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本姓马,叫马三宝,因在靖难之役立功,被朱棣赐姓“郑”为何朱棣不赐他姓“朱”?

秉烛读春秋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被赐名为国姓“朱”的120多人。其中比较有名是国姓爷郑成功,那时郑成功已经是明末的一方诸侯,地位并非当时郑和身为当时朱棣的家奴可相比。

郑和本姓马,因为在靖难之役一个郑村坝的地方建立功勋所以被赐姓“郑”。当朱棣造反夺权登上皇位之后,因为感到朝廷事务繁忙,所以在外廷建立内阁,在内宫之中选取精明能干的宦官读书识字,学有所成之后安排他们外出监察天下。

当明成祖要重用宦官郑和,而郑和当时还姓马,而朱棣的生母马皇后也姓马,朱棣是一个非常孝顺之人,为了避生母马皇后的姓讳,所以只好委屈郑和改姓。

为什么不赐姓“朱”呢?只有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才可以拥有,而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下的功劳太小,不足以赐姓“朱”,而且他又是一个宦官视为不洁之人,120多人没有一个是太监。郑和被赐姓之后得到朱棣的信任,留下了郑和七下下西洋的千古功业。


陆弃


赐姓“朱”在明朝这一历史时期来说就是赐“国姓”,也就是帝王们将自己的姓氏赐给功臣以示恩宠,这是一个重要的笼络人心的方式。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朱”姓,南明隆武帝也曾经赐郑成功“朱”姓(因而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

那么,朱棣赐马三宝姓“郑”而不赐他姓“朱”,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赐姓“朱”或曰赐“国姓”实际上就是将被赐姓之人视为明朝宗室,所以这是给予功臣极高的待遇,也需要与功臣的身份相匹配。事实上,严格来说朱元璋后来让李文忠、沐英、何文辉等复本姓,往好了说是他们年纪稍长功劳较大恩赐认祖归宗,从另一个意义上也等于取消了所赐“朱”姓,说是朱元璋考虑他们如果姓“朱”封爵授官所付出的代价较大也可以。

再看马三宝的身份,他虽然是朱棣的身边亲信,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太监,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朱棣的奴才,因此在他立功之后,可以赐姓以示恩宠,但是赐给“朱”姓也就是视同宗室显然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朱棣对朱元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祖训并不是很认同,后来也有许多违反的地方,但是明面上自然也要遵守,赐太监姓“朱”无疑是僭制,他不可能授人以口实。


谈古论金


答:为什么赐郑和姓“郑”而不赐他姓“朱”呢?

估计提问问题的这位网友在帝王赐姓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两个误区。

一、认为得帝王赐姓都是好事。

二、认为帝王赐姓必赐国姓。

没有错,帝王有时为了向您示好,会给您赐姓,以示嘉奖。

实际上,帝王赐姓也是姓氏的主要来源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的赐姓,还带有封建的性质。

也就是说,当时的国君某地封赐给谁,谁也就因此以该地地名为姓。

比如屈原,本姓熊,祖上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因被封在屈邑,从而改姓了屈。

秦汉代之后,赐姓不再具有封赏领地的含义,在奖赏的时候,只是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褒奖。

比如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绩,就赐娄、项二人姓刘。

另外,刘邦将一位宗室女嫁给冒顿单于,也赐冒顿单于以刘氏为姓。这支刘姓后人中出了灭亡了西晋刘渊、刘聪的父子。

汉高祖刘邦时代赐姓的规模很小,所赐都是汉朝国姓“刘”姓。

赐姓规模最大的是西魏和北周时期。

而且,这个时期,赐的不尽是国姓。

举几个例子。

比如位列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弼,被赐姓为“拓跋”。

又比如身为东汉司徒王允后代的王轨,被赐姓为“乌丸”。

再比如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被赐姓为“普六茹”。

还有,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虎,被赐姓为“大野”。

……

当然,也有被赐姓为北周国姓“宇文”的,如李和、刘雄、柳庆、赵昶、王悦、刘志、韩雄、叱罗协、韦填、韦孝宽、薛善、令狐整、李彦、李昶、申徽、柳敏、张轨、寮允、崔猷、薛端、李昊氏、郑孝穆、崔谦、崔说、王杰、唐瑾等等。

从这一点上说,郑和被朱棣赐姓“郑”而不赐姓“朱”,很正常。

但是,无须置疑,赐他姓远不如赐国姓尊崇。

有明一代,延平郡王郑成功被赐姓为“朱”,就远比郑和尊崇。

这里插一句,实际上,“郑成功”这个名字,郑成功有生之年从来没有用过。

在得赐姓前,他的名字为:郑森。

在得赐姓后,他的名字为:朱成功。

郑成功在后半生,一直以自己姓“朱”为荣,他所留下的花押印章,就大书特书“朱成功”三字。

话说回来,帝王喜欢某个人,会给这个人赐姓。但帝王痛恨某个人,也会给这个人赐姓。

比如东汉延熹初年,外戚梁冀独览朝政,骄奢淫逸。汉桓帝突然崛起,将之诛杀,并将其家族贬为“薄”氏。

又比如说,南朝时齐巴东郡王萧子响永明七年叛乱失败,南齐帝萧赜赐他姓“蛸”。

再比如说,李唐宗室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等起兵反对武则天,事败后,被武则天赐姓“虺”。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除了帝王喜欢、或帝王恨,被赐氏的,还有一种情况,即帝王心血来潮时,也会莫名其妙地赐姓。

比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郁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沙莫雄,为南部大人,号拓跋氏;小儿子什翼健 即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称帝后,因沙莫雄的儿子拓跋嵩是拓跋耶律的长孙,就赐他姓长孙,称长孙嵩。

这个长孙嵩有一个非常牛叉的后代——隋朝名将长孙晟。

长孙晟有一双儿女比他自己还要出名:儿子长孙无忌,为唐朝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女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


覃仕勇说史


原因很简单,因为郑和是太监,是天下最卑贱的一个阶级。

朱棣赐太监姓已属于厚恩,如果赐的若还是“朱”姓,这于礼于法都是不合的。

太监向来都是历朝历代的所极度鄙夷的一个阶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说过:“太监不过是司晨昏、给使令、供洒扫的粗使下人”,清朝康熙皇帝也曾说:“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与此同时,不但皇帝鄙夷太监,连士大夫们也瞧不起太监,南朝大臣范晔就说太监是“败国蠹政之事,不可殚书”。由此可知,太监在哪个朝代都是让人唾弃的存在。



如此,试问地位就是如此低下的太监,即使朱棣再宠信郑和,也不会宠信到把国姓赐给他,如果这样做,就等于是自己给朱家皇族抹黑,是自己让皇家的脸面威严扫地。堂堂国姓,居然会被赐给一个太监,试问天下人会怎么想?这只会是让人觉得朱棣太胡闹,让这国姓蒙羞,让天下人所耻笑。

因此,郑和这么一位太监能被皇帝赐姓已是天大恩宠,至于赐“朱”姓却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郑和这么一位地位卑贱的太监,会得到朱棣如此的后厚待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郑和的忠诚。《明史.郑和传》载:“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郑和自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就跟随着他,可谓是忠心耿耿,而后在靖难之役时更是战果卓著,无论朱棣境遇如何,郑和都是忠心耿耿的跟随着。因此,正是郑和的忠诚,朱棣在继位的第二年,为了奖赏他的忠诚,朱棣遂就在永乐二年御笔赐姓他为“郑”姓。

当然,至于郑和到底在靖难之役立了什么功,史书中并未详加说明,但却是可以在只言片语中窥知一二。比如在郑村坝大战中,25岁的郑和在与李景隆的对战中,是“出入战阵,多建奇功”,从中可窥知郑和的军事能力是很不错的,凭借着这个能力,在靖难之役,他屡立奇功是肯定有的。因此,凭借着这等战功,他被朱棣赐姓也是应该的。



毕竟郑和是太监,即使他立的功劳再大,他也做不了大官,更封不了侯,因此朱棣能给郑和赏赐说实话真的不多,而赐姓无疑是朱棣能给郑和最优厚,也是最可以示恩宠的赏赐啦。

至于郑和为何被赐“郑”,而不是其他的姓呢?这个问题现如今是有诸多猜测。有学者认为是与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中有关,这场战争对于朱棣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战,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并最终取得胜利,而朱棣之所以能够获胜,正是依靠着郑和等这些视死如生的忠心耿耿的将士的拼命,由此才有了朱棣的胜利,才有了朱棣军在战场上争得了一点主动,摆脱了完全被动挨打的处境,如此为了以示对功劳颇大的郑和的恩宠,遂将“郑村坝”的郑字赐予郑和。



也有学者认为郑和会被赐郑,是因为有回回历官郑阿黑之取“郑”为汉姓这个先例,而有学者认为郑和是回族人,因此也被赐郑。再有学者认为郑和赐姓“郑”与郑村坝战役无关,亦无特别的含义。当然,郑和为何会被赐姓郑,现如今还是一个未解秘密,真正原因还有待后人的解开。


澳古说历史


这个问题有意思。大明朝的国姓自然是姓“朱”,但是最有名的三个赐姓,其中有两个都不是国姓。

这多少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棣的一个特殊心态——“朱家天下,外人岂能姓朱?”。

第一个有名的赐姓,那就是“黔宁王”(死后追封,不世袭)沐英的赐姓。


按说沐英8岁的时候就做了朱元璋的义子;14岁就拿刀上阵砍人头;18岁就做了指挥使;23岁那年更是替朱元璋打败冯谷保,把朱元璋的势力扩张到福建;更别提此后世代为大明镇守南陲,一生可谓为老朱家出生入死。

此前由于太小就失去了父母,所以根本没有名姓。因此做了朱元璋的义子,叫“朱英”,合理合法。但是也就是朱英23岁这年,朱元璋赐姓“朱英”为“沐英”。

“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的确也非常信任沐英,但是硬是生造了一个姓氏,也不让居功至伟的养子姓朱,目的很简单,因为朱元璋要做皇帝了,自己已经有儿子了。如果沐英继续姓朱,那就得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生前封王,死后世袭罔替。亲王爵世袭,老朱算过账,表示不舍得。

第二个有名的自然就是“三宝太监”郑和的赐姓了。


郑和原名马三保,原来是个在云南一带的外来色目人汉化的后裔。早年出身不详,在洪武17年(1384年),傅友德、蓝玉平定云南时,割了带回来的。当时战争很残酷,战争结束,小男孩和小女孩都会被当做战利品带回来,男的割了做太监,女的做宫女,然后分配给皇室使用。

这个马三保就被分给了燕王朱棣,被带到了北平。马三保非常受到朱棣重用,因为《明史·郑和传》明确记录了两条:一条是他曾经在“靖难之役”中立过功勋(至于什么样的功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另一条是他曾经负责替朱棣祭奠自己的乳母冯氏。


虽然赐姓是否和建文元年(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有关,站在史学界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即便马三保的功劳再大,他也为有资格被赐姓国姓。想当年沐英的功劳对于老朱家,必然是要大于马三保的,也没有资格姓国姓。所以朱棣必然也不会赐一个太监姓“朱”。

但是现在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东侧的马府街和“郑和公园”,见证了郑和曾经的倍受恩宠与辉煌。因为这一大片原来都是郑和的府邸。

第三个有名的赐姓,就是南明隆武帝赐郑森明朝国姓“朱”,并赐名成功,封忠孝伯。


这一回,是正儿八经地赐姓国姓。因为大明的半壁江山已经沦陷,南明小朝廷也已经苟延残喘了。作为大海盗出身的郑成功,被赐予国姓的时候,并不以为荣,反而从来没有自称自己为“朱成功”。

明朝的国姓在南明的时候,已经不值钱了。郑成功也不会以“朱成功”这个名字为荣。

郑成功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允许别人称呼自己为“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这样保持了一个面子上彼此都过得去。但是郑成功更在乎的是别人叫他“延平王”。

这就像西夏的李元昊,一直在被赐国姓,却引以为耻,最终却自己给自己改姓。


在唐朝的时候,他们祖上因为有功,被唐朝皇帝赐姓国姓“李”。但是唐朝败亡后,他的爷爷立马恢复了此前的姓氏拓跋,但实际上是不是拓跋谁也不知道,但拓跋原本是北魏鲜卑贵族的姓氏。但是到了宋朝,宋朝皇帝同样赐他国姓“赵”,他却从来不用,上书仍然自称“李元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宋朝的君臣权作傻子,自欺欺人。

等到李元昊势力强大了,准备建国称即位了,自己有了底气,硬是把名字改成了“嵬名曩霄”。

所以赐国姓并非那么简单的事情,马三保功劳再大,在朱棣面前,不过一介奴仆。所以赐姓已是恩宠,国姓那就算了吧。


炒米视角


郑和本姓马,被朱棣赐姓“郑”,为何朱棣不赐他姓“朱”而姓“郑”?

01.为什么不赐姓‘朱’

第一、朱姓乃是天子姓氏,郑和身为太监,身有残缺,又是皇室家奴,赐姓‘朱’有辱皇室威仪。

第二、都知道朱元璋出身放牛娃。

在朱元璋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记》中,明确表明“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朱元璋还说过一句“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从这两点,都能看出朱元璋对于自己家族的自傲,和舍我其谁的帝王风范,而朱棣是朱元璋儿子中,性情最类似他的,所以也就并不难理解,为什么朱棣赐姓的时候不赐姓‘朱’了。

02.为什么赐姓郑

这个说话很多,有说是出自‘郑村坝之战’,不过我不这么认为。

从有明确记载的文献,郑和刊印《佛说摩利支天经》中确定郑和被赐姓是在1403年,而在前一年的1402年11月,郑和奉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这就使‘郑’姓的来源。

郑的繁体字是‘鄭’。说文解字中,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鄭”的本字,表示在地基上洒酒祭祀,就是在新建筑的地基上洒酒祭奉地神与祖先,以求居所安定幸福。

这符合郑和受命祭祀的事件,所以我认为很大可能就是因为,郑和负责祭奠朱棣的乳母,而被赐姓‘郑’。

朱棣和乳母的情分

建文四年(1402)十一月,遣中官(宦官)郑和赴北平祭奠乳母冯氏。(《太宗实录》卷十四);

永乐三年(1405)三月,追封乳母冯氏为保圣贤顺夫人,遣赵王高燧以珠冠香芴真衣致祭。(《太宗实录》卷四十一);
永乐七年(1409)三月,遣官祭乳母保圣贤顺夫人。(《太宗实录》卷八十九)

朱棣刚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第一时间就祭奠乳母冯氏,后续有祭奠数次,追封一品夫人。

那么表明对乳母的尊崇,对负责首次祭奠的郑和赐姓,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点文墨


郑和本来姓“马”,因为他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劳,因此而赐姓“郑”。不过,郑和为什么被赐姓“郑”,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一直是一个让后世猜测不断的谜。

(郑和剧照)

事实上,由于史料的缺乏,郑和身上的谜还有很多。

其一,名字之谜。比如《明史》上说他被称为“三保太监”,他究竟为什么叫“三保”?后世也有不少猜测。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这是因为郑和旧名“三保”。但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却又说:“三保之称,不知系是郑和旧名,抑岂西洋私尊郑和、王景弘、侯显等为三太保故耶。” 王世贞在《弈山堂别集》中说:“和自是凡三下西洋皆有功,人谓之‘三宝太监’。”另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记载。这些记载归纳起来,也就是两个意思:一是郑和旧名(或者说小名、乳名)叫“三保”(或者说“三宝”),二是郑和的“三保”之名与他航海所建立的功勋有关。

其二,身世之谜。《明史》上只说了“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他是怎么成为太监,怎么入宫的,却并没有提及。按照明朝太监的由来,很多人猜测是郑和作为俘虏之子或者罪臣之子,在小时候被阉割入宫的。

不过,郑和家庭情况却并不清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昆明晋宁县出土了一座明代墓,墓的主人叫马哈只。根据马哈只的《墓志铭》介绍,他应该就是郑和的父亲。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不过,这个《墓志铭》也并没有对马哈只做了什么事作介绍,只是“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这样一些赞誉性的文字。

(朱棣剧照)

因此,对郑和的身世,我们依然是一团谜。

除了以上两个谜之外,就是郑和被赐姓“郑”的谜。

其实《明史》上并没有说它被赐姓一事。《明史》只是说:“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马哈只墓志铭》上说“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才说明他是被赐姓。

为什么郑和被赐姓“郑”呢?

由于后来他在七次下西洋,立下大功后,并没有被赐姓的事迹记载。因此,可以判断,郑和被赐姓,应该与他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有关。但是究竟有什么关系,却又说不清。

后世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郑和在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郑和在“郑”这个地方出过计策,帮助朱棣的军队打败朱允炆的军队。

有人甚至说,郑和出计策的地方叫做“郑村坝”,因此被赐姓为“郑”。

(李景隆剧照)

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郑村坝之战”是靖难之役发生后,朱棣在对战朱允炆的时候,第一次取得大规模的作战胜利。当时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已经打到北平城。由于对北平城久攻不下,因此退守郑村坝驻守。当时朱棣由于兵力不强,刚去了一趟黑龙江,把宁王朱权的“甲兵八万,战车六千”骗到手。这使得他在和李景隆打仗的时候,显得非常有底气。

听说李景隆攻不下北平城,退驻在郑村坝的时候,朱棣带着军队,在外围列队摆开阵势。利用北运河结冰之际,偷渡过河,又用了一个诱敌深入之计,把李景隆的队伍调动起来,然后三面夹攻。同时,郑村坝城中的燕军也杀出,围攻李景隆。这场大战,朱棣先是击败李景隆万余人,接着又接连挑破李景隆7营。再接着乘胜追击,最后,斩获李景隆军队数万人,获得马匹2万匹。

这场大战,郑和是不是为朱棣出过计策,因为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我们不清楚。不过,由于郑和先是在南京,后来才到北平。因此,他对李景隆应该是比较熟悉的。郑和根据他掌握的情况,给朱棣出点计策,也是可能的。再加上打了胜仗以后,朱棣心情高兴,因此,给郑和赐姓,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也只是一种分析,目前还没有更多的史料或者出土文物支撑。

(参考资料:《明史》《马哈只墓志铭》等)


张生全精彩历史


天子的想法,那真是很难猜透了

郑和与大明朝另外一个人物魏忠贤有着很多的相似点,比如二者都是太监,二者权力都很大,二者都深受皇帝的信任,但是郑和是民族英雄而魏忠贤却只能遗臭万年,这件事说明决定人成就的不是地位身份,而是心。

心灵鸡汤放完了,说点实话。郑和其实也是个贵族,郑和的父亲和祖父是回族人,他们曾不远万里前往中东朝圣,因此年幼的郑和其实心中对远方已经有利雏形,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大将蓝玉讨伐盘踞云南的元朝梁王势力,蓝玉回朝时搂草打兔子拿下了郑和

郑和很快遇见了朱棣,这是他一生的机遇

至于为何朱棣赐姓“郑”而不是“朱”,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当年明成祖当了皇帝之后,回想自己的大半生戎马生涯,尤其是靖难之役起之后,在郑村坝这个当地,也便是今天北京大兴打了一场仗很激烈。在这场战役中,三宝宦官马三宝体现得十分英勇,所以明成祖一高兴,就说为了纪念这场战役,我给你改个姓,让你姓郑,以后你就叫郑和。郑和的名字就此流传下去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简单来说,朱棣还不想赐郑和国姓。

郑和,原名马和,小命三宝,父马哈只,云南昆阳人。

马和应该是在明朝军队击败元朝残余、占领云南时被明军俘虏,此时的马和还是个小孩,被明军将领选中送往京师应天府(今南京),被处以宫刑成了宦官,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上,并获得朱棣的信任。

数十年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马和也成了内官监太监,赐姓郑,这段记载出现在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志铭上。

据昆阳《马哈只墓志铭》记载:“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

也就是说,朱棣称帝后,给马和赐姓“郑”,至于为什么赐姓“郑”,一般说法是靖难之役中马和在一个叫郑的地方立了大功,这个地方一说河北郑州(不是现在的河南郑州),一说在燕京郑村坝,总之跟“郑”有关,朱棣因此赐姓。

赐姓乃是无上荣耀,朱棣给郑和赐姓,可能郑和立的功劳非常大,以至于封侯赏赐不足以嘉奖吧。可另一方面,这个功劳又远远没有达到赐国姓的程度。

在明朝还有一个更出名的赐姓故事,那就是郑森被隆武帝赐姓“朱”,改名“成功”,此时的南明政权风雨飘摇,需要大力仰仗郑森的父亲郑芝龙的海盗转正军,而隆武帝又还没有子嗣,所以有此一举,以拉拢郑芝龙。

这种情况朱棣是不可能遇到的,更何况郑和的身份还是一个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怎么能够赐国姓呢?岂不是有违礼制?


平沙趣说历史


给宦官赐国姓?

这种事你也想的出来啊,搁在当时人看来,没准会理解成朱棣想要诅咒他们老朱家绝后呢。

郑和本名是马三保,这点很多人都知道了。

根据郑和的父亲马三保的《墓志铭》记载,郑和的情况是这样的:

  • 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

当然,这段话没有交代郑和作太监的时间。明史学家吴晗曾经推测:

郑和是在明朝军队攻克云南时遭到俘虏,被处以宫刑后成为侍奉燕王朱棣的宦官。靖难之役后,朱棣继承皇位,而郑和也水涨船高地升为内官监太监。


问题就在于:朱棣为什么要给马三保赐姓郑?

1936年发现于云南玉溪的《郑和家谱》,对郑和赐姓之事有了较为明确的解释:

从马三保变成郑和,其实也是靖难之役的原因。

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屡立功劳,特别是在“郑村坝之战”中变现的英勇顽强,给朱棣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朱棣亲自赐姓“郑”字,用以表彰郑和的功劳。

马三保成为郑和,其实是与靖难之役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