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士进翰林院好还是外放为官好?为何?

墨海知客


以前回答过类似问题,现简要作一答复。

翰林院是清要机构,是国家儲备人才之地。唐初于禁中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至唐玄宗时,始置翰林学士,翰林学士一出现,便分割了中书舍人的制诏(即草拟圣旨)之权。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用兵频繁,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出自翰林院,因此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宋代有翰林学士院,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及宫建所用文书,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地位清要而又显贵。明代的翰林院更加显要,瀚林院作为参预机务的內阁成员,因此翰林院与内阁实为一体,即现代意义上的一套机一构,两块牌孑。清代于顺治元年置翰林院,掌院学士由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简选,廷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入翰林院为修撰,编修,进士可选为翰林院检讨。入院经历练考试后往往得到提拔重用。后来形成制度,沒有翰林出身者不得入阁。总其来看,翰林学士具有皇帝机要秘书的身份,被天子视为私人,接近皇帝的机会多,与皇帝比较亲近,往往会被破格使用,升迁较快,所以中进士后多以入翰林为荦。

但是到了清末,政治越来越腐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減弱松懈,地方官员大把大把捞钱,而翰林院成了清水衙门,中枢大员也多从地方督撫中选任,翰林院已不受重视,反而把入翰林当作无奈之选了。


陈老师224723857


泛泛而论的话,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中了进士之后,如果外放为小官,那显然是在翰林院好,如果外放在易出政绩的富庶之地,且是一地主官,那当然是外放好。

时人有一个共同的认知:翰林院是清贵之地,进翰林院是最为稳妥的道路。进士们的家长,肯定也是希望自家孩子入翰林院,尤其京城一带的进士,外放代表着受罪。

进翰林院的好处是居于国家政治中心,离天子近,京中贵人也多,若真是才华横溢,有无数条青云之路;坏处是缺乏担任主政官的经验。

外放为官的好处是有处理实事的经验,资历上多加一笔,入阁可以多一分筹码;坏处是离天子远,如果朝中无人为自己说话,升迁到京城遥遥无期。

(大明文官)

以明朝为例,进士们的终极目标都是入阁,如果能成为内阁首辅,那就更美妙了。但能担任内阁首辅的,并不全是从翰林院升上来的,也有外放再入京的官。

例如徐阶,他是嘉靖二年的探花,起初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的职务,后来内阁大学士张孚敬为了谄媚嘉靖帝,提议去掉孔子的王号,同时还想降低祭祀孔子的标准,朝中众臣都是儒家子弟,怒在心头,却都不敢出言触皇帝和权臣的霉头。

只有徐阶大义凛然的站出来表示反对,然后就被贬为延平府(今福建南平)推官,因政绩出色,后升迁为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同知,历官浙江按察佥事、江西按察副使,治理学政。

皇太子出阁读书后,徐阶终于得以回京,任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后又擢升为国子祭酒,历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严嵩倒台后继任大明首辅。

比较起来,徐阶的弟子张居正的官途要比他顺畅得多。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二甲第九名进士,才中举就被授为庶吉士,从未外放过。

徐阶欣赏他的才华,用心教导他经邦济世的学问,后来还推荐他为裕王朱载坖的侍讲侍读,这位朱载坖就是后来的明穆宗,张居正等于是提前搭上了未来皇帝的线。

朱载坖一登基,张居正就以裕王府旧臣的身份,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徐阶致仕后,接任首辅的是他的老对手高拱。

六年后朱载坖去世,十岁的万历帝登基,高拱得罪了万历的生母李太后,被贬回原籍,四十七岁的张居正一跃为大明首辅,开始了他人生的辉煌。

总之,仕子们中举后入翰林院不是唯一的路,外放为官也不代表仕途就此打住,一切还要看个人能力以及机遇。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翰林院为养才储望之所,地位清贵,并非所有进士都能入翰林院。

以明代为例,规定一甲进士及第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创庶吉士制度,选拔新科进士中优秀者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考试合格则留院,也称“留馆”,余者外放地方为官,“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成为明代文官集团墨守之成规,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牧荑


有道是“非进士不能入翰林,非翰林不能入内阁”,进士、翰林、内阁基本上成了一条线,自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以来,首席内阁大臣就好比丞相一样,位高权重是天子近臣,所以进了内阁就相当于进了国家权力中枢,所以进士当然是进翰林好一些,天天跟重臣打交道天天在皇帝眼前晃,出人头地的机会大一些。

古代的进士分为三等,第一等只有三个人那就是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等是进士出身,第三等就是同进士出身,进士出身的人也不是全都能入翰林,还需要更严格的考核,这也是考察进士里面有没有人弄虚作假的手段,所以进翰林院不是那么好进的。

没有进翰林院的进士外放官职不会很大,进了翰林院学习以后外放的官员一般都是肥缺,回来以后履历好看皇帝也重用,进翰林院无论是前景发展还是结交人脉都是一等一的好去处,万一将来进了内阁更是光宗耀祖的好事,所以要是有机会自然是进翰林院更好。


婉兮历史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科举制度进行选拔取士,科举制中只有前二甲才能进翰林院,翰林院是掌管国家文献资料编辑工作是一个清贵的衙门。而且只有在翰林院当过差才能当选丞相在宋朝,明朝一些阁老类的都必须是翰林院出身因此古代进士只有三甲以外外放地方多为县为县令,翰林院是文官晋升的最快途迳只要熬够时间官职会随时间而增长,外出地方还得地方功绩考校而翰林院只要你不犯错,随着时间增长,你的官职只会越来越高。因此在翰林院为官是最好的。




白扬树


位于中枢好过外出为官,不仅眼界宽,可以比较各地官吏功过,更能时时在帝王眼前晃悠,不易被外面的官僚影响自己的影响力。


林间小憩


各朝代进士从翰林院出来待遇不一样,但是由于翰林院是为天子服务,起草诏书的顾问机构,与皇室关系密切,所以从翰林院出来基本意味着从此青云直上,下面介绍历朝历代的情况:

1.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承旨往往晋升为宰相。

2.宋朝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正三品,不任他职,专司内制,例加知制诰衔。

3.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4.清朝自康熙时起,掌院学士历由殿阁大学士兼领,地位更加突出。按清制,翰林官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而与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有较多接近机会,多蒙优待厚遇。入值上书房训导皇子,皇子一朝继位,翰林便成帝师。


柴创6


进士外放比较好。如果你是一个饱读诗书有一定才华和有一定报负的人,就应该下到地方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自己的才能造福万民,巩固社稷。才能扬名立万名垂青史。就象历史上的包拯,海瑞,施世纶。翰林院人才济济,且有先贤大儒充值其中,很难有出头之日。况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落个人头落地也未可知。


竹影临风


外放为最好,因为好面油水大,在宫中做官,只有油水一点点。


用户3557666943057中


我认为入翰林比外放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