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曾说过“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您怎么看?

聖图书画


个人认为陈的此言论是偏颇的,过激的观点。学习中国画过去的方式是师带徒,从临摹入手,如《芥子园画谱》类,陈陈相因,优点缺点都继承,导致千人一面,都如兄弟姐妹,没有个性特征,与时代脱节,使中国画走进死胡同。这才有近代有识之士呼吁革新国画。徐悲鸿留法归来,学习西画卓有建树,本又有国画基础,于是努力实践结合中西绘画之长,改造国画,成就斐然。既保留国画气韵生动的特点,又以西方素描结构明暗画法,吸收其表现物象生动逼真的特性,别开生面。其影响遍及国内,其门弟子李可染,蒋兆和,杨之光,周思聪,卢沉,李斛,张德育等卓有成就为一代大家。受其素描教学影响的方增先,刘文西,王子武,李震坚,周昌谷等也都成为大师级画家。这些画家都学过素描,并未成为其学习国画的羁绊,而是成为助力。证明素描作为基础引入国画教学并不是有害,而是有利。

同时,国画包括多种类别,有写意,有工笔,有兼工带写,不一而足。写意画法多从文人画而来,文人诗文读书之余,信笔草草,不求形似,只讲气韵。但文人画与当今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严重脱节,与人民大众审美要求脱节,只会因不接地气而衰落,这与引入素描教学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旧的表现形式审美习惯与时代不合拍而已。再有素描本也是丰富多彩的,荷尔拜因,安格尔,以线为主,略施明暗,其线条表现手法不输国人,伦博朗,门采尔素描线与面结合,大笔画法,大开大阖,颇有中国画写意之韵,异曲同工。因此,不是不能引进素描基础教学,而是看你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灵活有机地学习,而不是机械照搬,僵化固化地学习。陈丹青以偏概全,实际是另有所指,是主要矛头对准了建国后引进的苏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是对由此发展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体系和美术教育体系的不满,是与其一贯的崇美崇西崇民国思想意识形态相一致的。


大漠风神1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徐悲鸿先生引进素描后,确实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但传统的国画韵味却仿佛丢失了,甚至有的感觉是用国画颜料一味的仿制素描样式去作画。虽然是一种创新,但过于强调素描基础也未必是好事。我们国画同样可以练习造型功底,同样可以勾勒草图,为何不取之传统,再创新呢?非要把素描强加于说是绘画基础,并且现在高考都是必须考素描而并非可以选择国画。我觉得陈丹青先生说的是有道理的,因为过于刻板的东西是很难打动人心的。素描引进也是有他的好处的,毕竟现在有很多油画学者,油画上还是需要讲究一定的素描功底。对于国画学者,宁愿多进行一定的国画创作创新。不应该把素描学的太死,灵活对待素描。陈丹青先生恨考前素描的形式,这样说也不为奇。







艺起聊Art


中国画和西方绘画完全不同,透视不同,用色不同,笔法不同,情趣不同。中国画讲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油画注重写实或抽象,讲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西画必须学习素描,素描是西方绘画的基础,中国画不一定学素描,写意是中国画的根基。


中国画的传承都是从先人的作品临摹开始,学百家笔墨,成就个人章法。百年前的中国画学人都没有学习素描,尊重中国画的法理,照样出大家,齐白石没学素描,黄宾虹没学素描,试想下,如果他们学过素描,那还有他们吗?


确是,自徐悲鸿先生开素描教育以来,中国画品味不是那么太正统,创作上也不是那么重写意,造型虽好,气息差也!我想,陈丹青先生可能是从这方面考虑的。

我觉得,事情都有个正反面,学习山水花鸟可以不学素描,人物吧,还是得学学,造型重要啊。不管学与不学,中国画的气韵得延续,还得发扬光大。


陈庄水墨画家


说“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那么这个影响是好的还是坏的呢?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好的影响”。

第一,西方绘画和国画之间的主要区别。

素描和国画,一个西式一个中式,而且在各自的理论上也有所不同,素描在最初的时候主要是作用于记录,也比如说最早的洞穴壁画,里面的内容就是为了记录每天的生活或者某一些大事,和艺术本身并没有关系。到中期还是只用于配图和说明,而它单独作为艺术形式是在后期了。

那么如果作为记录和配图说明的话,素描就要以“写实”形式为主,能让人一眼看清楚是什么,所以写实就是素描最为主要的特征。

其实咱们得国画在最初也是以记录为主,这种方式一直贯穿始终,比如说到了明代李时珍时期《本草纲目》里面还有大量的配图说明,那是因为咱们得国画形式比较单一,这主要原因在于工具。


咱们得绘画工具一直以来都离不开毛笔、宣纸和水墨。当然早期的时候在絹和绫上面作画主要是纸张制作技术还不够完善,大家仔细研究一下就能发现,宋代以前的国画主要是在绫上面的。

工具的单一导致国画的艺术形式不如西方绘画丰富,但是论道写实咱们也不比他们差,咱们的工笔画在具象方面也是相当的厉害。

第二,素描对国画的影响。

素描进入国内主要还是在上个世纪,由徐悲鸿等一批留学国外的艺术家发起,后来被逐渐发展成现在美术教学的主要基础内容,所以说起来素描在本土真正的普及也就这100年左右的时间。

素描以具象、写实为主,这是咱们本土的国画艺术所不具备的,当然工笔画也能做到很真实,但是和素描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劣势,比如说携带性和易学性。素描理解起来非常简单,这是国画不具备的,所以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



素描理论对国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传统国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想要有所突破,必须又要一个新的形式,而和素描相结合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而且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对线条的运用。在本质上他们并非完全的不同,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人在研究两者的融合。


艺术作为文化,它的多样性本身不会起到坏的影响,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相互借鉴和融合的作用,所以说,我个人认为素描对国画的影响是好的影响,谢谢!


万物皆明


中国画在传承笔墨线条基础上,也应着重塑造形体的写实,特别是某些形体局部的细节上的表现,更加的映衬出笔墨线条的神韵,而又在写实中见到虚幻,从意境里释放出空灵,虽色彩芳华艳而不媚俗,略有几分沉着苍劲,真正美的是有艺术穿透力,扣动大多数人心,但往往优秀而有创新艺术美的需要时间来消化。

正如焦点透视兼容多点透视,在经营章法是中国画的精髓,打破常规性的焦点透视、那呆愣死板缺乏趣味性的布局,能够将笔墨线条,应用在各类形体上,分别使形体的真实性,更具备有中国画的章法和特色,做到形体和意境深远美丽,并不是愚昧的堆砌,而是大胆的留白和笔墨线条兼容色彩写实,又不丢失造型体感美的方式,做足写意神态,在中国工笔画与兼工带写方面,所表现较为兼容素描功能,具备有抗衰竭走样变形的底气,是通过艺术的加工,萃取精华和仙气,空灵与厚重的形式美更为传神,让人一看便知中国画耐人寻味。

为何有的西画不象西画,中国画不象中国画,那是没将新的中式国画(传统的精髓)渗透界定,新中式国画的目的就是将西画,整合渗透到传统中国画笔墨线条里打下烙印,新的中式国画更为鲜明爽朗亮丽,逐步走向更加广泛的未来和世界,但素描在造型写实方面起到必要性的作用。











竹林堡人


只要是写实的画,不管西画国画,都会客观用到素描,中国画画人如果要做到准和像,也会自然用到素描,中国人物画自古讲究惟妙惟肖,如果需要肖,就需要准,准就需要素描。你不承认也不行。好像一个人很会写文章,但又不懂语法,由于阅读经验太多,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暗合语法,只是他不知道而已。绘画法则的运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中国画不要素描的人大错特错。陈丹青老师把中国画的写形写意割裂开来理解,是形而上学。即使写意的意,也是依形达意,不是无根之阁。

中国画不是不需要素描,而不过是前人不知道有素描而已。实际上优秀的国画都客观用到了素描的法则。比如经营画面、留白、构图,都与素描实际相关。它的思路,它的阴阳、虚实、布局等方法,都与素描理论中透视、比例、构图等等理念不谋而合,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只是两套学说所依沿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导向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表达罢了。但如果你非要说中国画是平面的,与立体感的西洋画不同,我只能告诉你,中国画笔墨浓淡的结构表达就是立体的,即使是平面外观形式,也是厚度为零的立体,是立体的特例。无论如何表现,均在大道之中。





老吴文画


素描对国画的影响,应该可观去看。陈丹青说“素描影响了国画的创作”,陈丹青说的没毛病,但问题的根源不是素描的问题,还是画家对国画的认识问题。我不是学绘画的,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我想从书法的角度去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陈丹青的愿意是,现代的画家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素描的造型训练上,当然这也不是画家的问题,而是学校学科的设计问题。不管你学什么画,素描都是各种画的基础,更是结合各种考试制度,把素描的重要性捧的很高、很教条。

陈丹青想要说的是,“素描是基础”这句话是错的。他例举了世界各国的艺术发展,素描也只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生发出来的一种方式,延续了几百年后,到18世纪变成了学院系统,然后传到苏联,再传到中国。

而埃及人、印度人几千年前就可以把人和物画的很像了,而中国画千百年来也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现在的绘画教学是过于强调素描,这样就会影响到了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和解读。

中国画与书法是同源的,都讲究墨和线条的运用,而素描的学习,则影响了毛笔的线条表现力。

关于陈丹青的说法,引起了业界的很多讨论,我个人认为凡事没有绝对的,国画的问题不在于素描,而在于你怎么对待素描。

如果中国画的技法中融入素描的技法,对于国画在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方面会非常有帮助的。而通过素描的学习,提高画家的造型塑造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把中国画的笔墨关系中借鉴一些素描的技法,一定会丰富画面的语言。

而对于素描影响了国画的线条表现能力这个问题,冷军的说法是非常好的,冷军认为现代中国画家的问题不是素描学的太多了,而是缺少了书法的练习。古代那些大画家,基本上书法也是很高水平的,中国画有擅画者必擅书一说,书画同源。

目前学习国画的人在求学的过程中对素描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对书法的重视,这是中国美术教学造成的,这才是值得反思的地方。书法练习的缺失才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最大短板。问题不在于是否学习素描,而是太多人过于轻视书法。


翰墨今香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国画不需要素描吗,那是大错特错。

国画和素描有相通之处在于:如构图布局(经营位置)、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等,艺术规律是有共性的。

其一:国画人物创作,你有素描头像基础就能认识到了人体比例关系、骨骼肌肉知识。这样,在以后的创作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形体的结构。然而中国画中,人物画自古讲究惟妙惟肖,如果需要肖,就需要准,准就需要素描。人物结构都需要素描。

其二:国画,花鸟画的创作中同样需要素描,花头的造型、鸟的形体、树杆的形体,都需要素描,俗称“抓形”。素描就强调的是形体准确,国画花鸟、国画山水,国画人物的构图,素描中第一步就是构图俗称“确定位置”。

其三:国画,山水画创作中的皴檫,山石的三块面和素描中的黑白灰三块面不谋而合。

其四:素描对国画的影响:自从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先生引进西画造型以“改造”中国画,其后经蒋兆和先生承传、发展而成的"徐蒋体系"作品与古代的水墨人物画有了很大的区别。他们借用西画的素描手法,对中国画进行改良!以至于此后对中国的美术教育和中国画的画法有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对国画来说亦是如此。在国画创作中,素描不仅可以对形体有更深刻的认识。百利无一害。










艺术传播者


陈丹青说的没错!素描是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素描并非是中国画体系中的东西,它是西方绘画艺术体系中的一部分,本是一个基础性的技能,是培养初学绘画者的造型能力的,后来也成为了一个画种。

陈丹青说素描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中国画有自己的绘画艺术的体系,而素描不是中国绘画艺术体系中的东西,所以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是自然的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绘画教学中把素描作为了必修课,学习中国画也是如此,这是错误的,是教学上的错误。可以这么说教学上的错误几乎毁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特征和艺术个性。中国绘画艺术体系中的基础练习是白描,白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也是学习中国画之中的造型练习的基础,它即是中国画的基础技能,又是一个中国画的独立的画种称为白描画,其根本点就是用线条来塑造形象,在白描画上历史上有大家大作,如吴道子,李公鳞等等,他们为中国画的白描画创作出非凡精彩的经典之作。

中国画的个性风格是以线条表现物体形象,在漫长的历史上形成了中国画的独自的风格个性,创造出来独特的中国绘画艺术的非常精彩的美!这个美具有世界性的代表性,中国绘画是世界绘画艺术之中的杰出的一个代表,代表着东方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也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代表!由于艺术对个性化要求比较高,所以艺术要坚持保持自己的个性风格就非常的重要,因此,对于很多中国绘画教学之中弃白描或轻视白描,而把素描作为了基础课顶替了白描,由于素描与白描的根本不同性,白描以毛笔和墨画的线条为主,而素描以铅笔炭条画面为主(素描以光线为视觉形象的根据,这是西方绘画艺术之中的基础)

我们要知道中国绘画艺术的学习,必须也应该以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础知识来学习练习,学中国画却用西方油画之基础课的素描课来作为了中国画的基础课?这显然是不对的!必须也是应该用中国绘画艺术的基础课白描才行啊!这是一个原则,我认为一切中国绘画教学必须更改错误,必须以白描为主要的中国绘画教学的基础课。否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将会是不利的,其伤害性有可能是根基性的,可能破坏中国绘画艺术的艺术个性风格,可能羊不羊狗不狗的样子。

我希望中国绘画艺术保持自己的个性风格保持本质本色的传承下去,千万别在我们这一代把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给毁了,那就是犯罪啊!祝愿我们中国绘画艺术永远保持自己的风格特点传下去!


吉利7702


近几十年我们的国画在人物造型方面,有了根本性提高,和学习素描有直接的关系。尤其是上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人物画大师,如徐悲鸿,蒋兆和,吴作人,李可染,梁黄胄等,素描速写都很好。如李可染,黄胄,尽管后来不画西画,埋头中国画的创作,我们仍然看出西画的影响,比如在透视,解剖,写生,速写,观察记录生活方面,把中国画的造型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传统意义上也有观察,写生,默记等。也讲高远,平远,深远的透视法则,但和西画的,不完全一样。学习素描,吸收西画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这是艺术自信的表现。

至于搞创作,你喜欢什么手法,你可以专门钻研,可以摒弃你不喜欢的东西。叶浅予当初以速写入手画人物,到后来成为中国画人物画的大师,谁又说什么东西挡住了他的步伐?学习了素描一类,改画中国画,对画画的人来说,就好比自小吃惯了猪肉,现在改吃牛羊肉,照样也能长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