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民族傳統文化?

leecen163


學習傳統文化,要從認識傳統文化起,不認識它,我們學了半天都不知道學些什麼.

我覺得,我們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幾千幾的流傳下來,它是真正教育人,解決人類問題的文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以德行教育為根本,而孝又是德行的根本,君子唯以務本,本務而道生.所以可以從學習孝開始,從落實弟子規開始.

弟子規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是一本人人都應該落實的,字不多,但它是傳統文化的根本,教人怎麼做為一個人的根本.

望採納


好嘞呀核桃—掌櫃


傳統文化範圍太廣闊,文化一詞不僅僅是文學、歷史、人文、社會等等。包括了太多的領域,如傳統美食、習俗、風土人情等等都是我國的文化。習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保持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學習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這裡只說文學這塊,想學習傳統文化我認為最簡單最接地氣的是從學習詩詞開始,中國的詩詞文化絕對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它短小精悍,有節奏,讀來朗朗上口。具有更強的代表性,讀詩詞不是背詩詞,是全方位學習這首詩詞,從作詩詞背景、作者、年代、時間、季節、習俗、典故、古漢語用詞甚至還有經濟、古代度量衡、房屋建造、服飾、美容美髮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學會一首詩詞可以延伸到各個領域,範圍是很廣的。

舉個例子,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已經成為千古名句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千百年來不斷被人傳唱。可我要說學習這首詩不是會背會用其中的名句。我們全方位學習這首詩:首先,作者王維,要去了解他的作詩風格,王維被稱為“詩佛”,都知道李白杜甫是“詩仙詩聖”,王維為什麼被稱為“詩佛”

?我不做解釋,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資料。然後是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是什麼節日大家也都知道,但這裡“憶山東兄弟” 山東?哪裡的山?是我們現在的山東省嗎?為什麼“憶”?憶哪個兄弟?這些都是可以去學習瞭解的。至於後面的“獨在異鄉”王維在哪個異鄉?為什麼在異鄉?為什麼佳節都不能回去?通過這些問題就可以很全面的學習這首詩。最後你學到的不僅僅是會背會用了,還有很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一家之言,望採納。


逆旅行人長青


四書五經熟讀三遍五遍,則會有所感悟。


666大夢誰先覺


首先要愛上古文,古詩,有興趣才會主動去研習。體會到古文,古詩的美,進而運用,進而創作。


一攬秋月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

  近年來,歐美文化以壓倒性的優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瞭解越來越少。有的人根本沒用心去了解傳統,就無端地蔑視、反感民族傳統文化,這樣做,只能脫離固有文化的土壤,變成沒有根基、沒有寄託的空虛的人。

  應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呢?

  首先,要讓全社會,特別是年輕人,深入瞭解傳統文化,藉以認識民族的根,認識文化的意義,自覺地關心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不是復古,不是排外,而是認真對待古代的、外國的一切先進的東西,善於利用那些有積極意義的東西。很多人似乎只是學一些皮毛,甚至是學了糟粕。要經過比較和鑑別,抓住精髓,把對傳統文化的愛與自身的行動統一起來。

  第二,傳播媒介要擔負起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向公眾推介優秀的文化成果,有意識地地抵制低劣、腐朽的東西。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我們需要深刻的、多層次的、有厚度的文化,不能只滿足於速食文化,不能讓公眾疏遠傳統文化。

  第三,國家和民間力量要齊心協力鼓勵、贊助傳統文化事業,把優秀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傳統文化的衰微是世界性的,是不是歐美文化太強大了?它們有那麼優秀嗎?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在過去一百年裡急劇消亡,不能只怪侵略和商業文化,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沒有保持住自己的固有文化,應該反省。與韓國、越南、印度相比,中國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借鑑鄰國的寶貴經驗,我們的工作會更有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