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最近,華南農業大學等單位聯合研究的一項成果(具體內容見下圖

),再次將穿山甲推上了“熱搜”,而這項最新的發現對於此次“阻擊戰”的源頭防控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關於穿山甲的常識

穿山甲是鱗甲目、穿山甲科的哺乳動物,屬於特化物種之一,它的出現大約可以追溯到6600萬年以前的恐龍時代末期,與恐龍有一定的“交集”,並且穿山甲也是目前地球上唯一有鱗片覆蓋的哺乳類動物。

從體型上來看,穿山甲的個頭不算大,具有形體狹長、四肢粗短、吻細長、腦顱大、尾扁平且長、背面略隆起等基本特徵,其頭尾總長大約在0.7~1.2米之間,體重也僅為2~7公斤。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從分佈區域和生活習性上來看,穿山甲主要分佈在亞洲和非洲,由於比較喜炎熱,因此常棲息于山麓、丘陵、平原等地段的森林潮溼地帶,同時由於穿山甲足具5趾並有強爪,因而爬樹打洞都不在話下,成年穿山甲能輕鬆地在泥土中挖出一個直徑約20~30公分、深約為2~4米的洞,並且多打洞於泥土地帶居住。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老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天生會打洞”,絕大多數穿山甲屬於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由於在漫長的生活史中逐漸向著更加適應環境的方向發展下去,其嗅覺非常靈敏,但視覺基本退化,耳朵也不夠發達,主要靠嗅覺來尋找和取食白蟻、螞蟻以及蜜蜂等小昆蟲。

不過,穿山甲嘴無齒,但舌頭很長,因而取食都是靠長而粘的舌頭舐食來完成的,那些未被咀嚼的食物最終也是在肌肉胃中被磨碎消化的,平均每隻穿山甲一晚上可以搗毀兩個大白蟻窩(這也算是為民除害了吧)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曾經廣佈的穿山甲為何就瀕危了?

一般情況下,穿山甲通常是白天隱藏於洞穴中,晚上才外出覓食,當遇到危險的時候與刺蝟一樣捲縮成球狀,利用身披的“鎧甲”抵禦威脅,有時候那些猛獸、猛禽等天敵都無可奈何,簡直是“狗咬刺蝟——無處下口”,按理說不應該瀕臨滅絕的,為何卻偏偏瀕危了呢”?在筆者看來大致有如下三點: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一、民間對穿山甲的盜獵屢禁不止

由於長期以來,人們極為看重穿山甲所謂的“活血散結、通經下乳、消癰潰堅”等藥用價值,認為穿山甲是非常有營養的補品,故而有著很大的需求量。同時,為了炫耀自己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一些富人願意花重金購買穿山甲,因而擁有了廣闊的市場,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偷獵穿山甲的行為屢禁不止。因此

導致穿山甲瀕危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過度捕殺,屬於快要被吃絕的一類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二、穿山甲的自然繁殖能力相對較弱

一般而言,穿山甲體重達到1.8公斤左右就能正常交配了,就中華穿山甲而言,每年的12月或翌年1月交配,並且交配通常是在傍晚且在洞穴之外進行,而且一連20多天每天都要進行,雌性穿山甲大約懷孕3~6個月後於4~5月期間產仔,基本一胎只產1個幼崽,雙胞胎的概率極低,因此在遭到大肆捕殺後非常容易遭到滅絕。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三、暫時無法實現大規模人工養殖(繁殖)

穿山甲屬於特化物種,對環境的依賴特別大,其食量較大但食性卻很單一,主要舔食白蟻、螞蟻等小昆蟲來獲取蛋白質,但由於人類在人工養殖穿山甲方面缺乏野外相關的數據,導致人工環境包括營養物質、溫度、溼度等都不能很好的適應穿山甲的要求,故而人工養殖難度大。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穿山甲並無“特殊功效”,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穿山甲身體上蓋滿的相互重疊的堅硬鱗片,在中國和越南等地被認為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一些特殊的作用,一些人對其某些特殊的“效果”更是瘋狂的迷信。

但據科學家研究發現,穿山甲的鱗片成分是β角蛋白,而角蛋白是構成生皮表皮、毛皮毛囊的主要蛋白質,並且穿山甲生長在野外,由於環境汙染鱗片中砷、銅等毒元素含量也會比較高,也就是說穿山甲的鱗片與豬、羊、牛等動物的腳蹄蓋沒什麼兩樣,食之還存在毒元素攝入的風險。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並且穿山甲的肉也沒有神秘之處,其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含量和比例也與家禽家畜相當,因此也不存在“大補”的作用。而古文中所講的“閉經症瘕、乳汁不通、癰腫瘡毒”等都是需要“通”的性狀,很可能是古人基於“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實際然後基於穿山甲會打洞的本領而腦補進去的。

野生穿山甲的宿命本不應該屬於餐桌,但是由於人類的貪婪和無知,造成大量的穿山甲遭到捕殺,同時再加上生態環境和棲息地的破壞,穿山甲已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穿山甲身披“鎧甲”,曾廣泛分佈,怎麼就瀕危了呢?

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在生態鏈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種物種的滅絕將可能引起連鎖反應,特別是那些食性單一的特化物種

,一旦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特化的物種很有可能成為第一批受害者(比如熊貓在野外基本只吃劍竹,如果箭竹沒有了,熊貓也就沒有了),因此我們要珍愛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