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是清朝核心力量,朝廷为何坐视不管其腐朽糜烂令湘军崛起?

历史痴


清朝后期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基本掌握在汉人手中,先是曾国藩所掌握的湘军,接着是李鸿章招募的淮军,一直到最后成立的北洋新军也是由袁世凯掌控,这也是导致满清一步步走向覆灭的原因。

无论是湘军还是淮军,其实在军事体系中并不属于满清的正规军。清朝建立前期的正规军只有八旗军。

努尔哈赤时期建立了八旗军制度,到了皇太极建立大清,吸收汉人军队成立了汉军旗。满清入关后,采取以汉军治理汉人的办法,这时候就出现了绿营。

曾经八旗军和绿营兵都能征善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情况出现了变化。嘉庆年间绿营兵已经有兵源不足的情况,当时不得不从乡勇中征调人员进入绿营。满清八旗军和绿营兵的战斗力低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二十万清军打2万英国兵还打了惨败,满清的军队可以说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之后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八旗军和绿营兵更是屡战屡败,慈禧太后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不得不让汉人的大地主在地方征兵,这个时候湘军出现了。太平天国虽然最后被镇压了,没能推翻清政府,但是却让汉人间接掌握了军权。

湘军当时势力最大,清政府不得不让李鸿章组建淮军来压制湘军。而曾国藩去世后,湘军战斗力下降,清政府为了不让淮军势大又组建了北洋新军,而北洋新军是由袁世凯掌控。可以说,这时的清政府实力上已经受制于人了。






罗萧弋


说到“八旗”与湘军,我们就要回到那段风起云涌、跌宕起伏又充满争议的晚清了。晚清是大清统治的晚期,一般从1840年算起,而这离满清入关的1644年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多年,当时的“八旗”的万人铁骑、气吞万里如虎,可谁也没想到,战斗力跟岁月相比简直不堪一击。鸦片战争爆发后,“八旗”的腐朽糜烂便彻底被揭露了出来。努尔哈赤引以为傲的八旗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华丽转身”,到了变成了实打实的“弱旅”了。俗话说风水轮流转,你“八旗”衰弱了,我“湘军”便顺势崛起。


那就如题主所言,“八旗”是清朝核心力量,朝廷为何坐视不管其腐朽糜烂令湘军崛起?其实不是朝廷坐视不管,而是“八旗”已经烂到家了,清廷不得不放任湘军、淮军的崛起,不然谁来给他们打仗呢?以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

(湘军克复金陵图)


一、何为“八旗”

  • 八旗制度

“八旗”一般是八旗制度的简称,它包括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以及户口编制制度。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起兵,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正式统一女真各个部落,在长达36年的征战中,随着人口和土地的增多,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与统治,努尔哈赤于万历二十九年开创了黄、白、红、蓝四旗,旗都是纯色,被称作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但是随着满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旗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在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制度基础上,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其中正黄、正白、镶黄三旗是上三旗,由皇帝控制;正红、正蓝、镶红、镶蓝、镶白五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控制。八旗建立之初,其主要功能主要体现在行政和生产上,而在军事上的职能还不明显。

  • 八旗兵

清朝统一后,清太宗皇太极为了加强对旗人、蒙古人、汉人的统治,大大扩大了八旗的军事实力,增强了八旗的军事职能。之后,又成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又分为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军营等营伍,设司禁卫、云梯、布阵等军职。除此之外,还有火器营、神机营和虎枪营等特殊营伍。八旗兵的平时训练主要有摔跤、射箭以及刺虎等,尤其重视实战的本领。八旗兵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但是在清朝中后期,天下承平日久,八旗兵也逐渐走向了腐化。

(八旗小卒)


二、“八旗”的腐化

  • 制度的废弛

清朝统治稳固后,八旗的训练制度形同虚设。以骑射著称的八旗军兵们整天吃喝玩乐,平时极少训练,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也早已不再能骑善射。据清道光九年进士张集馨的记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兵士一幅坦然之色……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咧嘴腿骨折”——《道咸宦海见闻录》

到了晚清,这种享乐的风气更是深入八旗的骨髓,甚至他们很多人还吸食鸦片。所以在面对外来列强几千人的入侵之时,林则徐无奈的说道“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八旗兵的训练制度贪污腐化、徇私舞弊,造成了八旗兵战斗力急剧下降。

  • 享乐的作风

八旗中赌博恶风与看戏风气也很流行。比如步军统领耆英就公然支持赌博,有的甚至把赌局开到了营内。还有的赌输了还压上自己的小妾,又输后竟然带兵与对方决斗。而赌博又引起了娼业的兴起,军官们赌博常有妓女陪伴。另外,八旗中看戏的风气也十分昌盛,军中一旦宴请就会请戏班子唱戏,就连道光皇帝都感到很奇怪,曾说:“何故军中票友者如此众多?”现在读来,真是十分可笑!

(八旗子弟)


三、湘军的崛起

湘军又称湘勇,是对晚清时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八旗与绿营根本抵御不住,这个时候咸丰帝下令地方官员各自训练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候发展起来的。湘军之所以能崛起,除了曾国藩超强的领导力,还有他们强大的凝聚力、合理的制度等等。以下具体分析。

  • 凝聚力:一样的信念

太平军的主要旗号是宣扬天主教,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于是,曾国藩打出 “卫道”的旗号来招募士兵。这样的价值观念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许多人参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参军热情和作战积极性。“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火同望,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为相救 ”。湘军“卫道”的信念使得这支队伍充满着凝聚力

  • 规范化:合理的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世兵制,老子死了儿子上。这种制度的缺陷就是“将不识兵,兵不认将”,所以一开战,将不能令兵,兵只想自保。而湘军则施行招募制,将帅与营官、营官与自己士兵都是层层相依,相互认识的。这样的上级招下级方式,不仅让下级对上级会抱有感激,而且在战场上也会拼死相护。

  • 激励性:共同的利益

湘军不仅用一样的信念加强凝聚力,而且还用实际的利益来激励。比如一个普通湘军士兵一个月的军饷是 4.2 两白银,比当时正规军士兵军饷的 4 倍还多。这样的“工资”对于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晚清老百姓来说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所以报名参加湘军人在当时不计其数。

(湘军)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在清朝建立前期和中期,八旗确实骁勇善战、战绩辉煌。但是清中后期天下太平、社会逐稳定,八旗也逐渐走向腐化。而这时候,清廷的统治者也不得不依靠汉人了。

所以日后崛起的湘军,无论从凝聚力、规范化都是八旗所不能比的,所以湘军能所战披靡,十战九胜。试问这样的队伍,清廷能去打压吗?打压了他们,谁能去打太平军,谁去保卫他们“旗人”的天下?八旗的腐朽与糜烂已经无可救药了,清廷的统治者也不是傻子,他们明白,在火烧眉毛的时刻,只能任用之前不信任、不断打压的汉人。


予知君


八旗军力的衰退是徐徐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当满清政府发现八旗兵的战斗力下滑时,早已经无力回天。

女真人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农业发展滞后,生活物质的获取以游牧渔猎为主。

恶劣的自然环境养成了女真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也给了他们剽悍骁勇的战斗力。民间曾流传着:金人不满万,满万不可战的说法。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女真人战斗力是如何的强大。

1601年,努尔哈赤改编女真军队,建立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而后,随着实力的不断扩充,于1615年再建四旗。八旗局面初成,时值大明崇祯年间。

在清军入关以前,和明军多有接触。在明军面前,除面对袁崇焕的时候失败过几次,其余时间,大明军队面对如狼似虎的八旗兵完全不堪一击。

八旗军为何会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呢?除了自然环境造就的秉性之外,努尔哈赤的严格治军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早期八旗军独特的训练方式,才是八旗军战力彪悍的秘密武器。为了锻炼军队的勇敢精神,努尔哈赤发明了严苛的水练和火练的方法。经过“水深火热”的训练,八旗兵无不以一当十。

然而,随着清军入关后,满人也大都随之南下。八旗军的生活环境和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一,满清政府曾经在京畿地区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行为。而圈地的初衷,便是将这些土地分封给入关的八旗兵丁。

于是,这些人丢掉了传统的游牧渔猎的生活方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地主。而那些原本的土地主人,则成为他们的家奴。

后来,满清政皇族为了笼络族人,又多次拿出国家财政对八旗兵进行补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正所谓“温柔乡英雄冢”,这一举动提升了八旗兵的待遇,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同样也让他们养成了不事生产,好逸恶劳,追求奢靡生活的恶习。

其二,为了减少本就数量不多的八旗兵的伤亡,清廷设立了由汉人组建的绿营军。

每当面对战斗,绿营总是冲在八旗军的前面。如此这般,让这些八旗兵产生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而实战经验的减少,战斗力自然会逐渐下降。而这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也使得八旗兵军纪废驰,目无法纪。

其三,雍正后期,随着旗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八旗兵也越来越臃肿。

很多旗人想要步入政途,却又不愿意如汉人般埋头苦读,于是就通过参军的方式来积攒资历,从而获得走向官场的入场券。

另外,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大清不允许旗人从事生产,财政的压力越来越重。对此,清廷的应对方式是减少八旗军的训练以及武备的配置,进一步削弱了八旗军的战斗力。

虽然清帝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八旗军队的问题早已病入膏肓。几次不痛不痒的改革完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不了了之。以至于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八旗军早已不堪一用。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只得允许官员自行训练地方团练。湘军、淮军便在此时顺势崛起,成为了晚清政府的救世主。


Crazy历史


正题之前,先述说一个晚晴时期八旗勋贵们的一个故事:

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将晚晴的勋贵大爷们裸露在世人面前——“乞丐”般的太平军每每对战八旗军时,基本可说是屡战屡胜。

太平天国终于被剿灭了,可是跟八旗一点关系都没有。晚晴政府最后的依仗僧格林沁亲王也在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误入了捻匪的圈套”,最终战死后,可说当时的晚晴政府的军事力量,只剩余满洲、蒙古的老弱和京城里面那群游手好闲的纨绔流氓们,整个帝国的国防全部交给了汉人的湘军、淮军所掌控(曾国藩的幕僚劝他“黄袍加身”的原因之一)。

“老佛爷”慈禧不仅仅是个深宫里的老太,她也是一个资深的政客,也看到了满清的囧境。只是这个时候崩坏的八旗纨绔子弟们,已经不再是任何一个政治家所能挽回的了。开始时慈禧还想让八旗子弟去给曾国藩、李鸿章从头“学起来”,结果这群大爷们,闹到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他们想砍了他们头又怕惹麻烦,干脆全部,中枢每派遣来一个就架空一个,允许他们领着空饷吸大烟、继续玩大保健,唯一的要求就是千万别让他们看到。

甲午战败之后,慈禧等满清中枢又看到了希望,学习日本组建一支纯正的保皇派军队。于是乎贵胄军校出现了。据说当时从500万“国人”中抽调了22万人次进行训练,从中挑出成绩优秀的3万余人,组建了禁军(1.2万)和北洋第一镇,同时在这3万多人中又抽调出最为“优秀”的勋贵子弟出来,进入到贵胄军校中学习。

学校老师全部是德国军官,工资是一个月二十两银子,过年老佛爷开心,每个人再多发50两,简单换算一下,就是好比在帝都包吃包住,月薪2万,年终奖5万。

终于在公元1910年时,这支八旗勋贵子弟的模范军官学员组成了一个团,准备南下参加南北新军联合大演习,结果这个团从帝都开拔到了安徽滁州时,听闻(是听说而已,连验证都没有去验证)安庆徐锡麟起义了。结果这支勋贵子弟组成的团,立马就在滁州,将军装一脱、枪械全扔了,一哄而散。“据说”(野史记载)当时很多人是装扮成乞丐返回的京城。

最为关键是这群大爷们,回到京城时还不是低调行事,而是光明正大、呼朋引伴,告诉京城里的八旗亲戚们,“自己是如何英勇地在起义军的枪炮下逃了回来的”。

而清政府能做什么?唯一做的就是庆王奕劻去把团长臭骂了一顿,就不了了事了。

当时从书中看到这件事时,不经感慨,甲午战败之后的慈禧,应该看的很明白,丢掉了朝鲜的满洲已经成为日本炮火辐射的地方。可是太平天国动荡的十多年里,已经摧毁了满清八旗能打的部队了,就连紧靠京师的山东捻乱,都是汉军平息的。为了防止李鸿章的渗透,淮军一平息捻乱,就立刻撤回了上海。

导致山东陷入无政府状态,信基督的教众,总有一天会威胁到京城,所以慈禧才会去偏袒本土的义和团。好靠这些妖魔鬼怪来制约北方的教众,好让她有时间来“培养“八旗子弟。

只不过,这群人已经腐烂到地了,已经不是她所能扶得起来的。

这些大爷当年连乾隆都无可奈何,当年乾隆推崇“国语骑射”时,在上三旗所有的“国人”中选拔出一群“优秀”、“有为”的青年到龙撵前演练,结果这些大爷们,射出的箭差点没把乾隆气吐血。最后还是乾隆为自己找台阶,像是和善去批评教育这些“年轻有为”的侍卫,又像是给自己的一个安慰:

“伊等所用箭翎太曲,竟成绿营体制,又有弓力软而箭长翎大者,其意不过欲令人美观,步射之道之道必须合弓力造箭”——乾隆“朕于本年冬间,或明年春间,查阅,其优等者,格外施恩。傥仍不学习,以致射箭平常,不谙清语者,定从重治罪”

可结果是,然并卵。气得乾隆在1758年时,废除了这些”不学无术“,追求汉学的八旗子弟们继续学习汉学的学习。

“满洲原以学习清语,专精骑射为要,近多借读书为名,转荒正业,所关甚重……嗣后务念满洲根本勤习清语骑射,断不可务虚名而舍正业”

甚至在1759年时,又再次要求:

八旗现任三品以上大臣子孙及亲兄弟子侄,“应试者,具令自行奏闻,国语、骑射皆有可观,方准入场”

成效如何呢?就跟扫黄行动一样,根子没有解决,无非就是一阵风。

乾隆一死,生活依旧,该遛鸟时绝不逗狗,该喝茶时绝不抽大烟。

根子早在入关前就已经埋下了。

所谓的八旗制度,只不过是封君制度的改版而已。皇帝名义上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可事实上,皇帝只掌控上三旗这一绝对的力量,来压制其他五旗。

另外入关后依旧施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每个旗的旗主,等同于封君,虽然入关后不断加强了皇帝的话语权,可“亏欠”到所有旗主利益的皇帝,只能通过给予其他利益上的补偿,最终成就了所有八旗全体腐化。就连皇帝都无法随意剥夺掉旗主的根本利益!

能安全移交政权已经是民智开化后最好的结果了。若是太平天国掌权,哪怕只掌一年半载,满族可能都会永久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说到八旗,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八旗,八旗里都有哪八旗。

话说清朝前身是后金,而后金的祖先就是女真人,在宋朝时代更是建里了大金国,而努尔哈赤称部落为后金,就是表明他们是女真人,是大金国的后裔。

女真自古民俗是壮者皆兵,每次作战或行猎,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师,以十人以一人为牛录额真总领其余九人负责各方动向。

1601年,努尔哈赤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后称佐领)管理,并以黄、白、红、蓝四色为四旗。

1615年,努尔哈赤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后称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一固山额真(后称都统),以梅勒额真(后称副都统)二人副之;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之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共议国政。旗的数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八旗。

此后随着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接下来的几代统治者对旗制又有所改进,但八个旗这一数目未再有任何变动。

平定天下后,女真遗族满族入主天下,但是满族的人口,放在中原大地了真的是太少了,这便有了八旗的优越制度,由清朝政府养着这些八旗兵,本来是要满八旗保持更高的战斗力,不想却是腐蚀了满八旗的战斗本能。

直到西方列强用火器打开中国国防的大门,清政府才无奈的发现,原来“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满八旗兵,变成了软脚虾,打西方列强打不过,说是列强有先进的火器,可农民暴动太平天国却被满八旗越大越强,这才让清政府认识到,靠八旗是无法平定暴乱和稳定天下。

适时刚好有曾国藩的崛起,于是清朝统治便挑选了曾国藩作为抵抗西方列强和太平天国的人选,也正是有清政府的支持,曾国藩才能迅速拉起湘军的大旗,平定的太平天国。

所以,不是清政府坐视不管八旗的腐朽糜烂,而是清政府想保持八旗的战斗力,想改善他们的生活,像获得更多的满八旗兵,但是却忽视了“糖衣炮弹”的威力,造成了八旗的腐烂。

有了西方力强和太平天国的压力,所以清政府才选择了忠诚的曾国藩为代言人,给了他能迅速拉起一支军队的支持。

  


八零后爱做梦


满洲女真族,坐定天下,得益于虎狼之师的八旗子弟兵,是八旗子弟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夺得天下。

可是,八旗军入关,就好像掉进了福窝窝,开始追求享乐腐化,战斗力每况愈下。到了康熙晚年,八旗军队已经不能上马战斗,他们看不起的汉人绿营兵却成了国家主力。

乾隆年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嘉庆上谕明言:“乾隆年间,八旗兵衰落的连绿营兵都比不上。”

嘉庆年间,八旗将领在前线不思报国,个个虚报军功,大发国难财。士兵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打仗时乡勇在前头,绿营在第二层,东北索伦排在第三层,八旗兵躲在最后,战斗力急剧下降。

道光年间,八旗军更加一塌糊涂,个个模仿文人雅士,不懂阵法、不会武艺,一听见炮声就四处逃窜,有的啸聚山林,当起了土匪,祸害一方。

当年,纵横天下的八旗军,不仅失去了作战价值,反而成为人民的累赘。朝廷无奈 ,只能允许民间组织团练,于是湘军、淮军兴起。同治时,又训练新军 ,谁成想新军却成了大清王朝的断头刀。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八旗糜烂不是太平天国起事时才开始的,是自康熙朝开始就逐渐糜烂,原因是人性使然,八旗在塞外之时,属于创业阶段,由于需要不断与明军,蒙古,朝鲜作战,战斗力处于上升阶段;自跟随多尔衮入关统治中原以后,成了掌控天下的特权阶层,此后进入守成阶段,由于拥有政治特权,国家有固定的丰厚俸禄供给,打仗之事主要交给人数众多俸禄低下的绿营汉族士兵去干,或者交给塞外蒙古牧民组成的军队或者黑龙江地区没有入关的渔猎民族组成的军队去干,满洲八旗主要用于驻防京师和全国重要城市,八旗中原有数量庞大的汉族人口组成的八旗汉军,到乾陵时财政负担过大,乾隆强令八旗汉军出旗,留下的主要是满洲八旗和极少的汉族人口,继续享有各项特权与福利。

康熙之时,击溃准格尔的主要军力即是八旗汉军与绿营汉族军人,乌兰布统之战,八旗汉军的重炮打垮了葛尔丹的驼城,要拼大炮则是拼经济能力与制造能力,八旗汉军有充足的大炮与弹药,自然可以消灭准格尔弱得可怜的火器部队,之后满蒙骑兵乘势追杀,准格尔溃败;昭莫多之战,绿营汉族士兵作为全军肉盾,直面准格尔军队冲击,但是利用地形挡住了准军冲锋,并给了准军极大消耗,然后满蒙骑兵绕后偷袭准军大营得手,前后夹击,击毙葛尔丹老婆兼嫂子,基本干掉准格尔蒙古主要军力。

乾隆之时,国家承平日久,满洲八旗迅速腐化堕落,乾陵一次阅兵发现八旗士兵骑马坠地,射箭脱靶,已经完全没有入关时期的骁勇之风于是重用了黑龙江地区的索伦兵,这帮人是没有入关的满洲八旗,乾隆朝十全武功,旷日持久,索伦兵死伤惨重,这些鄂温克族,锡伯族人口当炮灰多了,导致人口下降剧烈,到今日也是人口稀少民族。

之后鸦片战争又遭到英法军队的蹂躏,连蒙古八旗都死伤惨重,到了太平天国起事之时,满洲八旗基本腐坏透了,被广西人一个冲锋就完全消灭,满洲八旗基本被太平军给消灭,残余的蒙古八旗被北方地区捻军消灭,连主帅僧格林沁亲王也惨遭斩首。此后湘系与淮系军队成了朝廷绝对主力。


军都弩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晚清时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军队腐败,八旗兵不堪一击,为了镇压起义军,清政府不得不令各地组织团练武装,湘军就是其中一支。

湘军大体上仿照明朝戚继光的营制,以营为基本单位,直接受“大帅”统辖(后增设统领,各统率若干营)。每营编营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长夫一百八十人,合计每营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设八队,火器队与刀矛队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枪、鸟枪。全营有劈山炮队二,直隶于营官。湘军水师筹组的时间略晚于陆师。水师每营编快蟹船一、长龙船十、舢板船十,共二十一只,员额为四百四十七人(1856年后,改制如下:裁快蟹船,长龙船减为八艘,舢板船增为二十二艘,全营共有船三十艘(每船炮位如旧),员额增至五百三十二人)。每只长龙船安炮七门,舢板船安炮四门,均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还配有火枪、刀矛,以备近战。此外,湘军还设有营务处和粮台,分别管理全军的军务与后勤。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又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挽救了清王朝,而且使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

所以,清朝建国根基八旗兵由于缺少战争,逐渐在安逸的生活中慢慢的消磨掉了战斗力,导致后期不堪重用,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军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重用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武装,所以眼睁睁看着湘军崛起


漫步人生路mm1


没有办法的事。

入关不过十万八旗士兵,入关后极速堕落,到三藩之乱时,八旗已经基本报废,绿营汉军是平三藩的主力。

此后,乾隆末期,八旗毫无作用,比如平定白莲教王聪儿起义,绿营也基本报废,是汉族地主团练为主。

也因此,太平天国爆发也是湘军团练镇压为主力。湘军被解散后,淮军继起,又遭遇帝国主义入侵的原因,淮军事实上成为清代后期的国家军队,再后面就是脱胎于淮军的袁世凯北洋军。满清政府也没有办法啊,八旗子弟提笼架鸟,抽鸦片,泡茶馆,打仗真不行。


四川達州


八旗不仅仅是清朝初期的军事核心力量,也是政治的核心,所以清初至中期,八旗紧紧的把权力握在手里,但是到了中晚期,八旗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都不如汉族的大地主和士绅力量,满族的有识之士也想过救亡图存,进行洋务运动,但是借用蒋校长一句话,"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大部分八旗子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特权,所以满族的革新洋务运动也名存实亡,最后不仅大清国没了,八旗子弟失去了牠们的特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