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一些朋友圈变工作圈?

SmileO615


呵呵😊被绑架了不是!这是一个面子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没必要纠结。

一、有人爱讨论政治,有人爱追溯历史,有人爱青菜,有人喜萝卜,让他去吧。

二、要求被转发的,强加于人,缺点涵养;希望被转发的,在乎评价,附庸别人;个人转发的,自己手指,怪不得别人。

三、人生知己三五,信息泛滥时代,愈发应有取舍,不必敷衍,无需趋势 ,真正的朋友都比较沉默,真正有事瞬间张杨。

保持安静,减少烦恼。大浪淘沙,去伪存真!


北纬33333


刚申请了微信的时候,偶尔还会在朋友圈发一些自己的东西。那至少是半年前的事了。

现在的朋友圈设置了:显示半年内的动态。然后几乎不发自己的东西,都是一些工作硬性要求转载的内容。今天下午又发了3条,内容我一眼都没看,直接就转发了,然后一个朋友就在下面评论说:你要是再发我就屏蔽你了啊。为了混口饭吃,容易么?!

有人会说,你设置好分组不就行了。我之前确实设置了分组,但是有一次新加的同事忘记设置朋友圈了,发生一件略微尴尬的事情。所以,干脆就是都可见。

微信在设计之初几乎是没有广告的,但是有人的地方怎么可能没有广告呢?于是,微商、营销公众号等各种形式的广告应运而生,各种工作也都要求转发朋友圈,获取点赞数,获取投票数等等。

这样的转发有意义吗?或许有。但是我目光短浅,没看到。

我能不能不转发?

不能,因为我怂!洗洗睡吧。


转个球儿


成年人的世界,你有你的家庭,我有我的事业。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轨迹按部就班,朋友间能挑个彼此都有空的时间聚聚总是很难。朋友圈似乎成为了了解彼此日常的唯一途径。

今天又加班了,又有好看的电影上映了,晒一晒刚刚拔草的美食,偶尔来张自拍自恋下…打开朋友的朋友圈,每次看到朋友这样的日常,都会隔着屏幕会心一笑,仿佛那个好久不见的“大忙人”近在咫尺,为TA点个赞,出于关心,或者为TA送杯咖啡,表示想念。

你看,朋友圈就是这么奇妙,虽然我不在你的身边,但感觉你近在眼前。翻不完的朋友圈就像我们没有尽头的友谊。

想着想着,我突然想起了好久不联系的SAM,我们过去一起逛街,打球,拔草。可最近他换了新工作后,相聚甚少。想看看他最近都在干什么,于是我点进了他的朋友圈。

怪怪!怪我手贱。这哪是朋友圈,这明明就是本工作日志,SAM的朋友圈里充斥着他的工作内容,公司的产品,服务,活动,就连分享的软文链接也无一不是公司的广告。入职3个月来,从头翻到尾,朋友圈里没有半点自己的私生活。SAM啊SAM,你曾经是个鲜衣怒马的少年啊!

我连忙和SAM约了场球,我已经不指望从朋友圈去了解这个朋友的近况了。那天看到SAM,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双眼无神,跟我尴尬地打了个招呼。朋友圈变成“工作圈”,这当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这是公司里的“不成文规定”,同事这么做,组长这么做,领导天天在下面点赞,竖起大拇指表扬员工与公司“情牵一线”,真是走投无路,骑虎难下。

这么做对自身的业绩和工作有帮助吗?SAM摇摇头,三个月里,虽然天天朋友圈里打公司广告,但微信好友大多都置若罔闻,点赞的全是公司领导,评论几乎没有。更没有人通过朋友圈的广告去找他办理业务。说通俗点,0转化率。

那些见过面或者没有见过面的朋友,可以抵制他的一天三刷而不屏蔽拉黑删好友,已经谢天谢地了。

不但交不到女朋友,就连打球认识的新朋友,看了朋友圈都以为他是个搞传销的。他也无所谓,反正“寄情工作”是最好的借口,尽管业绩平平,得过且过。

组长和上司对此是喜闻乐见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能力不行,态度必须要摆出来!SAM苦笑道。

MY GOD !这是什么工作观和价值观,我听不下去了。

既然寄情工作,不应该把精力全放在工作的本质上吗?如何提升自己能力,如何拓展社交圈子,如何充实自己让自己升值,而不是想方设法如何用工作包装自己的朋友圈,如何让领导和上司觉得自己“看上去很努力”,再如何感动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对待工作最糟糕的态度,莫过于拘于表面,忽略内在,“看上去好像很忙很敬业,到头来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做足了表面文章,忽略了核心实力。蒙蔽他人,欺骗自己。恶性循环。

相反我身边几个业务能力超强的职场精英,点开他们的朋友圈,除了偶尔的工作小结,更多的是他们生姿摇曳的生活,分享美食,分享音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满满正能量的软文,即使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初来乍到TA的朋友圈,首先,会把TA当做一个朋友。

<strong>

高强的工作能力一定和人格魅力紧密相连,作为职场中人,应该把心思花在如何提升自己最本质的能力,别把这锅扔给朋友圈,当你的朋友圈变成了“工作圈”,工作不一定能更上一层楼,朋友肯定越来越少。

工作越来越忙,朋友见面越来越少。绵绵雨季,记得为朋友点一杯咖啡哦~


小猪尼尼


你的微信好友,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添加的?

昨天,有位朋友向我吐槽,她兴起翻了一下自己的通讯录,发现工作以来,她的微信好友,几乎全是因为工作原因加上的。这导致一个颇为明显的后果是,她的朋友圈,几乎已经被各个公司的软文、广告占领,个人生活类的内容寥寥无几。

而她的联系对象,要么是公司同事,要么就是项目对接人,又或者干脆是一堆各部门、各项目的群聊。

她向我吐槽她的上司,不仅每天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类似于「优秀的员工,从不做这些」诸如此类的鸡汤文章,还爱每天早晨在全公司的员工群里发些关于工作洗脑的文字。

最让人烦恼的是,自从加了上司微信后,她连朋友圈都不敢发了,怕一个不慎被上司抓住小辫子。某次她在朋友圈发泄负能量,发完一看,没屏蔽老板和同事,火速把它删了。

聊着聊着,朋友问我,想整个工作微信还来得及吗?

我建议她,这份工作来不及了,下份吧。

实话说,微信简直是迄今为止我见过最成功的办公类软件。

每天早上,当你还在和周围的陌生人奋力抢着这一趟地铁的上车名额时,老板的微信就如约而至,将你的一天安排地明明白白。

下班回家,当躺在床上打开游戏准备大杀一方时,老板一个微信,你就得吭哧吭哧爬起来继续改方案改bug改设计稿……

一个微信,将你的24小时全部卖给了工作。


试想一下如今的你,睁眼第一件事是什么?是打开微信,看看公司老板同事有没有找你!

讲真,如果不是微信里还有一些沙雕朋友存在,我严重怀疑微信是企业老板们众筹开发而来控制底下员工的工具。

以前有位同事,离职后进了家新媒体公司,公司旗下好几个公众号,几乎每天,我都能看到她分享的软文。某次我心血来潮,翻了翻她最近半年的朋友圈,从头到尾,没找到半点和个人生活相关的动态。

我问她,最近工作这么忙吗?朋友圈全是工作。她表示还好,就是新公司重视对员工的朋友圈管理,只要关乎于公司的内容,领导都要求支持。

因为是新媒体公司,阅读量是第一要义,这样一来,公司直接有了个“不成文规定”:每天公司旗下的号发布内容,同事们都转得热火朝天,而领导就天天在朋友圈里视察工作,点赞代表已阅,偶尔还会竖起大拇指表扬员工与公司“情牵一线”。

我问她,那阅读量怎么样?有朋友在看吗?她摇头,除了公司领导偶尔点赞外,几乎没有其他微信好友点开或评论。作为标准社畜,大家都心知肚明,发朋友圈只是为了完成公司的朋友圈KPI。

不过最近,我几乎没怎么看见她的分享,好奇之下问她,是不是换公司了?朋友说,当然不是,只是最近从别的同事那里学到了新的技能,把分享的工作内容改成其他人员不可见而已。

不得不说,如今大多数人的朋友圈,基本都快变成了工作日志。

早些年,微信刚推出时,一大批年轻人从QQ空间转战朋友圈,在朋友圈里畅所欲言。如今再看朋友圈,似乎已经成了公司宣传、打广告的绝佳之地。

高富帅白富美朋友在朋友圈里晒吃晒喝晒豪车,微商朋友在朋友圈卖力经营她的网上生意,一堆上班族,则开始逐渐在朋友圈推销起了自己的工作内容。


如今的朋友圈,更像一个经营人设、推广品牌、微商代购的广告页。

领导会每天视察你的朋友圈,观察哪些人没有分享公司的内容,把这些计入这个季度的绩效考核。

许久不见的朋友会点开你的朋友圈,看看你最近过的好不好,如果你过的不好,那TA就放心了。

因为工作,朋友圈正在失去它原来的意义。相信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退出朋友圈,如同当年离开QQ空间一样。很多人的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三天可见、半年可见,甚至变成了一条直线。

更残忍的是,尽管你豁出去把你的朋友圈变成了工作圈,但事业却没有更上一层楼,反而朋友越来越少,甚至会被朋友屏蔽拉黑。

回头想想,倒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意思。


蜗牛书局


「微信就有一定社会属性,我们都已被“标签”化」

首先,肯定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本来微信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有分组功能,给朋友打标签。

至少可以选择“对谁可见”。我既可以不过度打扰,又能满足我的需要。

其次,我认为朋友圈也是自我营销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就像很多人喜欢自拍发朋友圈,朋友“炫娃”,朋友圈发鸡汤,都是渴望被认可、被关注的心理。

自己的朋友圈也可以定向的让某类型的人看。比如我就希望领导同事们知道我在思考某个事情,暗示下属的某些行为不合理等等。

公司的某些东西也是我们可以作为我们塑造我们自己影响力的一个抓手,毕竟这个社会,谁都可能是一种资源。

就像微商对吧?

第三,我们也得知道,公司和我们是个利益同盟关系。

所谓利益同盟就是,它好了,我才可能好。我好了,它才可能更好。

这一点肯定是相互的。

第四,公司的做法要适度,要有机制。

就如前面所说,员工有很多方式可以应付公司,甚至专门的工作手机。

这对于公司也是双刃剑。

员工如果抵触,强行的推行,势必达不到效果,为了考核而做的动作,而不是主动的,那实际没什么意义。

那么,实际上我们真的很难去界定工作与生活,像楚河汉界一样画一条线就可以了。

我们身上的“标签”都在别人“朋友圈的标签”上。

未来也是一个“推送”时代,如果我们想要有自己的IP,那么就应该清楚如何在朋友圈经营自己。

我是@可知在线

专注职场伦理分析与解读

即便身在生活,也要做理想的卧底

关注我,与我共同成长进化


可知在线


不少人表示“朋友圈”变成了“工作圈”,再也没有看朋友圈的乐趣了。

微信朋友圈诞生之初就是一个提供亲友之间分享生活的平台。用户在朋友圈里最想看到的是朋友之间的一些生活琐事。步入社会后,娱乐的时间越来越少,缺乏与亲友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单独的私聊又似乎没有太多内容可说,于是窥视朋友圈的动态便成为了了解彼此生活的最佳方式。

过硬的广告推广是招致用户厌恶这类信息的最主要原因。很多用户表示看到这类关于产品宣传的链接或者文字,根本不会细看,都是匆匆划过。毕竟工作一天已经很累了,谁还想打开朋友圈再看一些广告信息呢?如果有人在朋友圈频繁刷屏发布这类信息,也会让其他用户不胜其扰,选择拉黑。

不光是其他用户厌恶这类信息,连转发者本人也深受其害。很多人表示自己并不想把工作带到生活中去,可是领导要求每个人必须转发到朋友圈,然后依次查看,不发便会被进行思想教育。这种强制性的宣传让员工本人也是苦恼不已。有些人甚至为了应付这种情况而申请了微信小号,专门用来处理工作事务,将生活圈和工作圈完全分离开来。

转发工作信息到朋友圈已经成为上班族们心照不宣的事情,彼此之间也能互相理解。每一次都是领导编辑好发在群里,大家复制完往朋友圈一发,万事大吉。千篇一律的文案,加上几个喜庆的表情符号,努力营造出一种普天同庆的气氛,这些丝毫无法引起用户的兴趣,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宣传的效果。

有用户表示虽然很少打开浏览,但并不会反感有趣的宣传方式,比如小游戏式的互动广告、反套路的文案、创意宣传片等等,不仅不会反感,反而很乐意进行转发。

“朋友圈”逐渐被工作侵占,引来众多用户的吐槽,很多人希望朋友圈能变回一个纯粹的交际平台。即使有推广,也希望是一些高质量、有吸引力的内容,而不是靠刷屏来强迫大家浏览。


热爱生活的龙城老汉


这个问题我真是有一段很长的心路历程呀,我是做农业水产品板块的,专业毕业出来干了10年了,我是对网络接受度比较慢的人,因为我做实体为主。

最初接触微信是在2014年,然后把朋友圈变成工作圈是在2015年7月,集团公司里要求我们的微信成为公司的每一个宣传口,不断要求转发公司的一些链接和信息。当时我个人非常反感,感觉被侵犯了个人私有的社交软件,强占了我的私人空间。甚至这种反感持续了一年多。

真不敢相信,我反感了一年多,对信息时代的发展的敏感度反应真是够迟钝的。嘿嘿,因为我越来越发现,很多实体店做不下去了,都网购了,越来越多微商了,社会名人,公众号,微信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包括边反感边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变成了商业圈,随着微信的功能的不断完善,微信成为了我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要传播工具,我才彻底意识到,其实是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变了,传播速度在加快,也在更集中。包括接下来的抖音、快手等APP,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快更直观的信息传递,传递自己,传递文化,传递产品等等。

所以,我的迟钝的心路历程是,从反感,到接受,到去应用和进步。我不是接受了一个公司的强制,而是接受了一个社会的进步,一个信息时代的进步,一个时代的变迁。包括5G时代的来临,传播信息的速度会更快,更直观,更多样,这注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会变得更是紧密和难解难分!迎接变化,跟随时代。这是我的看法。


柴刀L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移动通讯飞速发展,可以说智能手机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更加便捷。从2011年微信诞生,到如今它的全球用户已经超过了10亿。 这个渗透进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聊天产品,在它身上,赞赏和争议并存。有人说它极大改变并承载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喜怒哀乐人与人的联系离不开它;也有人吐槽它具备了太多“反人类设计”,分分钟想摔手机。 2019年初,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微信之夜”4小时演讲中调侃道,“在中国,每天都有5亿人在说我们做的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 移动通信的世界其实也是一个社会,而人与人的交流总会从同学家人到同事、工作需要,渐渐地,朋友圈莫名其妙变成了工作圈。 我不排斥那些创业的人分享一些工作上的感到小突破小成就的事,毕竟是自己辛劳付出的回报和成果。然而常常有一堆人,阿谀领导,转发一些极其无聊甚至自己都懒得点开的文章,我个人认为这种行为虚伪至极。 朋友圈和工作圈应该划清界限,工作和生活不能说互不干涉但起码要各司其职,拼命工作然后热爱生活不矛盾,都需要认真对待,但是不走心的分享和不交心的同事(少数或者是那些工作需要一面之缘以后再也无交集的)是我所摒弃的。 网上常常有最希望微信新增的功能里,网友投票排名较高的是,文件不过期、双向删除好友、语音进度条,可以看出其实“工作”需求性质偏多,也可以看出其实,大部人还是介意一些无关紧要的人透过微信窥窃自己的生活。 也希望生活中多一些有自知之明的“不打扰”,少一些工作需要的“加好友”。生活本该是它最温暖的样子,朋友圈也不该变成无趣的工作圈。



我的妹妹叫晶晶


微信属于一种沟通工具 , 它只要便捷 , 成为工作沟通工具是很正常的。就像电话 , 短信 ,QQ 和 MSN 一样 , 这些都曾经成为工作沟通工具。

实话说,微信简直是迄今为止我见过最成功的办公类软件。

每天早上,当你还在和周围的陌生人奋力抢着这一趟地铁的上车名额时,老板的微信就如约而至,将你的一天安排地明明白白。

下班回家,当躺在床上打开游戏准备大杀一方时,老板一个微信,你就得吭哧吭哧爬起来继续改方案改bug改设计稿……

一个微信,将你的24小时全部卖给了工作。


不负韶华再出发


我觉得挺正常的,很多事物由于人们的需求和认识的不断变化存在的意义也在变化。

如果你的工作上需要这么做你也不能对着干,除非你辞职工作不干了。

  • 如果你用的是你的个人账号,你可以在你的微信做好好友的分类,把你发的信息推送给你觉得合适的人,不要让大家觉得烦了把你屏蔽了也不好。

  • 要不就考虑申请工作专用的账号,然后把你觉得合适的好友加进来,以后工作专用这个账号发送工作相关的信息。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一些启示和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