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性、本土性、南北相融:苦瓜文化有“苦”也有“甜”

国际性、本土性、南北相融:苦瓜文化有“苦”也有“甜”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的餐饮文化直至当今社会都是世界文化中灿烂的一笔,而其中的许多食材并非产自本土,而是在民用和商用中得到广传。其中,苦瓜由东南亚尤其是东印度等热带地区传播至中国,最早有少许的文字记载于北宋时期,后来直到元朝才获得大范围的传播,这其中历经华夏宋元明清四朝的更迭,苦瓜的饮食文化、称呼文化以及本土“君子”文化都在苦瓜这一载体的时空延伸中充分得到演化更新。

一、苦瓜的由来和传播历程

1、苦瓜的起源

苦瓜是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援状柔弱草本植物,性喜温湿,果味甘苦。苦瓜原产于东印度地区,当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苦瓜在当地得到大幅度种植。而当地的印度居民因苦瓜“凉”的特征将其作为夏天的水果食用

,甚至把苦瓜压制成果汁来喝,当时他们还未意识到苦瓜可作为蔬菜来食用,家里条件不好的甚至直接吃苦瓜来充饥,可见苦瓜在当时区域的受欢迎程度。

苦瓜别称“锦荔枝”“癞葡萄”“凉瓜”。苦瓜最早以“锦荔枝”之称见于北宋时期。苦瓜外形因其籽多而饱满,当时皇室中人争相而食,认为它有“多籽多福”的美好象征。“癞葡萄”的趣称则得益于《减字木兰花•锦荔枝》中的“结石离离”,该句将架上苦瓜个个饱满垂挂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好似葡萄架上一串串令人垂涎欲滴的紫葡萄。“

国际性、本土性、南北相融:苦瓜文化有“苦”也有“甜”

凉瓜”则是后来外省人移民至广东后对苦瓜的称呼,他们认为苦瓜以味得名,苦字不好听;此外广东的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炎热的夏季正是苦瓜结实之时,而苦瓜的“清热解暑”正是为广东居民所津津乐道的。

2、苦瓜国际性和本土性的传播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苦瓜原出南番”。中国古代的南番指的便是东南亚等一些热带气候区域。《群芳谱》中记载了宋仁宗时期陈佐尧母亲被召入宫受太后所赐“锦荔枝”竟连皮而吃,这一景象引得当时宫里人的嘲笑和惊愕,可见当时的苦瓜还是<strong>作为少数上层阶级享用的佳品。

这一典故也表明了苦瓜最早在北宋时期传入中国。而另一说则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来到苏门答腊岛后将当地解暑的苦瓜带入中国,与郑和同行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也有记载,同时代的《救荒本草》则把苦瓜

列为救荒作物,可见苦瓜在百姓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元朝时期苦瓜在南北流域才获得广泛的传播,而从北宋到元朝则需要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一是苦瓜需要温湿的种植条件,而且苦瓜需要时间来“变种”适应北方气候;二来南方夏天多燥热,所以南方人偏爱苦味食物来祛热解暑。按照中国五行说,南方在五行上属火,在五味上属苦,这也是“苦”从南方开始的佐证。苦瓜性凉解暑的特点使得苦瓜可入药,在底层社会的商用医药方面获得传播,而苦瓜在灾荒年间可作为救荒作物以此获得传播,苦瓜的“两用”也促进苦瓜的食用自南向北缓慢传播。

国际性、本土性、南北相融:苦瓜文化有“苦”也有“甜”

二、苦瓜的主要价值

1、食用价值

苦瓜最初作为水果而得以广传东南亚地带和热带气候区,在寒酸的家庭则作为人们充饥的食材;当黄瓜传到古代中国境内时则被吹捧为“多子多福”的好兆头,后来也渐渐演变为充饥救命的食物。《星槎胜览·苏门答剌国》一书中曾经记载到“其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

未剖之时,其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这是当年费信对苦瓜的称赞和描述。苦瓜在未成熟之前作为“青瓜”有其独特的香味,而在成熟之后内瓤变成红色味道变甜。但人们更喜欢吃苦瓜因其清脆可口,而成熟的苦瓜虽然甜味增加,但是果实却变得绵软失去风味。苦瓜作为菜瓜,既可作为水果食用,也作为蔬菜以油爆炒成为款待客人的菜品

2、药用价值

明代的《滇南本草》收录了南方许多亚热带区植物,说苦瓜“味苦,性寒,入心、脾、肺三经。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泄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烦渴”。

苦瓜味苦性寒,全身都可入药,专治火热疾病,对人的五脏六腑大有清热解毒之裨益。江西《草药手册》记载了夏秋采摘的一握苦瓜藤加以煎水或煎酒可分别治疗红痢和白痢,四川《中药志》还记载了苦瓜藤具有解疮毒、胎毒和牙痛的功效;苦瓜叶除了具有苦瓜藤的药效,还兼其他配方可治疗被狗咬的伤口和鹅掌风;苦瓜根则可以治疗肠炎、大便带血和白喉。此外,苦瓜花也有药效,花末配以开水服下可以治胃气疼。苦瓜全身都是宝,以一“性寒无毒”治疗许多热症,古人爱在夏天吃苦瓜不无道理。

国际性、本土性、南北相融:苦瓜文化有“苦”也有“甜”

3、营养价值

苦瓜中以苦瓜甙和苦味素结合产生苦味,这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含有的生物碱的物质可以利尿活血,促进全身物质的新陈代谢,而且苦瓜含有的苦瓜素可减少人体摄取脂肪和多糖,所以每天合理的苦瓜与其他膳食配比可以达到“苦瓜减肥”的作用。

苦瓜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成分,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故此对于防癌抗癌有一定效用,同时苦瓜提取的奎宁精利于人体皮肤新生和伤口愈合。苦瓜汁内含有类似胰岛素的物质可以降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夏天在脸上贴苦瓜片可以达到天然面膜的效果,补湿吸油,滋润女性皮肤。夏天小孩易患痱子,将苦瓜切片试擦身上的痱子,孩子可早日痊愈。

三、苦瓜的植物文化,有“苦”亦有“甜”

1、“五行阴阳”文化——南北而传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于阴阳相生五行相克的说法,而且此法常用于风水占比之中。南方在五行上属于火,在五味上属于聚苦,在五色上属赤,这是“苦”根源于南方的有力凭证。苦味食物的地理分布、传播和历史渊源,都能较有力地说明苦味食物千百年以来的纵横数千里的南北大迁移活动。

苦瓜的传播历程便经历了由南向北的地域迁移和文化交融,而且苦瓜虽然最早受到尊位的享用,但最终回归到寻常百姓家,成为底层社会的贫苦老百姓的救命粮食和药用佳品,这在某种程度证明了“苦”味食物的生生不息,也对应了社会底层阶级的处境,似乎是“以苦攻苦”给百姓一个温暖的慰藉。

国际性、本土性、南北相融:苦瓜文化有“苦”也有“甜”

2、“君子”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民间传说中,苦瓜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品质,就是与任何菜就是鱼肉等同炒同煮不会将苦味传给别的食材,所以有人说苦瓜“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故此被誉为“君子菜”。中国古人十分看重“君子”形象,早在孔子年代就大力推崇君子的社会地位,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来君子的内涵也不断被扩大升华,这里的君子内涵恰好对应了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外物也不要强加于别人。

君子是一个“成人之美”的形象塑造,而不是小人的党争和嫁祸之丑态,正如现代社会强调的“尊重他人有免于伤害的权利”,在自己的善意范围内尽量不要给他人造成伤害,这与当今传递的“丧文化”和负能量是截然不同的,相反要尽力给他人以美好、以帮助。

3、“苦”文化——忧患意识

味苦是苦瓜的特征,有益于消解暑热;苦味也得益于人生,作为荣衰的警惕

元末明初的刘伯温在《竹之歌 其五》写到“荣华未必是荣华,园里甜瓜生苦瓜。记得水边枯楠树,也曾发叶吐鲜花”。

人生有其起落,家族有其兴衰,国家也有其兴亡。当被困危难中,不必急于牢骚满腹,抑或自艾自怜,起落自有自然规律之命定轮回;当飞黄腾达之时,也不必急于炫耀,岂非“塞翁失马”呢?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懂得居安思危,处处不离修德,化解祸患的萌芽;时时不忘修心,杜绝乱源的开端。记取衰枯的经验教训为壤土,培育人生的繁荣花。人生实苦,亦是一场修行,修行中有苦有甜,而苦瓜的成熟之理便是忆苦思甜

国际性、本土性、南北相融:苦瓜文化有“苦”也有“甜”

四、总结

苦瓜从名不见经传的蔬果中一跃成为人们的“心头好”,它作为人们的饱腹之用和药用健康之理,历经百年岁月而愈加熠熠生辉。作为百姓的食用菜谱中的普通一员,它慢慢从一个物质载体变为人们的精神象征,<strong>忆苦思甜隐藏着居安思危,苦味性寒所指南北相融,“不传己苦与他物”更是书写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君子气质。它见证了古代中外的友好交流,也伴随了中国南北文化的融合,更是以自然之名阐发中国人的文化演绎。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苦瓜史考略》

2、《滇南百草》

3、《本草纲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