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静心匠道


大家好,我是奇趣讲史,我来为你解答。


“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来的后果是一个王朝由繁盛变衰落的标志。

大明王朝在“土木堡之变”以前的时期国家是很强大而繁盛的。朱棣时期军事上五次亲征北伐蒙古,南征安南、望海埚之战,扩大了不少疆土。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永宣盛世”。



走滑坡路的朱祁镇

可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统初年,张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正统五年,杨荣去世(谥号文敏);正统八年,张太后驾崩(谥号诚孝昭皇后);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谥号文贞);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谥号文定)。

随着三杨去世,太后驾崩,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为初期励精图治,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因宣德皇帝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地震后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土木堡之变”让大明王朝由盛到衰的开始

“土木堡之变”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

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 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土木堡之变”导致的严重后果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王振集团出卖;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引用资料:

————《明史》


奇趣讲史


土木堡之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明英宗被俘,二十五万大军被全歼,随征的文臣武将几乎尽数命丧他乡!

土木堡之变给大明带来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长远的影响。

武将勋贵集团退出政治舞台,朝堂的权利开始失衡

包括明军精锐三大营在内的二十五万大军被全歼,大批的武将勋贵战死沙场,从此大明朝堂之上武将勋贵失去了话语权,留下的权利真空迅速被文官集团占领。

文官集团对武将的压制由此开始,文官对皇权的限制也由此开始。

朝堂之上的权利出现失衡,皇权对文官集团逐渐失去控制,直到东林党的出现,可以说是党争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对外的战略思想被迫改变,转攻为守

土木堡一战,大明精锐尽失,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三大营被歼灭,大明元气大伤,没有了继续主动打击蒙古的本钱。

由此,对外的战略思想开始由攻转守,大明也失去了开国的霸气与锐气。

后来满清的崛起也同大明“转攻为守”的战略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可以说土木堡之变直接影响了大明后来的政治格局和战略格局,是大明由盛转衰的节点。


飞马观世界


土木堡之败让一直压制蒙古的大明朝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自朱元璋建国到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被俘虏的百年间蒙古一直处于被压制的态势,土木堡获胜后他们对明朝的京师发起了进攻也做了一次伟大的尝试。

一个太监王振就改变了整个战局

从实力上看明朝明显更胜一筹,因为明军出动赖以闻名的京师五大营加上明朝几乎全部的一线部队总兵力超过了50万人。反观蒙古瓦剌部也先虽然也有号称60万骑兵但是精锐部队并没有明军数量多,只不过蒙古军的骑兵机动性强,利于其长途奔袭作战。

其实明军本不该去土木堡,就是因为太监王振要光宗耀祖才让明英宗改变了行军路线,加上明军不能踩踏庄稼和大雨的影响军队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首尾不能呼应。也先的骑兵利用明军的缺陷从中路切断明军并采用奇袭的战术将明英宗朱祁镇俘虏。

土木堡的战败不仅让明军精锐尽失皇帝还被俘虏,从士气让讲两军直接拉开了差距,这也让也先有了攻打北京和明朝一较高下的信心。战役的失败对明朝的损耗极大,兵马钱粮和物质丢弃无数。

于谦守住了北京城扭转了战局的不利

此时的明朝还是足够的强大,明朝快速的将朱祁钰扶上了皇位并在北京和也先的蒙古军进行了大会战。明军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二线部队但是却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挡住了也先的几十万蒙古军,随后山东河南的勤王部队汇集京师。

在多路援军的包抄下蒙古军最终战败,也先率领残部退回了大漠深处,这场战役就此结束了。虽然明朝取胜但只不过是保住了京师北京城,从整个战役来看明朝的损失是惨重的,自此强大的明朝出现了走下坡路的痕迹。

朱祁镇复辟虽然没流血但也是政变

朱祁镇最终还是被也先送回了北京城,但是不甘心太上皇的朱祁镇在南宫一直在寻找机会。朱祁钰虽然是皇帝但是没有太子,在做了八年皇帝后年纪轻轻的他身体就出现了很严重的疾病。

朱祁镇联合了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发动了夺门之变,虽然没有屠杀但是朱祁钰还是在软禁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此后朱祁镇将景泰朝的大臣进行了清洗,并重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官僚体系。

这场动荡经历了十余年,对明朝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此后明朝对蒙古的政策也出现了转变由武力镇压变为了安抚和亲,此后明朝基本上解除了同蒙古的紧张局势,北部边防的形势有了很大的改观。


秋雨鲁北说历史


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是明朝经过“仁宣之治”国力仍然强盛,通过北京保卫战就可以看出即使主力部队被歼灭率领老弱病残仍然可以守卫北京,由此可见大明仍然很强,但是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政治、军事、和思想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政治体系被破坏、武将深受打击

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明朝纪事本末·土木之变》

在朱祁镇亲征瓦剌的时候,为了显示大明朝的威风,将朝中的武将功勋全部带走,但是战争的指挥权朱祁镇确交给了自己的贴身宦官王振,此人根本不懂得军事,做人飞扬跋扈,比较专横,在指挥过程中不断出现失误,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失败。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等五十二人,均死于土木堡之变中。

明朝的政治体系为文官与武将互相制衡,但是朱元璋开国后杀了一批武将、朱棣靖难时杀了一批武将、明朝最后的武将集团也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杀害,至此武将体系出现了断层,从此一蹶不振,政治平衡被打破。此后文官集团势力一路做大,并且出现架空皇权的迹象。皇帝只能通过宦官来对文官进行限制,进而促使了宦官集团的崛起。

<strong>



二、军事遭重创、由扩张转为防守

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汹汹,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欲南迁者。——《明实录》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损失精锐二十五万人,这其中包括了直属京城的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等精锐中的精锐。从此明朝军事实力遭到重创,虽然最后在于谦的指挥下大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军事实力已大不如前。对外的战事也从进攻开始转为防守。至此明朝军队在也没有扩大大明的版图。明朝的全面战略收缩,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导致明朝对辽东统治的全面弱化,这为明朝末期女真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三、皇位更迭,政局动荡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后,孙皇后在于谦的建议下废英宗另立朱祁钰为皇帝,但在北京保卫战之后朱祁镇又被放了回来,后朱祁镇在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复位登基,史称“夺门之变”,为斩草除根朱祁镇杀害了朝廷重臣于谦和王文,于谦所提拔的官员也纷纷被贬。之后,石亨、曹吉祥等人大权在握专横跋扈、培植党羽,后来二人又企图谋反弄得朝政腐败、政局动荡。


四、皇帝坐井观天、不知民间疾苦

皇帝变成敌国的俘虏绝对是一个朝代的耻辱,朝廷百官为了避免这等丢人的事情再度发生,于是限制皇帝出京,此时皇权已被文官集团压制,此后明朝皇帝再也难出皇宫一步,而此举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断绝了皇帝直接感知民间疾苦的可能,而这也是明朝中后期农民起义极为频繁的原因之一。


小姜聊史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一大转折点。

开国功臣与靖难功臣之后被一网打尽,文官集团自此坐大。精锐部队被一网打尽,严重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京师三大营被消灭,使明朝火器研发工作延迟若干年。

明朝的制度在土木堡之变后就走到偏道上了。明朝本来是皇权,武将,文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后就文官势力开始大扩张,明后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变成皇权和文官两者对立了。皇帝为平衡权利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加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直接派太监和文官争权。正德天启都是如此,正德还可以拉拢武将。二是挑动文官内斗,掀起党争而从中平衡。嘉靖万历都是如此,不过嘉靖有铁杆皇党严嵩,所以不用激化党争到万历末期那种程度。

明代政治权利平衡被打破,文官彻底从根本上打断武将的脊梁,制定标志性的巡抚领兵的“祖制”的就是于谦此人。关于文武失衡,任何安定而没有对外战争的王朝,武将的势力都会逐步减弱。明代的武将勋贵靠的是几代人数十年的积累,战争是立下各种功勋才形成的。文官士大夫则通过科举,在任何时期一代人的努力就可能发迹。所以说,在明代一统天下的时候,作为皇帝就应该适当的保护武将的势力。这样才能在和平年代实现文物平衡。最后明朝的问题不是重武轻文,而是“文视武为彘狗,武视文为寇仇”。

至于文官结党问题,则是另一回事。说简单点,结党不是不行,但结党的方式则要控制。掌握一个行业的全国性的利益群体,其代言党派应该可以接受。像东林党这样带表某地区地主士大夫利益的党派则不能接受。不论东林党在史书里多么伟光正,无论其在道德上多么高尚(事实上周延儒、钱谦益之流可说不上高尚),但其代表的江南士大夫利益的政治思想,在小冰河导致北方产生大规模灾害,国家同时还要对东北用兵的情况下,其政治思想都是不合时宜的。其党派带表的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这个党派必然是奸党。

比如明末是以地区来分,像齐楚浙三党联合,东林党则是代表江左士大夫利益。只要有共同的利益,不同部门的官员结成利益集团是必然的。所以说明朝皇帝才爱用宦官。宦官出身贫寒,没有家族的支持,而且身体残疾,很难与士大夫结党(明末阉党实际上是帝党,魏忠贤实际上是皇帝派出来整合齐楚浙等党派制衡东林党的)。

明代衰亡实际上开始自英宗朝的土木堡之变,其根本原因就在文官势力过大。架空皇室,插手军事,垄断朝政。基本上所有权利文官一把抓。勋贵武将这股政治势力被从肉体和制度上双双消灭以后,文官独大已经是明代政治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之后明代的皇帝们只能靠调节文官内部冲突来干预国政。经历过嘉靖(主要靠首辅的任免更替),万历(靠调节党争来影响),天启(直接靠太监),如果对政治经济和历史了解全面一些的话,就发现明代诸如正德,嘉靖,万历,天启这些“昏君”们,被称为昏庸的行为下隐藏的智慧和手腕,最后到崇祯被文官集团忽悠,几乎彻底沦为傀儡。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出征的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50万大军是明成祖5次北伐蒙古留下来的精锐,一夕覆灭,很是伤筋动骨。之后明朝对蒙古一直是防守姿态。皇帝直辖的中央军队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被歼,也就是从这时起,明朝的军事就一蹶不振,中间戚继光靠依附于张居正并自练军队而短暂复兴后,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

因此,明朝灭亡,始于土木堡之变。




当代曹植


“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中衰的标志,此战导致京营主力和功勋、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没,就连明英宗自己也沦为了瓦剌俘虏,更严重的是,此战直接影响了明朝的未来发展走向,为明朝中期开始的一系列变局埋下了隐患。

皇帝亲征惨遭战败,“土木堡之变”简述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边,由于明朝边军久疏战阵,战局对明朝极为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没”。边关战报传入京城后,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不顾大臣劝阻率兵亲征瓦剌。

七月十六,明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抽调包括京营在内的50万大军(实际20万左右)从北京向边关出发,大军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八月一日抵达大同。也先见明军十大,连忙收拢军队后撤,意图将明军诱入草原,以便于充分利用骑兵优势。

王振见也先后撤,认为对方这是畏惧朝廷大军,于是不顾镇守太监郭敬等人的劝说,坚持命令军队北进,结果以步兵为主的先头部队被也先精锐骑兵击败。王振听说前线战败,在兵力足有也先数倍的情况下,又以三万骑兵殿后,慌忙指挥军队后撤。

也先见明军后撤,便远远的缀在明军之后,鉴于明军数量太多倒也不敢贸然进攻。王振见也先并未追击,于是便又产生了轻敌的思想,突发奇想请求英宗在退兵之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也来个“衣锦还乡”。于是朝廷大军没有按照原路返回,继续过宣府从居庸关入关,而是选择向南过蔚州从紫荆关入关。

然而,向南走了一段之后,王振又怕大军路过损坏他家的田园庄稼,于是又率领军队北返按照原路返回,结果就因这段绕行,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到达宣府之后,也先趁明军疲惫之机发动进攻,3万殿后的明军被“杀掠殆尽”,再次遭遇大败的明军开始狼狈的向居庸关撤退。

八月十三,明军逃至土木堡,王振见也先并未追击,便命令大军在土木堡原地修整。尽管兵部尚书邝埜表示瓦剌骑兵行军速度极快,土木堡虽然地势较高,但无泉缺水,不利于大军驻扎,建议大军退回居庸关再行修整,但却被王振拒绝。

也先见明军停步不前,于是派军队占据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的河流,断绝了明军用水,饥渴难耐的明军挖井两丈仍无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却被瓦剌军所阻,大军只好忍饥挨饿稍作休整。次日,也先遣使诈和,之后率军主动撤退,结果王振不等瓦剌军队远离,便命令大军移营取水,饥渴难耐的明军顿时扑向河边,大军瞬间乱作一团。

见明军自乱阵脚,也先立即率军发动进攻,仓促之下明军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抵抗,顿时陷入溃败之中。此一战役,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用铁锤砸死,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中衰的标志,对明朝未来走向产生极大影响

“土木堡之”乃是明朝立国以来的一个重要拐点,明王朝自此开始走向下坡路。那么,“土木堡之变”到底对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朝野力量洗牌,文官强势崛起。随着王朝的建立、战事的减少,历朝历代均会在立国后不久由武功转入文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官崛起进而压制武将集团乃是不可逆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但明朝却成为了一个例外。明初的武将、功勋集团先是经历了朱元璋、朱棣父子两人的两次洗牌,本就损失比较惨重,而“土木堡之变”更是导致武将、功勋集团几乎损失殆尽,再加上于谦等大臣在之后北京保卫战中的优秀表现,明朝的文官集团自此开始迅速崛起,而武将、功勋集团则就此失去了对朝政的影响力。朝堂上一家独大的文官集团,在明中期以后对皇权形成了极大压制,进而导致了皇帝只能通过宦官来对外廷进行限制,进而促使了宦官集团的崛起。


2、主力损失殆尽,战略重心北移。明初的京营乃是最为精锐的部队,卫所兵平日里驻守各地,轻易并不离开驻地,而历次出征主要以京营军队为主,朱棣五征漠北的主要军队便是京营,而“土木堡之变”时距离最后一次北伐不过刚刚过去25年,此时京营的战斗力还是极有保障的,结果一战损失殆尽。主力损失惨重,皇帝被俘,大明王朝立即便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虽然最后总在于谦的指挥下大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明朝战略重心的北移也就此成为定局,此后虽然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再也没有遇到外来威胁,但南方内地和沿海卫所的崩坏却不可避免的加速了,进而导致了明朝中期以来南方倭患的产生。

△夺门之变

3、朝廷急剧动荡,朝政日渐荒废。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也先想要利用他皇帝的身份南下,明廷方面郕王朱祁钰则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经过孙太后点头被扶上皇位,是为明代宗。之后明英宗虽然返回京城,但却被囚禁南宫长达七年,而明代宗在皇位稳固之后,则又改立太子,甚至为此不惜屈尊收买官员。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之时,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又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扶立朱祁镇复位,而重登大宝之位的朱祁镇则杀了立下大功的于谦。之后,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大权在握,曹吉祥、石亨专横跋扈、培植党羽,弄得朝政一片乌烟瘴气,之后又发生了“曹石之变”。一连串的变故,导致朝政被荒废十余年,而民间的土地兼并等也开始泛滥,直接加剧了明中期的朝廷动荡。

△明朝战略收缩对辽东的影响

4、全面战略收缩,军事转入防御。虽然因永乐年间的连续对外出兵,明朝自“仁宣年间”就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但明朝当时的军力仍然有对外打击能力,然而自“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军事思想变得更为保守了,再加上战马等军备的大量损失,明朝开始从战略防御全面转入被动防御,九边重镇开始成为明朝北部的主要防线。与此同时,东北部明朝的收缩,导致朵颜三卫最终占据了大宁地区,并活跃于整个漠南地区,而朵颜三卫的时叛时附,则又影响了明朝对辽东的经略。明朝的全面战略收缩,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导致明朝对辽东统治的全面弱化,并最终导致了明朝经略辽东的全面失败,这为明朝末期后金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5、皇帝再难出宫,不解民间疾苦。皇帝被俘在历史上乃是极为罕见的事件,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此后明朝皇帝再也难出皇宫一步,而此举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断绝了皇帝直接感知民间疾苦的可能,而只能通过外臣或厂卫来间接获知,而皇帝与外廷关系本就紧张,而厂卫则忙于和外廷对抗,因而皇帝与民间的联系几乎等于完全断绝。对于帝国的最高决策者来说,不解民间疾苦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民怨四起,而这应该也是明朝中后期农民起义极为频繁的原因之一。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明朝的未来走向,而它所带来的剧烈影响,则完全导致明朝开始由盛转衰。


香茗史馆


土木堡之变是指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刺,在土木堡全军覆灭,本人也被俘虏,具体过程和原因可以自行百度一下,这里就不重复了。那土木堡之变对之后的大明带来那些后果呢?

个人认为,第一,皇帝亲自掌控的军队损失殆尽,过去,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是由皇帝掌控的大明精锐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结果在这次战役中全军覆灭,后来虽然重建了三大营,但战斗力低下,特别在明末与后金的作战和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完全成了摆设,后金数次入关打到北京城外,人数众多的京营不敢一战,只能缩在城墙后,等待各地勤王的军队,李自成打到北京时,也是一触即溃,高大坚固的北京城几乎是一日而下。所以从那时起,明朝作战的主力变成个各地总兵所辖的营兵。

第二,武人势力一蹶不振,我们读明史会发现,明末,朝堂上的争斗都是在太监集团和文官集团之间发生的,而武人势力,基本就是被忽视,虽然明朝重文轻武,但代表武人势力的勋贵集团以前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所谓勋贵,就是跟随朱元璋,朱棣打天下的武将后代,但在土木堡之变中,勋贵中的精英和京营一起被团灭,而留在京城剩下的,都是和清末八旗子弟一样的提笼架鸟之辈了,后来组建的京营,也成了养这些n代们的地方,所以毫无战斗力。原来武人的权利代表机构 五军都督府,也彻底变成了一个荣誉机构。明末的武将,哪怕总兵一级,见到文官和太监,都是地位低下根本没有发表意见的资格。

第三,明军事体系的改变,由于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精锐尽没,后来虽然在于谦的努力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明朝已经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以后的明军事战略变成了被动防御,逐渐形成了九边的防御体系,即使到了后来戚继光时期,虽有强悍的戚家军,也只能是被动的修长城。而且,也造成了明军卫所制度的没落,逐渐变成募兵制,又由于后期财政不足,最后变成了明军的家丁制。


翡翠鉴赏风


当年的土木堡之战,可以说是惨烈非常,明朝20万人左右的军队,死伤过半。甚至在混乱之中,死去的官员就超过了50人,至于马匹以及军备更是损失无数。但是在经历过土木堡之变后的明英宗却有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成长。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在此之前,王振几乎独掌国家大权,张廷玉曾这样形容他:

“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兴麓川之师,西南骚动。”

但是经历过此事之后,虽然明英宗重新上位之后并没有什么大的人员变动。但是明英宗对于李宪等这样的贤臣,态度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虽然他也错杀了几名贤臣,但是对于这些贤臣的重视也换来了他们忠诚的回报。在他们尽心尽力的辅佐之下,明英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并且明英宗延续了前任的策略,重新与外部割据势力打好关系,这样一来,不仅明朝的内部社会得到了稳定发展,外部也换来了和平,更有利于内部的稳定发展。不过明英宗再度上位之后,却因对宦官的过度重视,使得宦官集团的力量不断膨胀,地位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军事力量的影响

《明朝纪事本末·土木之变》中记载:“军西宁侯朱瑛、武进伯朱冕全军覆没。”

也就是说在这一战之中,明朝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军事发展迎来了第二次断层。要知道明朝最开始的军事力量主要是以主动进攻为主的,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以及多次的打击,再加上这一次的战役,明朝的军事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主动出击,变成了现在的只能被动防守。所以以前的明朝是从来不会修建边境的防御体系的,因为那时的他们足够强大,但是现在的他们只能防守了。并且由于军事力量的锐减,也没有多余的人手来守卫边境。因此明朝开始在边境修建大量的军事防御体系,并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备的防御体制。

为了尽快地提升军事力量,明朝的军事制度也进行了调整:改变了编制方式和募兵制度。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明朝几乎衰竭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暂时的缓解和上升。

参考文献:

《明朝纪事本末·土木之变》

《明史》


六经三史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明朝热,很多朋友对土木堡之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土木堡之变,对于大明帝国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一系列大变局的开始。

明英宗朱祁镇,这是明朝真正意义上的头号昏君,在排名上能够力压崇祯,在把国家搞乱,这方面很有两把刷子。

其实他刚刚继位的时候,他的排面非常好,可以说手捏四个二两个猫,三杨内阁,在整个明朝时都算得上是顶级配置。再加上还有太皇太后,这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坐镇,整个国家的运行仍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向上态势。

可是朱祁镇这哥们不学好,不像三杨,这样的政治高手,学习治国的本领,偏偏喜欢和太监王振混在一起。而这个王振恰恰是个有些想法的太监,就是在他的鼓动之下,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对抗瓦剌。

其实按照当时明军的实力,只要指挥得当,扛住瓦剌的进攻,应该没有问题。偏偏王振这个人堪称荣誉蒙古人,为了自己的私心,置大军安危于不顾。结果明军在土木堡这个地方被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明英宗朱祁镇也落到了瓦剌人的手里,开始了明朝版的变形记。

土木堡之役后,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号召天下勤王,最终打败了敌人,保住了大明朝,没有成为大宋的翻版。

朱祁镇这位老兄,回到国内,不安安稳稳的闭门思过,反而痴心妄想再次登基,发动夺门之变。这位叫门天子,再次登上皇位之后,不顾于谦等人的功劳,将于谦杀害,天下寒心。而朱祁镇的夺门功臣曹吉祥以及石亨,谋反被杀,整个土木堡之变得余波算是告一段落。

但是土木堡之变的影响却没有结束。由于土木堡大败,明朝的国防政策出现了变动。在此之前明朝的军事实力非常的强大,明朝对待北方的蒙古族,所采取的国策都是主动进攻,敢于侵犯自己边境的,那就是一顿胖揍。此时的明朝将领,个个都信奉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一信条。

但是,土木堡大败之后,明朝精锐损失殆尽。虽然北京城下明军打败了敌人,但是要缓过这口气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明朝统治者不得不改变以往的积极的主动进攻的态势,从此就形成了明朝被动防御的局面。

而且明朝政府从此跟国家的主要威胁定在北边,整个战略重心也北移。虽然这么做能够确保北方地区尤其是对处在北方的首都北京的安全。但是由于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力的削弱,南方地区卫所的崩坏也就顺理成章的不可逆的速度发生着,这也是导致明朝中叶几十个倭寇就能横行东南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朝堂上也出现了大的变局。由于在土木堡大败中,以英国公张辅为代表的的武将功勋集团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而在北京保卫战中,作为文官的于谦又表现得极为出色,整个官场文武之间的紧平衡被打破,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的朝文官倾斜,武将们逐渐沦为了文官的附属品,文官们强势崛起。

由于朝堂上的局势出现了一边倒,为了加强皇权,皇帝得为文官集团找一个对手,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选,那就是那些太监们。

用太监制衡文官,这成为了明朝皇帝们的一条金科玉律,于是就出现了汪直汪公公,刘瑾刘公公,魏忠贤魏公公等一系列大太监。可以说就是因为土木堡的惨败,才使得这些大太监有了出人投地的土壤。

应该这么说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直接影响了明朝的走向,是明朝从一个开放的进取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保守的不思进取的内部问题多多的国家。


历史评说


  土堡之变发生时间在正统14(1449年)夏季。朱祁镇在王振的劝说下统兵五十万,在河北怀来县被也先击溃,自己也被俘获。

这是明帝国,开国八十多年来的一次重大事件,损失文臣武将一大批,基本上大明帝国的精锐都在这场战争中报销了。

八十几年建立的文武平衡在这次战疫中被打破,以后的武将在文官面前始终低一等,也导致后来,大明灭国的一个原因。

其一:明末武将不信任文臣,不是不无道理。

袁崇焕为了议和可以把总兵官毛文龙杀掉,让武将各个胆寒。到杨嗣昌提出跟后金议和,卢象升跟大批的高级武将就不同意,谁敢保证文官为了议和,不推出几个武将找几个罪名,给推出去砍了。

其二:三大营在这场战争中报销,关键的火器营灭亡,也极大的阻碍了火器的发展,重新组建火器营需要大量的磨合,才能生成战斗力。大家可以看辽宁舰,在海上十多年的实验,不都是为了各个舰种磨合么?虽然当时没有这么复杂化,但是一样需要各个人员的就位,跟组建,等于重现建立一套系统。

其三:对后来的皇帝本身也进行了一种限制。以后的皇帝想出皇宫很难,更别说带兵打仗了,蒙古骑兵袭扰边关正德要御驾亲征,文臣无一人赞同,各个反对,没有一个文臣愿意跟随,所以对这次历史事件,仅仅只记录了几句。

打完仗回正德缴获了不少蒙古武器,办了一次展览,没有一个文官到场。

后面的皇帝更惨,在皇宫内练兵,都要遭到文臣的反对,万历曾要练兵被文官集体反对了。

其四:明朝军队从主动进攻,变成了以后的主动防守,在一段的时间防守后,思维也就局限在防守上,只想着怎么防守好,怎么堵漏,不会有哪个武将,想着怎么杀进大草原,文臣到是把分化瓦解学得透彻了,但是军队失去战斗力,在以后的抵抗中把蒙古军队撵出去算是完事。

要是军队强大,大可以在边关少驻军,强大的军队就是威慑力,你来打我一次,我就去你打你两次,打一次让你记住一次,这就是威慑力。

  

  

  其五:造成了南北军不均衡的发展,一心发展北方军力,却忘记了南方,嘉靖年间,大把的海盗从海上过来,明朝居然没有军队能抵抗,据说有几百日本兵就跨越了几个省,在杭州西门登入,到了安徽境内又折回,等于围着南京转了一圈,居然没有遇到相应的抵抗。沿海的居民可以说是损失颇重。

  

  这就是土堡之变后,我总结对明朝带来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