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訓練如何提高孩子的各項能力?

痴夢58


感覺統合訓練包含很多訓練項目,結合最科學的實物訓練器材,使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效的提高孩子皮膚的觸覺、前庭感覺和本體感受,實現大腦與身體各種機能的聯繫與協調,從而促進兒童大腦與體魄的發育。

感覺統合不足或感覺統合失調就會影響大腦各功能區、感覺器官及身體的協調發揮,引發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

感覺統合不足造成的行為失常: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腳、嚴重害羞等,一直困擾著老師和家長。


Upward


記得關注我


孩子的學**、生活能力發展,主要依賴於大腦和身體運動神經系統之間的協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覺統合。當感覺統合運作良好時,孩子在學**、運動、移動時,其大腦、眼、耳、手、足等高度的協調,在學**活動中表現出適應性強、在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強,沒有發展遲緩的情況。當感覺統合運作不良時,孩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活動就象擁擠的交通一樣,眾多感知到的信息流通不良,混亂而緩慢,使孩子的認知、行為、學**、情緒等方面的發展出現異常。因此,要提高孩子的學**成績與效率,必須要先了解孩子的腦生理的發展入手。

<strong>

感覺學**幾乎是一輩子跟著我們,它不但是知覺的基礎,也是思考能力的基礎。

<strong>

視覺區、聽覺區、味覺區、嗅覺區均位於左腦的底層,觸覺及平衡區位於正**。寶寶出生的前7個月,大腦的運作功能不強,感官接受訊息後,在左腦進行初步的對照、組織、瞭解,以及記憶的統合學**。大腦功能分化及神經系統也在感覺學**中,逐漸發展開來。

<strong>

視覺成熟最重要的是焦距

<strong>

剛出生的嬰兒,視覺近似盲人,只能接受單純和強烈的光線和顏色。例如黑、白色、大色塊或簡單的線條及圖形。因此有人認為嬰兒只能看到黑、白兩色,甚至將嬰兒房和玩具都已黑白色系呈現,未免矯枉過正了。

嬰幼兒所有的感官和神經系統,都在快速成長中,實在沒有必要將他們的感覺設定在一個點上。事實上,他們大約3個星期左右,對顏色和光線的變化已有很大進展了。大約1個月左右,他們已能辨識紅、黃、藍三原色,到了3個月左右,中間色也沒太大問題了,雖然他無法認識顏色的名稱,但對光線的反應及辨識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了。

嬰兒在形狀方面的學**也由簡單到複雜,他們3個月左右就客人是五官的變化,大人以臉部表情都他,嬰兒也會有反映了。

但是,在3歲之前,幼兒的視力尚未發育成熟,雖然他已經認識大部分的圖形,顏色,甚至文字,但視覺的清晰度仍遠不如**。這倒不是視覺的辨別力不足,而是兩眼的焦距的成熟度還不夠。人類有兩隻眼睛,所以的兩個視覺,中間是重疊區,成為中心區,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焦距。兩旁則成為周邊視,是兩眼視覺不重疊的地方。

焦距的穩定性全來雙眼視覺神經及視覺肌肉的成熟。焦距穩定後,幼兒的注意力才能比較集中,也才開始又閱讀的能力。通常焦距的穩定大約在3-4歲之間。在這以前,幼兒的中心視無法完全協調成一個影像,所以,給孩子看得東西最好比較大,比較簡單一點。

曾有一位媽媽教2歲多的幼兒識字,其實,教幼兒認識字並不困難,只是它不一定能理解文字背後的意義。而且很多圖畫書上的文字實在太小,不適合4歲以前的幼兒閱讀。當我告訴那位母親,文字太小了,幼兒看得很吃力,會傷害幼兒的眼睛。那位母親卻回答我,拿近一點給他看不就得了嗎?顯然他不明白,問題不再與遠近,而在於焦距是否成熟。

<strong>

東張西望和爬行都是不可或缺的過程

<strong>

由於正前方的中心視看不清楚,旁邊的周邊視特別有吸引力。3歲以前的幼兒**慣東張西望,只要身旁有東西移動,視覺便被吸引,有人以這種現象,來批評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其實嬰幼兒非常需要東張西望,它不但可以促使幼兒頸部肌肉及神經體系發展成熟,還有助於幼兒視、聽覺肌肉及神經穩定發展,因此深深影響他們的視覺焦距及傾聽能力的成長。

人體透過神經系統傳送的訊息,必須經過頸部才能到達大腦,所以頸部的神經結構最為複雜,而影響人類學**能力最大的前庭覺也在頸部。嬰兒的爬行階段是發展他們的平衡感及視覺空間最重要的時期。爬行中,頸部運動也最多,有助於頸部神經結構的完整發展,因此在嬰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是絕對不能缺少爬行的。

視覺肌肉及視覺神經由眼皮及眼眶附近開始,順著眼尾,通過天靈蓋附近,在耳朵上方,順著後耳連接聽覺肌肉及聽覺神經,由耳下方傾斜向後頸部,左右兩個系統交接後頸頭蓋下面的前庭神經核,再傳至後腦的視覺區及聽覺區。

所以,如果頸部肌肉和頸部神經發展不成熟,連帶影響視覺肌肉及神經的發展,造成幼兒焦距不穩定,看書時容易跳字、跳行,眼睛也容易疲勞,手眼協調及小肌肉的使用也顯得不靈活。

在過去的大家庭中,一個大人常必須帶5-10個孩子,屋內多半都有榻榻米、木板通鋪,讓孩子們東張西望、到處亂爬,頸部運動較能正常發展。現代小家庭因空減少、孩子少,經常是一對一,特別是“阿媽”看顧的孩子,怕骯髒不讓孩子爬行,稍微東張西望,就立刻制止,反而使孩子的頸部運動嚴重不足,視聽覺均無法健全發展。這種孩子4歲以後,焦距仍對不準,所以喜歡東張西望,這是大人卻又來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

造物者的巧妙設計一定有他的道理,人類自作聰明的干涉,常常是隻會帶來災害而已。

<strong>

音辨能力來自觸覺

<strong>

眼睛可以閉起來,耳朵卻無法封閉起來。聽覺的訊息更屬於潛意識領域。聽覺區的訊息深入大腦的潛能記憶區中,因此聽覺的音辨能力,對人類的潛意識影響很大,在心理上也產生很大的作用。但是音辨能力卻來自於觸覺。

嬰兒出生的那一剎那的強烈擠壓,使得大腦記憶區受到強大的衝擊。胎位變化的感覺長而緩慢,逐漸對大腦平衡神經產生左右。出生時的擠壓則短而強烈,記憶區立刻形成對感覺的接收架構,音辨能力也因此產生,對一個人終生的樂感能力都有影響。

特別是發音上的練**。人類聯繫發音,大約在7個月達前後,音辨逐漸成熟,嬰兒操作自己的唇舌、聲帶、鼻音共鳴,大約經過一年的牙牙學語期,逐漸學會掌握這些發音的小肌肉,而發出較清晰的聲音,發音要明顯成熟在4歲左右。剖腹產的孩子觸覺差,記憶區接受感覺層次的架構不良,而影響孩子的發音的正確性。

除了孩子喜歡聽的聲音,並利用它們,引導他對聲音及環境關係的認知 。例如聲音的大小、長短、高低、音源、動物聲、自然聲等的分辨及瞭解,便可養成孩子對聲音的敏銳度及關心,對孩子長大後的傾聽能力也有較大的幫助。通常孩子最喜歡敲擊聲:像拍手、打桌子、用東西敲打、而這也是大人最討厭、最想制止的。

   其實,胎兒從母體懷孕5個月起就有了聽覺,他們必須在子宮內聽5個月的心臟搏動及血液的流動聲,胎內環境寧靜、溫暖、安全、這些聲音在人類的潛意識裡,具有安心愉悅的功效。若能有效地加以應用,孩子的聽覺教育將會有意外的成果。人老了以後,感到孤單壓力時,也是以敲木魚, 來平靜心中的寂寥。深入瞭解這種感覺,便可以徹底認識聽覺的特性了。

觸覺不足會引起學**障礙

住在都市大樓公寓或是小家庭的孩子,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觸覺和平衡感覺(前庭感覺)的教育。

現代的孩子整天關在空調房裡,很少出門、吹風、曬太陽,更少有玩沙土、水的機會。加上物質改善後,統一化程度極高,同樣的食物口味和衣服的觸覺,致使孩子的觸覺學**普遍不佳。

由於觸覺在感覺學**中,數量最多、也最複雜。觸覺又以出生那一剎那受到的刺激最具有爆發力,那時全身感覺細胞及感覺神經同時和大腦記憶區進行強而有力的互動,所以觸覺學**不足,會引發大腦分辨能力不足,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太遲鈍,便是太敏感,造成嬰幼兒適應環境的困難。觸覺學**不足,經常會有害羞、粘人、怕生、笨手笨腳、情緒不安以及發音不良等現象,還會衍生挑食、偏食、咬人、自傷等行為,嚴重的話更會出現自閉現象。

觸覺神經分佈在全身各處,影響最廣,也最多元,因此在大腦的整合的作用中也最大。觸覺學**差,會引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分辨力不佳,甚至會造成大小肌肉及關節協調不良。

<strong>

平衡感不良造成幼兒好動不安

<strong>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感覺學**就是平衡感(前庭覺)。都市化的公寓大廈,不再有地板及孩子需要的搖籃,活動空間太少,是孩子平衡感教育最需要關切的事情。

   支撐倒三角形身體架構和頭重腳輕的筋骨,會透過神經系統把不同的地心引力訊息,送回大腦加以辨別,好讓大腦整理出指揮身體活動的正常能力。

   如果缺乏這一部分的協調,不但會使大小肌肉,和其他身體感官互動不佳,造成 笨手笨腳,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的弊端,並影響孩子第二層大腦感覺統合的語言能力、運動協調和左右腦均衡發展的進展,形成緩慢的現象。

   感覺學**幾乎是一輩子跟著我們,它不但是我們知覺的基礎,也是思考力的基礎。特別是在嬰幼兒期間,大腦正處在急速發展的階段,感覺平衡的成熟與否,對大腦神經纖維的發達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大腦發育的重要過程

<strong>

感覺統合不佳,左右腦的成長也會遭到挫折。左右腦運作混亂,學**能力勢必陷入困難中。

幼兒7-18 個月期間,大腦右半球的語言區和運動協調區(motor plan) 逐漸發展成熟,早年的感覺通路和感覺運動,逐漸發展出知覺運動(motor play) 的能力,幼兒的自發性學**也大幅增加了。

這段期間,幼兒頸部後方的前庭神經核的功能也逐漸成熟,前庭覺在前庭平衡的促動下,快速成長。本體感也在觸覺、大小肌肉及關節的協調下,發展更成熟,幼兒身體的運作也更為靈活了。

大腦語言區的成長

<strong>

嬰幼兒透過耳朵輸入語言的音符,大腦的聽覺區會分辨聲音的形態,並操作發音器官—唇舌、聲帶、鼻道、從錯誤中自我修正,從為期一年的牙牙學語中,逐漸發展到能發出較清晰明確的語言。除了用耳朵聽、語言也需要視覺、對方的表情、手勢、肢體動作,以至於語調、聲音大小,又是比語言本身更具有溝通能力。

我們經常看到不同國籍的孩子,使用不同的語言比手畫**談很久,儘管不懂彼此的語言,似乎一點都不影響他們對話的興趣。其實,成熟的腦皮質層,會自動分辨次匯及背後實物的關係,並懂得如何結合這些詞彙,成為一個短句,用以表達自己的意思。每個詞彙都可代表各式各樣的東西,而且有很多相關的東西或行為,這便是所謂的詞彙體系。例如:“杯子”,有大有小,有圓有方、有各種顏色或材質,但都是一個杯子。杯子和口渴有關,和飲料有關,如何用手拿,如何放到嘴邊喝下去,這一切都是詞彙體系。詞彙體系的成熟,和運動協調能力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strong>

運動協調能力主導學**能力

<strong>

人類在進行一件工作時,會先觀察自己和環境間的關係,再依照需要逐步完成,這便是所謂的運動協調能力。運動協調能力並非思考,它只是一種當下的反應,沒有記憶積累,屬於身體的智能。

幼兒的語言學**,重於溝通,而不在思考。幼兒從不去記憶他講過的話,需要怎麼講,他便怎麼講,不受思考的侷限。幼兒語言學**能力遠超過大人,主要的秘訣在於此。運動協調能力會影響孩子對環境的認知,使自己和環境得以進行更積極主動地協調,也就是所謂的知覺運動。

人類感覺學**發展的過程主要有五個階段:

<strong>

第一階段:建立感覺通路

第二階段:發展感覺動作

第三階段:認識身體形象

第四階段:形成知覺運動

第五階段:發展認知學**

   這些過程的順利進行,有賴於大肌肉的健全成長,所以平衡感的好壞,扮演著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前庭訊息及平衡感協調而成的前庭平衡能力,會直接干擾運動協調能力及語言能力的健全發展。

   經由觸覺及大小肌肉、關節運動、嬰幼兒逐漸能掌握身體的靈活度,知道如何操作自己的身體。本體感和運動協調能力,使嬰幼兒對環境有足夠的認知,進而影響語言表達、數理思考、科學探索及人際關係的成長。

<strong>

前庭覺及其功能

<strong>

前庭覺是影響嬰幼兒成長,和學**發展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前庭是臉的正前方,傳達視聽嗅味等訊息,這些訊息的處理中心在後頸部腦幹(大腦中樞神經)前方的前庭神經核。由於前庭神經核是大腦訊息的守門器官,身體任何訊息進入大腦,必經前庭神經核過濾,加上又要處理前庭訊息,所以是大腦功能最為重要的守護神,通常稱為前庭體系。

前庭體系正好位於身體到三角形架構的上方,也就是頭重腳輕的頭部,是平衡感上面最不平衡的地方,所以前庭體系必須和平衡體系保持密切的協調,人類才能理解視聽訊息和身體間的正確關係,進而作出應有的行動,這便是所謂的前庭平衡。處理前庭平衡的整個感覺系統,則稱為前庭覺。包括視聽嗅味等感覺,頭部和頸部的所有活動,以及這些訊息和大腦功能區腦細胞的互動,都屬於前庭覺。

由於前庭平衡的關係,前庭覺的成熟與否和平衡感關係密切。平衡感不良,造成身體操作不穩定,會形成好動不安的現象。多動的孩子,前庭覺的發展普遍不佳。前庭也幾乎包括了所有和語言發展相關的器官,所以前庭覺不良,語言能力的發展必遭到障礙。有關這部分,本書後面章節有更詳細的說明。前庭覺是大腦功能分化的守護神,特別在3歲前後的左右腦功能分化,如果前庭覺發育不好,對於這些功能也會形成障礙。

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消失,12歲以前通過專業的感統訓練很容易得到糾正,一旦超過這個年齡很難改變,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最近調查顯示中國兒童的感覺統合失調率已經達到80%,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只是表現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家長必須儘早預防自己的孩子出現感統失調的表現,


<strong>


JD高級私人定製


感統訓練可以提高孩子的大動作和精細動作

嬰幼兒從抬頭到翻身爬坐走跑跳這些動作都是相輔相成的,跳過期中一個環節對以後的動作肯定有影響!這些動作都是要去訓練的,不訓練嬰幼兒動作發展緩慢,影響大腦神經發育!我對我的孩子每個動作都培訓過,鼓勵過。語言能力也培訓過,通過自己的努力,我的小孩動作語言行為等都達到標準,比那些沒有訓練過的同齡人要進步幾個月!大家有興趣可以關注我,我們關注幼兒健身運動遊戲!


天天微逗


感覺統合是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當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以及處理,(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並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

孩子學習、生活能力的發展,主要是依賴於大腦和身體運動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協調,也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感覺統合。孩子感覺統合運作良好,那麼孩子在學習、運動、移動時,他的手、眼、腦、耳、足等之間高度協調,所以能夠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且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也會很強,沒有發展遲緩的情況。但是,當孩子感覺統合運作不良時,孩子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活動就會像擁擠的交通,雖然能感知到眾多的信息,卻沒有能力讓眾多的信息順暢流通起來,使得整個思維的過程混亂而緩慢,導致孩子在認知、行為、學習、情緒等方面的發展出現異常。因此,家長想要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與效率,必須要先要從瞭解孩子的腦生理發展入手。

感覺統合的學習是一輩子伴隨著我們的,它不僅僅只是知覺的基礎,更重要的,它還是人類思考能力的基礎。

聽覺區、視覺區、味覺區、嗅覺區均位於我們左腦的底層區域,觸覺及平衡區則位於正中央。寶寶出生的前7個月,大腦的運作功能不強,感官接受訊息後,在左腦進行初步的對照、組織、瞭解,以及記憶的統合學習。大腦功能區的分化以及神經系統的完善也在感覺學習中逐漸發展開來。

視覺成熟最重要的標誌是焦距

剛剛出生的嬰兒,視覺其實近似盲人,只能接受單純和強烈的顏色及光線。例如:大色塊兒的黑、白,或簡單的線條及圖形。那麼此時家長應該做的,是讓寶寶適應白天和晚上的光線差異,所以白天要拉開窗簾,晚上要關燈睡覺。讓寶寶適應自然的光線變化;也可以多給寶寶看黑白圖,促進眼睛對顏色分辨,以及對光線的感知。但有些家長因此就將嬰兒房完全佈置成黑白兩色,就有些矯枉過正了。

嬰幼兒所有的感官和神經系統,都在快速的成長當中,實在沒有必要將他們的感覺設定在某一個點上。事實上,在他們大約3個星期左右,對顏色和光線變化的感知已經有很大進展了;大約1個月左右,他們已能辨識紅、黃、藍這三個三原色了;到了3個月左右,中間色的分辨也已經沒太大問題,雖然他無法認識顏色的名稱,但對光線的反應及辨識能力已經相當不錯了。

嬰兒在形狀方面的學習也由簡單到複雜,他們3個月左右就可以認識五官的變化,這也就是為什麼大人用臉部表情逗他,嬰兒就會產生反應的原因了。

有很多2歲左右孩子的家長都有如何教孩子認字的困惑。曾經我們就遇到一位這樣的媽媽。其實,教幼兒認識字並不困難,只是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文字背後的意義。而且很多圖畫書上的文字實在太小,不適合4歲以前的幼兒閱讀。當我告訴那位媽媽,文字太小了,幼兒看得很吃力,會傷害幼兒的眼睛。那位母親卻回答我,拿近一點給他看不就得了嗎?顯然他不明白,問題不在於遠近,而在於焦距是否成熟

東張西望和爬行都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過程

由於正前方的中心視物品看不清楚,旁邊的周邊視物就變得的特別有吸引力。3歲以前的幼兒習慣東張西望,只要身旁有東西在移動,視覺便被吸引,有人以這種現象來批評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嬰幼兒是非常需要東張西望的,這樣做不但可以促使幼兒頸部肌肉及神經體系發展成熟,還有助於幼兒視覺、聽覺肌肉及神經的穩定發展,因此深深影響他們的視覺焦距及傾聽能力的成長。

所以,如果頸部肌肉和頸部神經發展得不成熟,就連帶會影響到視覺肌肉及神經的發展,造成幼兒焦距不穩定,看書時容易跳字、跳行,眼睛也容易疲勞,手眼協調及小肌肉的使用也顯得不靈活。

在過去的大家庭中,經常是一個大人必須照顧5-10個孩子,屋內多半都有榻榻米、木板通鋪,讓孩子們東張西望、到處亂爬,頸部運動較能正常發展。而到了現代小家庭中,因生活空間減少、孩子變少,經常是家長對孩子一對一,甚至幾對一的照顧,特別是長輩或保姆阿姨看顧的孩子,怕髒不讓孩子到處爬行,稍微東張西望,就立刻制止,反而導致孩子的頸部運動嚴重不足,視聽覺均無法健全發展。這種孩子在4歲之後,焦距仍會對不準,所以喜歡東張西望,這其實是大人不當的帶養方式造成的問題,卻又反過來要責怪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

音辨能力來自觸覺

眼睛可以閉起來,耳朵卻無法封閉起來。聽覺的訊息更屬於潛意識領域。聽覺區的訊息深入大腦的潛能記憶區中,因此聽覺的音辨能力,對人類的潛意識的影響很大,在心理學上也產生很大的作用。

其實,胎兒從母體懷孕5個月起就已經有了聽覺,他們必須在子宮內聽5個月的心臟搏動及血液流動的聲音,胎內環境寧靜、溫暖、安全、這些聲音在人類的潛意識裡,都具有安心愉悅的功效。若能有效地加以應用,孩子的聽覺教育將會產生意外的成果。


觸覺不足會引起學習障礙

在城市大樓公寓或是小家庭裡的孩子,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觸覺和平衡感覺(前庭感覺)的教育。

現代的孩子整天都被關在空調房裡,很少出門吹風、曬太陽,更少有玩沙土、水的機會。加上物質改善後,統一化程度太高,同樣的食物口味和衣服的觸覺(單一材質),致使孩子的觸覺學習普遍不佳。

由於觸覺在感覺學習中,數量最多、也最複雜。觸覺又以出生那一剎那受到的刺激最具有爆發力,那時全身感覺細胞及感覺神經同時和大腦記憶區進行強而有力的互動,所以觸覺學習不足,會引發大腦分辨能力不足,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太遲鈍,就是太敏感,造成嬰幼兒適應環境的困難。觸覺學習不足,經常會伴有害羞、粘人、怕生、笨手笨腳、情緒不安以及發音不良等現象的發生,還會衍生出挑食、偏食、咬人、自傷等行為,嚴重的話更會出現自閉現象。

運動協調能力主導學習能力

人們在進行一件工作的時候,首先會觀察自己和環境間的關係,再依照需要,逐步完成,這便是所謂的運動協調能力。運動協調能力並非思考,它只是一種當下的反應,沒有記憶積累,屬於身體的智能。

幼兒的語言學習,重在溝通,而不在思考。幼兒從不去記憶他講過的話,需要怎麼講,他便怎麼講,不受思考的侷限。幼兒語言學習能力遠超過大人,主要的秘訣就在於此。運動協調能力會影響孩子對環境的認知,使自己和環境得以進行更積極主動地協調,也就是所謂的知覺運動。


眾艾感統教育



感覺統合訓練對腦神經生理抑制具有改善作用。

感覺統合訓練主要通過改善兒童的手眼協調能力,使運動速度和穩定性都得到提高,中樞神經系統對運動的協調能力增強。感覺統合訓練對提高兒童精細操作能力、視覺辨別能力和反應能力均有明顯作用。

感覺統合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協調能力。

感覺統合訓練對兒童運動平衡能力差及動作不協調效果顯著。對那些運動協調能力差的兒童,訓練後能得到顯著改善。

3

感覺統合訓練可提高兒童學習成績,改善其厭學情緒。

感覺統合訓練不僅是對生理功能的訓練,還涉及心理、大腦、和軀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兒童通過訓練可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兒童經過一段時間的行為集中訓練後,動作變協調,情緒變穩定,注意力改善,對於學習困難的兒童,參加感統訓練後學習成績會顯著提高。


辣媽悅成長


感覺統合訓練和一般的體能活動不同,它對足量的針對性刺激要求比較高,同時需要綜合考慮心理狀態、認知教育和教育技術引導技術。

感覺統合訓練中的前庭平衡系統,除了大腦皮層專屬的功能以外,腦其他部位的功能都被涵蓋進來,主要包括小腦、脊髓、中腦、延腦、間腦(含視丘腦、下丘腦)及大腦邊緣系統等幾大部分。其中大腦邊緣系統(另稱舊皮層,控制人的情緒和本能反應)包含與人的記憶功能有重要關係的海馬迴、與警醒功能和情緒調節有關的杏仁核、與注意力和疼痛有關的扣帶回等。再言,前庭也是信息進入大腦的門檻,與觸覺系統分管人體大部分的感覺處理和傳遞,所以感統訓練當中對於前庭覺的訓練可以延伸到各腦區功能的發展,以至於會影響孩子生活中的一切行為與認知能力。

感統訓練也基於六大基本感覺系統,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平衡覺進行訓練。它們相互交叉互動,促成身體的深感覺成熟,形成更完善的本體覺和動覺。有了這些感覺系統促成的成熟腦功能,於是孩子會漸漸的能獨立自主地生活,有能力與人交往、互助合作,既能獨處,亦能群居。一般感覺統合能力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信息錯誤解讀或遲漏傳遞的現象,表現出來的行為不是過度敏感,就是過度遲鈍。敏感的孩子常常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有的還會和人群過不去,漸漸的形成負面性格;遲鈍的孩子常常會過於天真,掌握不到重點,做事經常出現預期之外的結果。

一般來講,孩子只要在幼兒時期享有足夠的愛與尊重、安全與豐富的環境刺激,每個敏感期都能充分滿足,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感統失調現象。但抓住孩子的優勢期對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訓練,可以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展、健康發展、性格發展、性格發展,最終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