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得民心者的天下”,那么满清入关时得民心了吗?

燕赵节度使


从历史上说那个民族都没征服过大汉民族。

从广意上说,不管蒙元,满清,都是中华民族一部分的少数民族,他们只夺得了中央集权,不存在得民心的问题。

他们从没撼动汉文化的根基,儒学法道,反而大汉民族同化了他们,由其元朝末年蒙文化踪迹绝无,大多蒙民同化为汉民。

到满清更是如此,一入住北京,即施行汉文字,满清是有文字,但很快被边缘化,到满清末年满文只是符号了。

大汉民族从文化精神上征服了中华民族任何一个少数民族。


用户辽河人家


这就是一句骗人的鬼话,居然还真有傻子信[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而且每个时期都不一样,战国的时候,秦乜六国,得了六国民心?金灭北宋,掳走徽钦二宗,得了民心了?蒙古灭南宋,得了民心了?清灭明,得了民心,还会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别闹了,强权才是真的,谁的拳头硬,才是得天下的首要条件!然后才是酸腐文人做马屁状,“得民心者得天下呀”


逆水行舟负重致远


哈哈,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才是关键。不失民心,满清打不进来。这才是中国的本来的逻辑。你看看历史就更清楚了,大凡有民间起义的朝代,都立马就灭亡了。

至于得民心,还有一段遥远的路要走的。满清打进来不是因为得民心,而是前朝失民心,

清朝建立自己的威望,是需要过程的。是慢慢累积而成的。打仧下是一回事,守天下是另一回事。守天下更难,难就难平衡利益。把大众利益剥夺尽失,守天下也就到了尽头。

中国自一八四零年雅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进京,百姓一个词可以概括,叫木之觉也。可见,社会己经腐朽了。一个慈禧,足以锅害一个朝代了!建设海军的钱去修建颐和园,哪有不败朝的道理?!

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失了民心,裂缝了,清才进关的!


秋歌988


得民心者得天下,首先要把这句话的意思搞懂。

表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民心”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天下”也非大部分人想的那个天下。

此天下是国内天下,同一个地域,非跨国之争的天下。

跨国的情况连百姓都不是同一波人,何来得民心一说?

概念清楚之后再看情况。

情况一,两方统治者实力相当。

占据民心,我就拥有民众的支持,可以随时征兵,征有识之士,扩大自己的力量,从而占据上风取得胜利。

情况二,两方统治者实力不对等。

这种情况所谓的“民心”一般处于灰色地带,依附于谁很难说,因为怕死。

只要不对我赶尽杀绝,谁当领导者都一样,结果就是谁强谁赢。

情况三,百姓誓死拥护弱的一方。

因为强大的统治者赶尽杀绝,或者触碰民众底线,逼得民众只能依附弱的一方。

历史上似乎没有这种例子。

因为,强大的统治者赶尽杀绝,天下打下来已经没人了,打的意义在哪?

情况四,百姓依附强者,那结果就不用说了。

清兵入关之前是国战,没有所谓的民心,入关之后才有。

入关之后清政府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恩威并施,也收买人心,这也是在想办法得民心啊!

清兵入关跟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冲突。


离焱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其实是有先决条件的。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真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朝代更替的例子并不是太多。这句话比较靠谱的修正是“得民心者稳天下“。得天下大多靠的是“硬实力”——军事上的硬实力,毕竟只靠“民心”而没有武力支撑就能得天下的例子很少。那个靠政变改朝换代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尽管兵不血刃,但是管用的还是他手中掌握的军队。

这句话是中国的士大夫集团给皇帝和准备当皇帝的人总结的“名言警句”,但士大夫所说的“民心”大约是指“士人之心”,在士大夫集团看来,“士人之心”可以代表或者就是“民心”——士农工商,士为民之首。

当然,中国历朝历代的王超建立者也一定有“得民心”的因素 ,但总的来讲改朝换代靠的是“实力加民心”。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更替应该不是这样的规律 ,这两个朝代就是取代宋朝的元朝和取代明朝的清朝。这两个朝代更替是有其特殊性的。

元朝取代宋朝应该和民心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以武力征服中原农耕民族的结果,这种征服既野蛮又血腥,不仅如此,元朝的统治几乎就是对中原汉人的奴役(元朝统治者基本上就没拿中原汉人当人看)。

因为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民心,所以元朝自建立到灭亡就几乎没有过安定的时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这个曾经有着强悍的武力势力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就土崩瓦解,元朝败在本来就没有民心的统治又没有了武力的支撑。

清朝取代明朝的情况就更加的特殊,因为明朝的灭亡的确是“失掉民心”的结果,并且是非常明显的失去了“士人之心”,但这一切和清朝没有关系。相对于清朝这个外患来讲,明朝的覆灭是纯粹因为“内耗和内乱”——直到李自成进京,清朝也没有能够进入山海关,当然从女真到后金再到满清,满人在东北逐渐的成了气候进而成了主宰。但从总的态势来看,明朝没能阻止满清的壮大而满清野味能实现入侵并入主中原的目的。

清朝入主中原,是明朝内乱导致瓦解,满清“趁火打劫,趁虚而入”。这个过程和“民心所向”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当时已经“一盘散沙”的中原汉人已经组织不起来任何有效的抗击和抵抗。

严格的讲,明朝并非亡于满清,而是亡于李自成(或者说是内部的农民起义)。而李自成则是典型的“得民心而失去士人之心”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李自成在东山再起之后的确是非常的“得民心”——真正的“百姓之心”,“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得民心”的最典型的表现。这种民心所向让李自成“摧枯拉朽”般的打进了北京,逼死了崇祯。但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最终激怒的是那些“士人”们,没有了“士大夫集团”支持的李自成,进了北京住进了紫禁城也还是“流寇”。当吴三桂们失去了对李自成的幻想之后 ,他失掉民心的速度和当初“得民心”的速度一样快,或者更快。

满清就是在明朝统治者失掉民心和“士子之心”继而民众再次对李自成们丧失信心之后,在明朝的“士子们”的帮助下用武力(包括明朝投靠的武力)迅速的入主中原。这个时候的满清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民心的。可以说满清是明朝的“士大夫集团”请进来的——利用满清的武力对付“明朝的(或者自己的)敌人”,但请神容易送神难。

从结果看,满清的统治者者显然是吸取了元代蒙古人的教训。尽管他们入主中原并非“民心所向”,但是在武力解决问题之后,他们采取的“主动融入”的策略确实十分有效。这种主动的融入的核心就是“争取民心”。

满清统治者争取民心的手段概括地讲就是两个方面“征服和安抚”。无论是征服还是安抚 ,满清都吸取了元朝失败的教训,如果说元朝对中原汉人采取的是“奴役”的统治的话,那么满清所采取的就是“奴化”的统治。这种奴化的统治手段重点是用在了“士大夫集团”身上,可以说满清获得“士子之心”是“先收买安抚再奴化”,然后以被奴化的“士人之心”奴化“民心”。当然满清和元朝还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满清在接受中原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态度和深度方面都要比元朝的蒙古人主动和深入。这其实也是争取民心的非常有效手段。

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但失去民心必然会失掉天下,而要想稳固江山社稷,最核心的支撑就是民心。


步武堂


在古代底层“贱民”不算人,没有选择权。唯一的反抗,就是最后的共同毁灭。

民心说白了是一堆散沙,没人聚拢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很容易被操纵。

再说民心所向,所谓的民心就是掌握部分话语权的知识份子和中上贵族阶层。民间舆论很多也是商人在操纵。

在生存面前,最后广大民意流向是谁有钱,谁拳头硬,民心就靠向谁。

明末法治、经济崩溃,官员贪腐,贵族也自私自利,再遇到小冰河期,天灾不断。最重要的是,jin商投靠满清,进一步加速明朝灭亡。

不要小看这些商人组织的投靠,一个几十万人的偏远少数民族,让Jin商几十年慢慢养成草原霸主!

它们走私违禁品,比如粮食、铁器、火器、先进技术、工匠等等。收买官员,出卖情报,支持起义,内外夹击,再霍乱朝堂,支持求和派,陷杀主战将军。

每一次攻城劫掠变身带路党,劝降守军,不降屠城。屠完城商人就收拢财物直接拉走,当做满清付账,高价卖粮食、铁器等等,满清军队最后撤退时带走物资。

满清收买了部分官员军官,又掌控经济、货币(钱庄),暗中操纵起义军,如果不是满清人少,其实明朝早就灭亡了!真的是全方位、长时间慢慢蚕食了大明王朝。

灭亡明朝它们功不可没!最后封为大清皇商!

看现在的米国颠覆各国政权就知道了,也会营造出“民心所向”!各种NGO组织背后物资支持。只要裹挟少部分民意就能形成浪潮,因为多数人都是沉默的大多数,没人组织的情况下没有制衡的力量。

掌控话语权就掌握民心!话语权又分很多项目政治、经济、舆论、文化、科技等等。比如先进也能代表民心所向!民心不是单一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某个群体。


黄河入海鱼


满清入关前,中原大地经过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等流寇的摧残,生产被破坏,人民朝不保夕,人民迫切需要安定,这时谁能让百姓定下来,谁就能得民心。满清正是在这时候占了优势!


逍遥1906


想听假话就是,清军入关得人心,历史虚无主义,伟大光荣正确。

想听真话就是,吴三桂宣传他借清军入关只为给崇祯报仇,消灭了李自成就走。欺骗了北方汉人,也欺骗了南明政权。也可以说是清军的战略忽悠完全成功,北方汉民就这样傻乎乎地引颈受戮了。同时也证明了史可法等东林党儒家文人之愚蠢,目光短浅,没有一点战略头脑和大局观。南明这手驱虎吞狼之计,和北宋的靖康之难,南宋的崖山之败,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跑你家小区画个圈圈,圈里的房子和财物都归我,你也变成奴隶身份,我现在问你,我得人心不?。


无私无畏征服星辰大海


明亡清兴。满清并未得民心,而是明朝已经失掉了民心,满清不过是择机下山摘了桃子。入关之前,明朝内部已经烂掉了,官员腐败,横征暴敛,四处搜刮民脂民膏,引起了民怨,百姓已经不堪重负,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就是顺势而起的,并且祸乱天下,引发了严重内耗,削弱了明廷的统治力。另外,崇祯在对付清军时采取了错误的政策,临战斩杀了袁崇焕、孙崇宗、熊弼时等高级将领和有功之臣,让天下人寒心,内外交困之下,明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大打折扣,这些都是江山易主的重要原因吧。


雄视天东


清朝入关时,明朝已经失去民心了,所以明朝丢了天下。每一个朝代到最后都一样,因为阶层固化,致使政府变得特别腐败,当政的不把百姓当人看,导致民心尽失,而造成百姓造反,或者在有外敌入侵时百姓不愿为当政的王朝出力,而最终丢失江山。至于说当时清朝入关时是否得民心,这个还不明确,只能说大多百姓是在观望。天下混乱之时,百姓也无法判断谁好谁不好,所以只在观望中。但当清朝当政之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这个时候就逐渐获得了民心,所以即使清初还有很多地方造反、暴乱,也都不成气候,都被镇压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经获得了民心,因此就得到了天下了。清末也是,满清政府失去了民心,外敌入侵时,百姓都观望看热闹,甚至帮助外敌入侵。但外敌却没有得到民心,所以他们打赢了清朝却没有得到中国的天下……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说一时的胜负,一时胜了,但如果不得民心,江山很快也会丢掉,秦朝就是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