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团圆、甜蜜,还有别的习俗和讲究吗?

一个倾听者的声音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灯来进行的:“张灯”、“观灯”、“放灯”、”玩龙灯”等等,故又称为“灯节”。

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灯?有个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有个猎人射死了从天上飞来的一只神鹅。玉皇大帝对此十分愤怒,传旨派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日下凡放火,烧死民间的人畜为神鹅报仇。天宫中有个善良的仙女知道了这个消息,偷偷下凡通知人们,并嘱咐大家想办法防备。经过反复酝酿,人们找到了对付玉帝的办法。从正月十五前的晚上起,家家门前悬挂红灯,燃放火花火炮,制造遍地起火的假象。正月15日晚,天兵天将奉命下凡放火,他们刚迈出南天门,便看见茫茫大地火花缭绕,烟雾弥漫,噼里啪啦的响彻云霄。天兵天将以为民间已经起火,就立即回禀玉帝:民间正在燃烧。玉帝听了亲赴南天门查看,果然到处火光闪烁,噼噼啪啪,自信替天鹅报仇的目的已经实现,便吩咐天兵天将不必再下凡去。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劫难。为了纪念和玉帝做斗争的胜利,人们于每年正月十五前的晚上,都要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烟火,世代相传。



雁南雁北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尘埃Studio


或许想来,元宵节佩戴面具的风俗起初应该是为了某些驱鬼祭祀活动,随着祭祀仪式的消亡,这种风俗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某种程度上,这场狂欢倒是少了一些“狂”和“刺激”,着实可惜。

元宵“偷窃”的习俗至今依然存在,例如广东省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的习俗,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还有一种叫做“走百病”元宵节活动,也称“游百病”或“散百病”。

“走百病”在明清时期的北方尤为盛行,在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那天,妇女们相约梳妆出行,上城头,摸门钉,见桥必过,甚或走去郊外,祈求祛病延年。

还有舞龙舞狮。在成都,新嫁了女儿的人家,在元宵节这天必买一盏漂亮的台灯和面粉制的小老鼠送到女儿家,叫做“送灯”,寓意多子。



娘子玩铺


由来

汤圆起源于中国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2] ,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把“浮元子”改称汤圆。

营养价值

甜馅汤圆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汤不需要再加糖,以减少热量摄取;若是无馅小汤圆,汤可以用糖桂花、甜酒酿、花茶或者桂圆红枣汤、桂圆姜汤取代,后者可有补身祛寒的功效;煮咸汤圆时可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

面对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别注意,吃汤圆切记缓慢、小口,避免汤圆哽住喉头或气管。由于汤圆含高量“糖分”,加上芝麻、鲜肉、花生含“高油脂”及“高热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搭配食物

配点辣菜护脾胃。汤圆含糖特别高,而太甜的食物会影响脾胃。中医说“甘入脾”,味甘的食物如汤圆,有“缓滞”作用,适量摄取能为肠胃带来能量,帮助消化吸收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但是吃多了则会减缓肠胃蠕动,导致打嗝、胀气、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因此,在吃汤圆的同时,可以搭配一些辛味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来平衡汤圆带来的滞缓效果,减低对脾胃的伤害。所以吃汤圆最好搭配一些小菜,比如蒜泥茄子、洋葱拌木耳等,不仅爽口解腻,营养也更均衡。

汤圆还有一种很好的搭配方法,就是米酒,叫米酒汤圆,米酒俗称醪糟,使用糯米蒸熟后加入酒精发酵而成的,酒精度数不高,味道香甜可口,用来做小汤圆,可以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而却对产妇还有催乳的功能。

健康吃汤圆的建议

春节过去了,元宵节又将热热闹闹地来了。一到吃元宵和汤圆的时候,相关的健康建议也就满世界膨胀。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营养专家给的搭配建议也许能让你更了解汤圆。

1.汤圆属精白主食

简单地说,汤圆和元宵是一种以糯米和糖为主的食品,除了精白糯米粉含有大量淀粉之外,馅料中糖分也不少。所以,从归类来看,它应当算是一种主食。所谓主食,就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特别是含淀粉的食品。这类食品是用糯米来做的,而且是非常精细的糯米粉,纤维非常非常少,属于精白主食,不属于粗粮。

建议:

如果吃汤圆和元宵,一定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数量。一般来说,3个元宵所用的糯米粉相当于1两米饭所用的米。

2.汤圆油脂含量高

汤圆和元宵的馅料当中不仅仅有糖,更含有相当多的固态油脂。米饭、馒头是几乎没有脂肪的,汤圆可不是这样,馅料中的油脂甚至比糖还要多。传统上用猪油来做汤圆馅料,南方用猪油加肉做咸汤圆,用猪油加上各种果仁做甜汤圆。以后又开发了用黄油的产品,但从饱和脂肪角度来说,含量更甚于猪油。这几年来的新时尚,是用植物奶油,或者说是氢化植物油产品替代黄油和猪油,但这种产品带来的健康效果,要比猪油和黄油还糟糕得多。

芝麻花生、坚果仁、巧克力等都是高脂肪的原料。加上拌馅的油脂,总量可真是相当可观。这时的大馅汤圆有取代小馅元宵的趋势,而且汤圆馅中放的固态油脂要比过去北方的豆沙、山楂、五仁馅更多,一口汤圆中,差不多就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油脂。吃3个汤圆,就相当于吃1盘炒菜的油。

建议:

如果吃汤圆,当餐或当日一定要少吃点油。否则,过多的脂肪和热量是不可避免的。

3.巧克力馅营养价值低

馅料中也有些好东西,那就是芝麻、花生和各种坚果仁,还有豆沙。坚果类原料营养价值较高,豆沙也含不少蛋白质和矿物质。相比之下,巧克力馅的营养价值最低。其中很可能放的是代可可脂和巧克力味的香料,所谓奶油馅的汤圆也有类似的问题。至于咸肉馅的汤圆,油脂更多,可取之处很少。

建议:

优先选择果仁、芝麻、豆沙等馅料的汤圆[3] 。

4.元宵比汤圆更难消化

元宵和汤圆略有不同,元宵用干粉滚制而成,馅较小,粉较多,煮出来很实在,又容易硬心。而汤圆用糯米烫揉后的湿粉包成,通常馅较大,煮出来柔软细腻。本来糯米粉就黏腻难化,就淀粉消化角度来说,元宵比汤圆更难一些;但对于消化脂肪有困难的人来说,汤圆更麻烦一些。

建议:

如果吃汤圆,最好是热着吃,冷后更难消化。汤圆柔软,要吃得慢一点,避免烫伤,也要避免油脂过多难消化。吃元宵的时候要细细地嚼,以免胃里不舒服。

5.无糖汤圆并非“无糖”

很多糖尿病人对无糖汤圆感兴趣,觉得没有糖就可以放心吃了。其实,无糖并不意味着低热量,也不意味着低血糖反应。因为汤圆中的糯米粉可使血糖升高,甚至比蜂蜜还要快,与白糖相差无几。哪怕没有加糖,吃它也一样不利于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要十分小心。而且,里面没有糖不等于少放油,那么多的饱和脂肪酸,甚至还有反式脂肪酸,也不利于控制血脂。




小郭陪你乐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另有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张灯结彩,热热闹闹。

除了汤圆之后,还有

偷偷菜

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一些地区至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 在古代,汉族人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习俗。至今,在贵州省黄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传情的习俗。这天,姑娘们会去偷非本族人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一段好姻缘。

放夜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结桃花

月华今夜满,谁解相思情。还记得《大明宫词》里的小太平和薛绍初次见面吗?就是一个元宵佳节,街头偶遇, 那一句“公子,你认错人了”,的清朗男音,掀开了太平公主宿命里缠绕一生的情劫…… 所以说,如果还是单身的青年男女们可以趁着和朋友结伴上街赏花灯的时候寻觅一下自己的爱情,说不定就有那个灯火阑珊处的另一半在等着和你擦肩回眸呢!


牙擦仔阿辉


元宵节其实不仅仅是汤圆节,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是相亲的节日。

因为只有在这一天大姑娘们才能到街上去玩耍,可以去偷偷瞧一瞧和自己定了亲的未婚夫。“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讲的就是元宵节。

所以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哦,是非常浪漫的节日。反而七夕节,虽然现在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但是事实上在古代是乞巧节,是人间的姑娘们和小媳妇们向天上的织女祈祷,能够拥有像她一样高超的纺织技术,拥有像织女一样的巧手。


祝融小姐姐


正月十五是传统意义的元宵节,也是中国人的情人节。从这个层面几千年来大家也非常重视。

一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道尽了元宵月夜的浪漫与温馨!

词曰: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节灯会在封建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交往的机会。封建社会不允许年轻女子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史记·乐书》:“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而今年的元宵节,我只希望中国能够快快走出阴霾,迎来朝阳。

 




欲吟风满袖


元宵节除了吃汤圆外,我们家乡的习俗:一,大街小巷舞龙灯,夜晚人人走上街头赏明月,看花灯,猜灯谜,放烟火,热闹非凡。二,“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三十夜客厅里火炉火不能熄,正月十五象征着光明的灯不能灭;三,正月十六的早上要吃饺子,拣元宝;四:放河灯祭祖,缜终追远。今年应该是华夏大地有史以来最特殊的元宵节。大家一定要宅在家里,多多保重,静候春暖花开[祈祷][玫瑰]






W温桂林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有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放烟花等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有团圆美满之意。

壮族人大多信道教,在农村,按照习俗,元宵节这天,要祭拜山神、土地神、灶神、稷神、门神及祖宗,吃汤圆、放鞭炮。庆祝一年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四日央


元宵节有个习俗叫做“年例”,“年例”是广东省乃至中国少有的风俗习惯,为茂名全市和湛江少部分所特有,远近闻名。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从最初的娱神祭祀,到娱人娱神的节日,发展到现今融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茂名人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出门在外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赶回来。而年例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等,一直闹至通宵达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