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为何要发出一道愚蠢的盟约,先入关中为王?

猪猪大师


楚怀王和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盟约可一点都不愚蠢,而是有楚怀王对自己当时所面临的处境的反应,是充分考虑了后果之后做出的决定。

楚怀王是项梁做主,从民间找到的之前的楚国王族后裔,立为楚王的。在这之前,楚怀王在民间东躲西藏已经很多年了,连温饱都无法保证,更不用说有什么恢复楚国的雄心壮志了。而项梁之所以立他为楚王,也恰恰是看中了他一方面具有王族血统,比之前的景驹更有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本人没有什么势力,便于项梁操控。也就是说,项梁找他来,就是让他当傀儡的,没打算真的把他当楚王。

楚怀王得到这个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一开始当然是很高兴的,但很快就发现了,他不过是项梁号召楚国旧部的工具而已,他丝毫享受不到当君主的权力,一切都是项梁说了算,他根本插不上手。不过,很快,他翻身的机会就来了,因为项梁在率军与章邯率领的秦军作战的时候战死了,项羽还年轻,威望和能力都不足以替代项梁,楚国成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而楚怀王作为一个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交集,就有机会重建自己的权力了。

项梁战死是在定陶和陈留一带,当时项羽和刘邦是项梁手下最得力的两个将领,他们正率兵围攻陈留,得到项梁被章邯突袭杀死的消息后,项羽和刘邦率军后退到了彭城和砀郡一带驻扎,处于守势。楚怀王得到消息后,马上赶赴前线,接管了军队,并马上调整了人事任命,加强了对楚国和军队的控制。先是任命吕臣父子分别担任司徒和令尹,又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刘邦的地位提高到了和项羽大致相当的水平,显然都是为了打压项羽。

这时候,章邯认为项梁一死,楚国已经碎成了渣,就没有继续进攻楚国,而是掉头北上,围攻赵国去了。这其实也是秦灭六国的传统线路,先是韩国,接着是魏国,再是赵国,然后燕国,再是楚国,最后逼迫齐国投降。后来韩信大体上也是这个路线,只不过他在平定燕赵之后,下来就直接平定了齐地,没有留下尾巴,最后再到淮海地区和项羽进行战略决战。所以,章邯这个操作看上去似乎问题不大。

楚怀王这一顿操作下来,觉得自己基本上控制住了局面,于是和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这里说的意思就是,谁能攻入关中,灭了秦国,他就可以册封谁为秦王。这同样是为了压制项羽家族的势力。其实当时有能力独立领兵出征的楚国将领,无非就是那几个人,不是项羽就是刘邦,但楚怀王故意不直接分配任务,而是做出了这样的安排,也是满满的小心机。最后,刘邦率兵西进攻秦,项羽则随宋义军北上救赵。实际上,还是不想把灭秦的机会留给项羽。

楚怀王这时候也和其他诸侯一样,派兵救援赵国。而且,楚怀王派去的五万军队,领军的为宋义,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项羽并不是主帅。而宋义到了前线,也不着急与秦军作战,而是和其他诸侯一样,观望不前,隔岸观火,坐观成败,看看有没有机会不出力气就能捞点好处。他这个操作就是秦灭六国时,六国的正常操作,大家都不出力,谁当出头鸟谁先死,大家都等着捞好处。最后的结果是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挨个消灭。

这时候就看出来了项羽的与众不同,他和项梁一样,是真正准备灭秦的,而不只是像其他诸侯一样,只是恢复自己被秦国灭亡之前的地盘而已。所以,项羽认为不能这样坐观成败,而应该主动进兵,与秦军决战。宋义不同意,项羽几杀宋义,夺取了兵权。马上破釜沉舟,一举击败秦军残余的主力兵团,也就是王离率领的长城兵团,章邯兵团的二十万秦军就在附近,但却没有出动。项羽就此一战成名,诸侯都承认了项羽的地位,章邯也被迫向项羽投降。

楚怀王的算计也没错。项羽正面强攻秦军主力的时候,刘邦先在秦军背后攻占韩魏故地,然后试探性的攻击了一下函谷关,就没有继续进攻了,而是转兵南下,进入南阳一带,然后从这里走武关道攻入关中,秦王子婴出城投降,还是刘邦灭了秦国。对楚怀王来说,刘邦的势力和项羽不在一个档次,刘邦灭了秦国,要做秦王还需要他册封,如果是项羽灭了秦国,那就没有楚怀王什么事了。所以,楚怀王这个安排,本身就是为了牵制和打压项羽,意图也是保住自己的地位。

刘邦进入关中之后,并没有马上自称秦王,而是恢复秩序,先派人报告楚怀王。项羽听到刘邦已经攻占秦国的消息,果然气不打一处来,马上直接率军进攻函谷关,进入关中,大肆焚掠一番之后,扬长而去,完全没把楚怀王放在心上。之后,项羽又召集诸侯,名义上尊楚怀王为义帝,但很快就派人杀了楚怀王,接着就调整诸侯封地,他自己自称西楚霸王。刘邦于是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出兵进攻项羽,楚汉之争由此开始。


萧武


这一盟约是为了救赵国而做出的决策。

当时楚国的形式十分危急。

楚国实际上的当权者,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定陶被秦朝章邯军大败,项梁身死。

诸侯震惊!

好哥俩项羽和刘邦只得从陈留撤军。

项羽和吕臣各居彭城东西,而刘邦则前突至砀郡,三军拱卫彭城。

于是,楚怀王将国都从盱眙迁至彭城。

而吓得楚军东躲西藏惊恐不已的章邯军却大摇大摆的北上去打赵国去了。

刘邦的老朋友赵国丞相张耳派使者到楚国求救。

救不救赵国,?如何救赵国?

救赵国是大义所在,也是在救楚国自己。

当时抗秦的首义,张楚政权的陈胜已被秦军击败。

而战国时期的山东六国贵族后裔纷纷被各路义军推举出来号召百姓抗秦。

楚怀王熊心正是作为楚怀王熊槐的孙子被项梁推举出来的。

作为抗秦各诸侯王的比较强的一支,救援赵国是大义所在。

各路诸侯分立才能有效的分解秦军的力量,所以,救赵王歇,就等于救自己。

楚怀王内部商议已定要救赵国,但是,面对强大的刚刚击杀了项梁的秦军,

如何救赵,变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分散秦军兵力,分兵两路,一北进救赵,一西进攻击秦都关中成了最好的方案。

秦军的主力在邯郸,如果倾尽全力去攻打,以楚方新败之军,风险未免太大。

所以,兵分两路,一路北上相机救赵;

而一路西进,进攻关中,“攻秦救赵”,分解秦军的主力兵力成了当时最好的方案。

北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

西路:以刘邦为主将。

其实,谁都不愿意西进,毕竟秦兵正盛,关中腹地的防卫能力更是强盛。

除了项羽,谁都不愿意往西。

但是楚国诸老将偏偏不愿让项羽领军西进。

认为项羽太年轻,而且老爱屠城,不易聚拢人心。

而西路军单靠兵力是不行的,必须有个宽厚的长者领军,

西进途中,宽柔并济,又拉又打,才能长途奔袭到咸阳。

所以,年届五十的刘邦,被选中担此大任。

楚怀王定下先入关中为王,也算得是鼓励两路军积极作战的好策略。

以当时的情况,两路军的难度相当,甚至西路军更艰难。

不能说是一项愚蠢的盟约。


泰林说趣史


楚怀王的心思你别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我来说说吧!

一、楚怀王本是项梁扶上去的傀儡,目的是为了利用楚怀王凝聚人心、提高人气、笼络人才和聚集兵源。

秦灭六国,其他五国的军队基本上被秦屠杀殆尽,只有楚国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实力,楚国虽亡,但是,仍然有许多散落的人才。

所以,原来的六国再度自立起义时,楚国力量最为强悍。

楚怀王本是楚国君主的子孙,号召力自然是最大的,所以,项梁扶持傀儡,楚怀王是最佳选择。

二、项梁被杀后,楚怀王想就此崛起,掌控大权。

项梁由于大意,被章邯干掉。楚怀王本是傀儡,他自己也知道,项梁如果在世,他很难有机会翻身,但是,项梁突然被章邯干掉了,这让楚怀王惊喜不已,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翻身良机呀!抗争命运的时刻已经来临!

所以,楚怀王立刻行动起来,几项措施还是非常靠谱的。

1.牢牢把控项氏的军权。项梁一死,他趁项羽羽毛还没有长全,迅速把楚国的军权牢牢地控制在手里。楚怀王利用自己的身份剥夺了项羽的军权,为了表示对项羽的安慰,给项羽封了个没有实权的长安候,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项梁控制的时光是暗无天日的,现在,必须抑制项羽。怪只怪项梁身前没有做好安排,根本没想到自己会突然身死,项羽又年轻,没有很好的应对之策,让楚怀王轻松地钻了空子。

2.打压项羽的同时,迅速培养自己的亲信。他组织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两路攻打秦国。秦国的主力部队正在围攻赵国,有章邯和王离两大军团共计四十余万兵力,所以楚国主力军必须北上;另外一路非主力军向西攻打咸阳,干掉咸阳的军队、干掉秦二世。

两路领军将领的人选,楚怀王费尽了心思。

他提拔了宋义作为北上军队的大将军,而让项羽给宋义当副手。一是用宋义压制项羽,管住项羽。二是提拔宋义作为心腹和亲信,统领最精锐的主力军队,就是要牢牢掌控楚国的军事。

楚怀王之所以没有除掉项羽,是因为项羽有超强的统兵打仗能力,没有到必须除掉的时候。

他同时提拔了刘邦作为西进军队的大将军,楚怀王一方面希望刘邦能够成功,一方面也不是太看好刘邦,因为刘邦的兵力太少,楚军主力都在宋义那儿呢。他让刘邦带兵西进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吸引分散秦国的兵力,配合北上救赵的主力军作战。这个决策有利而无害,如果刘邦真能打进咸阳,那么刘邦是自己提拔的,应该会心存感恩,就算刘邦自立,那么这边还有宋义呢,等到宋义北伐取得胜利,可以率领胜利之师一举西进,楚怀王反正都是不吃亏的。

三、“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一举多得,并不愚蠢。

1.“先入关中者为王”看似会引起各路诸侯争先恐后的西进,其实不然。原因很简单,因为还有章邯、王离的主力大军正在北方呢,如果贸然西进攻击咸阳,待到章邯、王离回军,就会形成前后夹击的险境,所以,一般诸侯是不敢贸然出击咸阳的,只有消灭了秦军在外的主力,才能放心进击咸阳。

2.“先入关中者为王”是一道恩赐令。是楚怀王送给刘邦的恩赐令,因为楚军只有刘邦的军队是西进攻取关中的军队,宋义的主力部队是开往巨鹿准备与秦军主力开战的,所以,刘邦是最有可能先入关中的,这也可以看成是拉拢刘邦的一项手段。但是,凭刘邦的一点兵力是不是能攻入关中,又或是真的攻入关中,能不能坐稳关中王,楚怀王心知肚明,楚怀王最大的宝是押在宋义身上的,在他的心里,是要通过宋义的成功,达到自己政治理想的巅峰的,所以,最终由谁做什么王,肯定是由自己说了算的,这一道恩赐令真正说起来也只是一道“伪恩赐”!

3.“先入关中者为王”是一道催命符。有了这个约定,北伐的军队就会奋力杀敌,以期早日取得胜利而转战关中,有了这个约定,一些零散的势力,都会不约而同杀向关中,直取咸阳,零散的势力虽然弱,但是数量多了,也不是开玩笑的。刘邦的军队越打越多,就是得到了一些零散势力和散兵游勇的加入,因为他们是同一条路线、同一个梦想。这也加快了秦朝灭亡的进程,所以,说这个约定是秦二世的催命符,凝聚起了超强人气和战略意图。

4.“先入关中者为王”是一副提气散、兴奋剂。关中财宝无数,美女如云,秦始皇将所有的家当都放在了咸阳,有谁不垂涎欲滴。舍生忘死的战争到底是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吗?这个约定是激发天下人贪婪欲望的兴奋剂,提振天下人勇气的提气散,极大地激发了天下人攻取咸阳的斗志和勇气。

5.“先入关中者为王”是一道平衡术。楚怀王虽然把最大的宝押在了宋义身上,但是乱世之中,人心难测,如果宋义做大之后,学着项梁干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他必须要有两手准备,如果刘邦先进关中为王,不尊自己,那就利用宋义干掉刘邦,如果宋义做大之后不尊自己,就利用刘邦抗衡宋义。如果两人都想自立山头,那就是天意,楚怀王也只能认命了,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剩下的就是等待!

可惜,令楚怀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最大的希望——宋义,在北伐的路上就被项羽杀掉,项羽崛起的速度太快太快,一个多月的时间,楚怀王的梦想就被项羽无情地打破,最终,楚怀王连个寿终正寝都没享受到,被项羽派人杀害,令人唏嘘不已。

我是正史风云,致力于正史的研究和分析,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带给您一些快乐或历史人文知识。期待着您的点评!啥?关注了,啥也不说了!眼泪汪汪滴!




正史风云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段水浒中的故事。

江州劫法场后,宋江正式落草梁山,并且以后来居上的趋势一步步架空了晁盖。梁山之主俨然已是他山东呼保义,而不是托塔晁天王。

晁盖心中不甘吗?

那是肯定的,于是在宋江一再下山立功后,他决定亲自下山一回,通过战功来重塑自己梁山之主的威望。

人有旦夕祸福。晁盖不幸的折在了曾头市一役中,梁山眼看无主。

谁来接晁盖的班呢?我想所有梁山兄弟、以及宋江自己心里都觉得晁盖会说出这样一番话:“公明贤弟接替我位置,坐梁山之主的位置。”

可是晁盖说的是:“哪个捉得射我的,就让他做梁山之主。”直接一句话否定了众望所归的宋江。

说到底,晁盖内心是反对宋江的。

晁盖为什么反对宋江?一是宋江上山后风头直压晁盖,晁盖不爽。

二是宋江是一个坚定的招安派,这是晁盖不能接受的,他不想日后兄弟们在宋江的带领下,全部归顺朝廷。

但宋江深得人心,所以晁盖没法在明面上反对他。便借为自己报仇的由头,将梁山泊主的人选变成了未知数。

就是为了防止宋江上位。

说完梁山的故事,我们再回到秦朝末年的时候。其实芈心发出谁入关者为王,跟晁盖的谁为我报了仇做梁山泊主,有异曲同工之妙。

晁盖防的是宋江,羋心防的则是项羽。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羋心跟项羽之间的矛盾。

1 羋心是一个落难王孙,被选为新一代的楚怀王,凭的不是自己的声望本事,仅仅是血统而已。作为盟军之主的他显然镇不住诸侯,尤其是项羽。

2 项家军不但是诸侯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项羽本人也是诸侯中最强势的一位。对于羋心,他是看不上的,尤其是在项梁去世之后。这一点,羋心心知肚明。

如果说诸侯中谁最有资格先封王,定然是项羽。在之后的巨鹿之战中,更是破釜沉舟大败秦军,惊得诸侯心惊胆战,莫敢仰视。

谁敢跟他争?谁不怕他。

所以羋心发出了这么一道盟约,将王位变成了未知数,其目的就是让诸侯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遏制项羽的目的。

关中王最后被刘邦拿下。可项羽跟羋心的矛盾并没有结束。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尊羋心为所谓的义帝,将他赶出彭城,又派出英布将他击杀在郴县。

宋江最终还是做了梁山泊主,项羽也做了个比关中王更大的西楚霸王。

晁盖也好,羋心也好,他们的做法并不愚蠢,只是大势所趋的环境下,已不是他们三两句话能改变最终结局的。


Ad哥哥


楚怀王与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这条盟约并不愚蠢,是当时楚怀王为了激励反秦将领,而制定的奖励措施。

1、这条盟约是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

据史书记载,楚怀王熊心是反区秦大将项梁所立,是秦末反秦各路诸侯的首领。

当时,首先揭竿起义的陈胜已死,并且反秦大将项梁战败死亡,秦国军队力量还非常强大,所以楚怀王为了激励诸侯王反秦,尽快灭亡秦国,就与诸侯王约定“先入关中为王”

2、当时并不是所有将领都抢着想去关中

因为当时,秦国大将项梁刚刚战败,秦国军队还非常强大,常常乘胜追击,各路将领都认为先入关中不利。

而只有项羽因为怨恨秦军击败项梁,所以自告奋勇,愿意同刘邦一道西进入关。

3、因为项羽暴虐,所以楚怀王没有派项羽与刘邦一起西进入关

当时,诸侯将领都反映,项羽为人凶悍暴躁、狡黠狠毒。曾经在攻打襄城的时候屠城,城中没留下一个活口,全部坑杀而死。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杀毁灭的。

并且楚军屡次轻率出兵,以前的陈胜、项梁都失败了,诸侯将领建议变更办法,派遣忠厚年长者,持仁义之师而西进,向秦国的父老兄弟讲明道理。

而秦国的父老兄弟都饱受秦始皇危害很久了,如果要是真有位宽厚年长者前去,不施暴虐,应该容易攻下关中。而项羽凶暴,不可派遣,只有沛公刘邦一向是宽大厚道的长者,可以派遣。

4、所以派遣刘邦西进,攻入关中

因为诸侯将领的建议,楚怀王于是派遣沛公刘邦西进进取关中,而没有同意项羽一起前行的请求。

改派项羽与宋义北上,救助当时已经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并且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但是后来,项羽将宋义杀了,自封为项王。

结语

项羽虽然是被后世经常赞扬的英雄将领,但是他采取暴政,屠城坑杀,极度残忍。并且刚愎自用,不舍得封赏有功之将,所以后来项羽的很多部将都归附了沛公刘邦,让刘邦最终先入关中,占取道义上的优势。


管理故事会


楚怀王与众将“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是在吸取陈胜、项梁失败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

他试图达成三个目标:提出楚怀王对天下秩序的构想,赢得诸侯支持;改变单纯军事路线,瓦解大秦;释放楚国国内矛盾,并力反秦!

只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快,形势的发展使这个约定成了一纸空文。

“先入关中者王之”提出时的各方形势。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为王。——《史记.高祖本纪》。

楚怀王提出这个约定时,天下的形势是:

1、反秦大业陷入危机,但大秦也已遭重击。

九月,章邯大败项梁,楚军主力损失大半!

随后,章邯“以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秦军攻取邯郸,围困巨鹿。

此时,王离军兵粮足,天下诸侯纷纷派兵救援,但只能对峙,不敢直接与秦军交锋。

但是,在此前的战争中,秦帝国也遭到了巨大打击。尤其是荥阳的李由集团已经遭遇重创,在李由被刘邦击杀后,秦帝国在黄河以南地区力量虚弱。

这就给了楚怀王趁势西进的机遇!

2、楚国:楚怀王已夺回大权,但楚国力量、威信不足。

定陶之战后,楚怀王将吕臣、项羽的军队合并,“自将之”,一举夺回了军权。

但是,定陶之战,楚军军力严重受损。连章邯都认为“楚地兵不足忧”了。

值得注意的是:项羽不是项梁。此时项羽的威望不足,并不能继承项梁的影响力。项羽的军队已经被楚怀王掌握。因此:“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跟限制项家势力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3、诸侯国:自顾不暇,但各怀利益。

一旦巨鹿城破,赵灭亡后,章邯再移兵讨伐,各诸侯谁也不能幸免。

但是,各诸侯的“团结”只是因为大家身出在危急时刻。一旦危机过去,各诸侯彼此利益不同,楚控制关中,对天下诸侯都是威胁!

楚怀王“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先入关中者王之”,改单纯军事路线为政治、军事双管齐下的路线。

“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比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救矣,今诚得长者住,毋侵暴,宜可下。”

这既是楚怀王派遣刘邦西进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楚怀王对未来作战的规划。

看来,楚怀王君臣吸取了趁胜、项梁单纯军事路线的教训,决心以政治手段瓦解秦帝国。

而这一转变,在当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时,大秦的势力呈现出北强南弱的特点。章邯、王离,都部署在河北战场,其势甚众。但是,在广大中原地区,由于荥阳李由在定陶之战前已被刘邦击杀,统治力量十分薄弱。

楚怀王的部署是双管齐下:北路,由宋义、项羽的主力以军事手段解决;南路,由刘邦率领少量军力,以政治手段为主,收拢旧贵族、分散的义军,瓦解秦统治。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楚怀王采取政治手段的产物。

这就是告诫楚将,以后关中秦民就是你的子民。以此来引导众将执行楚怀王政治攻势的构想!

提出了楚国的政治主张:恢复旧制,赢得诸侯支持

此时,天下大乱,山东六国旧贵族、秦旧官僚、起义军余部都有较强实力。

诚如楚军老将曾和楚怀王说:陈胜、项梁数败。

楚军要想以单纯地军事行动扩张实力,力有不逮。只有采取政治手段,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以有效扩张。

“先入关中者王之”,就是鲜明的政治口号,表明了楚国对未来世界的构想:恢复诸侯分治。

楚怀王对灭秦后的政治构想是:旧贵族各复其国。关中地赏赐给表现杰出的反秦人士。

这个秩序安排,既保障了各诸侯的利益,也维系了天下力量的基本平衡,满足了旧贵族的诉求。

有利于团结各诸侯,先团结一直,解决大家的主要矛盾:与秦帝国之间的矛盾。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不公,引发了诸侯的接连反抗。这说明:当诸侯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并不会因为单纯的军事压力而屈从。

而自从“先入关中者王之”提出后,诸侯联合反秦空前团结,这与这个政治主张是分不开的。

释放楚国国内矛盾。

此时楚国的力量结构十分复杂。既有旧楚国贵族势力,也有农民起义军势力。

尽管楚怀王表面上掌握了全局,但其控制力并不牢固。

楚怀王以“先入关中者王之”的主张,给了楚国内部实力派一个出口:不必在楚争权夺利,有本事入关为王!

同时,由于提前说明了封赏。这就意味着:宋义(项羽)、刘邦攻取的地盘,只有关中地是他们的封赏,对其他地区,依然是楚怀王的。

这就有效地减少了众将拥兵自重,过早割据的风险。

吸取陈胜教训,激励众将反秦。

陈胜起义时,他所派出攻略各地的将领,往往与当地旧贵族联合,形成独立之势,不再支援陈胜反秦。

“先入关中者王之”,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

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后来的表现看:裂土封王,是当时天下英雄的普遍渴望。

后来,垓下之战前,刘邦也以“割关东地封之”来动员韩信、英布、彭越等人。

看来,以裂土封王激励众将,在当时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激励手段!

因此,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既充分动员了楚军众将,宣传了楚怀王的政治主张,也利于楚国的内部稳定,是当时十分明智的决策。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项羽的意外崛起,楚怀王的构想破产。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因为没有‘’先入关中者为王‘’这道盟约,是没有诸侯主动攻击秦国核心区域关中地区的,包括刘邦也不愿意西进。

这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楚怀王熊心做出这道命令是在反秦起义处于低谷时期。



首先是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失败,陈胜、吴广先后被杀,陈胜部将周文部打进函谷关,却被秦将章邯一路反杀,最终陈胜部起义失败。

不仅如此,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剿灭了整个黄河以南的反秦义军主力,魏国首领魏咎被杀,齐国首领田儋被杀,楚国首领项梁被杀,赵国都城被围,整个天下的反秦斗争受到沉重打击。



楚怀王熊心做为楚国名义上的首领,他这个楚怀王还是项梁立的,之前只是个放牛娃,项梁在时,楚怀王不过是个傀儡,现在项梁战死,楚怀王熊心开始处心积虑的想夺回政权。

要想夺回政权,楚怀王进行了内部人事安排,自己掌兵权,夺项羽和吕臣军队,之后令自已亲信宋义为上将军,项羽、范增为副将,带兵北上救赵。

在外部,楚怀王必须要有足够的赏赐封赏诸侯,一是让诸侯服从自己,三是提高自己的威望。



于是‘’先入关中者为王‘’这对诸侯们来说是莫大的诱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刘邦去了,不要觉得刘邦有多么伟大,他就是冲着‘’先入关中者为王‘’这个赏赐去的。因为当时西进攻打咸阳没人去的,诸侯们普遍认为咸阳是秦都,防守力量最强,谁去就是送死,当年的周文就是榜样,当然有封王赏赐就不一样了,但也只有刘邦一支队伍去而已。

当时的诸侯普遍和宋义的想法是一样的,畏惧秦军主力,宋义北上救赵,到了巨鹿附近就开始观望,并不急于出手,反而是保存实力,静观其变。宋义这一态度,基本上是当时诸侯的想法,巨鹿城外燕国、齐国都是在观望,不敢主动出击,要不是出了个项羽,秦军主力真没这么容易被击破。



所以楚怀王的这道命令很有必要,既是调动诸侯积极性,又为自己增加权威,只可惜后来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楚怀王这道“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盟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后来史书为了把刘氏摆在正义的一方,才加进去的。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倒也不小。

不过,就算按照《史记》中所写的,有这道盟约,也不能说楚怀王的这道盟约是愚蠢的。


盟约的背景

这道盟约产生于项梁死了以后,楚怀王熊心拿下项羽和吕臣的兵权之后。

可以说,在此之前,楚国的大权是掌握在项梁的手里的,而在此时,熊心已经是掌握权力的一方,但是却并不稳固。他对项氏集团还是心有余悸。

所以,他在提出“先入关中者王之”这道盟约之后,做了如下安排:

1、刘邦率军西入秦

2、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范增为末将救赵后入秦

看得出来,楚怀王这是明显要提拔宋义和刘邦,让他们成为未来的军队统帅,从而打压项羽和他的项氏力量。

这道盟约真的会促使诸侯都抢着入关中?

其实历史已经给了答案,真正有灭秦之心的只有刘邦和项羽而已。

其他诸侯根本就不存在受楚怀王的命令,楚怀王之所以后来成为义帝,是靠项羽打下来的威望换来的,此时的楚怀王也不过是众多诸侯中的一个。他所谓的“先入关中者王之”针对的也不过是楚将而已。

但是,即便如此,宋义也没有攻秦之心,他想要的不但不是秦,反而是赵。与他相类似的,所有诸侯此时都不想与秦军主力硬碰硬,这是很正常的明哲保身的方案。此时的宋义,一直在跟齐国勾搭,一旦秦赵两败俱伤,就是他谋夺赵地的有利时机,他也想像当年陈胜王手下的将领们一样,占地称王。

只不过,他碰到了项羽了而已。最后,项羽杀了宋义,灭了秦军主力,一举入关。

后记

入关以后,刘邦不敢再提“先入关中者王之”,反而把咸阳城让给了项羽。项羽占了咸阳以后,就试探性地给楚怀王发了条信息,楚怀王只回了两个字“如约”。

最后,楚怀王的这两个字造成了一种结果:

他不再是楚王,成为了“天下之主”义帝,而楚王变成了项羽,刘邦确实变成了关中王,只不过这个关中离关(函谷关)有点远了,跑到了汉中、巴、蜀地区了。然后,项羽派人杀了义帝,刘邦定三秦,楚汉战争正式打响。


水一白聊历史


“先入关中者为王”这道盟约,并不是愚蠢不愚蠢的问题,而是楚怀王熊心企图摆脱项氏一族的控制,真正自己掌控局势的一次尝试。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楚怀王熊心并非无能之人,他并不甘心做一个提线木偶。


项梁在与章邯的战斗中战死后,楚怀王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为此,楚怀王熊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所谓“先入关中者为王”,只是其中的一条而已。下面我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高明之处:

一、傀儡皇帝,天下共主。楚怀王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大家都得听其号令,但是项梁没有战死之前,一切的命令和策略和楚怀王无关,项氏一族才是真正的掌握实权的人。但项梁死后,项氏一族遭受了巨大打击,楚怀王抓住机会,通过“先入关中者为王”做为诱饵,激励楚军中的实力派,达到制衡项氏一族的目的。


二、打压项氏,唯我楚君。从楚怀王的安排来看,先入关中谁都有可能,但是项羽却没有可能。因为楚怀王把项羽放在了正面战场上,直接面对的是秦军主力章邯和王离的部队。尽管项羽也想进军关中,但是楚怀王不给他这个机会,同时让卿子冠军宋义节制项羽,压根就没打算给项羽机会。

三、弃子沛公,孤军难胜。关中之地是秦都所在,必有重兵布防,不是谁都可以攻克的。楚怀王让刘邦带兵几千西进,并不是要把这个“便宜”拱手交给沛公刘邦,说的不好听点,让刘邦做炮灰成为众矢之的才是目的。


四、诱之以利,动之以名。在秦末的乱世之中,争名逐利之人最多,大家都心怀鬼胎,谋划自己的得失。楚怀王提出的“先入关中者为王”正是投其所好,能起到调动天下群雄的作用。刘邦开始的时候也为其所惑,险些铸下大错,如果不及早悬崖勒马,恐怕就没有后来了。

五、非我项氏,不可为王。项氏一族是不会甘心让其他人“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如果有人封王也是我项氏一族之人。毕竟楚国复国,就是项氏一族之力,熊心这个王也是项氏所立。不封项氏为王而出盟约本身,就是楚怀王挑战项氏家族地位的一次大胆尝试。

正如楚怀王的名字熊心,这位楚王并不甘心做一个傀儡,他也有一腔热血和帝王的雄心。从项梁死后,他的一番布排来看,这位楚王不仅有雄心也有策略和手段,只可惜他低估了刘邦的智慧,更低估了项羽的武勇。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可以明确的回答,楚怀王与诸将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并非是一道愚蠢的盟约,相反,这是一道非常具有政治智慧的盟约,只是楚怀王没能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楚怀王剧照

楚怀王是谁

陈胜在大泽乡点燃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后,各地反秦势力相继响应,作为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项梁、项羽叔侄也在会稽竖起反秦大旗,很快成为反秦的中坚力量。

但章邯很快扑灭了各地的反秦势力,陈胜战死,反秦斗争随即陷入低潮。项梁在薛地召集部将商讨下一步的战略,这次参会的除了项梁,还有刘邦、项羽、范增以及张良。范增向项梁建议,为了聚集团结楚地的各种反秦势力,应该立楚王的后裔为楚王,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

于是派人找到了已经流落民间的楚怀王之孙子芈心,拥立为新的楚怀王。这样,芈心摇身一变,从一个放羊娃变成了楚国的王上。

只不过他并没有实际权力,只是项梁手中的牵线木偶。

项羽剧照

为什么要盟誓

既然坐上了楚王的位子,怎么可能不想拥有楚王的权力呢!即使楚怀王芈心没有政治经验,他身边聚集的人,也一定会注视着任何风吹草动,待机而动。

公元前208年,项梁在定陶被章邯军队所杀,楚怀王觉得他所等待的机会来了,终于有机会分化削弱项家的势力,树立自己在楚国的权威。于是想出了这么一个智慧的办法。

召集楚地势力,制定出下一步行动战略,即兵分两路,与秦国决战,并与诸将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

其中一路北上救赵,然后入函谷关灭秦,以项家军为主力,宋义为统帅,项羽为副帅,后来项羽杀了宋义,自立为帅。

另一路直接西进,经南阳、武关进军关中,以刘邦为统帅。

相比于北上之路,刘邦西进要面对的秦军力量要弱小的多,因为秦国此时的两大主力部队,章邯军团和王离的长城军团均在赵地。项羽北上,首先要直接遭遇秦国的主力部队,不死也要八层皮。

这正是楚怀王喜闻乐见的,他之所以与诸将盟誓,用的是一石二鸟之计。

首先,是为反秦的大战略着想,用项羽在赵地拖住秦军主力,然后让刘邦直接经南阳、武关攻入守备空虚的关中。

其次,让项家军北上,就是要让项家军和秦军硬碰硬,最好是秦军被消灭了,项家军也被打光了。即使削弱不了项羽,也可以竖起刘邦的大旗,与项羽相抗衡。

这样,刘邦必定感激自己的提拔之恩,忠于自己,项羽要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形势,从而使自己逐步掌控天下大权!

刘邦剧照

受益者是谁

战略非常高明,如果是一般的人,楚怀王也许真会实现战略构想,掌控天下权力。但只能说他生不逢时,同时遇到了项羽和刘邦,完全低估了这二位仁兄的能力。

低估了项羽的军事才能,项羽背水一战,击败秦军主力,自己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成为了事实上的反秦霸主。

也低估了刘邦耍流氓的能力,刘邦不但没能成为楚怀王手中的牌,反而是刘邦利用楚怀王对诸将的盟誓,名正言顺占有关中之地。在楚怀王被项羽杀后,刘邦才姗姗来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打着为楚怀王报仇的旗号,讨伐项羽,死了的楚怀王又成为了刘邦手中的牌。

所以,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楚怀王对诸将的盟誓,先入关中者为王,完全是为刘邦做了嫁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