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有什么?

历史的zsmj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阳谋有 围魏救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清朝的宗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天下人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百家齐鸣,道家 法家 儒家 墨家 名家 阴阳家 各自都主张构建理想社会,强秦独尊法家思想,始皇帝焚书坑儒严厉打击儒家


汉朝建立后儒家成为最适合统治者需要的流派,儒家的伦理纲常 尊卑贵贱 使社会自上而下产生严格的等级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成为唯一合法信仰,儒生成为社会上的上层人,儒家提倡,仁 义 礼 智 信 ,


(1)所谓仁 就是仁义,仁义不仅是最高德道标准而且还是最普遍要求,仁义要求世人皆保持仁义之心,反对暴力,反对武力,对人对事都要保持仁慈之心

(2)所谓义 就是讲义气,跟仁相辅相成 对人对事 ,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等,

(3)所谓礼,大道朝堂礼仪,小到君臣父子朋友夫妻之礼,比如,讲礼,就是文明的意思,礼貌,就是人的最基本素质修养,礼不仅变现在形式上的礼仪,而且还变现在对外政策,比如礼仪之邦,礼尚往来 礼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德道武器

(4)所谓智,就是智慧,就是好学的意思,要求人们崇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5)所谓信,就是诚信的意思,是言必行,行必果,说话算话,不欺瞒,不撒谎。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阶级上使社会形成严格的贵贱尊卑的等级制度,思想上使用伦理纲常来禁锢人民精神,社会秩序上用礼义廉耻来约束人民行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自春秋战国以来混乱的思想得到统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不安分思想萌芽得到彻底斩断,百姓学会来逆来顺受,从来使更利于统治者加强对百姓的思想统治

挟天子以令诸侯假借天子之手向诸侯传达命令

自有皇权以来就有权臣,当皇权衰弱权臣必然当道,汉朝时霍光专政,皇权旁落,皇帝成为摆设,而权臣擅行皇帝之权,架空皇帝权利,然而曹操挟天子另诸侯相比霍光专权更加高明

曹操表面上忠君爱国恪守君臣礼仪,但实际上处处监督皇帝,且皇帝身边侍卫大多是曹操身边的,满朝大臣皆为曹操麾下之人,天下诸侯对曹操行为心知肚明,曹操想要征讨诸侯就用天子名义吓诏要求诸侯进京,诸侯一旦不听曹操就有理由代天子讨伐诸侯,因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招让曹操个人想法都成为圣旨,曹操的意思就是皇上的意思,皇帝发布的圣旨就是曹操的意图,因此诸侯如若讨伐曹操必然背上来谋反的罪名,这使得曹操无论任何行动都是合法的

清朝宗教政策完美解决蒙古

游牧民族始终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来威胁,中国地形,西面是大山,南面和东面都是大海,唯有北面是草原,而草原民族的具有骑兵的机动优势,每逢天灾人祸草原民族必然南下劫掠一番,因此解决北方草原问题是保障王朝兴盛的重要国策

汉唐都曾经对游牧民族取得压制性的胜利,北方草原匈奴亡了,突厥又兴起,突厥被灭 回鹘又建立了,之后无论中原王朝消灭多少游牧民族政权 之后总有新生政权再次建立,而且新生政权总比之前的实力更强悍,比如后来的 契丹人 女真人,蒙古人,后来者实力更加强劲,而中原王朝除了用武力征服外似乎没有更高明的手段。游牧民族消灭一个 又建立的实力更强,似乎越大越厉害,终于宋王朝顶不住而两度亡国


直到满清崛起,满清属于半游牧半渔猎同时还掌握来中原王朝的农耕文化,相比于中原王朝更懂得如何治理草原民族

满清在降服蒙古后,迅速采取一系列政策,禁止蒙古跟中原汉人来往,同时跟蒙古王公贵族实行联姻政策,以稳住他们既得利益

之后满清强制让蒙古人信奉喇嘛教,规定每户人只需留一个男子用以赡养父母及子女,其余男子必须出家信教,信教者终身不能结婚生子,信教者可获得丰厚的财物,可保终身衣食无忧,这一看挺好,不用天天放养牧马,只需信教就可以终身衣食无忧,一开始蒙古人大量信教,信教已成为蒙古人追求的生活,直到后来才慢慢发现,新生人口大量减少,而信教之后蒙古民族开始褪去嗜血好战本性,变得非常温顺,从而使蒙古人失去扩张的血性,蒙古人再也无力恢复到往日荣耀


月影青霜





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

经过辽沈、平津、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中国大部分国土,兵力对比,人民解放军也占绝对优势。1949年初,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但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牢牢掌握着国民的党、政、军大权,在长江南岸排兵布阵,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企图负隅顽抗。

李宗仁有职无权,是个空壳子,他提出了国共和谈,派出张治中为首,有邵力子、章士钊、黄绍竑、李蒸、刘斐六位代表组成代表团,中共以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为代表,周恩来为首席代表,与南京方面的代表举行了谈判。 从4月13日起,开始进入正式谈判阶段,4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尽可能地采纳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提出的意见后,提出八条二十四款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宣布4月20日为最后签字日期。蒋介石看到修正案后,大骂:文白(张治中)无能,丧权辱国。南京李宗仁政府拒绝在和谈文件上签字,和谈破裂。

随即, 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提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令。4月21月,人民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发起了渡江战役,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23日占领南京。 李宗仁仓皇逃离,宣布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跨台。

渡江战役胜利后,毛泽东赋诗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zj史海拾贝


让我说历史上阳谋有很多的,但是我认为最牛的应该是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将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包围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国民党徐州剿总命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从徐州出发企图打通与辗庄的联系,解救黄百韬兵团,从1948年11月11日起,国民党军以五个军12个师的优势兵力,加上飞机、坦克、重炮的配合下向华东野战军阵地发动了轮番攻击,华野将阻击的任务交给了善打阻击战的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来指挥。

此次阻击战就是著名的徐东阻击战,堪称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阻击战,华野在徐州东部大徐家一带阻挡前往碾庄解黄百韬之围的敌人,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无险可守,他们根据地形特点,构筑坚固了的工事,依托村落,至村外200到300米的地方挖战壕相连,形成互通的品字形或梅花形据点,一旦某个地方战事吃紧,其他地方的士兵可以隐蔽前往支援。

这次战役华野的伤亡确实挺大的,但是只要国民党军队前进不了,就达到了阻击的目的。华野除了构筑密如蛛网的工事战壕,在战术上也创造了奇迹,围点和打援同时进行,打援的兵力远远超过了围点的兵力,敌人除了正面受到我军顽强的阻击之外,他的侧面也受到了我军强大兵力的攻击,如果他不顾侧面的攻击,一味向前的话,侧面攻击的部队就会抄他的后路,断绝他和徐州的联系,形成另一个包围圈。杜聿明当然不会对此毫无察觉,他在很多年后表示,华野当年的战术让他十分头疼,国民党如果贸然前进,华野将形成新的包围圈,这样不仅救不了黄百韬,这两个兵团也要被包围,这样就形成了尖锥形的战术,前面兵力少,众多的兵力在后面,进攻乏力。

国民党兵投下了大量的重磅炸弹和燃烧弹,又用重炮猛攻正面阻击阵地,无论国民党军队的集团冲锋,敢死队的凶悍善战都败下阵来,国民党两个兵团始终在这里寸步难行,直到11月22日,碾庄战斗结束,黄百韬兵团被全歼,邱清泉,李弥兵团都未能越过华东野战军阻击部队的防线,蒋介石大怒道,此乃军人的奇耻大辱。徐东阻击战是解放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场阻击战,它的结果是保证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没有徐东阻击战的胜利,就没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阿杜谈古论今


阳谋”这个词,最先出之伟人的文章里面。

可以说,“阳谋”这个词根本就是毛主席“创造”出来的。

在汉语里,第一次出现这个词,是下面这句话。

整 风运动提高了同志们的嗅觉,缩小了教条主义的市场。有人说,这是阴谋,是要取而代之。其实,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也是要取而代之。——《毛泽东文集·第五卷》

说的真好,做的也更好!

  1. 是要大搞主观主义的“学风”呢?还是开展实事求是的“学风”?

  2. 是要大搞宗派主义的“党风”呢?还是开展团结一致的“党风”?

  3. 是要大搞教条党八股的“文风”呢?还是认真调查研究再写文章呢?

不针对某一个人,也不针对某些人,就这三条线,标准非常明确,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用人就以这三条线为标准,凡是愿意开展实事求是学风的,凡是工作起来注重调查研究的,凡是愿意团结一致的都是自己人。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而不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是团结力量?还是团结人?区分明白这一点这很重要!这一点正是“阳谋”和“阴谋”的分界点之一。

阳谋谋取的是“势”!想让自己势力大,就必须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目标必须清楚,目标必须为更多的人接受。

如果把自己的目标藏起来,不敢见人,不敢与人言说,大搞阴谋,怎么去团结大多数人呢?怎么去谋取“优势”呢?

做大事!必须搞“阳谋”!

1927年蒋介石大搞“阴谋诡计,”发动了“四·一二武装政变”,摧毁了上海党组织。

很多人被迫转入了地下藏了起来,开始了“地下抵抗”,以“阴谋”对抗“阴谋”,所谓以牙还牙也。

蒋介石收买军阀搞阴谋,也有人去鼓动军阀部队起义去打蒋介石。

然而,毛主席没有,他既不去上海搞地下抵抗活动搞暗杀复仇“阴谋”,也没去军阀部队那里开展秘密策反准备起义。

他转身大踏步进入了乡村,告诉了全中国:“你们准备接招吧!我要农村包围城市了。”

此之谓“阳谋”也!

后来,搞阴谋的,搞地下的,都失败了,在城市待不下去了,不得不都跑到了他的身边,接受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个“阳谋”。

后来就成功了。

到了打日本呢?

喊的更大声,他向日本人,也向全世界摆出了他的“阳谋”!“投降不要谈,谈判不要想,反正我明确告诉你小日本,我的人马都在你的后方,你看着办吧!反正我们的目标是你日本人滚回日本去。”

也是“阳谋”也!

可以说,毛主席的一生完全是“阳谋”的一生。

最牛的“阳谋”,最牛的一生!


葭明通半瓶历史


我字多,看我!

阴谋是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采用欺骗、敲诈等手段,表现目的和实际目的不一样的计谋;

阳谋是指表现目的和实际目的统一,光明正大的,所有行动都可以让别人知晓的计谋;

两者相比,阳谋自然比阴谋更加难以实现,但是阳谋一旦成功,就会形成一个局面,就是你跳也要跳,不跳还要跳的局面,不能逃脱的。

在历史上阴谋的使用远远大于阳谋,但是使用阳谋的人一定是高手,在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用阳谋为当时的皇帝献上了一个计谋,根据当时外界的各种因素,最终阐述了如何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此举就是一直让后世赞叹,到现在依旧无解的“推恩令”

背景

此人乃是主父偃,当时的皇帝正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汉武帝,在当时汉武帝已经将自己国家势力发展的及其强大了,但是不管什么事都没有完美可言,在当时依旧有三大问题难以解决。

一:各路诸侯皆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拥有极高的政治权利和军事实力,这不仅是对于当时的时局,就算是在任何朝代,这都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二:阶级矛盾一直都存在,并且不断的发展,再加上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三:汉武帝时期曾多次跟匈奴对战,但是匈奴依旧不断入侵,这就让整个边境不能安宁。

这三个问题让汉武帝更加想要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避免在匈奴发起进攻的同时,自己王朝内部先发生内乱。

主父偃根据当时的情况,为汉武帝献出了这个千古阳谋“推恩令”,虽然名为推恩,但是实际上削弱了各路诸侯的势力,让各路诸侯开始进行内部矛盾,最终逐渐进行削弱,从而对朝廷再无半点威胁可言。

《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主要内容

“推恩令”吸取了汉景帝时期颁发“削藩令”的教训,除了规定诸侯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再加上诸侯的其他孩子可以在封地内封侯,而这些侯国就不再属于封地国的管辖,只属于郡的管辖范围,类似于县城。

也就是说新的侯国不再属于之前诸侯封地的管辖,而是直接听命于郡城,也就是国家中央,当“推恩令”颁布下去之后,郡城的面积占到了全国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

并且这些郡城的作用不仅是管理这些小的侯国,郡城的分布犬牙交错,完美的隔离了各个诸侯之间的联系,穿插在诸侯中间,使诸侯不能联手,这样的结果就是诸侯依次被削弱,侯国无力反抗,就算反抗,也能很快被镇压。

这则条例是将原本诸侯嫡长子继承所有土地换成了一大块土地分给其他人一块继承,这自然会让嫡长子不满,但是却会让那些原本得不到土地,但是现如今可以得到土地的人感谢,这就造成了诸侯内部嫡长子跟其他孩子之间的矛盾,成功将矛盾转移。

评价

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实在是高明,“推恩令”发出的名义是赏赐各诸侯国,所以你诸侯不得不接,尽管知道这是一项削藩政策,但是却又无可奈何,让汉武帝的名声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在整个过程中汉武帝是没有动用一兵一马,也就是说兵不血刃的就解决了这个让历代皇帝都会头疼的问题,并且自己还受到了称赞。

成功的前提原因

任何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都是有前提基础的,“推恩令”的顺利实施自然也不例外,汉景帝在位期间颁发了“削藩令”虽然引起了七王之乱,但是也给汉武帝敲响了警钟,同时为削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再加上汉文帝和汉景帝期间的“文景之治”让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实力达到空前的强大,不然如果国家实力孱弱,那就算是以赏赐名义的“推恩令”也不好颁发实施。

削藩令和推恩令的区别

削藩令是皇帝直接打击藩王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直接将藩王的权力收回,加强中央的权力控制;

推恩令就相对委婉一些,先从诸侯内部矛盾出发,让诸侯嫡长子之间先发生矛盾,再渐渐削弱诸侯权力;

两者之间虽然是不同的手段,但是亦有相同之处,都是为了收回诸侯手中的政治权利还有大片的土地,但是削藩令让诸侯不痛快,所以就有了七王之乱,而推恩令更像是温水煮青蛙,这种方式虽然缓慢,但是效果却有用的多。

分封制和推恩令的区别

分封制要早于推恩令几百年的历史,传说再尧舜时期就已经有了分封制的存在,分封制的主导就是皇帝作为主要地位,将土地划分给那些功臣,然后再逐级分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将统治面积扩大,但是又会出现另一种问题,诸侯权力过大无法掌控。

推恩令更像是分封制的一种进化版,其操作流程大概是相同的,但是在目的上却又有所不同,分封制是将土地赏赐给大臣,而推恩令是用来削弱诸侯权力的。

还有区别就是:分封制在诸侯去世之后其属下领土会再次交接到下一任诸侯,也就说诸侯是谁并不重要,其兵力依旧没有减少;

推恩令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诸侯去世之后每个儿子都有继承土地的权力,将封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地区再分发给不同的儿子,在这样的效果中,诸侯国的实力会越来越弱,从而最终瓦解。

总结

历史上著名的阴谋有太多太多,但是能让人拍手叫好的往往是这些阳谋,在一定条件下将退路逼死,让你不得不接受,同时你还要表达感激。

同时阳谋的实行也是小心翼翼,就比如推恩令,如果没有之前汉景帝的削藩令在前,国力强盛在后,自然不会这么轻松,如果一旦一步走错,那么就会步步错,就比如之前汉景帝颁发削藩令,因为实施不当造成七王之乱,最后不得不处决削藩令的提议者。

从阳谋看古人,古人的智慧未必在现在之下啊。

我是文青,如果觉得不错,原创不易,点赞、关注,这些随手之举,就是您对我最大的认可。


文青聊史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著名阳谋:

第一个阳谋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齐国国君齐景公手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都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功累累。但是,齐景公却整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人仗着自己立下大功,十分骄横,齐景公怕有一天他们会造反。这时,担任齐相的晏子见状,给齐景公出了个主意。齐景公一听大喜,立刻把这三人叫来,拿出2个桃子摆在他们面前,对他们说,你们都立了功劳,应当受到奖赏,现在我赐给你们2个桃子,你们自己按照功劳大小分吧。于是,公孙接认为自己功劳大,可以吃桃,伸手拿了一个;接着,田开疆也陈说了一番自己的功劳,再拿走了一个;剩下古冶子一人没拿到,顿时大怒,他说我的功劳才是最大的,你们竟然不让我!另外两人一听十分羞愧,拔剑自刎了。

古冶子见状大惊,懊悔不已,觉得对不起他们,也跟着拔剑自刎。就这样,晏子不费吹灰之力,帮齐景公解决了三个隐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二桃杀三士”。只不过,晏子这事做得对不对,一直饱受后世争议。

第二个阳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大家应该都听过,它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让齐军直接去进攻魏国国都,逼得庞涓不得不撤兵回救。不救能行吗?自己的大本营总不能出事啊,所以明知是计策,也只能被牵着走了。

第三个阳谋,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朝刚建立时,刘邦认为秦朝光速覆灭的原因就是它用郡县制统治,放弃了分封制,没有分封皇族的王爷到各地去镇守,导致后来郡县作乱。所以,刘邦吸取教训,一边用郡县制,一边分封刘姓诸侯王,双管齐下,力求稳定。

但久而久之问题就来了,有的诸侯王权势太大,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到汉武帝这一代,他深深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改变这种状况了,于是颁布了著名的“推恩令”。“推恩令”说起来很简单,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自己的封地给每个儿子都封一块。这样一来,一个诸侯王的势力就被瓜分了,然后子子孙孙传下去,越分越小,对皇权的威胁,自然也越来越小。表面上看,汉武帝是在“推恩”,让诸侯子孙都能享受分封的恩惠,可实际上,还是为他自己服务。但诸侯王们也不得不听,不然该闹家族矛盾了。

这三大阳谋可谓是高明至极、也狡诈至极,没点头脑的人还真想不出来。总的来说,设计它们的人,都巧妙利用了人性的弱点,让自己的计谋无解,如果谁跳了进去,恐怕真的只能深深地绝望吧。


风留痕泪无痕


阳谋,是相对于阴谋而言,却又比阴谋层次更高,是那种让你明知是坑却又不得不跳、有苦难言的计谋。

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乏阳谋的高手,亦不缺出色的案例。如汉武帝的推恩令,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等,都是教科书级别的阳谋。

今天,重点介绍一下另外一个在历史上曾被反复使用的阳谋——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是指挟持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最早使用这一阳谋的人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

春秋时期,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

此时,齐桓公通过任用管仲为相,推行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名义上奉周王为天下之共主,实际上却以此为旗号,迫使各诸侯国服从自己的指挥,扩张本国的势力,最终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尊王攘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早期应用。

当然,这一阳谋最经典的运用则属东汉末年的曹操。

在平定黄巾军起义中崛起的曹操,接受谋士毛玠提出的发展策略:“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他先是遣使向当时尚在长安的汉献帝表达忠心,被汉献帝任命为兖州牧,从而名正言顺地占据了黄河南边的这块地方,为日后消灭北方割据群雄奠定了实力基础。

公元196年9月,曹操亲自率兵入洛阳,将处于困境中的汉献帝接到许昌,从而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

在曹操的掌控下,汉献帝先后下诏责备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下诏给吕布,令其与曹操共辅朝廷;下诏令凉州守将马腾、韩遂分别送子到许昌为人质,以此控制关中;又遣使任命当时已据有江东的孙策为骑都尉,令其与徐州的吕布等发兵讨伐在寿春称帝的袁术。

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向曹操求情,希望能让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徐州牧;刘表据荆州自保,却不得不在名义上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朝廷,贡献不绝。

后来曹操与袁绍决战,双方谋士估量战局,无不将曹操奉天子有义战之名作为曹操政治上居于优势的重要砝码。

而且,随着曹操奉汉献帝迁都许昌,除了原汉室臣僚外,天下众多士人也纷纷来投。如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返归许昌,“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他们从各方面为曹操出谋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终平定了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阳谋,是历朝历代权臣们追求最高境界。不但在国内,在朝鲜、日本的历史上,也不乏应用,如日本幕府统治,即为典型应用。

因此,从运用的频率、结果及影响力来看,挟天子以令诸侯都堪称历史上最牛的阳谋。





老王古今纵横杂谈历史


阳谋是和阴谋相对的,就是明白告诉敌人要怎么打败它,最后还能打败敌人的策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阳谋就是毛主席写的《论持久战》。


日本侵略者是在1937年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当时举国绝望,投降主义盛行,大多数人都觉得我们打不过日本侵略者,日本侵略者也认为自己可以在三个月内拿下中国。

从数据上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相比是完全处于劣势,钢产量低到忽略不计,各地还实际处于分割状态,老百姓也昏昏噩噩,军队的装备和训练也是上不了台面,名义上的领导人还天天叫嚣攘外必先安内,根本就没打算抵抗。面对着这样的基本面,稍微觉得自己有理智的人都会觉得中国很快会灭亡。


果不其然,在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以后,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陷落,日本侵略者兵锋所指,国民党皆是溃不成军。看到这样的局面,大家都觉得中国很快会被日本灭亡。


正当全国人民都丧失信心的时候,毛主席在1938年7月公开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雄文明明白白告诉了日本侵略者——你们打不赢中国。


在《论持久战》里,毛主席没有使用空洞的口号,而是用严密的逻辑和详实的分析告诉大家——日本必败,这也是明白告诉日本侵略者你们哪里不行,但是你们就是没法改进,你们必输无疑。做到这种地步,请问历史上还有比这更牛的阳谋吗?

在《论持久战》文中,毛主席首先指出日本侵略者很强,无论是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还是政府的组织能力都是亚洲第一,所以大家不要妄想中国能迅速打败日本,但是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失道寡助,而且虽然日本的军事、经济和组织能力都强于中国,但是它的国家小,人口少、资源匮乏,根本经不起战争的长期消耗。


中国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如日本,但是中国抵抗外来侵略,是正义的一方,可以争取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援助。而且日本的侵略行为会激起中国人民的抗战之心,激发全民团结。另外中国还是一个人多、兵多、地大物博的国家,可以经受起长期的战争消耗,所以中日之战,中国必胜,但是中国不会速胜日本。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不但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基本面,还预见性得把抗战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敌进我守的防御阶段;敌我相守的相持阶段;敌退我攻的进取阶段,并言明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是最艰苦的阶段。事实证明,毛主席对战争三个阶段的预言完全正确。

最后,为了展现最伟大阳谋的魅力,毛主席连采用什么战术来打击侵略者都向全世界宣布了。抗日战争要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毛主席还指出了我们胜利的法宝是就是扎根于人民。


通篇看完《论持久战》,毛主席把怎么战胜日本侵略者都告诉了全世界,相信日本人也肯定详细研究过,日本侵略者知道了中国人全套的抵抗策略,但是就是拿这套策略没办法,只能按照《论持久战》中描绘的剧本,按阶段进行侵华战争,直到最后败北。


西山讲历史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二桃杀三士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得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之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却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历史上著名的四个阳谋,根本无解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邯郸之围逐解。齐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地区设伏,以逸待劳,最终大败魏军。其妙处在于:魏国和庞涓即使看出了孙膑的目的,但却不得不“中计”,因为他们不敢赌,大梁一旦丢了,他们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

历史上著名的四个阳谋,根本无解

推恩令

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不仅土地面积极为辽阔,而且实力雄厚,往往不听从朝廷的调遣。于是,主父偃就为汉武帝想到了一个计谋,那就是命令诸侯不再仅仅传位于嫡长子,对于那些次子、庶子等也要进行分封,不论几个儿子都要有封地,美其名曰“推恩令”。推恩令的妙处就在于:一旦下达了推恩令,各诸侯王执行不执行,这个诸侯国都要分裂或内乱,执行了推恩令老国王死后王国就分裂了,不执行推恩令,嫡长子高兴但也长久不了,因为老国王死后,其他的儿子们就会内斗自相残杀,搞不好最后这一系就会绝了,王国就被朝廷收回了,如果想后代安稳只有执行推恩令!任你割据一方,朝廷一纸“推恩令”,你的势力“大变小、小变无”你的小儿子们还得感激我,心甘情愿的帮助我的政策实施,真是妙到了极点!

历史上著名的四个阳谋,根本无解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沮授给袁绍的建议,毛玠为曹操提供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此外最早贾诩也曾向李傕提出“奉国家以征天下”。通过天子这块“招牌”,曹操不仅获得了董昭、钟繇等原汉室臣僚,而且赢得了大批士人的归心,荀攸从荆州、郭嘉从袁绍处投到曹操麾下,避乱江南的杜袭、赵俨也于次年返归许昌。而且各地诸如袁绍、马腾、韩遂、孙策、吕布等大诸侯也不得不选择奉诏,例如吕布虽事实上据有徐州,却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为徐州牧。荆州牧刘表虽然据地自保,却仍然不得不臣服于曹操控制的汉廷,贡献不绝。曹操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成功掌握了“天下大义”,面对从许昌发出的诏令,各诸侯即使知道这是曹操的意思,也只能无奈选择接受。因为一旦选择不奉诏,那么便成了真正的“汉贼”,不仅会被群殴,还会失掉人心,这就是“天子招牌”的威力。


月夜luck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四大著名的阳谋:挟天子以令诸侯,围魏救赵,推恩令,二桃杀三士。其中我个人认为最牛的阳谋是:围魏救赵,虚实之间切换自如,以假乱真。

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虚实之间,大意失荆州。

当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场战役看似庞涓以为自己能保住自己的“西瓜”,即使庞涓看出了这是一场计谋,也不敢放手一搏。围魏救赵妙就妙在实实虚虚,令人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

看历史,长知识。欢迎关注@新一聊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