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作为国内一流的空调企业,正如董明珠和广告所说的掌握真正的核心科技吗?

家和纺织Ferenc


很多用了格力空调的人都说格力好,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说格力好呢

1,几乎所有的格力电员,挂机向你推销的第一型号就是35的,现在的商品房,90%的卧室基本在12到15平方之间,并且有保温层,在日本用的都是14型号,空调制冷量相差了2.5倍,该安装14的装35的,制冷如果不好那就见鬼了

2 空调结构简单,哪怕是小厂组装的机器,都能用10年以上基本没有故障

3 格力每年投入大量的广告,提升产品的消费者心理美誉度

因为上术原因,格力有了高价策略资格,超高的毛利率,可以使格力的企业管理容错率更高,简单的说格力在运营过程中能多糟蹋一些人力物力财力,使格力壮大起来

总结:做制冷技术相关的,几乎没有人用格力,那些不差钱的除外


用户8381742497607


这几日我在回答一个关于格力广告语“格力,掌握核心科技”的问题时,发现评论呈现一边倒,这就是在忽悠,忽悠消费者,欺骗消费者,进而质疑格力的科技水平,讨论极为热烈,阅读也达到了3.8万。

那么为什么“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就触犯众怒,让众多网友口诛笔伐。这个值得思考。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时代需要核心科技,而格力不掌握核心科技,至少网友不认可它的核心科技。这个背后是时代的大背景,具体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我们国家和国民都有了更高追求,那就是做强国,做值得尊敬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 国民民族自豪感倍增。但是中美毛衣战,美方对于中兴、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各种非难,让国民突然意识到我们在如芯片、处理器等核心科技方面还与美国相差较远。这时候格力的广告语“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是不是就显得有些刺眼。就如我在下面的分析中,格力抓住了时代大环境提供的机会,迎合了大众对于高科技产品的喜好,凸显自己的产品科技实力。但现在舆论反转了,大家意识到我国在高科技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受制于美国,那么这时候的格力也必须要承受这种营销红利背后的非议。

第二,格力董大姐以自己的形象站台也是这句广告受到非议的部分原因。董大姐站台为自己产品做广告有利有弊。其初衷可能是对自己产品负责,以个人信用为产品背书。但不利的地方在于,董大姐的强势性格与大众对于女性温柔形象的固有认知不同,有些网友会有负面认知。因而,频频亮相的网红,一旦公众认知不佳,极容易对自家产品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格力的营销或者品牌维护活动不注重与网民互动,呵护自身的网络形象。没用过格力的产品,不知道格力的客户维护情况。不过在网络时代 企业不仅要维护自己的用户,还要维护自己的网络形象。与网友互动沟通,尽管他们大部分人不买企业的产品,但是他们可以评价你的产品,这个就比较诡异啦。想想多可怕,许多不用产品的人在评价你的产品,却又影响许多要买你产品的人。

所以企业要改变打法,要特别注重网络形象,注重网络品牌建设,与数量极大的非产品使用者保持良好的互动,为自己赢得口碑。这一方面杜蕾斯,小米都做的很好。

显然,格力在与网友互动,特别是良好互动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非议存在。

以下是引发大家讨论的广告语分析和对网友的回应。

有时候在广告中说出一些业内人熟知但大众不知的事情对厂商很重要。有位美国广告人(忘记是不是威廉·伯恩巴克啦)去一个酒厂考察,思考如何帮他们做广告。在车间,他发现工人在给酒瓶消毒,觉得很惊奇,而厂家告诉他大家都是这样的。广告人说,你们知道不代表大众知道,广告宣传出去,你们就变得与众不同。其实这就是独特的销售主张(定位)。有时候是什么很重要,但把自己说成是什么更重要。当然是有基础的说,而不是造假。所以格力在科技方面肯定很优秀,但更优秀的是它满足了国家和社会对科技特别是高科技有急切需求的心理,大张旗鼓的宣传“格力掌握核心科技”,与其他厂商相比,明显棋高一着。我觉得这跟忽悠还是有本职区别的。忽悠是不着边际,乱说一通,本质上是骗人。而“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是一句营销口号,它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否则空中楼阁,会摔的很惨,毕竟可以骗消费者一时,不能骗消费者一世。另外,在科技制造领域,特别是我国的家电、汽车等等还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现了弯道超车。以前家电以买国外品牌为荣,现在大多数都选择国内品牌,为啥,品质高,价格合适。所以大家可能对这句广告语有不同意见 ,但是不能简单说说格力就是忽悠。


森哥的大学生活


不能说一点没有,显然是有意放大、拿含糊的“掌握核心技术”,做商业宣传、标榜自己的同时也在舆论上压制了其它同行。作为商业宣传,格力是成功的。

“掌握核心技术”这一模糊概念,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但是又分不清是什么样的核心技术。是“掌握了核心发明技术”,还是“掌握了核心制造技术”,一般消费者,是不会去深究的,厂家更不会主动告知。

“掌握核心发明技术”,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现代工业产品绝大多数已经是别人发明过的了。不出现革命性、颠覆性的新物种,我们是不可能掌握核心发明技术的。

那么我们声称的“掌握核心技术”是什么技术?是“核心制造技术”。凡能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都掌握了这种“核心制造技术”,只是在配件国产化、对现有技术的二次改进、开发上互有长短。

用“掌握核心技术”,这个含糊、模糊概念作为商业宣传,格力无疑是成功了。但是过度的以此标榜自己、打压、贬低其它企业,最终只能招来反感。

目前大众对国产企业“技术”突破的期盼和热情,无疑是对国产企业最大的支持。但是我们目前真的还在“仿制”、“复制”阶段。需要百花齐放的竞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有所创新,而不是什么一家独大式的“自嗨”。

无意贬低格力,但董小姐的唯我独尊、过度的自我标榜、对其它同业的不屑和贬低,对其它企业是不公正、公平的。技术、研发这两个词,已经充满了浮夸的商业味道,甚至已经在媒体舆论的口水中,将其它个别竞争企业推向了生死边沿。“掌握核心技术”,这一不加定语的含糊其辞,误导、滥用了国民对技术的向往和崇敬,变得和欺世盗名无异。


烟波客11546399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句广告词: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大家在去辨别这个命题时,首先要搞懂空调的核心科技是什么?

压缩机——空调的“心脏”,其成本占到了空调的33%,这东西就像芯片对手机的重要性一样,少了它,空调就是坨废铁。而格力自语掌握核心科技,那压缩机就一定要自主研发。

从2005年开始,格力就走上自主研发压缩机的道路,2009年成立了国家级制冷研究院,在2012年,格力自主研发的双级增焓变频压缩机获得“国际领先”认定。到了2016年,其自主研发的三缸双极变容压缩机被中国制冷学会鉴定为“国际领先”。

格力现在的中高端空调基本上已经用上了自主研发的压缩机,除了压缩机,格力还在空调其它领域继续深耕,并且还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根据董明珠所言,如今,格力共建有12个研究院,74个研究所,929个先进实验室,2个院士站以及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1.2万名优秀的自主创新人才,累计申请专利达45511项。

强大技术实力支撑着其巨大市场份额,据2017年,格力家用空调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1.9%,已连续13年世界第一。在过去的2018年,格力电器的全年营收达2000亿人民币,净利润为260亿,当之无愧的“家电之王”。



但是呢,格力在核心科技方面还是有所不足的,这也是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的通电——缺芯!一台格力空调,其芯片就占打了总成本的10%,格力每年都要花几十亿人民币去购买芯片,这对于董明珠扬言要掌握核心科技的确实是个污点。

但造芯片不像其它东西,单单有钱是不够的,必须需要时间和技术的长期积累,不过董明珠已经在慢慢弥补了,在2018年格力将2017年的股东分红都拿出来研发芯片,并且当着央视记者的采访时也放下豪言:哪怕投入500亿,也要将芯片研发成功,要想长期发展,必须掌握核心科技。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喜欢的点个关注呗。


今晚搞机


这次格力私自拆奥克斯空调,本人不赞成这种行为和做法,我是一名家电维修员,曾经做过厂家售后,也和部分设计专家讨论过厂家产品设计的缺点,由于我们地区农村,电压非常不稳定,经常导致电压损坏家用电器的情况。我和厂家设计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说能不能设计100V到480V不烧机的电路,专家说,第一原因考虑成本,第二原因现在还没有这么超宽工作电压的放大的电子配件。所以说这次格力拆了奥克斯空调,科技是发展的,万一有个爱迪生发明家设计了一款高科技的核心技术在奥克斯空调里面,等待奥克斯曝光该厂家的核心技术,你格力有何脸面在中国的空调方面号称第一?


用户5968036438


格力电器作为国内一流的空调企业,国际化的大公司,世界最大的空调企业,我认为是掌握了真正的核心科技的。

分析如下: 所谓核心科技,不仅是掌握了制造的方法,更是指掌握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优势,格力作为制造生产空调的企业,不仅仅是规模最大,而且还有不错的利润,就是说明格力空调掌握的核心制造技术,其市场竞争力是得到市场认可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格力电器目前掌握的制造技术的成本优势很明显,这需要大量的后台高新技术做支持,比如,制造加工装配精度和智能化,自动检测技术质量控制等,包括的很多高新技术是国家2025智能制造计划的内容,这些综合起来的制造优势,由于比竞争对手质量好成本低,使其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特别是空调价格战白热化的状态下,可以通过价格战摄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日本企业虽说是在制造质量上具有相对优势,但由于制造成本高,导致市场综合竞争力下降,退出了普通壁挂机市场,目前主要在家用中央空调市场,家用中央空调市场相对壁挂机市场,规模要小很多,虽然利润率目前比较高,但由于日本企业缺乏成本的有效的护城河,其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并不牢固。随着国内企业持续不断的在家用中央空调领域的不断发力,日本企业家用中央空调市场会不会像壁挂机市场一样,失去市场竞争力这很难预料。

综上所述,空调行业是采用大规模化生产形式的行业,掌握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就是拥有比竞争对手更好的质量更低的成本。


正彪骑行见闻


你们作为媒体,出这样的科技考题给老百姓,老百姓能说明白,讲清楚吗?既然是企业核心科技守法律保护,你们想让老百姓犯法吗?还是想发动大家把格力电器的核心技术透露出来,搞垮企业,搞垮中国的名族品牌。你们媒体的居心何在?应该追责你们。


QQQQQ2020


5匹以上的压缩机全部用人家的,5匹以下的高端机压缩机全部用人家的,核心个锤子。格力空调只能说还不错,但你别整天说自己天下第一,井底之蛙


斗牛士96996


格力造空调在国内还是比较厉害的,一个好的企业,技术肯定会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格力空调在研发的资金投入都是比较高的,这样研发人员才会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用来做各种实验,搞科研,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后,技术才会更加成熟,还而进行推广,造出来的产品才能让我们这些消费者接受。只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你才能在江湖中立足。董明珠说的:好空调格力造!对于这句话,我想一个企业有实力了,才敢说出这样的话,毕竟一个企业的产品好坏,都是要经过我们消费者体现的。好的产品,好的质量,好的体现才是真正的技术。


血龙霸天


今天我们这一期讲的是格力。我一说“格力”,大家就会想起那句广为流传的广告语,“格力,掌握核心科技”。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句广告语,不过我加上了两个字叫“手机”。

格力手机,没有掌握核心科技。

关于手机这块业务,我认为董明珠董大姐的战略是失败的。她看到了大势所趋,但是却选择了错误的布局。

先说说格力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格力电器成立,那时候中国不要说空调业,各行各业都处于蛮荒时期,“质量”这个概念并不怎么深入人心。你想啊,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就能挣钱,谁还愿意花心思去提高质量?这不是瞎耽误功夫吗?

当时有两家企业把这个事情放心上了,而且管理方式也同样的简单粗暴,一家是海尔冰箱,一批有问题的冰箱整整76台,张瑞敏领着工作人员拿着大锤一口气全砸了;另一家就是格力电器了,当时干总经理的朱江洪在质控部门的门口挂了一把大铁锤,新鲜热乎的空调刚做出来,一检验不合格,二话不说,也是拿锤就砸。

有意思的是,喜欢砸东西的公司都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没砸东西的公司反而找不到了。

2001年的时候,朱江洪领着人考察日本的空调企业,觉得日本的“变频多联技术”不错,一开口就是5个亿买下,真是有钱啊,可日本说不卖;朱江洪又提出用市场换技术,日本说不换;他又提出不卖技术卖散件总可以吧,但日本的回答是“连散件也不卖”。朱江洪深以为耻。

他回国后埋头苦干,带着团队花了一年攻克了这个技术,花了多少钱呢?300万人民币。有意思的是,好运总是落在那些努力工作的人身上,没过多久,山城重庆就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高温天气,在44.5度的高温下,很多牌子的空调都歇菜了,格力空调仍然正常运转。

就连老天爷也帮着宣传了一把,格力空调火了。

或许跟朱江洪被日本歧视的经历还有理工男的出身有关,后来格力“变本加厉”的加大研发力度,我看到过一组数据:格力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三,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达到了1200多,绝大部分都是本科以上学历。要知道,这可是十多年前的事,不像现在“本科多如狗,硕士遍地走”。

所以董大姐说,格力有1.4万项专利,这个数据我是相信的。有着这么好的基础,但是为什么做起手机来表现如此不堪?

先肯定一点,格力做手机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家居行业的迭代升级,一定是智能化方向,而智能化的最大入口就是手机。不光是格力看到了,美的、海尔也都看到了,所以美的选择是和小米合作,而海尔选择是和魅族合作,但是一贯强势而自信的董大姐选择了单干。

格力手机的名声很响亮,这源自董大姐锲而不舍的宣传:比如跟小米的雷军同志,没完没了的相爱相杀;还有“重新定义两米高度”等等这些事件,当然最出名的是一些雷人的话:我在这里跟大家说几条,比如“我若做手机,三年不用换”、“二代格力手机,是全球最好的手机,至少能卖一亿台”、“开机画面必须是我,这是对消费者的尊重”。

不管这些话吸引了多少眼球,格力手机二代销量真不怎么样,在我录这期节目前,在格力自己的官方商城上也只有48个评价,在红海一片的中国手机市场,这个销量连个小虾米都算不上,这与格力蓝鲸般的体量很不相称。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可能有人说做工不好、价格虚高、渠道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这都是原因不假。但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在这里,我提一个名词叫“新工匠精神”,在一个东西完善度被做到99%的过程中,就一定有很多的方法、有很多的心得,或者是核心的技术、发明等等,新工匠精神就是能把原来的心得和技术,巧妙嫁接到一个新的产品或行业里,这是对“工匠精神”的一个延展和补充。毫无疑问,格力是有工匠精神的,但也而很明显,从格力电器到格力手机,原来的心得和技术并没有得到嫁接。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有没有看过剪羊毛?把羊抓着,再用剪刀去剪,又麻烦,效率又低,但是日本一家酱油企业却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这家企业叫Higeta。大家会很好奇,做酱油和剪羊毛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怎么扯上关系呢?酱油里有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叫微生物,后来显微镜出现了,化学也进步了,所以微生物们,就像剥了壳的鸡蛋,赤身裸体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因为微生物对酱油生产至关重要,所以你去看。凡事有点规模的酱油厂都有自己的实验室。Higeta这个公司生产酱油的时候,就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微生物,把它提炼出来,只要给羊打上一针,然后给羊穿上白色网子的衣服,羊该吃草吃草,该跑跑,一个月后,把穿在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羊毛也就会自动脱了下来,一只只光溜溜的养近显眼前,手上拿着一件羊一样形状的衣服,只要一裹就搞定,非常方便,是不是有点神奇。

现在企业都在谈转型升级,尤其是“互联网+”的提出,企业家们仿佛从暗幕沉沉的未来,看到一丝光亮,但不论是“工匠精神”还是“互联网+”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转型升级的前提是将工匠精神练到极致,把东西做好,然后才是用新工匠精神的思维,来思考自身的核心资产和能力,站在原本的根上转化,而不是从头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