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禁军是保护皇宫安危的,那保护京城安危的是什么机构?

夜雨不留痕


一个朝代建立政权后,首先要设立首都,作为政令发布和民情上达的中心点。首都也叫京城,京城的安全保卫由谁来负责?这就是卫戍部队。下面从商王朝开始,逐一简要介绍各朝代的京城卫戍机构。

  • 商朝 商朝卫戍国都的部队称之为“震旅”。“震旅”是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部队,平时学习射箭、驾车、格斗等军事技能,在商王田猎的时候随同参加,担负保护商王、获取野兽的任务。在商王返回首都后,担任京城的卫戍防御工作。
  • 周朝 周朝最开始编制有六个师,屯驻于周都镐京,称为宗周六师。后来又组建成周八师,屯驻于洛邑。十四个师兵力有四万余人。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周天子直接掌握的卫戍部队大幅度缩减。到战国时期,基本上已经没有守卫国都的部队了。
  • 秦朝 秦朝的首都卫戍部队由中尉统帅,分营驻扎在京城内外各要点,主要负责首都的安全和各重要官署、仓库的守卫任务。
  • 汉朝 西汉沿袭秦制,首都的卫戍部队由中尉统领。汉武帝时改称中尉为执金吾,执金吾率部队警戒宫外,与巡行宫内的卫尉相为表里,共卫京师。东汉的首都卫戍部队称为北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执金吾统辖,担任洛阳宫廷以外的巡逻、警卫工作;另一部分是北军的主力,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统领,直接由皇帝指挥,负责宿卫京师。魏、蜀、吴三国,基本上也是沿袭东汉的卫戍制度,在此不复赘述。
  • 晋朝 西晋设中军驻守京师地区。中军又有宿卫军和牙门军的区别。宿卫军屯驻京城城区,以警卫宫廷和京城为主要任务;牙门军屯驻京城郊外,作为中央直接控制的机动部队。宿卫军的各级军官包括: 殿中司马督、司马督、佽飞督、熊渠督、命中督等。后期建制完备,又设置了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等六军。六军总兵力大约二万人,是皇帝最亲近的亲军。此外还有四军、六校和二营,担任宫外及京城的警卫。四军由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将军统领,每将军领一千兵。王羲之就担任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世称其为“王右军”;六校就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翊军六校尉营,每校尉营各一千人;二营是指积弩营和积射营,每营大约二千五百人;太子的东宫设左卫军、右卫军、前卫率、后卫率、中卫率五军,五军兵力在万人左右。以上各军一般统称为宿卫军,负责宫廷警卫和京师卫戍,总兵力近五万人。东晋沿袭西晋制度,首都建康卫戍部队编制规模与西晋大体相当。

(篇幅较长,后面朝代的内容未完待续。)


棒槌袄袄


禁军是统称,是指保卫皇城的军队,每个封建王朝都设有禁军,由皇帝亲自统领,主要任务是保护皇室和宫廷的安全,不过朝代不同,禁军的称呼也随之改变,禁军还有禁卫军、御林军和亲卫队等称呼,

军秦朝由九卿之一的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中尉掌京师驻兵。

汉代初期,延袭为南、北二军。以卫尉统南军,守卫皇宫;中尉统北军,屯卫帝都。

东汉,南军羽林、虎贲及北军八校尉,皆延设之,尤以北军中侯为卫戍宫城之最高武官。

隋朝的禁军有十二卫(左右翊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候卫、左右御卫)和东宫六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

唐朝沿袭隋朝十二卫(其中左右翊卫改称左右卫、左右屯卫改称左右威卫,左右候卫改称左右金吾卫、左右御卫改称左右领军卫),并增加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称南衙十六卫。

宋朝的正规军就叫禁军,并非守卫京城的叫禁军,禁军八十万是指正规军八十万,禁军有中央禁军也有地方禁军,宋初建立的时候为加强中央集权就将地方军队派到中央加强中央禁军,中央禁军也就是在皇帝身边保护皇上安全。

清朝在完成了对全国的占领和控制后,将八旗的主力安置在京城,对皇宫和京师保卫系统进行了重建,皇宫侍卫在上三旗士兵中选拔,由领侍卫内大臣统领,

紫禁城设置九门提督,为镇守皇城最高长官;统帅之军队扎营于丰台大营步军营掌管京城九门的守卫与治安,锐健营、巡捕营掌管京城区外围的治安。


南朝居士


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朝代的京城保卫人员的详情:

1、周是我国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王朝,《周礼》中叙述可周朝的禁卫体制。周朝将禁卫军按照其任务区分为“腹心之兵”、“重兵之卫”和“环列之兵”三部分。担任宫廷宿卫的禁卫军称为“腹心之兵”,由宫正、宫伯统领,兵士由士大夫阶层的贤良子弟担任,专门负责宫廷的警卫。

2、秦朝实行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体系,即由郎中令率领郎官等贴身侍卫部队守护皇宫殿内,形成皇宫的核心警卫;由卫尉率领卫士守卫皇宫殿外和宫墙之内,担任宫门守卫,形成环卫皇帝的第二道防线;由中尉率领的禁卫军负责皇宫之外宫城的警备,形成拱卫皇帝的外围防线。

3、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特别是禁卫制度在秦朝制定的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体系的基础之上又一步完善。汉朝初年,设置郎中令负责皇帝的核心警卫;设置卫尉负责皇宫殿门之外,宫门之内皇宫禁卫;设置中郎掌握京城卫军,负责京城治安保卫。

4、魏晋南北朝时期御林军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魏时期,禁卫体制基本沿用秦汉模式,设置了宫殿、皇城、京师的三条防线,但有结合战乱频仍、政局动荡的总形势,进一步加强了以精锐部队为主的禁卫力量。

5、隋炀帝继承并改革北周军制,将中央禁卫军设置十二俯,太子东宫禁军设置东宫十率。

6、唐代的禁卫军制度规模远远超过汉代,其中央禁卫军分为南北衙兵两个系统,职守各有侧重,共同担负皇帝、皇宫和京师的警卫任务。此外太子还掌握一支相当规模的禁卫武装,设置太子中左右卫率俯、太子左右司御率俯、太子左右清道率俯等,分别负责东宫的警卫安全。

7、宋朝禁卫军沿用后周旧制,设置侍卫亲军司,统领马步禁军;设置殿前司,统领殿前诸班以及马步诸军。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并称为二司。

8、元朝。1263年,忽必烈设置枢密院管理全国军事机要,负责宫禁宿卫,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旧制还建立了强大的侍卫亲军,分别担负宫廷和都城的警卫。侍卫亲军初称武卫军,约3万人,后改为侍卫亲军,分别设置前、后、左、右、中五卫。

此外,还有东宫、后宫侍卫亲军左右都威卫,左右卫率俯,卫候司等,专门负责太子的和皇后的警卫。随着禁军数量的增加,根据任务,元又创建了围宿卫、依仗军、邑从军、看守军、巡逻军等。

9、明朝设置“上二十六卫”担负宫廷警备,建立了一套防卫与治安制度。所以明代的禁卫军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禁卫军,他既是京城的守备力量,又是对外作战的主力。

10、清朝。清朝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利益,集八旗兵力过半约十万余人于京师(北京),号称“禁旅八旗”以保卫皇室和都城的安全,其中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为皇帝亲军,是清朝禁卫军的核心力量,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

“禁旅八旗”按照任务又可以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由满蒙贵族子弟组成,负责皇帝的安全。兵卫负责守卫京城、皇城、禁苑和随从皇帝出巡、狩猎等。


漫步人生路mm1


禁军的名称及职能各朝皆不同,但肯定不是仅护卫皇宫这一职能。禁军是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

以下面几个朝代举例:

汉代初期,设南、北二军。以卫尉率南军,守卫宫城;中尉统北军,屯卫帝都。汉武帝时,于南军新设两支天子侍卫禁军,一曰“建章营骑”,二曰“期门骑”,后改称“羽林”、“虎贲”。

唐朝前期的中央宿卫机构谓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等。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外,其余十二卫皆分别领有府兵,是全国府兵的统领管理机关,均负有宿卫京城、皇城的职责。但是从宿卫宫廷的角度看,有着直接关系的还是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左右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

宋代,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全国武装力量分为禁军和厢军、乡兵,禁军为正规军,除护卫京师,还分戍各地,至北宋中期,禁军已达八十万人之巨,宋代护卫皇宫的主要是殿前司和皇城司所属诸班直、宽衣天武官等。

(北宋禁军)

明朝禁军分为守备京师的京营及卫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卫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亲军除锦衣卫外,皆为皇宫宿卫。


(大明京营)


牧荑


自古以来,国家安危关系民族存亡危机,所以我国历朝历代都有设立专门军事机构来保护京城安危。

我国能够追述到最早期设计军事机构来保护京城安危,据历史可考证是周朝时期,《周礼》中叙述可周朝的禁卫体制。周朝将禁卫军按照其任务区分为“腹心之兵”、“重兵之卫”和“环列之兵”三部分。担任宫廷宿卫的禁卫军称为“腹心之兵”,由宫正、宫伯统领,兵士由士大夫阶层的贤良子弟担任,专门负责宫廷的警卫。

后面,延续到秦朝时期,实行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体系,即由郎中令率领郎官等贴身侍卫部队守护皇宫殿内,形成皇宫的核心警卫;由卫尉率领卫士守卫皇宫殿外和宫墙之内,担任宫门守卫,形成环卫皇帝的第二道防线;由中尉率领的禁卫军负责皇宫之外宫城的警备,形成拱卫皇帝的外围防线。

我们所知的近代历史中清朝时期的康熙皇帝当政期间,为了京城之外的安全问题。特别设立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为正二品官员,后于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官员。属于驻京武官,又称为九门提督或步军统领。其主要职责分管京城九座城门,分别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在清朝时期九门提督最具有代表性人物: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椒房亲也。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授一等侍卫。五十年,任步军统领(亦称九门提督)。五十九年,擢理藩院尚书。六十一年,圣祖崩逝,隆科多以受圣祖末命得新君世宗之宠信,命与亲王允禩、大学士马齐等,总理事务,袭一等公,授吏部尚书。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复加太保,兼领理藩院事,并充会典、实录等官书之总裁官,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可谓位极人臣,殊恩无以复加。此亦世传世宗之得位由隆科多内助所致之原因也。惟自雍正三年,世宗先解其步军统领职,后又以交结专擅,诸事欺隐罪之,令缴回所赐四团龙补服,并不准复用双眼翎;随又削其太保衔,令往今宁夏等地修城垦地,可谓圣眷大衰矣!四年,又以受贿事罢尚书,令料理边疆事务,勘议俄罗斯边界。雍正五年,宗人府奏劾辅国公阿布兰以玉牒畀隆科多,私藏于家。世宗震怒,隆科多因是夺爵,召还京师,后以四十一条大罪,永远禁锢。其子岳兴阿夺官,玉柱发黑龙江。隆科多曾自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将至之时”。后世史家乃确认世宗之继统得隆科多助力之事,盖此类负气之语,实隆科多于世宗背弃密约之后,感伤鸟尽弓藏之悲鸣也。六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

九门提督编制:

九门提督负责京师的警卫、治安,其统率的部队长期保持在3万人左右,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

从机构、人员、职掌看,步军统领衙门除衙门本部外,还下设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

步军统领之下,设有左、右翼总兵各一人与步军统领同堂办公;八旗步兵营则设有左、右翼尉各一人(秩正三品)。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内城。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中营驻扎于圆明园一带,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下分五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南营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辖六汛;北营分防北郊,左营分防东郊,右营分防西郊,以上三营均各辖四汛。巡捕五营总计二十三汛。南、北、左、右四营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嘉庆四年,又添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左翼总兵节制南营、左营,右翼总兵统辖北营、右曹,顺治十年(1653),于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信炮五位,若京城发生暴乱、敌情、火灾、爆炸,则凭金牌“奉旨发炮”;内九门也各设信炮五位。白塔发炮,则九门信炮齐鸣。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乾隆八年(1743),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军统领衙门。京师有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内外各城门均派官兵驻守,负责门禁。顺治初年,守门军官称门千总。康熙十三年(1674),又设城门尉、城门校。乾隆十九年(1754),城门尉改名城门领(正四品),城门校改名城门吏(正七品)。内城九门,每门设城门领二人,城门吏二人,门千总二人。外城七门,每门设城门领一人,城门吏一人,门千总二人。




陈春雄0218


禁军和御林军性质相同,都是防御外来之敌、对抗内部之乱、保卫皇室安全的。

禁军,帝制或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汉武帝时,于南军新设“建章营骑”、“期门骑”两支天子侍卫禁兵;隋朝的禁军有十二卫。

御林军,亦称“ 羽林军”,是古代封建王朝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始于汉武帝刘彻,此后,历朝历代的御林军多有变化,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


知行合一2020


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朝代的京城保卫人员的详情:

1、周是我国第一个有年代可考的王朝,《周礼》中叙述可周朝的禁卫体制。周朝将禁卫军按照其任务区分为“腹心之兵”、“重兵之卫”和“环列之兵”三部分。担任宫廷宿卫的禁卫军称为“腹心之兵”,由宫正、宫伯统领,兵士由士大夫阶层的贤良子弟担任,专门负责宫廷的警卫。

2、秦朝实行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体系,即由郎中令率领郎官等贴身侍卫部队守护皇宫殿内,形成皇宫的核心警卫;由卫尉率领卫士守卫皇宫殿外和宫墙之内,担任宫门守卫,形成环卫皇帝的第二道防线;由中尉率领的禁卫军负责皇宫之外宫城的警备,形成拱卫皇帝的外围防线。

3、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特别是禁卫制度在秦朝制定的皇帝、皇宫、京城三级保卫体系的基础之上又一步完善。汉朝初年,设置郎中令负责皇帝的核心警卫;设置卫尉负责皇宫殿门之外,宫门之内皇宫禁卫;设置中郎掌握京城卫军,负责京城治安保卫。

4、魏晋南北朝时期御林军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曹魏时期,禁卫体制基本沿用秦汉模式,设置了宫殿、皇城、京师的三条防线,但有结合战乱频仍、政局动荡的总形势,进一步加强了以精锐部队为主的禁卫力量。

5、隋炀帝继承并改革北周军制,将中央禁卫军设置十二俯,太子东宫禁军设置东宫十率。

6、唐代的禁卫军制度规模远远超过汉代,其中央禁卫军分为南北衙兵两个系统,职守各有侧重,共同担负皇帝、皇宫和京师的警卫任务。此外太子还掌握一支相当规模的禁卫武装,设置太子中左右卫率俯、太子左右司御率俯、太子左右清道率俯等,分别负责东宫的警卫安全。

7、宋朝禁卫军沿用后周旧制,设置侍卫亲军司,统领马步禁军;设置殿前司,统领殿前诸班以及马步诸军。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并称为二司。

8、元朝。1263年,忽必烈设置枢密院管理全国军事机要,负责宫禁宿卫,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旧制还建立了强大的侍卫亲军,分别担负宫廷和都城的警卫。侍卫亲军初称武卫军,约3万人,后改为侍卫亲军,分别设置前、后、左、右、中五卫。

此外,还有东宫、后宫侍卫亲军左右都威卫,左右卫率俯,卫候司等,专门负责太子的和皇后的警卫。随着禁军数量的增加,根据任务,元又创建了围宿卫、依仗军、邑从军、看守军、巡逻军等。

9、明朝设置“上二十六卫”担负宫廷警备,建立了一套防卫与治安制度。所以明代的禁卫军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禁卫军,他既是京城的守备力量,又是对外作战的主力。

10、清朝。清朝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利益,集八旗兵力过半约十万余人于京师(北京),号称“禁旅八旗”以保卫皇室和都城的安全,其中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为皇帝亲军,是清朝禁卫军的核心力量,下五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

“禁旅八旗”按照任务又可以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由满蒙贵族子弟组成,负责皇帝的安全。兵卫负责守卫京城、皇城、禁苑和随从皇帝出巡、狩猎等。


小董较瘦


清朝除了紫禁城里面的,大内侍卫。还有守京城的,就是九门提督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