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不识字的人,虽然说不上原因但也能说出哪副国画或者书法的好?

厚德书画艺术


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指识字不多,认知不大多),并不是没有智商的人。

一般虽算半文盲,但也具有一定的辫别能力及欣赏能力。

因此,一些美术家的画作和书法家的字迹还是可以被大多数人赏识。

其中会欣赏这些作品的人,就包含着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但他们也有一般的鉴赏水平)。

总之,在欣赏作品方面,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直接影响欣赏能力。


尚巾善珠


说的就是我,初中没有毕业外出打工,在一家古旧书店工作也就是打杂包装,,学会了装裱欣赏鉴定三十年,靠写字画画可以养活自己,这是后天努力结果,当时不好好干就会失业没有饭吃,怕丢掉饭碗比人家都要多干很多,冬天手脚冻的裂的口子买不起厚的好的棉衣,现在好了,衣食无忧,感谢当年自己吃的苦,


长安美髯公


可能有这种情况,至于“很多”我表示不信。

汪曾祺短篇小说《鉴赏家》讲了一个类似知音美好的故事,说不识字的水果小贩叶三能看得懂大画家季匋民的画,这个故事是有人物原型的,情节并不虚构。其中,季匋民即民国名画家王陶民,我有幸收藏他一件蕙兰图,一直视为心爱之物。

正因为这种情况太个别、太难得了,汪曾祺才写成小说,并且让读者产生感动。

现实情况是,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很难做出合理的鉴赏,很难看出所谓好坏。

欣赏和鉴赏是两个概念。欣赏是主观的、任性的,俗话说喜欢就好,各有所爱,无论对错;鉴赏则是系统的、客观的,甚至存在广泛传承的通行标准,公认的专业语言。

所以,题主说的情况,不识字却欣赏字画的好坏,当然可以,这是主观立场,每个人都有欣赏与否的权利。

但是,没有几个人真的能做到生而知之,欲专业,必学习。

比如,下图作品,出自齐白石之手,齐白石自题“真有天然之趣”,你怎么看?


向金港的象


不请自答,但不好意思,我觉得题主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这种情况不存在的。

首先书法绘画,什么是较高水品,是笔墨功夫还是表达的意境,文化水平高低,是读书多少,学历高低,还是阅历见识多寡,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因素。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或者新房上梁时,写个门对,画个吉祥,讨个彩头,是这样的书画吗。写得好不好乡亲们都会有评判,但你要拿个旧碑古帖的写法试试。画画也一样,画个时鲜蔬果,山水虫鱼,不识字的观众也能看懂甚至评说一二,一就是像不像,二就是很像或者很不像,假如你是在描写心中悲凉,或者眼内欣喜,这像与不像重要吗,题目中的评判人身份如何有加权倚重的因果吗。

传说,王羲之要给卖扇老妇扇面题字,告诉她扇子会更好买,老妇疑惑之。齐白石有次逢冬天大雪,拿一幅刚画好的白菜和门口卖菜的大哥商量实物交换,结果被唾一脸,黯然自觉斯文扫地。不是说,卖扇老妇和买菜大哥欣赏水平低,或者不懂文化艺术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等,也仅此而已。

所以,假如有不识字的老乡说你的字好,或画好,因此满足,也不是不可以,皆大欢喜,也挺好的。


一个老豆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一样,是要靠天分的。

同时,艺术的表达也是首先诉诸感官而不是首先诉诸理性和知识的。

就像一个人的美丑,其评判无须知识文化。

从理论上说,艺术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欣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接受美学首先确立了欣赏者的中心地位。

美的创造、美和美的欣赏理论的建立,是以人类的情感和直觉为基础的。

被外国诗歌权威、意象派诗歌领军人物埃兹拉.庞德先生认定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我国《诗经》,尤其是《诗经》里的《风》,大多数作者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

说到底,天分、直觉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苏东坡说过,“天真烂漫是吾师”。



大悔忆智冰


有知识不一定有水平,相反无知识并不代表无水准,许多申遗项目传承人就足以说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但都在某些领域却是巨匠!另外改革开放后书画对大众普及,以及我们传统的春节都有书写春联、贴年画和古代寺宇名刹都可接触到书画精品,只要出去走过一些地方的人均可对书画能说上一二就不足为奇。



8914291520356山虎


读书只是起点,建立基础。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而知识是积累。活到老学到老,

师傅将你领进门,

不是说读完书,修行就结束了。

因为就算让你把全天下的书都读完,

并不代表你就能明白全天下的事。

为什么你能明白某一件事,

是因为有人经历过,你看到了,

你听到了,或者自己经历过

或者流传下来了。等等

或者有公式,创造出来了,等等。

你能明白多少,跟悟性有关系。

悟性就是,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列如,乘法口诀,

我们学的是,个位数的乘法。

我们能算十位数以上的乘法。

学的是例题,套的是规律。

这就是举一反三,

知识道理也一样,

没有人能明白,懂,所有的道理,所有的事。

而所有明白的事,都是有人探索过。经历过。

经验积累出公式,

就像科学们正在研究的量子学,

我们现在不懂,一百年后一千年后呢

因为他们探索出来了,并流传出来了,

而我们,看到了,或者听到了

所以到时候我们自然就懂了

就像古人,你跟他说手机,飞机,无线网。

他会明白么。

因为他,没见过,没听过。没有经验积累。

就像未来一千年以后的事,

我们会明白么,

课本上不会有,现在整个世界都找不出。

未知的事,是一步一步积累经验创造出来的。

而且课本上,又能记载多少,你能看到多少,

而且就算用一辈子时间去看书,

也不可能把全天下的书看完。

就算看完了,也不可能明白所有的事,

所以我们不懂的,多的去了,

更别提能明白,能懂,所有的事。

你不懂的他懂,他不懂的你懂

很正常,跟文化程度关系不大,

所以文化程度高,并不代表你比他懂的多,

你只是在学校课本上学的比他好。

还有很多课本上没有的,

他学到了,你没学到。

活到老学到老,是因为永远学不完。

知识就是认知,

你能看到多少,你能听到多少,你能想到多少。

加起来的总和,就是你学到的知识。

看听是吸收,想是创造。

看过去,看古今,积累经验,然后得到公式,

借鉴公式去探索未知,然后实践运用,创造出结果。

而且只有得到了结果,

才能认识到结果。并掌握积累经验。


一副O


因为书画美的核心是“力量美”。不好的作品五花八门,好的作品大道相通——书画更是如此,无不直观彰显出力量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宏观而言,无论三岁小儿,还是七老八十,人们对汉字书法力量美,都有某种直觉和感应,这也是好作品对受众所具有的真善美本心的接引力!



郭镇之


对你所提问的问题我也一直困惑着!


虽然说艺术源于生活,又有着雅俗共赏一说,但是对艺术的欣赏水准还是有着高低、真伪之分的!

艺术上的成就,是天赋加悟性加努力加修养的结合,这样才能有着超脱的艺术品味和艺术成果;如果一个没有多大文化甚至不识字的人,能达到对书画艺术的点评,这种眼界虽说出自天分,但也和他丰富的阅历是分不开的。

一个人没有文化,并不代表他没有丰富的阅历,社会本身即是一个染缸,也是一所大学,它不但教会你怎样做人,也能教会你怎样分辨事物的善恶美丑,同时也让你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只要你用心于你的所爱,努力的付出就会有收获。如字画装裱,也不需要多大文化。这就说明那些没有文化,而又能断书画优劣的人,他们绝对不会闭目塞听。他们要么有这方面的爱好,要么有这方面的接触。只有长时间观摩和学习的人,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和水准。一个不接触不学习这方面知识的人,就是再有天分,再有悟性也是闭门造车,难以服众。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它也有着艺术形式上的超越性。对艺术即不能武断的评判,又不能一概而论。要想显示你的评论水准,就得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积累,这样才有说服力。



就像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如:剪纸、绣花、板画等等,虽然他们文化不高,也不一定知道某些图案的出处与考据,但他们精美绝伦的作品,真的可称得上大师级的。这样的成果是和他们的天赋、悟性、才气、技巧和知识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这些能对书画优劣断言的人,还是有着这方面知识积累的,而且很丰富!


容百川700


买油的穿钱孔,射箭的百步穿杨,

凭熟而已,并不须多高文化,深

钻高深流体空气动力之学问。如

过去打章丘之铁鍋者,文盲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