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遇到战友受伤,是先救人还是先杀敌?

建军1712


战情变幻莫测,身边的战友受伤也是可能的事,这时候我们肯定是要救战友的,但是要根据周边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先救战友还是先杀敌。

  • 如果身边有战友受伤了,但还有其他战友在战斗,我们这时候就要先对战友进行救治了。因为有很多在战场受伤的军人并不是因为受重伤牺牲的,而是没有及时得到包扎救护导致伤情进一步恶化才失去宝贵的生命。因此各国军队都十分重视战士的战地救护的训练,也通过模拟战场环境进行实践,让军人在真正的战场中镇定有序的实时简单的救护,等待医护人员进一步救治。

  • 如果是双人小组,战友受伤倒下,周围的敌人还在猛烈的攻击。这时候就要先杀敌,保存有生力量,否则不仅就不了战友,还可能导致两人牺牲,导致任务失败。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将敌人杀尽,再救治战友,接下来还能继续并肩战。

战争是残酷的,这不仅体现在对人生命的摧残,更是对心里的打击,战友彼此间是心灵相互依托,肩并肩、背靠背才能一起活到最后。因此,在自身和战友不受到直接性的毁灭攻击时,就因该救治身边的战友;但自己和战友受到猛烈攻击时,就因该先保证周围安全的情况下,再去救治生死兄弟。

电影《黑鹰坠落》中美军之所以死伤惨重,虽然一路被路障挡住去路,导致行进受阻。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在没有摸清敌人的情况下,一步步分散兵力去救治受伤的战友,最终导致各个区域的有生力量被当地的民兵重创。

总之,第一原则是保存有生力量,在这个前提下就要对战友实施战场包扎救护。美军就有不得救被狙击手击中的战友的规则,这不仅是要保存有生力量,而是对其他战士的生命负责。这或许有些残酷,但这是经过许多场战争后所总结制定的。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洗稿。



用户105406111697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就想笑,我觉得能提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被影视剧给耽误了。

我们在电影中,尤其是在国产战争片中,不管阵地前有多少敌人,看到自己的战友受伤,我们的战士就会走过去急救,老电影中常见的办法,就是掏出水壶给伤员喝口水,而且正常的套路是,只要喝过水壶里的水,再重的伤员都会清醒过来,然后说了一句:“同志们,别管我,赶紧消灭敌人!”或者是:“同志们,我没事,一定要保住阵地!”

通常说这种话的人,马上都会安排成为烈士。

而之前不管战斗再猛烈,只要是我方战友受伤,战友前去营救的时候,敌人的炮弹和子弹,绝对不会击中前去营救的战士,因为我们的战士后面还有台词,他一定会说:“同志们,为某某报仇,给我狠狠的打!”

好像战友不牺牲,不受伤,他们之前就没狠狠打似的。

再有一个镜头,就是一个人掩护另一个人撤退,掩护的人已经深受重伤,肯定要牺牲的,而且敌人已经围上来了,撤退的人这时绝对不会走,一定要回头喊两声。

身负重伤掩护的人,一定会对他吼道:“走呀,快走呀,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不煽情的电影,这时撤退的人会含着热泪离开,狗血的导演,一定会让撤退的人再矫情一句:“不,我们一块走吧!”

一群敌人围过来,你能跑得掉就不错,还能背着一个重伤员一起走?

更狗血的导演,会让被撤离的,亲眼看见掩护着被打死,或者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的导火索,才会绝望的离去。

有点扯远了是吗?

其实理由很简单,别说是你战友受伤,就是你爸爸受伤,只要危险还没消除,你只能是先把危险消灭,再去救治你爸爸。


网易已知天命


在战场上,遇到战友受伤;是救人还是先杀敌?为什么?

我是一位86年的老兵,我虽未经过残酷的战争;但我深知在战场上首先保存实力(有生力量),深知战友兄弟情;生命高于一切,团结一心勇敢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保全自己;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处理:

①:假如在战场上发现身边战友负伤,我会视战场情况危急情况而处置;先紧急用急救包进行处理后,继续投入战斗;并呼救卫生员处置。

②:在敌情较近而且十分危急时,我会用手中枪炮阻击敌人的反攻;先保存自己也守护受伤的战友,视后期敌情,再对受伤战友的救治;我决不会蠢到自己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而去救受伤战友;让敌人做活靶子,双双挂彩!

③:假如我和受伤战友已被敌人包围,我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备好身边的手榴弹,带着受伤的战友拉响导火索与敌人同归如尽。在战场上杀红了眼,千万别相信《日内瓦公约》优待俘虏的政策;决不投降!到最后,干一个扯平,干倒两个就赚一个;带着受伤战友见马克思,在下好有个伴。



战友情,兄弟情!只有经过军营磨练的军人,只有经过战场洗礼的钢铁战士,才知道生命来之不易;革命战友之情纯火纯青,生死相随,坚不可摧!

这就是我的观念,谢谢阅评!


树下酒仙


出这种问题的人一般都是外行,是没有军旅生活的人在发问。作战,各战术单位从单兵(组)到班、排、连、营、(团)、旅(师),各级都有自己非常明确的战斗任务,只要战斗打响,各战术单位都要围绕自己的当前任务进行作战,一切以打赢战斗完成任务为核心,杀敌是第一位的工作,一切以歼灭敌人为中心,一切以夺取胜利为中心。既然是战斗,那么必然免不了伤亡。在战斗过程中发生伤亡怎么办?

首先,部队训练中设有专门的自救互救科目,止血、包扎、固定、特殊伤情的处理等战场急救措施,每个战斗员都是必须进行自救互救训练,目的就是教会每个战斗员在战场上遇到了负伤情况,能及时有效地处理伤情,降低负伤损害减少伤死率;

其次,作战过程中发生伤亡情况时,第一时间是自救互救,轻伤以自救为主,重伤以互救为主,互救也仅是由他人进行一下紧急处理,包扎或固定好受伤位置后,做好明显标记,以利专业救护人员及时发现伤员,作到这一步后,互救战斗员要马上投入战斗;

再次,我军在连以上单位都配置有专业卫生人员,作战发生伤员时,连队卫生员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伤员负伤地点对其进行处理,轻伤员基本能做到负伤后马上撤离,重伤员由连队卫生员对其进行简单的急救后撤离,营一般会将上级加强的和本级勤杂人员组成的单架队配置在第一线,发生伤员立即抬回,无特殊情况一般战士负伤后30分钟内可以撤离战场;

其四,我军营级单位设有卫生所(卫生排),作战时可能获得上级卫勤力量加强,其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对重伤员进行较专业的急救,降低伤死率;二是进行伤情分类,确定后送秩序;三是留治轻伤员。这一级一般起中转作用,分类是否准确,后送是否及时,关系到重伤员的生存机率;

其五,由营里上送的伤员到了旅(团)级卫生连(队)后,主要工作是分类后送、紧急手术和留治,旅级卫生机构开设有野战手术台,对一些需要救命的重伤员进行紧急处理,最大限度保证伤员的生命;

其六,旅(团)级分类后送的伤员集中送到指定的野战医院,由野战医院进行各类专门处置,一般情况下从负伤至送到野战医院一天可完成;

其七,由野战医院处置后,分类送后方专业医院。

所以,战士在战场负伤后,首先是自救互救,自救互救又是以自救为主。互救时,互救人员也只能对伤员进行简单的处理,做好伤员所在地标记,而后必须马上投入战斗。战场上,战斗(胜利)是第一位的,救人是第二位的!


尘垚4


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更是‘不人性的’,经历了战争的战友,那才是真正的生死弟兄…

我军的战斗原则,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能保存自己,怎么才能更好的消灭敌人?真正的战场上,各有分工。战斗人员的职责就是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进而更好的消灭敌人。

一般的情况下,遇到战友受伤,都是以先完成当前的任务为前提,在不影响完成任务而又没有危险时,当然要救护自己的战友。当战斗非常激烈紧急的情况下,伤员都是要坚持战斗或自救的,等战斗结束时其他战斗人员才能协助救护伤员。

至于战友受伤,谁来救护,不同的情况救治方法不同,大致有这么几种救治情况:一是自救;二是随队担任救治的人员任务的人来救治;三是被收容人员收容救治;四是战斗人员在不影响自己战斗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救治。

生命诚可贵,任务价更高,战友战中伤,杀敌来回报…

这样的回答,不知提问题的人看到是否满意?战争没有儿女情长;战争就是杀掠;战争就是有受伤和死人的;战争就是若不首先杀死对方而儿女情长时,你可能瞬间就会被对方置于死地…




国之剑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战友受伤或阵亡都是很正常的事,作为一名士兵,首先要做的是把敌人消灭,保存自己再救人。毕竟在战场上,各个兵种各司其职,救人的事情首先应该交给医务兵做。特别是在双方短兵相接、战斗胶着的关键时刻,遇到战友受伤,未必有时间、有条件去管。只要首先消灭了敌人,才能真正救战友的命。如果此时退出战斗去救人,就容易削减自身战斗力,容易被敌人趁机杀伤,救人不成还反而自己也难保。

如果是在阵地战中遇到战友受伤,战场形势允许的情况下,士兵当然要立即抢救战友。帮助战友止血包扎后,再继续投入战斗。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如遇战友受伤,也当如此。当然,这只是战场形势稍缓、我方占于优势的情况下。如果战场形势严峻,就算是战友受伤,也要等战斗任务完成后再救人。

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经常打被动防御的阵地战,而日军通常以猛烈的炮火打击我军阵地,然后进行冲锋,我军在经历了日军炮火打击后损失惨重,受伤的士兵极多。这时,一些战场经验不足的士兵会选择去救治伤员。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日军在炮击后,就会大规模扑向我军阵地。士兵应该先打退敌人进攻,再救治伤员,守住阵地才能真正救出战友,这既是战场的残酷性所在,也是战争的逻辑所在。

众所周知,狙击手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善于伪装,又掌握精准射击的技能。在对付敌人落单步兵时,通常不打其要害,而是打其腿部,然后吸引敌人来救援落单步兵,这样就可以击杀更多的敌人。所以在战场上,有战友被狙击手击中受伤时,万万不能冲出去,因为这很可能是狙击手的诡计,就等着你出来救人呢!


兵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战场的惯例是,如果激战中战友受伤,必须坚持到打死或者打跑面前的敌人,然后才能去救人。

这是战场的基本法则,原因也很简单。

面前的敌人没有被打死或者打跑,你却直接去救人,非常有可能救不了战友,还搭上自己。

大家看过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吧,那个大个子卡帕佐被狙击手射中以后,其他战友距离他近在咫尺,但没有人敢于上去救。

军医韦德试图冲上去救人,被米勒上尉阻止。

你上去救人,自己先吃枪子,多死或者多伤一个而已。

最终,美军狙击手找了很久,才击毙了德军狙击手。

此时,大个子士兵已经已经失血过多死了!

这不是美军没有战友情,实在是没办法。

我军也是一样。

抗战中,桂军在广西攻打日军控制的一个山头。

一个排长回忆,他和副排长是多年的战友,还有亲戚关系,副排长娶了他的表妹。

但他们冲上山头时,山上几十名日军和他们激烈近战。

双方激烈对射,投掷手榴弹,不断有人倒下。

一串子弹射过来,他身边不到1米的副排长哼了一声,仰天跌倒。

当时战斗紧急,他根本来不及看一眼,仍然坚持射击、投弹。

十多分钟后才击溃日军,国军彻底占领主阵地。

此时他的身上也被手榴弹炸伤两处,血流不止,好在都是轻伤。

排长不顾自己伤势,去救副排长,发现他早已死了。

副排长全身是血,根本不知道哪里中弹了。

根据他的姿势,他死前是试图自行包扎伤口,但因伤势过重没有成功,直接死去了。

如果有人给他包扎一下,他说不定能活。

战争就是这样。

如果不能击败近在咫尺的敌人,谁也不可能去救战友。


萨沙


同志,你怎么样,要挺住……(省略一万字)。

不要管我,这是我……(省略二万字)。

广告之后请看下集!

漫长的回忆,(此地有50集)。

敌人冲上来了,(豪言壮语一万五千字)。

这些是战友负伤后必须演绎的过程,这样才能出英雄,塑造英雄的形象。


用户一生蝶梦千百回


这个不能简单的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同的兵种在战场上有不同的分工。

负责机枪的射手,就老老实实的在机枪阵地呆着,没有命令是不能离开的;同样,负责不同阵位的人都得老老实实的呆在自己的阵位上,打死也不能后退一步;同样,负责进攻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进攻队形保持进攻状态,伤兵不是他应该负责的。

负责救治伤员的是卫生兵,理论上别人不能救人,除非有命令。

如果可以救人,一切都会乱,不愿打仗的人都会围绕伤兵转,仗就没法打了。

即使卫生兵也不是看见伤员就会救治的,比如进攻的时候要随进攻部队一起上去,不能因为救治伤员而不上去甚至脱离部队。他所负责的都是简单处理就能继续进攻的战士,不能上去的卫生兵不会管,他们会留给后面的收容部队。防守的时候也是捡轻伤员简单包扎一下,确保战斗力,重伤员要在战斗间隙的时候才管。


观上灵云


在战场上看到负伤的战友,是先抢救战友还是先消灭敌人。

这需要看情况。

假如你是医疗兵、救护员,那么你的第一职责是抢救伤员,你得先抢救伤员。

当然也不是绝对。比如巷战时,一名战友被敌方狙击手击伤,倒在暴露的空地上,这个时候就不能贸然行事,要等战斗分队组织火力压制敌人后再进行救助。

电影里那些大吼大叫、手慢脚乱救护战友的镜头都是那些傻逼导演笨拙的去反应所谓的人性所强加的片段。

事实上处于战争中的人早就看惯了死亡,对于生死的界线会很清楚。在威胁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他们会冒险去救助伤员,但是一旦对环境的评估超过了承受范围,他们不会白白送死。

假如你是作战人员,冲击途中遇到伤员,那么米肯定不会管他。因为你冲上去不仅仅是使命,这样也会使伤员处于相对更安全的位置,便于医疗兵的救护。

当然,在敌军空袭的时候,有机会还是可以先救助战友的,前提你不是防空武器的操作手。

战争实际上现实而又千变万化,同样一个问题并不止一个答案。包括上面提到的仅仅是众多情况中的几种而已,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