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而非成本

本期看點:房價是由什麼決定的?

我們去售樓處看房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售樓處有張貼項目周邊的地塊的樓面價信息(即開發商拿地成本)如果一個項目要比周圍的項目賣的都貴,我們問其原因,售樓員經常給我們的回答是:這個項目拿地時就貴,樓面價要比周邊要高很多(成本高),所以我們的房價高也是很正常的。這句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呢?


房價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而非成本


從表面的邏輯來看,麵粉漲價了,麵包就會跟著漲,這是在我們生活當中看似比較容易理解的事情。所以,成本決定了售價,這句話對不對呢?老劉想告訴大家的是,價格房價並非是由成本(地價)決定的,而是由供需來決定的。

地價上漲,房價就跟著漲,它的邏輯是錯誤的,事實恰恰相反。實際上是供需關係導致房價上漲,開發商賺了更多的利潤,所以他們願意花更高的價格來買土地。

政府想高價賣地,不是他想賣就可以賣出去的。能夠高價賣出,是因為最終需求者對這個土地有需求,即人們對房屋的需求,導致房價更貴,而更貴的房價導致土地價格更貴。原材料和最終產品價格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反過來的。

房價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而非成本

穩住市場的供應和需求,以及預期。即可達到穩定房價的目的。

在自由的市場環境下,開發商作為企業來講,一定是希望房子越賣越貴,這樣才能夠賺取更多的利潤,有時開發商就會採取飢餓營銷的手段,捂盤惜售,人為的影響產品供應,造成供不應求的局面,製造熱銷假象。

那在嚴格的政策干預下,嚴禁炒房,打擊投機需求,限制二套房貸,目的就是降低購房的總需求量,讓房子更多回歸住的本質,從而能夠達到穩住房價的目的,此外大量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設,可以滿足中低收入家庭對於住房的需求,降低對商品房購買的需求,這也是對房價有效的調控手段。

所以政府調控的是什麼,是需求。

房價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而非成本

因此,供需關係決定了房價,而房價才決定了地價。各位網友朋友,你理解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