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要去帮这两种人

俗话说得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一个有能力的人,自然应该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要带着大家共同进步。

但是,并不是身边所有的人都值得我们去帮助,当我们从学校渐渐走向社会,身边自然也会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

有这两种人,即便是自己再有能力,也不能去帮助他们,因为帮助了这两种人,迎接我们的不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喜悦,反而是对你生活不利。

孙俪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要去帮这两种人

01、

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只想得到,不想付出。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在他们困难之时,他们会放下姿态,低声下气得请求你的帮助,你也许会动了恻隐之心帮助他,一旦有一次你拒绝了他的请求,他们不但不会懂得感恩,反而会四处丑化你,说你冷漠,从来不帮助别人。

众所周知,宋祖儿与舒畅是表姐妹关系,当年更是凭着《宝莲灯》这部戏,当年大红大紫的舒畅带着宋祖儿一炮而红。

但是宋祖儿红了之后呢?当舒畅需要帮助的时候,宋祖儿竟然当众否认自己与舒畅表姐妹的关系,而且竟然在微博上面直接取关,虽然不是什么大文章,但是事后的这些行为想想就让人寒心。

关于这一的例子在娱乐圈,还不止一个。

记得当年,孙俪因“捐助门”事件还上了热搜。

孙俪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要去帮这两种人

之前孙俪还不像如今这么红,而且收入还不算稳定,但是当她偶然得知了一个重庆名叫向海清的少年,因为缺钱无法继续上学的事情,还是决定匿名支持这个孩子。

在孙俪的帮助下,这个孩子顺利大学毕业。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当这位少年得知资助他的是孙俪时,他便开始拿着孙俪的名声开始敛财,不仅如此,他在大学里面还背着孙俪申请其他补助。

当孙俪得知了这些事情之后,便停止了继续资助。

但是此时的向海清已经养成了习惯,根本不想自食其力。

他开始丑化孙俪,在网上写文章抨击孙俪,诽谤孙俪侮辱他的人格等等,这直接把孙俪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后来是他的同学实在看不下去,才出来做了人证替孙俪洗清了诽谤。

所谓的举手之劳,只是有能力者的谦辞,并不是被帮助者用来道德绑架的说辞,更不是有能力者的本分。

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即便是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成功,更不值得被帮助。

孙俪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要去帮这两种人

02、

不守诺言的人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是诚信,孔子也曾说:

民无信不立。

诚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如果是一个不恪守诺言的人,一次次反悔自己的诺言,之前答应的事情转眼就推个一干二净,这种人不值得交往,更不值得帮助,否则会得不偿失。

不守诺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很常见的形式:借钱不还。

我的朋友李超前些时候就在这事上吃了大亏。

两个月前,他的一个高中同学突然问他借8000块钱,数目不是特别大,而且两人认识9年,再加上他朋友说应急,当时语气近乎恳求,两个月之内一定还,所以李超想也没想就给他了。

孙俪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要去帮这两种人

两个月后,李超曾委婉地向那个同学提及此事,但是总被他用给种理由推脱,什么家里有事啦,朋友结婚要随份子钱等等理由推辞,还说朋友他怎么也不给他留条活路,总之一拖就是半年。

再后来,李超甚至听说他同学给他女朋友买了一个iPhoneX,再委婉向他要钱的时候,还用手头不宽裕来推脱。

最后,李超的父亲住院了,李超实在是忍无可忍,最后还是找到他同学的父亲才把钱要回来。

即便这样,他同学还出言不逊,说认识十几年,难道抵不过这些钱?大骂李超小气。

李超在和我聊天时候说,在帮助他借他钱之前,觉得他还挺好的,借了钱之后,活得像孙子一样还要听他这样说话,以后绝对不会再帮这样的人了!

生活中,相信很多人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朋友找你借钱时,你大方至极,当还钱之时,他却万般推脱。

不守信用之人,不守时不守约,他们正是那些社会中人性叵测之人,这样的人,是社会的残渣,是国家的毒瘤,即使他们有困难,也不值得被帮助。

因为,帮助了这些人,自己受了利益损失,情感上面也会陷入无尽深渊。

孙俪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要去帮这两种人

03、

人的一生,时间很长。

我们或许会因为年少,想要结交更多的朋友去帮助他人;或许因为刚进入职场,一味的忍气吞声被迫去帮助他人;或许因为刚入社会,对人维持着表面的和善而去帮助他人。

但是,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断舍离。

对于以上的这两种:只知索取不知回报与不讲信用的人,我们要明白他他们是根本不值得被帮助的,因为你尽心尽力的帮助了他们,最后不讨好的肯定是你。

所以,为了自己人生的幸福,也请你们远离这两种人。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