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拿工具去刮原子壁,能刮出粉末一樣的東西來嗎,粉末是什麼?

幸福di地圖


原子上能刮下的物質是什麼,當然是磁。

題主表述的原子不準確,叫原子核才更準確,因為原子核周圍的電子雲是沒有固定的外壁的。

原子核外面包裹著什麼?是磁。不僅原子核,就是電子、夸克,甚至號稱最小的量子,都浸泡在磁的汪洋大海中,所有微粒,無不與磁進行著親密的互動。

當然,磁還不是最小的,在組成黑洞的基本微粒面前,磁子也是龐然大物。但在黑洞外面,人們所能感知的最小微粒,磁恐怕能排第二。排第一的,非引力子莫屬。只不過在黑洞裡面,引力子仍然是龐然大物。


締造新社會


一個人對上帝說:主啊,請幫我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吧,我想刮點原子壁上的東西回去做藥引。

上帝說:好吧,雖然這不是我的專業,但誰叫我是無所不能的萬能者呢?不過我只能幫你放大,刮不颳得到就不知道了。

這人說:理解,理解,謝謝,謝謝。

上帝雙手合十,食指豎起,喝一聲: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疾!然後說:這事兒成了!

這人一看,周圍空空蕩蕩,什麼也沒有,急了:原子呢?

上帝說:都說了不是我專業,我只是放大了一個原子,其它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就隱然不見了。

這人趴在地上找啊找,找了半天,什麼都沒找到,正垂頭喪氣要走的時候,一個聲音歡快地傳來:嗨,聽說您在找我?

這人說:我在找原子啊。

聲音說:我就是原子啊。

這人問:您在哪兒啊?

聲音說:您把手張開,掌心向上。

這人照辦了,聲音說:好了,我現在在您手上了。

這人瞅了手掌半天,還是什麼都沒看到,就說:我還是看不到您啊。

聲音說:我在您智慧線和命運線相交的地方。

這人就在掌上找,終於在差不多是掌心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小小的塵粒,眼睛焦距稍一離開,就又看不見了,非得再重新聚焦才行。

這人說:哎呀,上帝他老人家騙我,我請他把您放大到公交車大小的。

塵粒說:他沒有騙你,我確實有公交車那麼大。

這人說:那您就是在睜眼說瞎話了。

塵粒說:您看到的我只是原子的心臟——原子核,只有原子直徑的十萬分之一。上帝應您的請求把我放大到一輛10米長的公交車大小,原子核的直徑也只有0.1毫米。在心臟的周圍,還有電子隨機出現在10米範圍內的任何地方,只是它還要小得小得多,您就是再請求上帝把原子核也放大到公交車大小,也沒辦法看清楚電子呢。

這人說:懂了,我要怎樣才能刮點您原子壁的材料回去做藥引呢?
塵粒說:我的壁就是電子啊,只是按照量子力學的觀點,它是隨機出現在公交車範圍內的任何一個地方,您要刮下它可不容易,它跑得很快呢。

這人問:有多快啊?我可是田徑高手,吃過藥,尿過檢的。

塵粒說:如果按經典理論來說,它的速度比光速還快。

這人垂頭喪氣地坐到了地下:那怎麼辦啊?

塵粒說:嗯,按量子理論的觀點,電子是同時出現在周圍所有可能的地方的,您隨便刮一下就有可能把它颳走了。

這人大喜,說:太好了。就拿了一把勺子出來要刮。

塵粒說:且慢,按照約翰·惠勒的說法,整個宇宙中就只有一個電子,它在時間中一會兒向前走,一會兒往後退,出現在宇宙中任何地方,讓人們誤以為宇宙中有無數的電子。您要把它颳走了,宇宙怎麼辦啊?

這人說:可我治病要它做藥引啊。

塵粒說:您這病沒治了,拜拜……


徐德文科學頻道


刮不到什麼。把原子放大到汽車大小,那麼其圍繞原子核運轉的電子也就黃豆大小,原子運行的速度將是光速百萬千萬倍,想象一下,一個黃豆大小的電子,圍繞雞蛋大小的原子核,以大約四、五為半徑圓,速度約千倍光速運轉,由於電子的運動軌跡是不確定的,這樣就在以四、五米為半徑的圓面上好似形成了一層十分堅硬“膜”。但是,你想從這個“膜”上刮下粉末,是辦不到的,因為這個球“膜”是高速轉動的電子所形成的,不是真膜,電子是十分的,並且高速的轉動所產生的能量,當人拿著刀還沒有靠近“膜”時,刀就會融化或被打回來。


惠舒旅社老闆


假設你將一個原子突然的靜止,就是瞬間讓其停止了運動(當然絕對停止運動是不可能的),達到了極限逼近絕對零度時的狀態,導致電子運動、核運動達到了最低的量子態時,把這個原子變成一輛公交車般大,比方說鐵原子吧,鐵原子的原子序數是26,代表鐵原子擁有26個質子,26個電子。

有人說就26個電子是如何讓鐵原子擁有近似球體的結構的呢,根本填不滿諾大的原子體積啊。

這就要提及描述原子模型的電子雲模型了,電子的存在其實是概率的分佈,並不是實實在在的在那裡繞著核運轉的粒子,只有在經典力學中是這樣解釋的。

在量子力學中,電子的存在變成了概率的分佈,根據測不準原理,你無法精確測量一個電子在某位置時精確的動量,所以你就無法描述電子的運動軌跡。但是我們還是需要表示它的啊,於是,科學家用一種能夠表示電子在一定時間內,在原子核外空間各區域出現的概率的模型來描述電子在核外的運動,這就是電子雲模型了。

所以,你用刮子刮一下,那麼刮掉的可能是幾粒電子、另外還摻雜著一些光子。

個人的淺見,你們有什麼要補充說明的嘛?


科學船塢


如果真的可以把原子放大到這麼大,那麼用工具刮,得到的是一個巨大的“電子”。

不考慮量子效應的情況下,原子的構造和太陽系很類似。所以把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那麼你得到是一個個巨型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一翻景象,而且這種繞核運動還和經典的行星繞太陽系不一樣,因為原子內的電子是以一定概率隨機出現在各處的,而這種概率可以以概率雲(電子雲)的形式描繪出來。另外,由於電子在核外的運動非常快,所以導致我們看放大後的原子時,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電子雲外殼。



如果此時我們卻“刮”原子,那麼無疑我們得到的僅僅是巨大的電子而已。而且不論我們使用多厲害的工具,都只能夠得到電子。因為按照現在的物理學理論,電子已經是最基本的粒子了,具有不可分割性。所以我們只能夠把原子最外層的電子給刮下來。

當然了,把原子放大也僅僅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之中,就像蟻人裡面的皮姆粒子,就可以通過改變原子大小來改變物體的大小。但是電影畢竟是電影,現實世界裡面是不可能隨意放大一個原子的,因為核外每個軌道都是量子化的、固定不變的,原子不可能出現突然變大或者變小的情形。


科學探秘頻道


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差異很大,就比如原子,現代的觀點看來,原子並非實心小球(因此題目所言的把原子放大,之後再拿工具去刮原子壁是不可行的)。

如果這道問題拿去問20世紀前的物理學家,他們給出的答案可能就是肯定的:你會刮下一些原子粉末甚至還會有一些電子下來。因為那時候物理學家建立的原子模型分別是“道爾頓的實心小球模型”和“湯姆遜的棗糕模型”



道爾頓認為原子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心小球;再後來湯姆遜認為原子內部存在電子,而電子是鑲嵌在原子表面的。


隨著實驗技術的不斷髮展,物理學家對原子的認知水平也不斷的上升,最後就出現了由盧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認為原子內部大部分是空的,中心存在原子核,周圍環繞著電子。按照這樣的觀點,那就不存在什麼原子壁了,你用勺子去刮,要麼刮到電子,要麼碰到原子核。

當然了,現在的觀點是基於量子力學得出的電子雲模型。如果非要定義一個原子壁,那隻能是電子雲來充當電子壁了,而所謂電子雲,其實就是電子的存在變成了概率分佈,只能說那個位置發現電子的概率是多少。

說到底,原子內部的電子、中子、質子,甚至於組成中子、質子的夸克。。這些究竟是什麼模樣呢?沒人知道。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由於我們生活在宏觀世界,而宏觀世界的一切都是確定的,可以度量的,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常常讓我們陷入迷茫,尤其是面對詭異的微觀世界,那裡的一切與宏觀世界大相徑庭,雖然如今我們知道這點,但很難真的接受,同時在思考微觀世界的情況時不由自主地會用宏觀世界的眼光去思考!

而問題中的這種疑問就是這種情況,宏觀世界裡我們很容易做到用一樣工具刮出粉末狀的東西,比如說刮牆壁。於是我們就會套用宏觀實際的理念用於微觀世界:如果用一種工具刮原子,會不會也刮出粉末狀的東西?

如果這個問題放在20世紀以前,人們認為或許真的能刮出粉末狀的東西,因為當然科學界普遍認為原子是實心的,應該能刮出一些東西來!

不過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如今我們知道了原子的結構,那裡幾乎都是真空,如果原子有足球場那麼大,原子核只有一個豆子那麼大,而電子更小了,根本看不見,其他地方都是虛空!而如果原子有公交車那麼大,原子核還沒有芝麻大,電子更看不出來了!

而且,電子的位置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像宏觀的地球那樣圍繞著太陽旋轉,電子是非常隨機地出現在原子核周圍,以概率方式存在某個地方,俗稱“電子雲”!

即使真的用某中工具去刮,刮掉的也只能是電子,而且幾率很低,畢竟想要在足球場大的範圍內刮掉一個幾乎看不見的東西,實在太難了!

事實上,當我們用“刮”這個字描述微觀世界時,就註定了我們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原子核和電子是一個整體,一起存在的,如果某個電子被“刮”掉了,原子核也會吸引其他的電子,除非溫度非常高,原子核和電子都處於一種遊離狀態,成為離子!

這說明什麼?給原子升溫就是一種“刮”的方式,而升溫的方式就是注入能量,能量可以“刮”掉電子,而不是用實物去刮!


宇宙探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在想把原子放大後,用什麼工具去刮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所認為的原子模型是什麼,如果以現在公認的原子模型-電子雲模型來看,那麼你基本不存在原子壁這一說,因為當原子放大到公交車那麼大時,電子的繞核運動可能沒有想的那麼密集,所以要麼碰到電子,要麼就是刮到了空氣!因為原子核只佔整個原子大小的幾千億分之一!

所以這種情況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刮到電子,要麼刮到空氣!

當然如果非得想刮下類似粉末一樣的東西,那麼就必須欺騙自己相信最早的道爾頓模型或者棗糕模型,這兩種模型都是早期人們對原子的認識,他們認為原子是一個實體,那麼當你放大後自然存在原子壁這一說法,也自然能刮下來粉末狀的東西。


當然我們不能騙自己,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最後這個問題有個bug那就是用什麼工具刮呢?畢竟刮的是原子啊。。。。


科學認識論


首先原子並不是教科書上畫那種實心的球體,原子的結構和太陽系一樣,太陽是原子核,行星是外圍的的電子。

電子圍繞著原子核不停的旋轉,電子所經過的的範圍就是書上畫的球體。這個球體是一種邏輯意義上的理解,是不存在的。

如果把原子放大到汽車那麼大,你看到的現象是(如果你能看到的話)幾個電子不停的圍繞著原子核旋轉。由於速度很快,電子的殘影形成一個原子的球形外殼。

這時你用小刀去刮這個外殼,你根本刮不到粉末,因為這個外殼是電子的殘影,並不是有質量的東西。

你最多從原子表面刮下來一個電子,原子會因為少了這個電子而失去一層外殼。

當然這一切都是假設,你只需要理解原子並不像圖上畫的那樣,它不是實心的球體。


Illusion首席策劃


您看,我這個理論是不是可以解釋電子,量子所有現象,電子不是一個單個個體,而是一個群,圍繞原子核運轉,分成幾個軌道層,每層軌道都像小行行星帶一樣,各個軸向不同軌道圍繞原子核運轉,這樣在各個方向都會看到他圍繞原子核運轉,偏轉電子是因為每層軌道上小行星數量決定的,也就是構成電子成分含量多少在不同軌道上分佈,決定了左旋電子,上旋電子,還是前旋電子。當把電子打碎,其實是構成電子成分分離,個人覺得電子是光子團,可能還有其他成分,我不覺得光子是從原子核裡迸發出來的,電子速度接近光速,那麼他可能比光多一種成分,如果這些推理都正確,那麼光子圍繞一個電子核構成一個電子雲的一個粒子,所以說打破一個電子,實際上是打破一團分層不同軸向的電子雲團,電子離開原子核,獨立存在?………………打破他成為兩個電子雲團,同級相斥的話,那他一定是同步的…,而光子特性是動能一定,質量無窮小,速度是逃逸原子核初動能,這做實質量無窮小光子的相對驚人能量,那麼電子是有光子構成的,正因為圍繞原子核電子像小行星帶樣,那麼當電子被劈開後,當他被劈開,他還保持被劈開的狀態,因同級相斥決定分開兩半電子同步性,因光子質量無窮小,能量相對來說就無窮大,這也決定了光速的是一種極限速度,那麼光子構成的電子量子特性無限距離傳送信息本質來講就是這個原因,那麼關於電子和量子所有問題都能解釋的通了。還有一個問題,因為電子質量比比光子大些,說明他有其他成分,甚至是電子核,不然光子是如何被電子聚成團?一個原子核被激發釋放光子和射線,紅外到紫外,是長波和短波,其實空間波不是水波,是三維空間輻射脈衝,脈衝長短間隔才是真正波長和波段短,所以根據電子不同軌道,角動量一定,低軌道電子速度就會很高,打破電子中的光子,速度,單位面積通過光子個數就不同,形成長波和短波,以這裡要說明一點,光子速度不等於光速,上只是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