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酒席最后都有一道“送客菜”,这菜一上就该走人了,是什么菜呢?

老张谈三农


农村酒席上的送客菜是什么?

这个话题很有意思,酒席文化是当地风俗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

记得我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因为以前生活条件差,平时吃肉的时候少,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红烧肉,那也只能在过年期间吃的次数多。

我家亲戚比较多,过年的时候大年初一拜完年,从初二开始走亲戚,一直走到初八。对于过年走亲戚有一句话总结的很到位,说过年走亲戚就是相同的一帮人每天去不同人的家里,做同样的事情,吃差不多的饭菜。

事实还真是这样,有的人过完年,就对鸡鸭鱼肉倒胃口了,想吃青菜。说到底那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如果放到以前天天吃也不会烦。

小时候我在整个家族里年龄是最小的,大家也比较宠爱我。过年每天都去亲戚家吃差不多的菜,时间一长,我就对这些菜全部记住了,然后就开始报菜名。

每次酒席开始后我吃上几口就饱了,然后就开始在厨房和酒席之间来回跑,每看到做好一个菜,然后我就去酒席旁边报菜名:下一道菜是什么菜。


时间一长,我发现每次快吃完饭的时候,上的最后一道菜都是丸子汤,我就问我爸为什么最后一道菜是丸子汤?然后我爸是这样和我解释的:丸子是纯肉做的,圆圆滚滚的丸子代表着招待我们的这家人生活富足圆满,就和酒席上必有一道鱼,寓意着着年年有余一样。

旁边的三姨夫故意耍坏,就和我说:别听你爸了,丸子汤上了,就是告诉你这这桌菜要吃完了,大家吃饱了赶紧滚蛋,滚蛋丸子。你赶紧去厨房问问滚蛋丸子做好了吗?

那时候我年纪小,觉得我姨夫说的特别形象,就认为他说的对,我还真去厨房问了,结果炒菜的舅舅差点没打我一巴掌。


看到这个提问,我就想起了以前吃酒席的那些美好的回忆了,一晃20多年过去了,爸爸妈妈和家里的这些亲戚年纪大了,都已经老了,而舅舅已经不在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苦短,珍惜眼前人,不要只顾工作挣钱,而忘记了辛苦把你养大的父母。


农村养殖新鲜事


鸡打头鱼打尾,这是胶东莱州地方习俗。以前农村宴席过程时间很长,从中午到散席在农村要三个小时左右,现在宴席大部分都在酒店举办,当客人见到整鱼上桌了,客人都心知肚明知道这是最后一道菜了,也在暗示客人宴席应该结束了。

现在生活富裕了,条件好了,在宴席中有喜主上不止一条整鱼,但老一辈子的习俗都是最后一条整鱼,并且是新鲜名贵的鱼。鸡打头鱼打尾的习俗就是还么来的,寓意吉祥富余(鱼)





君夫Lk


这是看各地的风俗习惯而定,我来说一下我们这儿的"送客菜″。

红喜事是十八道菜,上完十六道菜以后就是水果,一般是西瓜和葡萄的拼盘,基本上看到这道水果拼盘,客人都起身了,然后是一盘小白菜。

白喜事是二十一道菜,上完十九道菜以后就是西瓜和甜瓜拼盘,也该起身告辞了,最后一盘是油白菜或菜苔。

这就是我们这儿的送客菜,严格来说其实就是水果,不是一道菜。


平静珍惜


这个问题和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有关,我们这里也有这样的风俗习惯,而且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压桌菜,这个菜一上桌,大家就知道菜齐了,基本就是准备结束的意思。

我们这座海滨城市的“送客菜”,一般这菜一上就该走人了,是什么菜?

因为我们这里靠海,所以不论什么酒席,鱼一般都是必备的,而且不止一种鱼,做法也不相同。

但是,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只要糖醋鱼一上桌,那么就意味着菜齐了。也就是酒席即将结束的意思,这个基本上所有的婚宴上都会出现。所以大家看到这个菜上桌,基本大家夹几筷子就等着上主食,!或者干脆就准备离席走人了!

一般酒席的主食都是一蠱子面条,这个面条都是混汤面,里面一般打个蛋花。这个面一上桌,大家就会调侃“滚蛋面”上来了,准备走了。正常情况下,再贪酒杯的人,看见“滚蛋面”上桌也会识趣的离开。这个一般在婚宴和祝寿宴上比较常见,所以也叫“喜面”。

还有一种就是送行或者散伙的酒席,这个酒席对菜的要求一般没有特殊规定。但是最后肯定会上一盘饺子,大家一看饺子上桌,也就意味着酒席要结束了!所以这个饺子也被叫“滚蛋饺子”,基本饺子一上桌,大家夹几口就开始离开了!

这个就是我们这里送客菜的习惯,一般大家都知道。所以只要参加酒席,看见糖醋鱼上桌就知道菜齐了!见到面条或饺子上桌,那么基本就是结束意思。





游戏人超超


山东滨州的,我们这儿酒席的最后一个菜是丸子,俗称“滚蛋丸子”,这个菜一上,大家就知道菜上完了。

不过呢,丸子后面主家还会再上一个汤,或者紫菜汤,或者西红柿汤,等等,这个汤的共同特点是菜+鸡蛋,肉就不要想了。

那么,这个汤为什么不算是最后一个菜呢?

告诉你,按我们这儿的风俗,汤前面的菜是喝酒用的,也就是酒菜。而这个汤是为酒席最后吃馒头时使用的,所以不作为最后一个菜。

在我们当地,酒席最后的场景往往是这样的:主座的人开始提议:“上丸子了,我看大家了酒也喝的差不多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咱们以后抽时间再聚,好吧?!咱这样,有酒的都干了它,干了以后咱就开始吃饭。”说这话的同时,菜汤和馒头也就上来了。大家于是纷纷响应,共同干杯!



历史长河中的鱼


不论是席还是宴或饭场.饭局,先上啥中间上啥后上啥,都有语意的。

这由中国尚热食决定及发生出来的。

全国各地语意各不同,从而呈多元式,显各据特色。

但,总体大致是:

干果.茶,有烟后添烟。

冷盘,小碟。

热菜,汤水,细瓷小盅.小碗.杯.碟。

热菜分大中小盘或碗制式有:四数一组,八数一组,十二数一组,及更多组式,加一汤构成由双数改定单数的5.9等数组。酒与水用壶,各一或二数配置。

菜材按,山.海.陆.空进行配置。海包括水。

食,此为最尾。此前是酒席酒宴酒水,不归饭,食归饭。

酒不在饭内,仅酒菜,饭是就菜无酒,饭主莱次。

送客上,香品,糕点,小渍菜,用于清口腻,也有各上一碗清汤.面条.包子.饺子.稀粥.花馍.果子的油香品。花馍果子是回返各家所捎的包,用于捷带回礼项,供其家用享用的。

从而,干果水果.茶.烟是迎客,回礼是送客。因而不必说话示迎送了。

各地依自地区所尚最佳物为大菜,主菜是大菜内当地认为最好的那个单一品。

从而呈,大菜几个,主菜是啥,配几个小菜的制式。

但,又因事的不同,主菜选材刻意不同,由是见啥主菜知办啥事了。

事:喜.庆.丧.祝.祈.拜.辞.招待.聚离.合散.赔欠.节禁日等。

议事用饭场或饭局。

但.有些乡村有各壮劳力有共吃饭的聊话处称饭场的,即各拿自家饭到饭场边吃边聊天的场地。

而.议商事的吃饭归饭局。

宴是挡次排场吃饭式,有伴乐的,讲究华。

席原本有请而赴宴,留其受请人有坐席置其名下的用词,后发展成小于宴规模的吃饭式。只不过后世又仅酒菜茶无饭的小聚.临时应急接待等称办席,准备充份的招待称设宴。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在我们这里通常是杂烩汤,大号汤碗。内有鹌鹑蛋、木耳、炸猪皮、肉丸子、平菇、青菜或菠菜等等。

此菜一上桌,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的菜已经上完,再没有了。吃完退席,不再等待。马上有人过来收拾桌子,准备下一席宾客入座。

没有什么叫滚蛋汤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对宾客十分不礼貌的说法。


华夏文明的带刀护卫


滚蛋丸子汤,喝了就滚蛋!



荒村钓叟


郑州地区,滚蛋汤[捂脸]



70后托尼


我们这里兴的是八八席,就是八盘八碗。要面子的人家外加两个下饭菜,如白菜大肉和白菜豆腐。十六个正菜最后一个一定是凉拌菜。所以一端上凉菜大家就知道快上饭了,酒量大一点的赶快紧两杯。下饭菜是和饭一块上的。帮忙的人就撤酒瓶酒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