戰友的命。如果此時退出戰鬥去救人,就容易削減自身戰鬥力,容易被敵人趁機殺傷,救人不成還反而自己也難保。
如果是在陣地戰中遇到戰友受傷,戰場形勢允許的情況下,士兵當然要立即搶救戰友。幫助戰友止血包紮後,再繼續投入戰鬥。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如遇戰友受傷,也當如此。當然,這只是戰場形勢稍緩、我方佔於優勢的情況下。如果戰場形勢嚴峻,就算是戰友受傷,也要等戰鬥任務完成後再救人。
抗戰時期,正面戰場的中國軍隊經常打被動防禦的陣地戰,而日軍通常以猛烈的炮火打擊我軍陣地,然後進行衝鋒,我軍在經歷了日軍炮火打擊後損失慘重,受傷的士兵極多。這時,一些戰場經驗不足的士兵會選擇去救治傷員。這是不明智的做法,因為日軍在炮擊後,就會大規模撲向我軍陣地。士兵應該先打退敵人進攻,再救治傷員,守住陣地才能真正救出戰友,這既是戰場的殘酷性所在,也是戰爭的邏輯所在。
眾所周知,狙擊手是戰場上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善於偽裝,又掌握精準射擊的技能。在對付敵人落單步兵時,通常不打其要害,而是打其腿部,然後吸引敵人來救援落單步兵,這樣就可以擊殺更多的敵人。所以在戰場上,有戰友被狙擊手擊中受傷時,萬萬不能衝出去,因為這很可能是狙擊手的詭計,就等著你出來救人呢!
兵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戰場的慣例是,如果激戰中戰友受傷,必須堅持到打死或者打跑面前的敵人,然後才能去救人。
這是戰場的基本法則,原因也很簡單。
面前的敵人沒有被打死或者打跑,你卻直接去救人,非常有可能救不了戰友,還搭上自己。
大家看過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吧,那個大個子卡帕佐被狙擊手射中以後,其他戰友距離他近在咫尺,但沒有人敢於上去救。
軍醫韋德試圖衝上去救人,被米勒上尉阻止。
你上去救人,自己先吃槍子,多死或者多傷一個而已。
最終,美軍狙擊手找了很久,才擊斃了德軍狙擊手。
此時,大個子士兵已經已經失血過多死了!
這不是美軍沒有戰友情,實在是沒辦法。
我軍也是一樣。
抗戰中,桂軍在廣西攻打日軍控制的一個山頭。
一個排長回憶,他和副排長是多年的戰友,還有親戚關係,副排長娶了他的表妹。
但他們衝上山頭時,山上幾十名日軍和他們激烈近戰。
雙方激烈對射,投擲手榴彈,不斷有人倒下。
一串子彈射過來,他身邊不到1米的副排長哼了一聲,仰天跌倒。
當時戰鬥緊急,他根本來不及看一眼,仍然堅持射擊、投彈。
十多分鐘後才擊潰日軍,國軍徹底佔領主陣地。
此時他的身上也被手榴彈炸傷兩處,血流不止,好在都是輕傷。
排長不顧自己傷勢,去救副排長,發現他早已死了。
副排長全身是血,根本不知道哪裡中彈了。
根據他的姿勢,他死前是試圖自行包紮傷口,但因傷勢過重沒有成功,直接死去了。
如果有人給他包紮一下,他說不定能活。
戰爭就是這樣。
如果不能擊敗近在咫尺的敵人,誰也不可能去救戰友。
薩沙
同志,你怎麼樣,要挺住……(省略一萬字)。
不要管我,這是我……(省略二萬字)。
廣告之後請看下集!
漫長的回憶,(此地有50集)。
敵人衝上來了,(豪言壯語一萬五千字)。
這些是戰友負傷後必須演繹的過程,這樣才能出英雄,塑造英雄的形象。
用戶一生蝶夢千百回
這個不能簡單的說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不同的兵種在戰場上有不同的分工。
負責機槍的射手,就老老實實的在機槍陣地待著,沒有命令是不能離開的;同樣,負責不同陣位的人都得老老實實的呆在自己的陣位上,打死也不能後退一步;同樣,負責進攻的人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要保持進攻隊形保持進攻狀態,傷兵不是他應該負責的。
負責救治傷員的是衛生兵,理論上別人不能救人,除非有命令。
如果可以救人,一切都會亂,不願打仗的人都會圍繞傷兵轉,仗就沒法打了。
即使衛生兵也不是看見傷員就會救治的,比如進攻的時候要隨進攻部隊一起上去,不能因為救治傷員而不上去甚至脫離部隊。他所負責的都是簡單處理就能繼續進攻的戰士,不能上去的衛生兵不會管,他們會留給後面的收容部隊。防守的時候也是撿輕傷員簡單包紮一下,確保戰鬥力,重傷員要在戰鬥間隙的時候才管。
觀上靈雲
在戰場上看到負傷的戰友,是先搶救戰友還是先消滅敵人。
這需要看情況。
假如你是醫療兵、救護員,那麼你的第一職責是搶救傷員,你得先搶救傷員。
當然也不是絕對。比如巷戰時,一名戰友被敵方狙擊手擊傷,倒在暴露的空地上,這個時候就不能貿然行事,要等戰鬥分隊組織火力壓制敵人後再進行救助。
電影裡那些大吼大叫、手慢腳亂救護戰友的鏡頭都是那些傻逼導演笨拙的去反應所謂的人性所強加的片段。
事實上處於戰爭中的人早就看慣了死亡,對於生死的界線會很清楚。在威脅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他們會冒險去救助傷員,但是一旦對環境的評估超過了承受範圍,他們不會白白送死。
假如你是作戰人員,衝擊途中遇到傷員,那麼米肯定不會管他。因為你衝上去不僅僅是使命,這樣也會使傷員處於相對更安全的位置,便於醫療兵的救護。
當然,在敵軍空襲的時候,有機會還是可以先救助戰友的,前提你不是防空武器的操作手。
戰爭實際上現實而又千變萬化,同樣一個問題並不止一個答案。包括上面提到的僅僅是眾多情況中的幾種而已,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只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