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疫情仍在延续。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下,几乎所有行业都遭受了重击,电影行业也不例外。

从春节档电影集体撤档、影院相继关门,到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发布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期间,所有影视制片公司、影视剧组及影视演员,暂停影视剧拍摄工作,整个电影行业彷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真实事件一直都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记录历史瞬间也是每一个电影人需要肩负的责任。这场令人揪心的灾难也许也终会有有一天被电影人们记录,反思过去也好,直面未来也罢。

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来记录这场疫情?世界电影史上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优秀电影?“疫情电影”创作背后,我们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有哪些方向?

挖掘平凡人物,记录时代真情,展现社会生态

面对当下这场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虽然其中夹杂了太多我们难以正视,甚至感到揪心、痛苦的事情,但同样也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录,或者是反思的过往。

疫情爆发,医院和医护人员自然是最绕不开,而且最能体现疫情发展及世间百态的地方。因此,从医护人员的角度出发记录这场疫情也是很好的切入点。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比如,今天凌晨刚刚宣布去世的李文亮医生,本身他就是一个可爱又有远见学识的人。实际上,自疫情爆发以来,媒体便报道了诸多有关医生、病人的生态新闻,我们都可以从中获取创作素材,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记录这场疫情背后的故事。除此之外,在这一紧张时期,还出现了其它令人感动的故事。

比如武汉盘龙城一餐厅店主在疫情爆发后便主动选择驻守,继续营业,并为周边医院送餐,每天几乎要做几百份的供应量,人手不够后,还将父母请到店里帮忙;64岁儿子确诊后,90岁母亲陪护4天4夜,直到儿子进入隔离病房,并手写书信鼓励儿子;还有很多年轻人在这一特殊时期,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令人动容;比如有太多不留名的平凡捐赠者;另外,疫情背后的很多记者同样值得我们看到,疫情发生之时,他们便紧急赶往武汉,有记者甚至主动请缨,深入一线,为大家带来报道......这些令人暖心的事件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创作素材,让这场“疫情战”更具感染力。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流感》《传染病》《极度恐慌》……

已经有许多电影提供我们创作思路

回顾过往,中国电影人便多次将真实事件搬上过大银幕。最典型的像之前的诸多抗战题材电影,比如陆川聚焦南京大屠杀事件拍摄的《南京!南京!》。除此之外,冯小刚拍摄的《唐山大地震》便还原了1976年发生的那场轰动全国的灾难事件,今年陈国辉以“大连7·16油爆火灾”事件为原型拍摄的《烈火英雄》,也在国内电影取得不错反响。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从故事切入点、事件的表述方式,以及对灾难题材的拿捏尺度上,这些影片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而聚焦到病毒类题材,虽然国内作品不多,但世界范围内却有着不少优秀作品。比如韩国电影《流感》。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群东南亚偷渡客意外将猪流感病毒带入韩国,并在盆塘市迅速蔓延,越来越多地人受到感染,面临死亡威胁,危机时刻,国家宣布封锁盆塘......这部7年前在韩国上映的电影可谓正契合了当下国内所经历的种种。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流感》剧照


其实,很多病毒题材的电影几乎都有着“封闭空间”的戏份,除了《流感》中的盆塘市,《传染病》中的芝加哥、《天外来菌》中的墨西哥小镇等等也是如此,1976年上映的经典电影《卡桑德拉大桥》,封闭的则是一辆正在行驶的列车,虽然空间不同,但影片描述的都是封闭空间内民众与病毒,以及外界的斗争。

另外,韩国导演金成洙执导的《流感》还生动地向观众呈现了,被病毒感染的人又是如何将病毒传染给更多人的“传染链”,以及疫情发生之后民众的各种行为,比如在超市哄抢口罩、食品等物资,这样的事件在当下中国,也正在发生。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流感》剧照


回到疫情源起,众所周知,当下新型冠状肺炎的初见病例是从武汉一海鲜市场传染而来的,传染源目前已被锁定为是野生动物,但具体为何种野生动物尚无定论,据专家推测可能为中华菊头蝠。传言说,有商家在海鲜市场贩卖野生动物,当然前提是野生动物的市场需求,最后在某人的食用下,将病毒带到人类身上,从而造成了大规模的传播。

早在2011年,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传染病》所讲述的就是因蝙蝠引发的全球瘟疫的故事。针对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我们也可以借鉴《传染病》,从野生动物的源头角度出发,揭开疫情序幕。此外,1995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极度恐慌》所描绘的病毒事件也是因野生动物而起,因走私致使病毒蔓延。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极度恐慌》剧照


诸如《流感》《传染病》等病毒灾难题材电影闯入国内观众视野,小红了一把。影片的走红凸显了国内此类题材作品的缺失,以及观众的观影需求。事实上,此类电影对观众来说是有警醒作用的,尽管很多电影的口碑并不是很高,但仍在一定程度上映照着现实,为大家带来更多思考。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提前沟通,谨慎选择素材,把控创作边界

鉴于国内电影创作环境,如果真将本次疫情事件付诸实践,必然会面临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表达及把控这一事件的内容及边界便成了电影创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从作品类型上来看,朝着主旋律电影的方向创作是较为保险的一种方式。毕竟疫情本身已然上升为一起严肃的社会事件,任何人都在创作前需要更多的沟通,即使是艺术化创作,电影也必定会受到很多审查层面的考核。因此,在“疫情电影”创作上,电影人必然要学会沟通,在记录真相的同时把握好电影尺度,谨慎选择社会素材,让电影有更深的思想性。

面对仍在持续的疫情事件,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什么?

▲封城后的汉街万达


针对这次疫情事件,不管是不幸染病的患者,还是奋战在一线的医生,还是被迫宅在家的人们,我们都漂浮在命运的洪流下,是事件最好的见证者。而且,在历经灾难与痛苦之后,国内民众其实正需要引导,以更好地回顾过去,直面未来。

半月有余,疫情还在扩散。各行各业尚待踏上正常轨道。作为电影人,待春暖花开之时,将社会所经历的一切苦难记录下来,以待未来严以律己、警醒世人。这或许也是电影人的使命及力量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