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时期的明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可以算第几强国?

庭州行者


明朝永乐年间,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强盛的帝国之一,世界强国位列第几号,首先讲述永乐的文治武功,从中可以得出答案。

北巡草原,三犁虏庭,封蒙古王爷,世袭罔替。南吞安南,设为郡县。东北巡抚女真,包括库页岛,建永宁寺,刻永宁碑,宣示主权。西入乌思藏,开政教合一,分封法王,修道路,建驿站,以通往来。羽扇伦巾气死中亚屠夫帖木儿大帝,(三国有诸葛亮三气周瑜,明朝有朱棣一气帖木儿)。出西域,访中亚各国,开创陆运之盛,几追汉唐。威服日本,封日本国王。设卫置司直达印度洋,开括飞地旧港,并驻军以控马六甲,从地理来看,永乐皇帝,东威东夷(日本),西服西戎(帖木儿),南驾南蛮(南洋诸岛),北驭北狄(蒙古),东西南北,天子御四方,君王主华夷。

这个图不正确(高级黑的大明帝国省份图,改为势力范围基本正确),但可以大概讲述,明朝疆域加上势力范围,东始日本,西终伏尔加,南及溟海,北达大漠,舟车可及无所不至,成功骏烈,远迈汉唐,卓乎盛矣。

海外大规模远洋活动,是中国和世界史上空前绝世的壮举,在海外建立了若干驻军和贸易据点,调解西洋诸国矛盾,颠覆海外政权,另立新王,担当世界警察。

这首诗《长歌行.永乐》讲述永乐时代的辉煌,结论就是,明朝是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经济最繁荣,社会最昌盛,文明最发达,是一个全面的盛世,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第一强国,最是鼎盛。


小朱说史


导读:这个问题没有任何异议,个人的观点很明显朱棣时期的大明是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同时期的所谓强国还有帖木儿帝国(明朝称呼哈烈国)、奥斯曼帝国(明朝称肉迷国)以及四分五裂的中世纪的欧洲。下面我们逐一阐述当时各个国家的势力分布以及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时间阶段:

明成祖朱棣在位的起止时间为1403年(永乐元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前后共二十二年。二十多年在历史长河中也就是一瞬间。所以我们选取一个中间的时间节点方便各国实力的比对。我们选择的年份是1415年。此时,明朝在成祖统治时期已经稳定下来,东北庞大的奴儿干都司也已经纳入帝国的版图。虽然此时没有完成迁都,但是针对蒙古的北伐已经进行了几次。疆域版图超过千万平方公里,此时大明的战力正处于巅峰状态。南平交趾,北伐蒙古,七下西洋,大明帝国穷尽帝国之力把触手神向远方。朱棣有一种为子孙后代扫除一切敌对势力的意味。可惜到了仁宗朱高炽时期推崇儒家削弱武勋,自废武功。明朝失去了开拓精神。

帖木儿帝国

帝国的创始人帖木儿在远征大明的途中暴病身亡,并强行捏在一起的帝国开始动荡不安。1415年大概正是动荡结束的阶段,处于帖木儿的孙子沙哈鲁统治时期。这段时间也被称为帖木儿帝国的第二个盛世。帖木儿东南方向和大明的乌思藏接壤,向东隔着亦力把里(也就是东察合台汗国)与大明的河西走廊相望。通过明史记载,哈烈长年跟随西域藩属进贡狮子、钻石之类不一而足。哈烈在奥斯曼土耳其壮大之前勉强维持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并从中抽取丰厚的赋税。但很快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再次崛起(上次就是在崛起过程中被帖木儿大帝击败低调了好些年),哈烈在丝绸之路断绝,中亚混战中迅速败北,一支逃亡印度建立起持续数百年的卧莫尔帝国。所以此时哈烈国力不如大明,否则早就灭掉亦力把里兵进中原了。还能向大明称臣纳贡?


奥斯曼帝国

本来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正是奥斯曼扩张的大好时机。以小亚细亚为基础向东南欧和拜占庭帝国扩张。为了保护欧洲和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道统阻止代表伊斯兰的奥斯曼的扩张,欧洲组成联军和奥斯曼作战,结果在1396年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君主巴耶塞特一世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几乎全部被杀。正当巴耶塞特一世踌躇满志大显身手的时候,不巧正好帖木儿大帝也开始扩张。在1402年安卡拉战役中,奥斯曼军惨败。巴耶塞特一世被俘。他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国内动荡不安。奥斯曼扩张势头迅速衰弱直到穆罕默德一世1413上台才逐渐结束分裂局面,收复丧失的领土。但是在1415年的时间节点上奥斯曼还处于恢复期,帖木儿帝国(也就是哈烈)都没有把握击败。何谈跟大明争夺宇宙第一强国的位置?


金帐汗国

这个术赤一系建立的庞大汗国到15世纪的时候已经度过了他的巅峰时期。被帖木儿帝国击败后就一直没有缓过气来。15世纪的时候已经分裂为若干个小汗国。汗国直属的疆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称为大帐汗国。其实实力衰弱的和其他汗国也差不多了。几十年以后就被莫斯科公国和立陶宛的联合军队给揍的鼻青脸肿,彻底丧失了对莫斯科公国的统治。此时他们只能跟帖木儿都无法比(也称哈烈)。更别说明朝了。

欧洲

此时的欧洲英法长达116年的百年战争进行到了尾声。英国基本丧失了所有欧洲领土,重点逐渐向英伦三岛转移。几百年前纵横欧洲的法兰克王国早就视昔日黄花了。东南欧洲要防备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彼此攻杀不休。

由于奥斯曼帝国还没有拓展成后来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丝绸之路还没有彻底中断,所以后来依靠开辟新航线起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还处于探索的萌芽阶段。整个欧洲没有成行的庞大势力,否则也轮不到奥斯曼称王称霸。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朱棣时期的明朝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朱棣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发扬其父辈开创的基业,创造出远迈汉唐的永乐盛世。学者蔡石山在其《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一书中这样写道:“在他统治明代中国二十二年期间,他为明帝国定下了欢快明亮的基调……经济增长,文化再生,领土扩张以及外交上的荣耀”。而同时期的欧洲等国家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若论明朝朱棣在当时世界历史上应位列强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军事方面,开疆扩土,版图扩大。当时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北方的蒙古。朱棣出身军旅,有极强的控制欲和不服输的性格,多年的军旅征战,具备军事家的谋略、杀伐果断。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大获全胜,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蒙古兵以骑兵为主要战斗力,最喜野战,但不敢与明朝的军队交锋,可见当时明朝军队的超强战斗力。一直以来,中原地区对北方部落的战斗多以失败告负,主要源于骑兵的差距,而明朝朱棣期间,却彻底扭转了这个围绕中原地区上千年的难题。

当时一次阅兵,朱棣成功震慑了27个国家,明朝成为实力最强的军事帝国。

二、经济方面,励精图治,国库充盈。明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朱元璋休养生息三十年,后又经过朱棣的励精图治,鼓励生产,在短短几十年内达到巅峰。朱棣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尤其是对蒙古的战争,动辄几十万军队出征,却从未为粮草担忧,体现出当时明朝的强大经济实力。此外,朱棣还做了一件最消耗经济的事情——迁都,这些无不彰显明朝的强大国力和经济实力。据史料记载,当时国家一年收入大约达1.2万亿白银。

三、文化层面。永乐年间编撰的《永乐大典》几乎囊括了明朝以前全部的书籍内容,字数多达数亿,现存的几百卷《永乐大典》,仅仅是当初的3%,足见这部《永乐大典》的内容有多丰富。流传后世的经典四大名著里,有三部诞生于明朝年间。

四、外交方面,用一句成语来形容朱棣期间的明朝外交最为合适:万邦来仪,展现大国风采。朱棣统治期间,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东南亚、东欧、非洲,许许多多的国家派出使者前往明朝朝拜,而这些使者中,甚至包含一些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郑和航海的根本动机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这个目的,就是要建立以明代中国为核心的朝贡贸易秩序。郑和前后七次远航,到达了亚洲、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郑和远航,开创了明代朝贡贸易的一个辉煌时代。

综上,明代朱棣时期在当时世界历史上应位属一流强国。

  

  





岳之岚


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时期(1402—1424年)的明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应该是第一强国。

永乐大帝朱棣


朱棣在位期间,中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朝军队训练有素,并且有成建制的火器营,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

明朝当时造船业尤其发达,能造出世界上最大的船只。朱棣曾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也广为宣扬了中国的国威。而在将近百年之后,西方发现新大陆的海洋探险活动才开始。并且哥伦布、麦哲伦所谓的船队,不过是几只小船而已。

同一时期,俄罗斯还是众国林立,莫斯科大公国才刚刚崭露头角。

日本将军足利义满


日本刚刚结束了历时56年的南北朝,总算统一了。天皇成了摆设,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统治着整个岛国。但是,各地的大名们经过几十年的南北对峙,力量强大起来,已经不再把幕府将军放在眼里了。日本历史上光彩夺目的战国时代即将到来了。

土耳其的巴耶塞特一世


这一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东南欧扩张,多次打败欧洲联军,准备征服东罗马帝国。可是,突厥人帖木儿又大败土耳其军队,俘虏了土耳其的君主巴耶塞特一世。这样一来,土耳其受挫,东罗马帝国暂时躲过了一劫,却不可避免的步入衰落之中。

此时两个海盗国家也才刚刚起步:1402年西班牙占领加那利群岛;1415年葡萄牙攻占北非的休达。

圣女贞德在战斗中


英法百年战争此时正在酣战。英军连连获胜,法军长期失败。法国人民受到很大刺激,法国少女贞德挺身而出,率领法国人民起来奋战。直到朱棣死后不久的1429年,圣女贞德率军围攻奥尔良。才算扭转了法国在百年战争中的颓势。

这一时期,非洲、美洲还是未开发之地呢,也就不再提它们了。至于印度,由于它从来没有在世界上多么耀眼过,更不值一提了。

永乐大帝朱棣统治的这一历史时期,纵观整个地球,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军事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与明朝相匹敌。因此,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惰性人儿


历史上的明朝被很多人歌颂成“世界第一强国和唯一一个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对于,明朝皇帝也有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谈说法。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个人认为,很多人给明朝赋予了太多的美化色彩,我们应该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之下去做出判断。反言之,如果明朝真的如此强大,又怎会被区区数万人的异族所歼灭呢?

明朝军事力量的强盛依赖于明朝创立之初朱元璋实行的“卫所军制度”。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词感到陌生,简单的来说,就是用军屯来保障士兵的自给自足。体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镇守城池而另一部分则去种地以供军粮充足。这种制度的唯一特点就是“封闭保守”看似完备实际却是弊大于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朝建立初期有很多的闲置土地,而明朝政府则直接将这些土地划分给了部队。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障军粮另一方面保证了土地的分配问题,它的弊端就是“士兵的来源问题”哪有那么多的士兵呢?特别是在国家安定之后,谁不愿意留在家里陪家人而去当兵呢?

不过针对这个问题,当权者也给出了应对的政策。但是,也为明朝后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明朝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采取了“士兵世袭制”。永乐后期,这种制度的弊端被彻底暴露,卫所官为了自身利益不仅侵占百姓土地甚至私自奴役士兵种地,引起了不满。当时贫富差距过大,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士兵的逃亡。因此,产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明朝上报朝廷的军人数量与实际数量产生了严重的不符。

明朝初期军队数量一百多万。朱棣继位之后,军队数量竟然高达二百二十万人。这样的数据增长难以置信,对于卫所军制度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吃空饷”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拿好几个人的军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士兵的逃亡一直都是有增无减,明朝官员的工资又不高。所以,一些官员利用这种空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土木之变时明英宗的50万大军一触即溃。甚至,他本人也做了俘虏。由此可见,其军队战斗力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更可怕的是明正德年间的“京军”竟然连农民起义军都无法覆灭更别说卫所军了。号称五十万的京师三大营在明末时期实际也只剩两万多人,而此时的明朝正面临着内忧外患,沿海有倭寇,北边有蒙古,这些都是明朝当时极为棘手的问题。

为了抵抗外来压力,明嘉靖时期开始大力推行募兵制。当时,剿灭倭寇正是通过募兵制招来的士兵。但是,募兵通常难以管理并且没有统一“培训”所以,在战争当中要想取胜也是具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当时明朝国库空虚发不出粮饷也导致很多人开始逃亡。因为募兵招来的士兵通常是来自一些偏远地区无地可种的人们,他们寄希望于军队以此来养家糊口。

随着明朝的“病情逐渐加重”最终被异族所灭,唯一值得让人钦佩和赞叹的事情就是他一直在和异族持续战斗到最后一刻宁死不屈的精神。


迷谷历史


朱棣统治下的明朝到底有多强?

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为帝,改元永乐;一个强盛的明朝从此开始。

朱棣统治期间,曾五次御驾亲征,北伐蒙古,五次战争全部获胜。

明朝还先后在朝鲜地区、越南地区进行跨国征伐;明朝水师更是堪称世界最强。英国舰队和葡萄牙海军先后被明朝水师击败;

连年的战争、七次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无不彰显明朝的强大国力和经济实力。

永乐年间编撰的《永乐大典》成为了古代文化的巅峰;万邦来朝使多位国家的国王留恋明朝的繁盛不愿离去。可以说朱棣统治下的明朝,绝对屹立在世界之巅


笑谈华夏史


"远迈汉唐"这是康熙对朱棣时期的评价,当然第一,毫无悬念

永乐年间的强盛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永乐年间经济实力强

朱棣统治的明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使得天下大治,国家富强,据统计,1405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按照当时不足一千万户的民户统计,每户平均纳税超过三石。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户交纳的税粮,平均到当时人口,人均超过一石。 可见永乐年间农业发达 ,国富民强,经济实力非常强。


同时永乐年间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超级工程,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 ,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籍……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钱哪里能搞这么多超级工程。

综上可见国家非常有钱,经济实力强。

军事实力强

朱棣统治时疆域辽阔,明成祖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据《明史·地理志第十六》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明成祖时期(1402年-1424年)明朝疆域 明朝的领土囊括内地十八省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乌地河流域,后改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甚至短暂征服并统治安南(今越南北部),永乐年间明朝极盛国土面积约达1000万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之所以辽阔,那不是吹出来的,是通过陆军打出来的,靠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蒙古铁骑如此厉害,都打不过明军,可见明朝陆军世界第一。

同时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时的次数和规模都超过了后来的新航路开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舰队。这支海军世界无敌,无人能敌。海军明朝也是第一。

海陆军都是第一,明朝军事实力当然世界第一了。

国际影响力

明成祖对外不但宣扬国威,还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还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当时世界上的国家,欧洲刚开始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等都没有开始,欧洲国家实力还没有那么强大,他们实力真正超过中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亚洲各国都尊中国为天朝上国,中国实力在甲午战争以前一直都是亚洲第一,在亚洲实力当然第一;美洲大陆还没有发现,非洲也一直没有出现强国……当时世界上也只有明朝实力最强,国际影响力最大了


一代天骄光武大帝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棣,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朱棣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一 朱棣五次亲自率兵攻打北元,对于北元的给予了重大的打击,摧毁了它的中央机构,还基本覆灭了其军事装备,对于明朝的稳固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20年契机。

二 朱棣政治方面,他也是大刀阔斧,力行改革,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而在这基础上,建立了内阁制度,加固了国家的稳定

三 大力发展航海贸易,而明朝的航海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纵观整个明朝,大明的海军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等的。

四 命令编辑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内容包含非常宽泛,是一项非常伟大的文化工程。它里面所包含的图书都是没有经过删改的,很好地保护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它也是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五 朱棣之所以称之为永乐皇帝,主要是因为他把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平,因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永乐年间,所以就因此得名。而北平的地理位置特殊,它处于农业区也牧业区接壤之地,并且交通位置十分紧要,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可以在这个地方进行贸易,并且定都于此,可以抵御北方来犯的蒙古人,而且对于东北地区的稳定,也能进一步控制,从而达到控制住全国的局势的作用。

朱棣雄才大略,明朝在他的统治时期,经济繁荣,贸易频繁,万国来朝,陆军,海军皆为当时的世界第一等。



夜雨绵绵不止


永乐大帝朱棣(1360-1424),1402年登基,1424年驾崩。他登基后,内整山河、北击蒙元、南征安南、东慑倭寇、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组织编篡《永乐大典》,开创了“永乐盛世”。此时的明朝,如果说是世界第二的话,没人敢称第一!就是这么自信!

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有两方面表现:一是经济实力雄厚,二是军事力量强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也有例外,如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军事实力当时世界无敌,经济靠掠夺、以战养战;再如两宋,号称当时世界经济第一,但军事不行,被辽国、西夏、金国、蒙古轮流蹂躏,屈辱中生存。真正达到经济、军事都强的朝代有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

一、经济及其他

朱棣采取了多种措施发展经济,使得国富民强。五征蒙古、平安南、下西洋这些军事行动足以证明。其他的,政治制度、文化创新、万国来朝、造船航海冶金等这些就不多说了,重点说说下面的。

二、强大的军事力量

这个得多谈谈。有多强大?吊打蒙古没脾气、打遍海上无敌手!明成祖朱棣的时代,就像现在的美国。

归纳了一下:

1.最精锐的骑兵部队——三千营

三千营,最初以三千蒙古骑兵组成而得名,后随着部队的发展,人数不止三千。所属部队全由骑兵组成,全套装备当属世界一流,在战争中担负突击任务,对阵蒙古骑兵赢多输少,不愧为精锐。

2.最先进的火器部队——神机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经常被吐槽,原因主要是来自于满清惨败于西方船坚利器——火药的老祖宗被外人用“火药”所击败。但回顾历史,古代中国在火药上的实战应用和火器发展上,也曾领先世界——那就是明朝的神机营!

神机营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火器部队,装备有火枪、火铳等,后期还有火绳枪。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比成建制的西班牙火枪兵要早一个世纪左右。明成祖在漠北之战,开创性地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战法,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火器的应用技术日臻成熟,神机营也成为明军的一个重要兵种,更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队领先于世界的佐证。正因如此,朱棣非常重视,专设火器局,用以改进火器质量和战法。只是后来太过可惜。据传,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在明朝卫所遗迹挖出了200多枚开花弹,不禁感叹道:“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据史载,神机营为保证长时间持续射击,通常使用开国名将沐英所创的“三段击”战术,是所有前添枪最核心的战术,领先西方和日本二百余年。

此战术分为三排,前一排首先由处于队列第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再由处于队列第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击之后,马上将神机铳递回中间一排的士兵,同时从中间一排的士兵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神机铳。中间一排的士兵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射击之后的神机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装上弹药,再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药的神机铳,并向前传递给前一排的士兵。如此反复轮换,战斗力很强


3.真正的主力部队——五军营

五军营是马、步军混编的部队,是明军中主力中的主力。朱棣对军备的重视,使得步军基本能保证人手一套有铁护臂的铁札甲,这比同期的欧洲军队的防御力要强得多(欧洲虽然有了板甲,但只有贵族和骑士才装备得起,多数士兵仍然是光板)。

以上三部就是我们所熟知、由朱棣一手所创的京军三大营,主要担负“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大使命。平时,五军营操演营阵,三千营操演巡哨,神机操演火器。遇皇帝大征,则大营居中,五军分驻,其内设步军,外围为马军,马军外围则为神机营。神机营外二十里,设置营围。这就是三大营基本营制。

三大营

4.最强大的大洋舰队

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是当时世界上真正的无敌舰队,没有之一!看看舰队规模,大小宝船40艘以上(每次不同),搭载最早的“海军陆战队”27000人左右,其他还有各类官员、医生、水手等等。有的观点认为,最大的宝船排水量可达2万吨!什么概念?航空母舰啊!哥伦布的船队与之相比,蚂蚁跟大象的区别!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比哥伦布首航整整早了大半个世纪

三、同期的世界各国

欧洲还处于分裂状态、英法百年战争还在打,腐朽没落的拜占庭即将走向末日,奥斯曼帝国被帖木儿帝国打得还在恢复元气,帖木儿帝国在走下坡路、金帐汗国还很弱小,南亚诸国、朝鲜、日本就更不用说了吧?


所以,朱棣的大明王朝,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这一切,当皆归功于永乐大帝——朱棣!可惜的是,后世之君多为守成,毫无远见(康熙也不行),再无创新开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方列强成长、变强,最后成为人家嘴里的肥肉。


壮哉中华民族


自朱元璋于1644年建立明朝开始,这个王朝就开创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要说到明朝最繁华、最霸道时期,还要属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时代——大明永乐。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永乐帝曾豪言道:“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与前朝对比,凸显大明的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可见他对自己统治的时代十分自信。

虽说在科技方面,永乐年间大明与西方国家各有优劣,但是总体实力上来说,明朝呈现一种碾压之势,多项领域让世界诸国无法望其项背,而今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永乐年间的四项顶尖领域。

▲明成祖朱棣

一、军事

明朝军队数量庞大,巅峰时期曾达到了200万人,比欧洲各国军队的总和还要多上几分,然而不光光是军队人数多,军队装备也格外精良:每五千军队配备火枪200杆,霹雳炮1000门,火炮20门,至于弓弩等基础装备更是人手一件。

对内战争基本就是胜多输少,强大的蒙古铁骑,也就是踏遍世界的前朝蒙古铁骑在明朝以前都是战无不胜,中原军队往往都无法与蒙古骑兵抗衡,主要原因就是骑兵的差距实在是太明显,然而朱棣在位时期曾多次御驾亲征,每次都是大胜而归,彻底扭转了这一颓势。对外战争中,明朝曾先后讨伐异国,例如朝鲜、越南地区,同样鲜有败绩。

▲朱棣御驾亲征

海军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有过争斗,英国舰队、葡萄牙舰队都先后挑战过大明的权威,可惜等待他们的不是亮闪闪的真金白银,而是明朝无情的大炮,自此再没有任何国家敢挑战大明王朝的海军舰队。

二、经济

明朝冶金业十分发达,加上大明王朝地大物博,矿产丰富,开采的金银数不胜数。除了自身开采黄金白银之外,明朝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世界闻名,许多殖民地国家用在外地虐夺的金银珠宝来交换这些产品,大量资金汇集到明朝。

▲对外贸易

除此之外,朱棣在位时期的几项举措也从侧面印证了大明雄厚的经济。频繁的战争、大量的航海行动——例如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国内基础设施的修建,以及皇朝迁都,这无一例外都是需要庞大资金的支持。

三、文化

先说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其中有三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来自明朝。此外,现如今存在的几百卷《永乐大典》也是永乐帝统治年间编写,要知道的是,这几百卷书籍只是完整版的百分之三,真正完整的《永乐大典》总字数应该约有数亿之多,内容更是包含了当朝以前的所有典籍。

▲永乐大典

四、外交

明朝时最著名的郑和七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反过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遣使者来拜访永乐帝,那个时候真正做到了万邦来朝。其实在郑和之前,朱棣就派遣尹庆于永乐元年出使古里、满剌加,次年出使爪哇和苏门答腊,也就是说永乐帝对外是积极的、锐意沟通的,上位者的态度决定了明朝外交注定强大。

▲郑和下西洋

可惜,盛极必衰,大明永乐之后明朝实力日益衰落,一日不如一日,也再没有出现第二个永乐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