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是如何制作的?

朕是历史君


不请自来,兵马俑尽管人尽皆知,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还真就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回答的,比如兵马俑坑的修建时间问题。

如果我们只看秦朝的存在时间,的确不长,从前221到前207年,区区15年而已。这么短的时间,是否能够完成兵马俑的建设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兵马俑的规模:

现在发现的兵马俑坑一共有四个,其中三个是埋葬了陶俑的,还有一座是空的,但是从分布位置来看,这座属于未完成的兵马俑坑,也应该算在内。

△秦陵兵马俑坑分布平面图


在这四座坑里,规模最大的当属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度为62米,那么占地面积也就是14260平方米,刚好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距离现在的地表深度为4.6-6.5米,距离当时的地表也有4米左右深。简单计算一下,这个土方量还是相当大的。如果只是挖土倒也罢了,可是实际上兵马俑坑的结构比这复杂得多。兵马俑坑的具体修建过程如下:

△兵马俑坑剖面结构示意图

  • 首先这些坑并不是直接在地面往下挖土就好,而是在夯土里挖出来的。也就是说,先挖个大坑,在坑里一层一层夯土,把坑填平,然后第二遍挖坑。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坑壁和隔梁的牢固性,不容易坍塌。

  • 其次,挖好了坑之后,还要在里面构筑木质的框架,可以说相当于构筑了一座木质的地下墓室。
  • 最后,埋藏陶俑完毕,还要回填土。

再来看看陶俑的数量,考古学家虽然没有把兵马俑坑全部发掘了,但是根据已经发掘的和勘探的情况,可以对俑的总数进行相对可靠的推算。据推算,仅一号坑就有陶俑6000件。二号坑里出了陶俑,还有木质战车89辆。三号坑可能属于指挥系统,俑相对少,有68件。


总的来看,无论是俑坑规模还是俑的数量,都是非常庞大的。在十五年里完成,还要考虑陵园其他设施,的确有点紧张。那么兵马俑坑的修建始于何时呢?

史书并没有记载,甚至在谈到秦始皇陵时,根本没有提到过有兵马俑这个东西。所以,这个问题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解答。在一号坑中,残留有一些当时放在陶俑手里的武器,上面有“物勒工名”留下的铭文,据统计,最晚的兵器年代是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8年),这时候秦还没有统一。所以有些学者推测,兵马俑坑的修建时代,应当就是始皇十九年到秦灭之间的这段。

但是,这个推测也未必可靠,我们要明白一点,兵器的时代未必就是俑坑的修建时代。秦俑坑毕竟规模宏大, 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埋葬的过程更为复杂。比方说,可以先挖坑,再把兵器放进去,那么坑的修建时代肯定就早于始皇十九年了对不对?再比如说,还可以先准备好需要埋进去的兵器,等坑挖好了再放进去,这样一来,坑的修建时代又会比始皇十九年晚了。另外,一号坑根本没挖完,我们也不知道未来还会出土什么跟年代有关的文物。

所以,关于兵马俑坑的修建埋葬过程,还留有很大谜团,现在无法做出科学的解答。


考古军中马前卒


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制造显示出我国上古时期人们的劳动智慧。先秦时期陶俑的制作主要是塑模结合技术,也就是说先用模具制作出陶俑的身躯以及各个部件,如头、手臂等。然后再在表面附上细沙进行刻画眉眼、衣甲等。再上彩之后拼接,有的是先入窑烧制后拼接,有的是先拼接好在入窑烧制,出窑后在用陶泥拼接再烧制一次。之后就是在烧制好的陶俑身上绘彩,面部手部等用粉色,衣物有粉绿、深绿、粉紫等颜色。相传在陶俑刚出土时,身上的彩料光彩依旧,现在看到的只是因为氧化后彩料剥落的陶俑。

当然这么宏大的陶俑方针的诞生也伴随着各种传说,相传当年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时让当时的丞相李斯征发几千名童男童女进行陪葬,李斯听到旨意觉得这么做太有伤天和。就开导秦始皇以陶俑代替真人陪葬,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召集能工巧匠建造了这无与伦比的地下王国。

还有一个传说更为血腥,那就是这些陶俑其实都是当时的罪犯,以真人做模具覆盖上陶泥入窑烧制,由于里面是真人,所以才能烧制的如此栩栩如生。

这些不过是传说,大家听了聊做一笑就可,不必当真。

总之,秦始皇兵马俑作为我国先民留给后人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久珍藏并为之骄傲。

纯手打输入,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点赞,拜谢了!!!


风月笑平生


不管是立俑还是蹲俑,身子都是死陶,就是没有胳膊和头的整体陶俑,胳膊和头是后来卯上上去的,和现在小女孩们玩的芭比娃娃差不多。胳膊形状基本上差不多,看上去像陶模烧制。唯独头部不是,各种形态都有,看上去很像现代人蓄了胡子留了发髻,家里有老辈在兵马俑工作,经常会回答我们小辈的提问,有人也问过是不是活人弄得,老爷子说不是的。是找捏塑高手按士兵原型捏塑,和现在的蜡像技术同出一宗,每个工匠做完后要留号,又和玩古董上的印签一样。

用的是当地的泥土加入一些配料烧制而成,具体加入什么我不知道了。

后来九0年后,旅游业发展起来,周围村子就有人烧制兵马俑缩小版和迷你版,但他们的产品很粗糙用的是翻砂倒模做,和真正的兵马俑不能相比。

站在兵马俑面前让人有种莫名的胆怯,老辈说看见这些兵俑就能想到我大秦当年是何等威武,统六国,扩疆土。

盼我祖国能得大秦之威武,护我疆土,佑我子民!


幽宣兰香


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铜车马的发现,成为热门工艺产品仿制的对象。以秦俑为题材的工艺品,包括复制、仿制、创作三种基本形式。“原作复制”是按原作材质、尺寸、工艺整体仿真复制,多限于收藏展出单位的业务需要:“仿制”是用适当材质、不同尺寸及工艺所作仿制工艺品;

“创作”则是以秦俑为题材,进行不同开式的创意制作1992年,在相关单位的组织下,按照实践考古思路进行整体塑造、整体烧制的思路,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实现了“全仿真原大秦俑复制”试验。这一成果《论秦俑的全仿真复制》后来于1994年发表于《雄狮美术》。

现在市场上,都是用模具在制作,能用古代工艺整体烧制的只有我们,我们的工艺水平有多高?不用碳12,无法分辨哪个是文物,哪个是复制品看到有知友说是分段烧成的,我先说一下,秦俑除了头是单独制作的,剩下的躯干都是一个整体次成型的,这也是为什么秦俑是空心的。为什么秦俑大部分比真人高大,这个和视错觉有关,周围空间比较大时,雕塑稍微放大一些,看起来和真人差不多大小。

首先就是造型,现在雕塑這型逼常先搭建骨架(木,木板,铁丝,钢筋等),然后上泥堆大型,再深入塑造,然后用外模翻制,然后分别倒模,最后组装成整体。而秦俑造型使用的手法叫做盘塑先用泥条从下到上一图一医盘出大型,然后再深入塑造。

第二步就是阴干,为什么不晒干?因为会炸裂

第三步,烧!这个就不方便具体说了

第四步,彩绘,秦俑真的是有颜色的,而且很漂亮,有图有真相

小萌:

最后一步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头按上

当当当当,一个完整的秦俑就做好子了


商文君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制作大概分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把头、手、脚和躯干等不同部位,分别用泥塑成兵马俑的粗胎;然后,在俑粗胚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和细部刻画;最后,再将单独制作的头、手、脚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其中,俑头的制作,是将头部分为大致相等的前后两半,分别用模型制作,然后将膜制完成的前后两部分粘接起来成为头的形状。之后,再堆泥粘接耳朵,发髻等部位,并进行面部五官的细部刻画。











历史奇闻轶事


秦始皇兵马俑用什么做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说起!

秦始皇兵马俑的由来

秦始皇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也是第一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皇帝,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所以,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历史上,秦始皇有很多大手笔功绩: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推行郡县制、实行三公九卿制等,对中国的历史贡献很大。

当然,他的陵墓也是空前的,规模浩大、用时几十年、用工近百万。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

兵马俑是用什么做的

那么,秦始皇兵马俑是用什么做的啊?兵马俑其实就是秦始皇的殉葬品,是用“俑”代替了古代的人殉。说起人殉,还要讲一下古代的人殉制度。

周朝以前,殉葬都是采用人殉,就是用活人陪葬。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五千余人。

但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即公元前384年),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止从死”。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有名词。

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据考古调查,秦始皇兵马俑大多为陶俑,当然也有木制战车,青铜兵器、弓箭等。

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还与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开。

兵马俑是谁制做的

兵马俑的制作工匠是处于秦帝国社会底层的一批陶工。这些陶工有的来自宫廷的制陶作坊,有的来自地方的制陶作坊。从陶俑身上发现的陶工名有80个,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陶工。

在陶俑、陶马身上打印或刻划陶工名,源于战国中期秦国的“物勒工名”制度,是秦国政府管理官府手工业、保证产品质量、控制和监督工匠生产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运用于秦陵兵马俑的制作上,一方面加强了对工匠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在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一些隐蔽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些刻划或戳印文字。字数很少,一般只有2个字,最多的一件有11个字;陶文除了编号外,都是陶工名。

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人名前带“官”字的,简称作宫字类;二是在人名前带“右”字或“大”字的,简称作右字和大字类;三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的;四是只有人名的,人名多数仅有—二个字,个别的为三个字。

在上述四类陶工中,第一、二类是来自中央官府制陶作坊的陶工;第三类是来自地方制陶手工业作坊的陶工;第四类因文字过于简略,而对其来源尚难作出判断。

兵马俑是怎么做的

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

当初的兵马俑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秦始皇兵马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是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您去看过吗?


管理故事会


秦始皇死后留下的陵墓工程浩大,堪称中国历史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帝王墓葬。几十年来,随着不断的考古发掘,考古队先后发掘了3个大规模的兵马俑陪葬坑,出土了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已经出土的兵马俑,全部与真人大小相当,而且面部表情非常丰富,没有一个相同的出现。有历史学者曾大胆的提出,兵马俑里面是不是用真正的士兵雕塑而成?不过这个推论很快就被否定了,因为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兵马俑坑顶塌陷将很多兵马俑砸毁,在这些破损的兵马俑中,考古队并没有发现尸体。

那么兵马俑这种真人大小,极具仿真效果的雕塑技术从何而来?为何在秦朝之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技术?

现代考古发现的秦朝以前雕塑,大部分都是小型雕塑,而且人物全部带有夸张的风格,像兵马俑这样仿照真人大小、风格的雕塑,从来没有出现过,兵马俑的雕塑技术好像是凭空出现的一般!

来自美国的考古历史学家卢卡斯·尼,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的研究,认为兵马俑建造的技术很可能来自欧洲的古希腊。他说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正是欧洲的古希腊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

在古希腊的考古中,曾经出土了大量的写实风格的雕塑,与秦始皇兵马俑的风格非常类似。他认为在公元4世纪,西方号称“征服王”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了古希腊地区之后,他继续一路向东,攻占波斯帝国,随后进军中亚和印度地区。

有史料显示,在这段时间,亚历山大帝国曾与中国的政权有过接触。秦始皇博物馆考古专家李秀珍教授说过:“有证据显示,中国与欧洲的最早交流,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这要比目前的记录提早了很多。”

秦始皇时期,秦朝与西方欧洲人接触的具体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秦始皇陵园陪葬墓中,考古队确实发现了符合西亚人特征的头骨。这也许能够在侧面证明,当年在秦始皇陵墓修建过程中,有来自古希腊掌握塑像技术的工匠,这些人甚至直接在秦国培训了本地工匠。

当然,最令人信服的证据,仍沉睡在秦始皇陵久远的泥土之下,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追溯那生长出我们的千年前的根。







V587累



日前,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大胆破解了兵马俑的烧制时间以及制作之谜。

赵成文说,自己在兵马俑两次看到“辛卯”刻字出在同一个地方。他说:“‘辛卯’是天干地支,是农历年代,这里是指公元前210年。”他认为,这是秦始皇驾崩之年的标记年代。据此判定秦陵兵马俑烧制于公元前210年。根据俑坑中留下的麻草鞋印,当时人在夏秋季节才穿草鞋,据此进一步预测,兵马俑应是秦始皇驾崩后的秋天开始烧制的,烧制兵马俑是秦始皇临终前的圣旨。



赵成文还解析了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之谜。他说,“兵马俑的腹中有个糠皮内模袋作为主体支撑”,糠皮是当时最佳填塞物,还有一点是2000多年前兵马俑制作工艺流程很具科学性,从而使得真人真马大小、百公斤重的兵马俑从泥塑、晾干、运送到焙烧,一气呵成,显示了当时中国人的智慧。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铜等作的象人的物件。

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压胜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秦始皇兵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现代人。

秦俑大,首先是场面大,3座兵马俑坑布置在近2万平方米的大地上,直观地再现了秦国军队兵强马壮的宏伟场面,如此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次是形体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马身高1.7米身长2米,在世界上还没有发现比秦俑更为高大的陶俑。

秦俑多,是指数量多,三个坑出土近八千件陶俑、陶马,这在世界雕塑史上可谓独秀一枝。

秦俑精,是指对每件陶俑大到身体结构,小到头发、眉毛,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

秦俑美,是指这些不同的陶俑中间有高大魁梧、气宇不凡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武官,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完全是当年秦军将士的真实写照。


是木鱼君


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当初的兵马俑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

陶俑的制作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先用泥塑成俑的大型(粗胎或初胎);第二步是在俑大型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复泥并加以修饰和细部刻划;第三步是将单独制作的头、手和躯干组装套合在一起,最后完成陶俑的整体。


苏生说史


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技法是“模塑结合”,但这种模塑结合的归纳有许多地方值得探究,把握得不好,很可能影响对秦兵马俑造型艺术成就的估价。 兵马俑塑造中,基本的塑造技法是用泥条盘筑出空心的陶俑陶马形体,然后再二次覆泥或多次覆泥,并以堆、贴、捏、塑、刻、划、刮、削、琢、抹等多种方法进行细部加工塑造, 其中个别地方也用到了所谓的“模”制,如俑头的内壳、手和个别形体非常小的附贴件等。由于俑头是人物造型中最重要也是公认成就最高的地方,因而这里的“模”制情况很关键。


按照考古工作报告提供的资料可以清楚看出,俑头的制作非常复杂,工序似乎有十多种,其中就有模制粗胎,也就是模制出一个粗具头形的椭圆状内壳,接下来是在这个内壳上多次覆泥,塑作出不同的脸形,堆贴捏塑刻削描画出眼鼻口耳胡须发髻冠饰来。不过,模制内壳虽然是俑头制作中的一道必要工序,却远不是关键性工序。由于塑造中在内壳上面的覆泥一般很厚,因而内壳作用于人物塑造尤其是个性塑造方面的因素其实非常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

关键性的工序恰恰是随后的几道工序,真正的创作正是在后面的几道工序中实现和完成的,不然就无法理解秦俑头像千人千面的艺术成就了。 其实,泥塑中使用粗胎是一个普遍现象,稍大一些的泥塑作品,其制作之初都要有一个粗胎,只是这种粗胎形式并无定法,多种多样,大多则是用柴草绑扎起来的,然后就可以在上面敷泥塑作。由于不考虑烧造,敷泥便没有严格限制,因此,粗胎的制作也不十分严格。秦始皇兵马俑俑头制作中先做出来的粗胎则不一样,它必须符合烧造的要求,因此薄厚要尽可能均匀一些,以便能够较容易地烧透,同时还必须留够表面覆泥的余地,为面部个性刻画创造充足条件。在这种严苛要求之下,粗胎制作显然比普通泥塑制作要细致。秦人非常聪明地选择了模制粗胎的技法,既满足了上述要求,同时也兼顾到了俑头的强度要求,显示了秦代艺匠们的高超智慧。 俑头制作中的粗胎制作尽管如此复杂,其定位仍然是粗胎,是俑头制作中的辅助部分,在秦俑整个艺术创作中,它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这和现代泥塑中绑扎粗胎的作法意义相近,与“模制”传递的观念却是不同的,何况从俑头粗胎的模制中,我们所感觉到的是秦俑作为陶塑比普通泥塑更难更复杂,丝毫体会不到一般模制艺术的那种感觉。比起来,秦俑的手多数是可以作为模制看待的,不过在秦俑艺术创作中,它毕竟只是次要的部分,在只有四字的秦俑塑造技法归纳中,不应该有它的身影。

“模塑结合”作为对秦俑塑造技法的基本概括,会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人们心目中对秦俑造型艺术成就的感受。很多观众在详细了解了秦兵马俑制作之后,在为古人的创造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对这种简单地概括提出了异议。有专家认为秦兵马俑的塑作中,“模制的意味”其实是非常淡薄的,秦兵马俑陶塑作品是一件件精心塑造出来的精美艺术佳作,使用的许多辅助技法也都很有创造性,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它的艺术品位,这一点的确应该强调再强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