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君子,精神見於山川——邵武著名小麥專家沙徵貴


謙謙君子,精神見於山川——邵武著名小麥專家沙徵貴

工作中的沙徵貴

  □ 黃邵輝

  人物檔案:沙徵貴(1922—1995),回族,福建邵武人,我國著名小麥專家、農學家。曾任全國小麥育種攻關專家組成員,中國作物學會大麥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福建省農科院稻麥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民盟福建省委員會委員。曾當選福州市勞動模範,榮獲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章,作為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49年8月17日,福州的大街小巷擠滿了喜氣洋洋的人。這一天,福州人民正在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正式入駐福州。這一天,福州解放了,人民新生了。

  在熱鬧喜慶的人群中,一個髮型略顯凌亂的年輕人,隨同湧動的人群一邊揮舞著手中的旗幟,一邊高呼著口號:

  “共產黨萬歲!”

  “毛主席萬歲!”

  “解放軍萬歲!”

  ……

  他那略帶尖細的嗓音淹沒在了狂歡的人群之中。頭髮凌亂了,他在喊;褲腳濺上了汙泥,他在喊;聲音嘶啞了,他還在喊。他一改之前同事們眼中儒雅、斯文的形象,他在歡呼,他歡呼萬象更新,貪腐不在;他在慶生,慶祝生逢其時,壓迫不在;他在吶喊,終於可以踏實工作,一展其才了。他是沙徵貴,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助教。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沙徵貴,1922年出生在邵武城關的一個回民手工業家庭。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八歲喪父。母親接過父親的手藝,以磨黃豆做醬油為生計繼續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艱辛的生活磨礪了他們的意志,最後都如願考上了大學。沙徵貴的表現尤為突出,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1941年,沙徵貴以優異的成績被內遷邵武的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錄取。他說,這樣可以一方面照顧母親,一方面方便就學。

  沙徵貴決心從事小麥研究工作,還是受了他的準岳父楊廉的影響。1948年,時任省糧食儲運處處長的楊廉在家庭聚會的餐桌上,對沙徵貴說:“我們國家缺少糧食啊,到處都有餓死的人。”他舉著饅頭在沙徵貴眼前晃了晃,“我們福建更缺糧。你看這饅頭,它是麵粉做的,可福建就很缺麵粉,麵粉大多都是從北方調運來的。如果,我們福建能多種小麥就好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一次無意間的閒談確定了他一輩子奮鬥的目標。此時已留校任教的沙徵貴將他的注意力放到了小麥研究上。

  但是,時局動盪,在中國要開展科學研究談何容易!

  “時局如此糜爛,奈何,奈何?”

  “卑以自牧,惟精惟一。”

  以謙卑的態度修養自身,以敬業的精神精進事業。《周易》與《尚書》兩部名著中的名言被沙徵貴巧妙地糅合起來用以回答疑問。他在準備、在等待,也在尋找光明的時刻。

  果然,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全國解放了,人民新生了,他也從學校調往福建省農事試驗總場任農業推廣專員,主持麥類作物研究工作,實現了從事小麥研究工作的願望。1952年,他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希望從這個以文化、教育、科技為主界別的民主黨派中吸取力量,團結更多的知識分子從事農業工作,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從此,他奔波于田野與實驗室之間,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汗水與青春……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唉,你別再幫倒忙了,還是做你自己的事情吧!”楊肖和一把搶過沙徵貴手中的垃圾筒,“你看看,這筒裡面才扔了兩片爛葉子就拿去倒,我這掃下的垃圾怎麼辦?”

  “我這不是要幫忙麼?”沙徵貴站在廚房邊看著妻子楊肖和忙碌的身影,訕訕地接過小女兒沙玫遞過來的一杯開水,“你母親辛勞一輩子,我又整天不在家。今天又是喜慶的日子,你看……”他眼裡透著柔情,他一邊交代女兒要照顧好母親,一邊到客廳、臥室等處看了看孩子們熱鬧嬉戲的場面,又在家裡四處轉了轉,看看還需要做什麼,但最後還是坐到書桌前看書去了。

  沙玫轉身拿了一塊茯苓餅要送給父親時,父親伏案工作的背影又一次出現在眼前:斑白的短髮已日漸稀疏,灰白的襯衣下的脊樑益發堅挺。已顯老舊的靠背椅纖塵不染,椅子坐墊中的棉絮還是母親前天換上的。多少次了,父親每次回家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樣伏案工作的,這個背影深深地印刻在她的心裡,像一座雕像,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沙玫又看了看手中的茯苓餅,拿起來深深地咬了一口,慢慢地咀嚼著。

  這一天,是沙徵貴一家喜獲福州市政府“優秀教育世家”榮譽稱號的日子。沙徵貴特意囑咐要舉辦一次家宴,他要為妻子,為孩子,為家庭慶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入世思想的進階之道。而他,沙徵貴,作為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即便做不到“治國、平天下”,也當以“克己”修身,以“教育”齊家,以“事業”濟世,以“積德”安心。

  “哎,哎,讓一讓,大鯉魚來嘍!”

  沙玫看到堂姐沙敏心與堂姐夫抬著一筐活蹦亂跳的鯉魚興沖沖地進了家門,連忙迎了上去。

  沙敏心是沙徵貴撫養長大的,她的父親沙徵弼是沙徵貴的大哥。1949年,沙徵弼隨舊政府去了臺灣,留下女兒沙敏心隨祖母與沙徵貴一家一起生活。繁忙的工作之餘,關愛家庭是他唯一的樂趣。母親喜歡吃茯苓餅,他每次到北京出差都要帶回幾盒;二哥與妹妹家庭生活困難,他時不時資助一點;孩子長大了,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又成了他的關注點。

  ……

  “來,來,孩子們,今天大家開懷暢飲,慶賀我們榮獲‘教育世家’的稱號,更慶賀我們一家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沙徵貴的開場白開啟了慶賀的高潮。

  圭璋特達,精神見於山川

  “老師,喝口水,休息一下。”何曼試站在樹蔭下向蹲在麥田中的沙徵貴招呼道。

  “等一下,就來啦!”沙徵貴朝後招了招手,蹲在那繼續觀察著眼前的一丘小麥:這丘小麥都倒伏在田野裡,植株長長的,身上長著鐵鏽樣的顏色,株型零零散散的。這片小麥是福建本土的主要品種,它所表現出的這些病態是小麥不能高產的主要原因。

  “小何,要解決這個問題,看來只有用引種與選育這兩種辦法了!”沙徵貴來到樹蔭下拿起軍用水壺一邊喝水一邊說道。

  ……

  為了解決福建本土當家品種不能豐產的問題,沙徵貴從農家徵集到小麥地方品種189個、大麥品種56個,經過精心觀察、評選,選出“連城文亨”“協大1-2”“福清和尚麥”“龍巖蕊麥”等一批小麥地方良種在生產中推廣應用。現在為了解決當家品種的病害問題,又與泉州農科所的小何走遍了福建各地。南平、龍巖、三明、漳州、泉州、廈門、寧德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們通過引種觀察與鑑定,選出原華東農科所選育的“華東5號”“華7號”“抗鏽5024”等改良品種在生產中示範、推廣。這兩批品種的推廣“對福建小麥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福建農業專家做出評價。

  隨著生產的發展,小麥杆鏽病的流行成為福建省及華南麥區生產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沙徵貴領銜主持攻克這一難關。

  他首先利用抗鏽能力強,豐產性好的“如羅”“歐柔”和“福州麥白”等為親本,開展小麥有性雜交育種。“福麥6號”“福麥7號”“紅麥芒”“晉麥2148”等一批新品種應運而生。其中,“福麥7號”“紅麥芒”“晉麥2148”三個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6000萬畝,增長小麥6億多公斤。他的多項研究成果在1983年與1984年連續兩年先後榮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他先後發表了學術論文70餘篇,在麥類研究工作者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主編的《華南小麥品種志》是第一部全面記載華南麥區小麥品種的歷史文獻,也是第一本系統概括華南麥區小麥育種工作的科學著作。他在專注於小麥研究工作之餘,充分發揮其民盟盟員的作用,積極建議獻策,助力推動我省的科技教育發展。

  1995年8月18日,著名的小麥育種專家、農學家沙徵貴因病逝世。《福建稻麥科技》《大麥科學》等雜誌先後以《奮鬥不息 業績永存》《無私奉獻 奮鬥不息》為題發專文悼念沙徵貴先生,對沙徵貴的生平做了全面的介紹與肯定。

  《禮記·聘義》有言:“夫昔,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慄,知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沙先生的品德恰如美玉,溫潤而澤,縝密以慄,他為我國小麥新品種選育與新技術推廣應用的孜孜以求的精神,見證於他走過的山川河流、田野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