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已滅亡百餘年了,為什麼人們沒有恢復岳飛的武聖人地位,仍堅持讓關公做武聖?

醉心創作


歷史上被尊稱為“武聖”的有三位。第一位姜子牙,姜子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兵法集大成者,被後世尊為“武祖”。在唐朝時,唐太宗建立了武廟,他以興周八百的姜子牙為武聖,旺漢四百年的張良為亞聖。

第二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關二爺關羽啦。關羽之所以走進人們的心裡,是因為他的義氣。但直到關羽死後的500多年(唐建中三年,即782年),關羽才配享姜太公廟;宋徽宗時,才連升三級為“王”(尊號);明神宗時才慢慢披上“武聖”的外衣。

第三位那就是岳飛嶽武穆,在宋孝宗北伐前為岳飛昭雪後,岳飛的形象就已紅遍大江南北,甚至連後來的金朝皇帝完顏璟都承認岳飛是當時有名的悍將;滅亡南宋的元朝人也對岳飛讚不絕口;著名英雄文天祥直接把岳飛比作姜子牙。可見,在南宋,岳飛就已經封聖了。

可惜的是岳飛卻在清朝被移出武廟,這個原由大家也就不用多說了吧,畢竟人家岳飛是抗金民族英雄,而滿清自詡為金國後裔,所以不難理解了吧。於是乎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下令將岳飛移出供奉了幾百年的武廟,追封漢將關羽三代,在全國普建關帝廟,想借關羽之名,將漢人對岳飛的尊崇全部轉移出去。這樣一來,岳飛地位自然大跌,各地武廟多為關羽獨佔。而在此後清朝的官方評價體系裡,岳飛則被僅僅定型在一個“精忠”的框架裡,成了“精忠岳飛”。

在民國時期岳飛的形象又被重新塑造,民國元年(1912年)11月20日,袁世凱一出任大總統,就發佈“關岳合祀”命令,把岳飛重新請進了神廟,並下令民國海陸將領均需按時祭拜“武穆”,甚至詳細規定了祭祀禮節及貢品用度。

但是隨著北伐戰爭的打響,打倒軍閥變成了舉國口號,北洋軍閥尊崇岳飛,自然岳飛也就被連累戴上了“宋代軍閥”的帽子,並遭到革命力量的批判,很多地方岳飛廟盡毀。

北伐勝利後,國內矛盾緩和。國民政府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將岳飛與伏羲、神農、黃帝、孔子、孟子、關羽等十二位歷代名人列為“先哲類神祀饗祭”,並列入法典,岳飛一下子就成為了“民族英雄”的化身。

由於統治者崇拜其忠勇神武,為國捐軀的精神;下層民眾崇尚其義氣雲天,堅貞不二之俠義。有清一代,關羽成為人神之首,與文聖孔子齊肩而為武聖,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又甚於孔子。神化了的關羽同真實生活中的關羽存在一定距離,不過從關羽之被神化,可窺見後人對武德之推崇。


Sylar弈


1914年北洋政府就將大清時主祭關羽的關帝廟改為關羽、岳飛合祭的關岳廟

中國歷史上武聖內涵變化歷史

1、唐朝以前,武聖就是兵主戰神蚩尤。

2、731年唐玄宗設立太公尚父廟,以太公望姜子牙為主祀、張良為副祀的十哲,在中春和中秋一年二次祭祀,祭祀規格和孔廟相同。

3、760年唐肅宗尊太公望為武成王,地位和孔子平等,改太公尚父廟為武成王廟,簡稱武廟。被作為姜子牙陪祭的十名武將被稱呼為武廟十哲:

張良、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4、782年,唐德宗接受顏真卿的建議,將武廟十哲變成六十四聖,陪祭的名單從10人擴大到64人——關羽開始進入成為武聖人。

5、963年,趙匡胤以白起殺降不配陪祭為由將白起從武廟撤出,並採納張昭等人的建議,將灌嬰等23人列入武廟64聖名單,將吳起、孫臏、關羽、張飛等22人從武廟64聖名單中撤走。

6、1123年,宋徽宗調整武廟的祭祀名單,從六十四聖變成七十二聖,將關羽重新放進武廟祭祀名單。自此之後武廟祭祀名單基本變動不大。

7、到了清朝,由於民間對關羽的祭祀和崇拜達到極盛,因此清朝就將武廟主祀從姜子牙改為關羽,因此武廟也就改名為關帝廟。

關羽故里解州關帝廟

清朝時對關羽的崇拜在:儒家、道教、佛教都崇拜,是橫跨三教的唯一神;不僅在中原漢地有關帝廟,藩部凡有八旗、綠營駐紮的地方都有關帝廟,蒙古的庫倫、科布多、烏蘇雅裡臺,新疆的伊犁、烏魯木齊,西藏拉薩等都有關帝廟;除了軍人、警察、武師等行業崇拜外,和關羽無關的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都崇拜關羽,將給予視為武財神,稱呼為文衡聖帝、文衡帝君。

8、1914年北洋政府改光緒為父親醇賢親王奕譞修建的醇賢親王廟為關羽、岳飛合祀的關岳廟,以80名歷代名將從祀。

日本神戶的關帝廟

綜述

真正的武聖人只有三位:唐朝以前為蚩尤、唐朝之後到明朝為姜子牙,清朝時為關羽。

民國時岳飛才成為武聖人。在民間崇拜上,岳飛遠遠不及關羽。民國強行將岳飛作為武聖人,目的就在於讓更多人學習岳飛的愛國精神。在宋朝之後的武廟中,岳飛只是72聖眾的一個,只是從祀的資格,不能和姜子牙、關羽相提並論。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逸美軒居士曰:我個人認為關羽是不配做武聖人的!從正史上我們可以看出,要說用兵當首推曹操,三國時期無人能出其右,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來講,也是一流的軍事家。

關氏一生沒有彪炳史冊的戰績,也沒有獨立指揮過一場抵定乾坤的勝戰,且立此敗軍之將為武聖人,不祥之致也!岳飛比關羽強得多啦,但是也稱不得武聖人!

我覺得,能稱得上武聖人的人首先必須要有抵定乾坤的戰績彪炳史冊,同時還必須要有得到歷史檢驗的軍事著作傳世才行。能夠滿足這兩項的,可能就非姜尚姜子牙莫屬。

姜子牙協助周文王、周武王剪商滅付,開創周朝八百年江山,其封國齊國算也是陪著周王朝走到底啦。姜子牙還留有《太公兵法》傳世,其戰略、戰術思想影響中國近三千年。

事實上,我們大漢民族歷朝武廟裡面供奉的武聖人就是姜子牙,岳飛是有資格配祀於武廟的。當然,關羽也有過配祀,但也是被清除出武廟的第一人。

(原創作品,請勿抄襲!歡迎評論、關注、轉發、收藏)



逸美軒居士


並非沒有恢復岳飛武聖地位,而是已經有了一位武聖關羽。

過去的王朝都著力於建立能夠穩固統治,收服民心的觀念和秩序。文聖自古已有,已經得到公認,孔子的儒家學說,裡面的尊卑、恭順觀念,是很利於鞏固君權的,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聖經”。



而“武聖”在宋徽宗之前並非關羽,在唐肅宗時期,為了彰顯對武力的重視,奉姜太公為武成王,和文宣王孔子一文一武是並列的存在。每逢有軍事行動,都要前去祭祀。此時武廟中的主角是姜子牙,關羽還只是陪襯。

到了宋徽宗時期,對關羽大加褒揚,將關羽連升數級,直接封了王。明神宗時,進一步提高了關羽地位,稱“關聖帝君”,由王躍而為帝。而關二爺香火真正興旺,起於清代,被尊為“萬世人極”,而且通令全國大加修建關帝廟,給他的封號很長,前四個字是“忠義神武”,這就直接表明了朝廷的態度——忠字當頭。



因此關帝能到如今的盛名,也甚是不易,是經過歷代帝王不斷的抬舉和宣傳的,過程近似為“造神”。

關羽忠勇不假,但岳飛一點不比他差,甚至在功業上要超過關前輩,為何未能並尊武聖呢?



個人認為,一是有個論資排輩的問題,關羽是岳飛的前人,要稱聖,按長幼順序,關羽是排在岳飛之前的,包括關羽的武聖尊號也是繼承了姜太公的。

最關鍵的,是朝廷對兩人的態度。忠字,是要優先於其他品質的。不忠,即使勇武智慧仁德具備,朝廷也不會認可和宣揚。而在岳飛作為一位“抗命”的典型,顯然不會被古代國家管理層提倡和鼓勵的。


史海尋蹤


中華民族對於聖人從來不缺乏溢美之詞。文有孔孟這樣的儒學大家,武就更加讓人痴迷陶醉,如

關羽,尉遲敬德,秦瓊,岳飛這樣的千古流傳直至被神化的統軍大將。那麼為什麼現在最被推崇

的仍然是已被千年傳頌的關羽呢?首先,就個人品質而言,岳飛和關羽絕對都是歷朝歷代推崇的不二人選。那麼為什麼到最後嶽王

爺掉了隊呢?這個有可能與滿清有關。在清之前,岳飛武聖的地位是難以撼動的。清軍入關之

後,為了籠絡漢人,對於漢家的儒學文化和傳統還是比較保護的。也是為了強化漢人的忠君意

識,在反覆斟酌之後,把關羽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為什麼不是岳飛呢?因為岳飛雖然橫掃

金軍,對宋室江山有再造之恩,而且最後含冤而死。但是岳飛畢竟有擁兵自重的嫌疑,而且在國

家立儲的問題上和最高統治者發生過分歧,所以清廷認為岳飛不宜推崇,此其一;其二,據野史

記載,說康熙認為岳飛對抗的是清的先人,所以更加不能選擇岳飛。雖說是野史,但我願意相信

有這麼一說。就這樣,經過眾多朝代的更貼和最高統治者的不斷推崇,關羽的地位直線上升。從唐代建中年間關羽被請進武廟開始,到宋到明,直到清朝光緒年間,給關羽的封號已經是“忠義神武靈佑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詡贊宣德關聖帝君”,前後共有16位皇帝,23次為關羽頒旨加封,幾乎一切好詞都加上來了。

關羽的品格代表中華民族的理想人格,寄託著老百姓的道德精神,所以被尊為“萬世人極”。關羽能走上神壇,之所以地位一直穩固,是因為社會需要這尊神。在當今信仰缺失的時代,關羽的忠義更成了稀有品質。商品社會唯利是圖,而關羽卻是忠義無雙,義薄雲天。當散漫,自私成為社會風氣時,關羽的勇武,骨子裡剛硬,在普通人眼裡就成為了神一樣的品格。


禪行無疆


漢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

說的就是關羽。甚至關羽還被尊為“武財神”。


中國文化,從漢朝開始,就開始越來越推崇關羽。為什麼關羽能有這麼高的歷史地位?為什麼關羽最後能被封神?憑什麼關羽能和孔子齊名?


我們的民族的歷史,其實是非常善於打造和創新積極向上的文化的。關羽,是被打造成了一種信仰,一種價值觀而被古代封建統治者加以推崇,是用來教化封建百姓的


比如說關羽的光環裡,包含了忠誠,堅韌,悍勇,無畏,義氣,尊君等等。這些品質,正是古代封建統治者在百姓中大力推廣的。而隨著我們儒家教義的越來越完善,關羽的地位開始一再被封建統治者不斷推高

那為什麼不是岳飛呢?朝史暮想認為有三個原因導致。


1.關羽在歷史上的受眾範圍和年代感要優於岳飛。


2.關羽強調的是忠君從令的思想,而岳飛後來有“十二道金牌追回”的事情。


3.滿清認為自己是女真之後,而岳飛當年是抗金名將。


以上內容,應該足以解答題主疑問。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文筆有限,歡迎各位看官留言斧正。

首先,清朝滅亡與岳飛沒有任何關係:

1.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受秦檜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處死。

2.大清之前是大明。明末抗清主要將領是袁崇煥、毛文龍等人。清兵入關後,明朝南下,成立南明政權,南明時期抗清的主要將領有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等人。

3.岳飛的生卒年為1103年3月24日~ 1142年1月27日。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誓師起兵反明為1618年。其間相差500多年,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4.滿清早期雖稱“大金”,標榜繼承宋金時期的金國正統,史稱“後金”。可是此“大金”非彼“大金”。宋金時期的大金皇帝是“完顏氏”,而後金皇帝是“愛新覺羅氏”,雖然是一個民族,可是沒有任何關係。就像漢朝一樣,劉姓皇族繼承皇權叫正統,王莽篡漢就是篡權謀反,雖然王莽和劉秀都是漢族,意義不同。


其次,關羽早於岳飛稱為“武聖”,享世人香火供奉。我們先看歷代對關羽的加封:

1.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關羽斬顏良,解白馬之圍,封為“漢壽亭侯”

2.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贈關羽為“忠義侯”,曹操加封“荊王”。

3.蜀漢后皇帝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諡“壯謬侯”。

4.南朝廢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在關羽遇害處建“玉泉神祠”。

5.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在關羽故鄉建“關帝廟”。

6.宋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賜玉泉祠額“顯烈廟”。

7.宋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忠惠公”。

8.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封關帝為“崇寧真君”

9.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封關帝為“昭烈武安王”封關平“武靈侯”

10.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加封關帝為“義勇武安王”從祀於武成王廟。

12.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三月二十五日封關帝“壯繆義勇武安王”。

13.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加封關帝“英濟王”。

14.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封關帝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

15.元文宗天曆元年(公元1328年),封關羽“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16.明憲宗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封關羽“崇義義勇武安王”。

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崇封關帝為“協天大帝”。

17.明神宗萬曆十八個(公元1509年)加封關帝“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御賜“顯佑”。

18.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敕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並將關帝定為武廟的主神,與崇祀孔子。

19.清順治五年(公元1647年),封關羽“忠義神勇關聖大帝”。

20.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三月初三奉旨加諡“靈佑”,稱“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21.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加封關羽“威顯”,封號“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22.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加封關羽“宣德”,加封“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歷朝歷代為了方便統治,都推崇關羽的忠義,不斷加封,不斷神話。作為習武之人,南宋的岳飛當時也是拜關羽的,所以無論歷朝歷代,無論多大的英雄,關羽你是拜定了,你都拜關羽了,你還想取代關羽的地位麼?


李論



125878215蜂獾


武聖人,其實重點在於“聖”。聖人,是一個文化符號,用於宣傳,是思想價值觀宣傳的載體。

怎麼才可以稱“聖”?莊子的說法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神仙和聖人都沒有功利心,也沒有高人一等的名聲。


一般來說,如果沒有官府的強力推動,民間是很難在思想文化領域有所作為的,尤其是經過滿清一朝的文字獄這樣的文化高壓統治,官府對思想領域的干涉程度,堪稱歷代之最。既然封聖這件事是官府主導,對於一個聖人,對他的要求是在精神層面,能夠作為人們的價值觀指導,那麼這個宣傳推動“聖人”這個文化符號的主旋律價值觀就要符合官府所追求的價值導向。

現在來看關羽和岳飛,在去除了功業、名聲之外,他們作為文化符號所能傳遞出來的價值觀有什麼異同?

關羽歷代為帝王所推崇的是其忠義,這是王朝安定的最核心的價值觀。一般進行文化建設時,王朝的武力征伐時期已經過去了,他們已經坐穩了江山,成了新的主子,既然如此,必然要拿出主子的做派來。主子可以顛沛流離,但是作為部屬就應該有覺悟不離不棄,哪怕是過五關斬六將。

可是岳飛呢?不僅參與立儲,而且抗命不尊,要用十二道金牌才能召回,明顯是擁兵自重。岳飛可以說是對國家忠義,可是皇帝可就不見得這麼想了。忠於國家,意味著如果皇帝做了不好的事,是不是也可以用國家大義的名義給廢掉?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國家不是社會公器,而是一家一姓的私產,路易十四就說“朕即國家”。皇帝們要求的不是將領們明辨是非的能力,而是對皇帝、對皇權的盲從。岳飛明顯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傾向,雖然民間聲望高,但是得不到皇帝們的內心認同。

所以,在國家危難深重之際,官府對社會管控力度減弱,民間會自發自救的產生英雄主義的文化圖騰。岳飛作為這樣的精神文化符號,是可以的;盛世天下,關羽作為忠義文化的代表,是圍繞著皇權打造的主旋律價值觀。



至於封聖,往往都是盛世所為,關羽自然得到武聖人的稱號。

如果哪天把岳飛這杆文化大旗豎起來了,那也說明《滿江紅》一樣的戰鬥氣息也開始濃郁起來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一,秦漢以來,歷代帝王廟祭祀體系有一個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到了明清時期基本定型。

二,評定武聖的標準是武功厲害萬人難敵的人,其它方面也很重要。德,智,忠,義,孝,武等。而關羽這幾方面都具備且優秀。加上民間的宣染官方的美化,使得關羽以忠義的形象屹立在世間。從時間上看,武聖關公之名早已定型。

四,關羽,東漢名將,其精神內核為“義薄雲天”。岳飛,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有盡忠報國(又傳“精忠報國”)精神傳世。前者的精神境界大於了後者,而後者的作用更側重於兵法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