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一些朋友圈變工作圈?

SmileO615


呵呵😊被綁架了不是!這是一個面子問題,也是一個社會現象。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沒必要糾結。

一、有人愛討論政治,有人愛追溯歷史,有人愛青菜,有人喜蘿蔔,讓他去吧。

二、要求被轉發的,強加於人,缺點涵養;希望被轉發的,在乎評價,附庸別人;個人轉發的,自己手指,怪不得別人。

三、人生知己三五,信息氾濫時代,愈發應有取捨,不必敷衍,無需趨勢 ,真正的朋友都比較沉默,真正有事瞬間張楊。

保持安靜,減少煩惱。大浪淘沙,去偽存真!


北緯33333


剛申請了微信的時候,偶爾還會在朋友圈發一些自己的東西。那至少是半年前的事了。

現在的朋友圈設置了:顯示半年內的動態。然後幾乎不發自己的東西,都是一些工作硬性要求轉載的內容。今天下午又發了3條,內容我一眼都沒看,直接就轉發了,然後一個朋友就在下面評論說:你要是再發我就屏蔽你了啊。為了混口飯吃,容易麼?!

有人會說,你設置好分組不就行了。我之前確實設置了分組,但是有一次新加的同事忘記設置朋友圈了,發生一件略微尷尬的事情。所以,乾脆就是都可見。

微信在設計之初幾乎是沒有廣告的,但是有人的地方怎麼可能沒有廣告呢?於是,微商、營銷公眾號等各種形式的廣告應運而生,各種工作也都要求轉發朋友圈,獲取點贊數,獲取投票數等等。

這樣的轉發有意義嗎?或許有。但是我目光短淺,沒看到。

我能不能不轉發?

不能,因為我慫!洗洗睡吧。


轉個球兒


成年人的世界,你有你的家庭,我有我的事業。每個人都在各自的軌跡按部就班,朋友間能挑個彼此都有空的時間聚聚總是很難。朋友圈似乎成為了瞭解彼此日常的唯一途徑。

今天又加班了,又有好看的電影上映了,曬一曬剛剛拔草的美食,偶爾來張自拍自戀下…打開朋友的朋友圈,每次看到朋友這樣的日常,都會隔著屏幕會心一笑,彷彿那個好久不見的“大忙人”近在咫尺,為TA點個贊,出於關心,或者為TA送杯咖啡,表示想念。

你看,朋友圈就是這麼奇妙,雖然我不在你的身邊,但感覺你近在眼前。翻不完的朋友圈就像我們沒有盡頭的友誼。

想著想著,我突然想起了好久不聯繫的SAM,我們過去一起逛街,打球,拔草。可最近他換了新工作後,相聚甚少。想看看他最近都在幹什麼,於是我點進了他的朋友圈。

怪怪!怪我手賤。這哪是朋友圈,這明明就是本工作日誌,SAM的朋友圈裡充斥著他的工作內容,公司的產品,服務,活動,就連分享的軟文鏈接也無一不是公司的廣告。入職3個月來,從頭翻到尾,朋友圈裡沒有半點自己的私生活。SAM啊SAM,你曾經是個鮮衣怒馬的少年啊!

我連忙和SAM約了場球,我已經不指望從朋友圈去了解這個朋友的近況了。那天看到SAM,二十幾歲的小夥子雙眼無神,跟我尷尬地打了個招呼。朋友圈變成“工作圈”,這當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這是公司裡的“不成文規定”,同事這麼做,組長這麼做,領導天天在下面點贊,豎起大拇指表揚員工與公司“情牽一線”,真是走投無路,騎虎難下。

這麼做對自身的業績和工作有幫助嗎?SAM搖搖頭,三個月裡,雖然天天朋友圈裡打公司廣告,但微信好友大多都置若罔聞,點讚的全是公司領導,評論幾乎沒有。更沒有人通過朋友圈的廣告去找他辦理業務。說通俗點,0轉化率。

那些見過面或者沒有見過面的朋友,可以抵制他的一天三刷而不屏蔽拉黑刪好友,已經謝天謝地了。

不但交不到女朋友,就連打球認識的新朋友,看了朋友圈都以為他是個搞傳銷的。他也無所謂,反正“寄情工作”是最好的藉口,儘管業績平平,得過且過。

組長和上司對此是喜聞樂見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能力不行,態度必須要擺出來!SAM苦笑道。

MY GOD !這是什麼工作觀和價值觀,我聽不下去了。

既然寄情工作,不應該把精力全放在工作的本質上嗎?如何提升自己能力,如何拓展社交圈子,如何充實自己讓自己升值,而不是想方設法如何用工作包裝自己的朋友圈,如何讓領導和上司覺得自己“看上去很努力”,再如何感動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對待工作最糟糕的態度,莫過於拘於表面,忽略內在,“看上去好像很忙很敬業,到頭來只是為了做給別人看”。做足了表面文章,忽略了核心實力。矇蔽他人,欺騙自己。惡性循環。

相反我身邊幾個業務能力超強的職場精英,點開他們的朋友圈,除了偶爾的工作小結,更多的是他們生姿搖曳的生活,分享美食,分享音樂,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分享滿滿正能量的軟文,即使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初來乍到TA的朋友圈,首先,會把TA當做一個朋友。

<strong>

高強的工作能力一定和人格魅力緊密相連,作為職場中人,應該把心思花在如何提升自己最本質的能力,別把這鍋扔給朋友圈,當你的朋友圈變成了“工作圈”,工作不一定能更上一層樓,朋友肯定越來越少。

工作越來越忙,朋友見面越來越少。綿綿雨季,記得為朋友點一杯咖啡哦~


小豬尼尼


你的微信好友,都是通過什麼方式添加的?

昨天,有位朋友向我吐槽,她興起翻了一下自己的通訊錄,發現工作以來,她的微信好友,幾乎全是因為工作原因加上的。這導致一個頗為明顯的後果是,她的朋友圈,幾乎已經被各個公司的軟文、廣告佔領,個人生活類的內容寥寥無幾。

而她的聯繫對象,要麼是公司同事,要麼就是項目對接人,又或者乾脆是一堆各部門、各項目的群聊。

她向我吐槽她的上司,不僅每天在朋友圈分享一些類似於「優秀的員工,從不做這些」諸如此類的雞湯文章,還愛每天早晨在全公司的員工群裡發些關於工作洗腦的文字。

最讓人煩惱的是,自從加了上司微信後,她連朋友圈都不敢發了,怕一個不慎被上司抓住小辮子。某次她在朋友圈發洩負能量,發完一看,沒屏蔽老闆和同事,火速把它刪了。

聊著聊著,朋友問我,想整個工作微信還來得及嗎?

我建議她,這份工作來不及了,下份吧。

實話說,微信簡直是迄今為止我見過最成功的辦公類軟件。

每天早上,當你還在和周圍的陌生人奮力搶著這一趟地鐵的上車名額時,老闆的微信就如約而至,將你的一天安排地明明白白。

下班回家,當躺在床上打開遊戲準備大殺一方時,老闆一個微信,你就得吭哧吭哧爬起來繼續改方案改bug改設計稿……

一個微信,將你的24小時全部賣給了工作。


試想一下如今的你,睜眼第一件事是什麼?是打開微信,看看公司老闆同事有沒有找你!

講真,如果不是微信裡還有一些沙雕朋友存在,我嚴重懷疑微信是企業老闆們眾籌開發而來控制底下員工的工具。

以前有位同事,離職後進了家新媒體公司,公司旗下好幾個公眾號,幾乎每天,我都能看到她分享的軟文。某次我心血來潮,翻了翻她最近半年的朋友圈,從頭到尾,沒找到半點和個人生活相關的動態。

我問她,最近工作這麼忙嗎?朋友圈全是工作。她表示還好,就是新公司重視對員工的朋友圈管理,只要關乎於公司的內容,領導都要求支持。

因為是新媒體公司,閱讀量是第一要義,這樣一來,公司直接有了個“不成文規定”:每天公司旗下的號發佈內容,同事們都轉得熱火朝天,而領導就天天在朋友圈裡視察工作,點贊代表已閱,偶爾還會豎起大拇指表揚員工與公司“情牽一線”。

我問她,那閱讀量怎麼樣?有朋友在看嗎?她搖頭,除了公司領導偶爾點贊外,幾乎沒有其他微信好友點開或評論。作為標準社畜,大家都心知肚明,發朋友圈只是為了完成公司的朋友圈KPI。

不過最近,我幾乎沒怎麼看見她的分享,好奇之下問她,是不是換公司了?朋友說,當然不是,只是最近從別的同事那裡學到了新的技能,把分享的工作內容改成其他人員不可見而已。

不得不說,如今大多數人的朋友圈,基本都快變成了工作日誌。

早些年,微信剛推出時,一大批年輕人從QQ空間轉戰朋友圈,在朋友圈裡暢所欲言。如今再看朋友圈,似乎已經成了公司宣傳、打廣告的絕佳之地。

高富帥白富美朋友在朋友圈裡曬吃曬喝曬豪車,微商朋友在朋友圈賣力經營她的網上生意,一堆上班族,則開始逐漸在朋友圈推銷起了自己的工作內容。


如今的朋友圈,更像一個經營人設、推廣品牌、微商代購的廣告頁。

領導會每天視察你的朋友圈,觀察哪些人沒有分享公司的內容,把這些計入這個季度的績效考核。

許久不見的朋友會點開你的朋友圈,看看你最近過的好不好,如果你過的不好,那TA就放心了。

因為工作,朋友圈正在失去它原來的意義。相信很多人已經感覺到了,所以,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退出朋友圈,如同當年離開QQ空間一樣。很多人的朋友圈,已經變成了三天可見、半年可見,甚至變成了一條直線。

更殘忍的是,儘管你豁出去把你的朋友圈變成了工作圈,但事業卻沒有更上一層樓,反而朋友越來越少,甚至會被朋友屏蔽拉黑。

回頭想想,倒有點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意思。


蝸牛書局


「微信就有一定社會屬性,我們都已被“標籤”化」

首先,肯定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本來微信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有分組功能,給朋友打標籤。

至少可以選擇“對誰可見”。我既可以不過度打擾,又能滿足我的需要。

其次,我認為朋友圈也是自我營銷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就像很多人喜歡自拍發朋友圈,朋友“炫娃”,朋友圈發雞湯,都是渴望被認可、被關注的心理。

自己的朋友圈也可以定向的讓某類型的人看。比如我就希望領導同事們知道我在思考某個事情,暗示下屬的某些行為不合理等等。

公司的某些東西也是我們可以作為我們塑造我們自己影響力的一個抓手,畢竟這個社會,誰都可能是一種資源。

就像微商對吧?

第三,我們也得知道,公司和我們是個利益同盟關係。

所謂利益同盟就是,它好了,我才可能好。我好了,它才可能更好。

這一點肯定是相互的。

第四,公司的做法要適度,要有機制。

就如前面所說,員工有很多方式可以應付公司,甚至專門的工作手機。

這對於公司也是雙刃劍。

員工如果牴觸,強行的推行,勢必達不到效果,為了考核而做的動作,而不是主動的,那實際沒什麼意義。

那麼,實際上我們真的很難去界定工作與生活,像楚河漢界一樣畫一條線就可以了。

我們身上的“標籤”都在別人“朋友圈的標籤”上。

未來也是一個“推送”時代,如果我們想要有自己的IP,那麼就應該清楚如何在朋友圈經營自己。

我是@可知在線

專注職場倫理分析與解讀

即便身在生活,也要做理想的臥底

關注我,與我共同成長進化


可知在線


不少人表示“朋友圈”變成了“工作圈”,再也沒有看朋友圈的樂趣了。

微信朋友圈誕生之初就是一個提供親友之間分享生活的平臺。用戶在朋友圈裡最想看到的是朋友之間的一些生活瑣事。步入社會後,娛樂的時間越來越少,缺乏與親友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單獨的私聊又似乎沒有太多內容可說,於是窺視朋友圈的動態便成為了瞭解彼此生活的最佳方式。

過硬的廣告推廣是招致用戶厭惡這類信息的最主要原因。很多用戶表示看到這類關於產品宣傳的鏈接或者文字,根本不會細看,都是匆匆劃過。畢竟工作一天已經很累了,誰還想打開朋友圈再看一些廣告信息呢?如果有人在朋友圈頻繁刷屏發佈這類信息,也會讓其他用戶不勝其擾,選擇拉黑。

不光是其他用戶厭惡這類信息,連轉發者本人也深受其害。很多人表示自己並不想把工作帶到生活中去,可是領導要求每個人必須轉發到朋友圈,然後依次查看,不發便會被進行思想教育。這種強制性的宣傳讓員工本人也是苦惱不已。有些人甚至為了應付這種情況而申請了微信小號,專門用來處理工作事務,將生活圈和工作圈完全分離開來。

轉發工作信息到朋友圈已經成為上班族們心照不宣的事情,彼此之間也能互相理解。每一次都是領導編輯好發在群裡,大家複製完往朋友圈一發,萬事大吉。千篇一律的文案,加上幾個喜慶的表情符號,努力營造出一種普天同慶的氣氛,這些絲毫無法引起用戶的興趣,自然也談不上什麼宣傳的效果。

有用戶表示雖然很少打開瀏覽,但並不會反感有趣的宣傳方式,比如小遊戲式的互動廣告、反套路的文案、創意宣傳片等等,不僅不會反感,反而很樂意進行轉發。

“朋友圈”逐漸被工作侵佔,引來眾多用戶的吐槽,很多人希望朋友圈能變回一個純粹的交際平臺。即使有推廣,也希望是一些高質量、有吸引力的內容,而不是靠刷屏來強迫大家瀏覽。


熱愛生活的龍城老漢


這個問題我真是有一段很長的心路歷程呀,我是做農業水產品板塊的,專業畢業出來幹了10年了,我是對網絡接受度比較慢的人,因為我做實體為主。

最初接觸微信是在2014年,然後把朋友圈變成工作圈是在2015年7月,集團公司裡要求我們的微信成為公司的每一個宣傳口,不斷要求轉發公司的一些鏈接和信息。當時我個人非常反感,感覺被侵犯了個人私有的社交軟件,強佔了我的私人空間。甚至這種反感持續了一年多。

真不敢相信,我反感了一年多,對信息時代的發展的敏感度反應真是夠遲鈍的。嘿嘿,因為我越來越發現,很多實體店做不下去了,都網購了,越來越多微商了,社會名人,公眾號,微信的傳播價值和傳播方式已經成為主流,包括邊反感邊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變成了商業圈,隨著微信的功能的不斷完善,微信成為了我生活和工作的一個重要傳播工具,我才徹底意識到,其實是我們生活工作的方式變了,傳播速度在加快,也在更集中。包括接下來的抖音、快手等APP,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更快更直觀的信息傳遞,傳遞自己,傳遞文化,傳遞產品等等。

所以,我的遲鈍的心路歷程是,從反感,到接受,到去應用和進步。我不是接受了一個公司的強制,而是接受了一個社會的進步,一個信息時代的進步,一個時代的變遷。包括5G時代的來臨,傳播信息的速度會更快,更直觀,更多樣,這注定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會變得更是緊密和難解難分!迎接變化,跟隨時代。這是我的看法。


柴刀L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移動通訊飛速發展,可以說智能手機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更加便捷。從2011年微信誕生,到如今它的全球用戶已經超過了10億。 這個滲透進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聊天產品,在它身上,讚賞和爭議並存。有人說它極大改變並承載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喜怒哀樂人與人的聯繫離不開它;也有人吐槽它具備了太多“反人類設計”,分分鐘想摔手機。 2019年初,微信之父張小龍在“微信之夜”4小時演講中調侃道,“在中國,每天都有5億人在說我們做的不好,每天還有1億人想教我怎麼樣做。” 移動通信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個社會,而人與人的交流總會從同學家人到同事、工作需要,漸漸地,朋友圈莫名其妙變成了工作圈。 我不排斥那些創業的人分享一些工作上的感到小突破小成就的事,畢竟是自己辛勞付出的回報和成果。然而常常有一堆人,阿諛領導,轉發一些極其無聊甚至自己都懶得點開的文章,我個人認為這種行為虛偽至極。 朋友圈和工作圈應該劃清界限,工作和生活不能說互不干涉但起碼要各司其職,拼命工作然後熱愛生活不矛盾,都需要認真對待,但是不走心的分享和不交心的同事(少數或者是那些工作需要一面之緣以後再也無交集的)是我所摒棄的。 網上常常有最希望微信新增的功能裡,網友投票排名較高的是,文件不過期、雙向刪除好友、語音進度條,可以看出其實“工作”需求性質偏多,也可以看出其實,大部人還是介意一些無關緊要的人透過微信窺竊自己的生活。 也希望生活中多一些有自知之明的“不打擾”,少一些工作需要的“加好友”。生活本該是它最溫暖的樣子,朋友圈也不該變成無趣的工作圈。



我的妹妹叫晶晶


微信屬於一種溝通工具 , 它只要便捷 , 成為工作溝通工具是很正常的。就像電話 , 短信 ,QQ 和 MSN 一樣 , 這些都曾經成為工作溝通工具。

實話說,微信簡直是迄今為止我見過最成功的辦公類軟件。

每天早上,當你還在和周圍的陌生人奮力搶著這一趟地鐵的上車名額時,老闆的微信就如約而至,將你的一天安排地明明白白。

下班回家,當躺在床上打開遊戲準備大殺一方時,老闆一個微信,你就得吭哧吭哧爬起來繼續改方案改bug改設計稿……

一個微信,將你的24小時全部賣給了工作。


不負韶華再出發


我覺得挺正常的,很多事物由於人們的需求和認識的不斷變化存在的意義也在變化。

如果你的工作上需要這麼做你也不能對著幹,除非你辭職工作不幹了。

  • 如果你用的是你的個人賬號,你可以在你的微信做好好友的分類,把你發的信息推送給你覺得合適的人,不要讓大家覺得煩了把你屏蔽了也不好。

  • 要不就考慮申請工作專用的賬號,然後把你覺得合適的好友加進來,以後工作專用這個賬號發送工作相關的信息。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給你一些啟示和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