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画工集体“造假”?大芬村何去何从?

8000画工集体“造假”?大芬村何去何从?

在这里“世界名画”随处可见,不用出国,也能满足大多数普通游客对艺术的追求。这里的“艺术家”们,大多数是当地或者附近地区的农民,从穿着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并不属于专业的艺术圈。

中国油画第一村——大芬村

大芬村位于广东深圳市,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不起眼的客家人聚居村落。说它是“中国油画第一村”,是因为这里每年能生产和销售出100多万张的油画作品,年销售额逾亿元。并且主要针对欧美市场,可以说,欧洲市场 70% 的油画来自于中国,而中国 80% 的油画产自大芬村。

上世纪80年代末,大芬村开始从事油画加工、收购、出口的产业,大量的订单让这里成为“山寨艺术王国”;据初步统计,大芬油画村共有以油画为主的各类经营门店1100家,居住在大芬村内的画家、画工8000多人。

8000画工集体“造假”?大芬村何去何从?

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画工们”,文化水平普遍不太高,也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绘画培训,但为了填饱肚子,养活家人,他们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临摹本领,只要拿起画笔,就成了中国的梵高、莫奈、达芬奇......

“中国梵高”们背后的故事

这些农民工们被称作“中国梵高”,但却生活在艺术产业链的最底层。赵小勇,便是这群农民画工中的其中一个,也是最早一批加入“山寨名画”行列中的人。

他来自湖南邵阳,从小家庭贫困,读不起书,初中只读了一年便早早辍学了。在踏入社会的头几年,他在深圳树脂厂当过油漆工人,每月拿着微薄的收入,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彷徨与迷茫。

1997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和老乡辞职来到了大芬村,跟着一个叫做张正京的人学画。

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的“画画小白”,到后来专攻梵高名作,用 22 分钟便能画完《自画像》的熟练画工,他已经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个难熬的日日夜夜。

在大芬村,画画俨然成了农民工唯一的生存技能。无关于艺术或梦想,他们真正在乎的,不过是借助画画来填饱肚子而已。

在一间狭小拥挤的画室里,赵小勇每天和其他兄弟们挤在一起,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便全部拿来练画。等到画技娴熟,不用草图就能落笔成画,足可以假乱真之后,他们就渐渐扩大到流水线生产。

8000画工集体“造假”?大芬村何去何从?

一人画眼睛,一人画鼻子......每人负责一个局部,形成一条完整而系统的产业链。

这 20 年来,在赵小勇的手中已经产出了10万幅梵高名作, 《星空》《自画像》《向日葵》,凡是比较畅销的梵高作品,都在他笔下重复了成千上万次。

大芬村多的是这样,日复一日地从事着机械化的劳动,却依然过着收入不高的生活的农民工。他们从乡村来到城市,最大的动力是依靠画画维持生计,至于那些高于生活的艺术或理想,根本就很难谈及。

8000画工集体“造假”?大芬村何去何从?

在很多人眼里,大芬村更准确的称呼不是“中国油画第一村”,而是“中国油画‘山寨’第一村”,带有讽刺性质,因为“流水线式”的复制模式并不能使他们的劳动成果和劳动价值得到承认,即便他们画功突出。

8000画工集体“造假”?大芬村何去何从?

转型原创,成为大芬村“活下去”的出路。为了扶持原创画家,大芬村做了许多改变。在这里工作的一位画师说:“2005年左右,我的作品近80%是仿制品——如今几乎没有一幅是仿制的。当时我制定了一个目标:我希望我的作品全都是原创的。我们正在慢慢实现这个目标。”

8000画工集体“造假”?大芬村何去何从?

如今,大芬村已聚集原创画家200多人,并正在用它独特的艺术氛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画师们。2018年7月大芬村远赴德国柏林参加“中国深圳大芬原创油画作品展”,它不仅已经成为中国油画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传奇。

图文来源:壹号收藏,转发只为分享美好事物,请勿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敬请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