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後心情會立馬變好?別讓誤解“玩壞”抗抑鬱藥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抑鬱症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了,很多人都飽受抑鬱症的折磨。有些抑鬱症患者在就醫時會被建議服用抑鬱藥,但服用抑鬱藥也要注意,千萬不要陷入以下3個誤區,快來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吧!


誤區一:只要出現抑鬱,就應服用抗抑鬱藥


患者:“醫生,我這幾天非常抑鬱,你為什麼不讓我服用抗抑鬱藥?”


醫生:“首先,抑鬱通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出現抑鬱情緒並不代表患有心理疾病。其次,即使患有某些心理疾病,也未必都是抑鬱症,以雙相情感障礙症為例,該病患者不僅會出現抑鬱情緒,還會交替出現躁狂,即情緒異常高漲的症狀,治療該病應以心境穩定劑為主,一般不需要加用抗抑鬱藥,即使加用抗抑鬱藥,也要避免服用容易誘發躁狂症狀的藥物,如帕羅西汀、氟西汀等;再以精神分裂症為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能出現抑鬱情緒,但在治療過程中還是應該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


誤區二:服用抗抑鬱藥後心情馬上就會變好


患者:“醫生,我服用抗抑鬱藥都一個多星期了,但心情仍然很差,是不是這種藥對我沒效果啊?”


醫生:“患者在服用抗抑鬱藥後並不一定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通常來說,抗抑鬱藥的起效時間一般為兩週;如果連續服用足夠劑量的抗抑鬱藥4周到6周後仍然沒有效果,才能判定該藥物無效。”


誤區三:抗抑鬱藥有副作用,所以少吃點好


患者:“醫生,我擔心抗抑鬱藥的副作用會給身體帶來危害,減半吃行不行?”


醫生:“抗抑鬱藥的服用劑量範圍經過了大量臨床研究,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服藥方案。服用足夠劑量的抗抑鬱藥才能在體內形成穩定的血藥濃度,即血漿內藥物的濃度,進而有效地治療抑鬱症。如果在服用抗抑鬱藥時擅自減少服藥劑量,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有可能因此延誤治療時機,進而引發更大的危害。此外,每種藥物都有可能出現副作用,抗抑鬱藥也不例外,但醫生會根據不同患者的臨床特徵來選擇藥物,儘量避免出現不良反應,所以大家無需過度擔心,還是應該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如果由於服藥方式不當等原因出現了明顯的不適感,則應立即停止服藥併到醫院複診,醫生會根據情況為患者調整用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