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在古代,渾儀和渾象都是最重要的天文觀測儀器和皇家禮器,因此歷代政權都是比較重視的,歷代的天文學家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這些儀器。

漢代張衡創造了"水運渾天儀",其主體是渾象,直徑不到5尺,球面上標有28宿、黃道、赤道、眾多星辰、24節氣、北極常顯圈,南極常隱圈等,渾象的轉動軸北出地平36度,南入地平36度,這相當於當時洛陽的地理緯度。

張衡還在渾象上安裝了一套齒輪系統,利用具有穩定性的漏壺流水推動渾象均勻地繞著極軸轉動。根據史書記載,渾象的轉動與真實的晝夜交替完全一樣,渾象製成後做了示範演示,一個人在屋子裡看渾象的轉動,另外一個人在室外觀看星空的變化,看守人報告星星的位置,與實際的星星升落完全一樣。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複製的水運儀象臺

張衡之後,三國時期吳國的葛衡,宋代的太史令錢樂之和梁代的陶宏景等人,都製造過"水運渾天儀"。

唐代開元十一年(723年),一行和梁令瓚等人制造了一架"水運渾天",不但可以演示天體的視運動,還安裝了兩個木人按刻擊鼓,按辰敲鐘。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天文學家張思訓製造了一臺大型"水運渾天",高一丈有餘,如同一座小樓,具有鈴、鍾、鼓三種報時信號,設有12個木人手持時辰牌,循環出來搖鈴、擊鼓、打鐘報告時刻。另外,這架儀器使用水銀代替水作為動力,而克服了水在夏天和冬天因流動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不穩定缺點。

而將水運渾天的製造水平發展到最高峰的是宋代的蘇頌和韓公廉,他二人在元祐七年(1092年)製成了中國古代最為複雜的水運渾天-水運儀象臺,這個最複雜是唯一的,沒有之一。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古人使用水運儀象臺觀測天象

這臺儀器包括渾儀、渾象、報時三大部分,最上層是渾儀,而且具有可開合的屋頂,已經具有現代天文臺的雛形。中間一層是渾象,最下一層是報時系統。這三大部分用一套傳動裝置連接起來,並用漏壺水帶動機輪產生動力,進而帶動三個部分一起運轉起來。而報時裝置除了時刻外,還增加了昏旦時刻和夜間的更點等,是古代科技綜合水平的巔峰。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儀象臺主要各部

水運儀象臺整體為一疊置式的四方臺,上窄下寬,分三層。渾儀安放在上隔層上,有三重環組,即六合儀、三辰儀、四遊儀。渾儀上方用可以拆去的木板屋頂覆蓋,六合儀中有陽經雙規,作為天規,垂直安裝;有陰緯單規,作為地渾,水平安裝。三辰儀的南部裝有天運環,這個是之前沒有的。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最上層的渾儀

渾象同木製的地櫃一直安放在臺子的中間隔層上,渾象也有天經雙規,該規垂直安裝在地櫃中,一半在地平之上,另一半在地平下。另外有地渾單規,安裝在地櫃的上表面,作為地平。

臺子最下層中自上而下依次設置晝夜機輪八重,八重輪穿裝在一根機輪軸上。第一重為"天輪",位於天束上方,與渾象的赤道牙齧合;第二重為"撥牙機輪",輪上安裝齒牙,該輪跟隨天柱軸上的中輪轉動,用來運轉其餘的上下七個輪子;第三重為"時刻鐘鼓輪",輪上安裝時初、時正、百刻撥牙,用來撥擊鐘、鼓、鈴;第四重為"時初正司辰輪",輪上安裝報時初的12個司辰木人,報時正的12個司辰木人;第五重為"報刻司辰輪",輪上安裝報百刻的司辰木人;第六重為"夜漏金鉦輪",輪上安裝撥牙,用來撥擊夜漏金鉦;第七重為"夜漏更籌司辰輪",輪上安裝報日出、日入、昏、曉、待旦、更、籌等司辰木人;最下的第八重為"夜漏箭輪"用來裝載撥擊金鉦的夜漏箭。機輪軸上面用天束來約束,下面用鐵製的樞臼來支撐。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晝夜報時八重機輪

天輪直徑3尺8寸(約1.2米),輪的上端面安有600個齒牙,輪轂套裝在鐵製的機輪軸上。天輪的下端在天束上方與渾象的天運輪承接,通過與其上方的天軸齧合,來運轉天運輪。天運輪對著南極中心傾斜安裝,像一個斜側的圓蓋,用天軸來撥動天運輪上的齒牙,使渾象轉動。所以,天運輪下方機輪上的機輪轉動,則天運輪向西轉動,通過齒輪的齧合,使渾象一同向西轉動。

八重晝夜機輪外有半座五層木閣遮蔽,木閣的每一層都設有小有門,用於顯示木人的出入。第一層:設有三個小門,每逢時初,身著紅衣的木人在左門內搖鈴,每逢時正,身著紫衣的木人在右門內扣鍾,每逢刻至,身著綠衣的木人在中門內擊鼓;第二層:木人依次出現,報時初和時正;第三層:木人依次出現,報十二時中的百刻;第四層:木人擊夜漏金鉦;第五層:木人依次出現,報夜間的更點。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五層木閣及報時木人

另在八重機輪的北側設置樞輪和退水壺,樞輪直徑1丈1尺(約3.48米),上用72塊輻板兩兩相對成36"洪",並用三道鐵圈在兩側固定,36洪夾持著36個受水壺。(另有一種記載是由96塊輻板組成48個洪,夾持著48個受水壺)樞輪輪轂中沿水平方向穿裝一根鐵製的樞軸,軸的南北兩個方向都伸出輪轂。樞軸南端安裝地轂,用來撥動天柱下輪,然後由天柱轉動臺中的中輪和上部的天輪,分別帶動渾象和渾儀。

退水壺長1丈1尺4寸(約3.51米)寬1尺9寸(約0.6米),置於樞輪下,用來接受水壺中落下的水。每通過一個受水壺,壺中的水就落入退水壺中,退水壺北側下部有一孔,壺中的水由此向北流入升水下壺。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樞輪和退水壺


在樞輪左側設有天池壺和平水壺,平水壺接受天池壺流出的水,再注入樞輪上的受水壺中,用這種方式來驅動樞輪。受水壺中的水落入樞輪下的退水壺中,由退水壺下部北側的孔流入升水下壺,再用升水下輪將水提升到升水上壺。升水上壺內的升水上輪和河車一同轉動,升水上、下輪將水提升到天河內,天河中的水再流入天池,水就這樣循環流動。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天池和平水壺

升水上輪和升水下輪各有一個,輪徑5尺6寸(約1.77米),升水上輪與河車安裝在同一根軸上,軸的南端安裝在天梁下的橫桄正中,北端安裝在臺子北側木閣的橫桄上。另有升水上壺和升水下壺各一個,兩壺分別在兩輪之下,承接兩輪。天河在升水上輪上方,接受上輪所提升的水,升水下壺的南側有水孔,水孔與退水壺的水孔相通。轉動河車,則升水上下兩輪都隨著轉動,河車與升水上輪都由西向東轉動,升水下輪則由東向西反轉。升水下輪將升水下壺中的水從右側提升到升水上壺中,升水上輪將升水上壺中的水從左側提升到天河中,天河中的水再流入天池。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升水上下壺和升水上下輪

河車的直徑為4尺8寸(約1.52米),天河長3尺8寸(約1.2米),寬7寸(約0.22米),高6寸(約0.19米),在東側開有水孔,水孔與天池壺的壺面高度一致。河車盤向外伸出16根撥牙,來撥動升水下輪輪邊的16根撥牙,河車北側安裝8個手柄,用來運轉河車。升水上下輪的外側傾斜安裝24個提水水斗,上輪16個,下輪8個,河車轉動時,升水上下輪都帶著水斗提水入天河,天河再將水注入天池。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天河與河車

水運儀象的整個運行過程是從升水下壺開始,首先給升水下壺裝水,壺滿後就撥動河車上的8個手柄,於是河車開始轉動,升水上下輪跟隨一起轉動,升水下輪上的8個水斗將水提入升水上壺,升水上輪在用其上的16個水斗提水到天河。天河中的水向東流入天池,天池中的水再由南面的洩水管"渴烏"注入平水壺,平水壺的水再向西注入樞輪上的受水壺。受水壺的東側底沿與鐵製的樞衡格叉相對,格叉用來抵拒受水壺。受水壺中無水時,受水壺就被格叉架住,待受水壺中水滿時,格叉就不能架住受水壺,所以受水壺就會滑落。格叉落下,受水壺側的鐵撥牙就擊開格叉下的天衡關舌,關舌拉動天條,天條被拉動,天衡首端便被拉起,並帶動天關。左天鎖被打開時,樞輪的一支輻板就被放過,樞輪就轉動。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樞輪各部結構

樞輪所傳動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運轉渾儀,一個是運轉動機輪。

運轉渾儀的就是樞輪轉動,則樞輪上的地轂轉動,地轂轉動,則天柱下輪轉動,並傳動到上輪。上輪連接後轂,後轂傳動到前轂,前轂轉動,則帶動天運環轉動,天運環轉動則帶動三辰儀一起隨著運轉,這就是渾儀的傳動。

轉動機輪就是樞軸上的地轂轉動帶動下輪轉動,由天柱傳遞到中輪轉動,中輪帶動撥牙機輪轉動。機輪所傳動的對象有4個:一是天輪來運轉渾象,二是用來轉動鐘鼓輪,三是轉動時初正司辰輪,四是轉動報刻司辰輪。

運轉渾象,由撥牙機輪轉動,則晝時鐘鼓輪跟隨轉動,鐘鼓輪上有撥牙,每逢時初,則有撥牙撥動左側木人所執鈴杆來搖鈴;每逢時正,側撥動右側木人所執撞杆來叩鐘;每逢刻至,則撥動中間木人所執槌來擊鼓。

轉動時初正司辰輪是隨撥牙機輪轉動,每逢時正,則輪上分佈的木人執報時牌出現在木閣第二層的門中報時初和時正。

轉動時初正司辰輪是隨撥牙機輪轉動,每逢刻至,則輪上分佈的木人執報時牌出現在木閣第三層的門中報刻。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報時刻木人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樞輪和報時機輪的傳動機構

前面所說樞輪的一支輻板被放過後,左天鎖和天關關住,則一個受水壺中的水倒入退水壺中,受水壺中的水落下,則天關和左天鎖再次抵住下一支輻板,並使樞輪向右回彈,所以需用右天鎖來阻止,使其不能向西迴轉。每一個受水壺放過後,壺中水就落入退水壺,退水壺中的水再流入升水下壺,繼續撥動河車的手柄,將水提升到上面的水壺,這樣水就可以週而復始的運轉了。

中國古代觀天儀器-水運儀象臺

主要結構模型

水運儀象臺在啟動之後,就可以自行運轉,這在1000多年前的時代,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械系統了。其中的報時機構,涉及了眾多的齒輪、撥杆、平衡等機構,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鐘表原型,比西方最早的鐘表提早了數百年。

只可惜在北宋末年,由於戰亂,水運儀象臺也因此被毀壞,雖然韓公廉留下了《新儀象法要》一書,但很多具體的製作失傳,雖然後世也建造了一些儀象臺,但均不如水運儀象臺那樣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