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死前留下了11字的什麼遺言,幫後代逃過了殺身之禍?

歷史之趣味


作為朱元璋麾下最富盛名的謀士,劉伯溫其實在朱元璋當皇帝的第三年,就已經辭官歸隱,以後他只需要在每年元旦的那天,到京城參加早朝即可。不過,在洪武八年時,劉伯溫因為生病就沒有去參加這一年的元旦早朝。

朱元璋就聽說後,就特意派丞相胡惟庸帶著御醫去看望劉伯溫。結果,劉伯溫在吃了御醫開的藥後,病情發而越來越嚴重。

於是在這一年的二月份,劉伯溫就帶病前去京城朝見朱元璋,兵委婉向朱元璋說了自己因吃太醫開的藥而病情變嚴重的事情。但是,朱元璋聽後,只是不是不痛不癢的安慰了幾句,並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的措施。

這讓劉伯溫很心寒,所以在三月份時,他就動身返回家鄉浙江青田。幾天之後,65歲的劉伯溫自知來日無多,便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

劉伯溫當然知趣,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劉伯溫得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他便辭官歸老了。

後來,李善長也辭官了,朱元璋想讓楊憲接李善長的班當丞相,劉伯溫一聽,趕緊去勸朱元璋說:“不行,不行,楊憲雖然有丞相的能力,可是卻沒有丞相的心胸肚量。”

朱元璋聽了似乎也覺得有道理,所以又問汪廣洋能否勝任,劉伯溫又是一頓搖頭,說汪廣洋的肚量更小。

然後朱元璋又問胡惟庸是否勝任,劉伯溫還是搖頭說不行。

朱元璋一看,心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道是你劉伯溫想當丞相?於是,朱元璋開口試探道:“唉,看來也只有老先生最合適當朕的丞相了。”

劉伯溫急忙搖頭:“不可,不可,我這人太嫉惡如仇了,又不喜歡處理繁瑣的政事,讓我當丞相恐怕會辜負了皇上的厚望和恩情。更何況,這天下有才能的人太多了,只要皇上真想找的話自然能夠找到。但是,皇上您說的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丞相一職。”

劉伯溫的遺言

據《明史》記載:“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這是《明史》對劉伯溫遺言的記載,他把長子劉璉叫到跟前,拿出一本《天文書》交給劉璉說:“這個交給皇上,一定要告誡後人不要再去學這個了。”

後面劉伯溫還與次子劉璟說了一些話,主要是教他為官處世的道理,另外做了一份遺表交給了劉璟,交待他胡惟庸等人失敗以後,皇上一定會想念我,如果他有問你什麼,你就把這份遺表交給皇上。

從這些記載來看,劉伯溫告誡後人不要學《天文書》裡面的內容,然而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至今是一個謎。

結束語

劉伯溫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也非神仙,從他晚年的事蹟就可以看出,他也只是個普通凡人。

劉伯溫告老還鄉後隱姓埋名,從來不與官員來往。有官員化妝成農夫與他相見,後來官員表明身份後,劉伯溫嚇得連忙離開;劉伯溫被胡惟庸誣陷要佔龍脈做墓的時候,他馬上就回到南京城留在朱元璋身邊,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二是為了保全性命!


孤城影隨


答:劉伯溫臨死前沒留下過什麼“11字遺言”,他的兩個兒子都死得很慘,沒有躲過殺身之禍。

提問問題的網友應該是看演義小說、野史傳聞、民間戲說看多了吧?

劉伯溫病死於洪武八年(1375年),該年正月,他在京師感染了風寒,一直不見好轉,拖延到了三月下旬,自知去日無多,便由長子劉璉陪伴,並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大明帝都南京動身返鄉。

回到故鄉家中,劉伯溫停止了一切藥石調理,對兩個兒子交代了一些家中田產之類的後事。然後,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叮囑他們,要他們把這本書呈給皇上。同時又告誡他們,說劉家的子孫都不要學習這門學問。

最後,劉伯溫對兩個兒子大談了一番治國之道。

原本,這些治國之道他是想寫成一份奏章上交給朱元璋的,但是,考慮到政敵胡惟庸正吃香,自己這封奏章不一定入朱元璋的眼,於是放棄了。

他對兩個兒子說,今天我說的這些治國之道,你們可以謹記在心,等哪年胡惟庸倒了,皇上就會想起我了,可能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

劉伯溫病逝於該年(洪武八年,1375年)農曆四月十六,善終,享年六十五歲。

劉璉因為父親劉伯溫的原因,曾擔任過御史和江西參政的職務,政績還不錯,卻在洪武十年(1377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衝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劉璉的兒子劉畾的情況相比要好一些。

原因是朱元璋在劉伯溫死後好幾年,這才開始覺察到劉伯溫的好處,作為補償,就讓劉伯溫的後代繼承劉伯溫的爵位,亦即是讓劉璉的兒子劉畾繼承了原本劉伯溫的爵位。

但是,伴君如伴虎。

不久,劉畾觸怒了朱元璋,被趕回了老家。

建文帝和明成祖朱棣都曾想啟用劉畾,劉畾本人已心灰意冷,以守墓為由,堅決不肯入朝為官。

劉伯溫的後代才得以保存,開枝散葉,子孫旺盛。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劉伯溫的次子劉璟的下場也非常不好。

劉璟為人有謀略,曾給朱元璋部下將領唐勝宗出謀劃策,取得了勝利,得到了朱元璋的讚賞,被安排做了閣門吏,後來又安排他做了谷王朱橞的左長史。

在靖難之役中,劉璟是站在建文帝這一邊的。

建文帝失敗,劉璟就難逃噩運了。

劉璟被朱棣下獄之前,他還說了一句很硬氣的話,他對朱棣說:“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下獄後自縊於獄中。

所以說,劉伯溫臨死前沒留下過什麼“11字遺言”,他的兩個兒子都死得很慘,沒有躲過殺身之禍。


覃仕勇說史


朱元璋曾經頗為感慨地對劉伯溫說:“老先生呀,你可真是我的張子房呀!”

這句話雖然是在告訴劉伯溫,朱元璋很看重他,很信任他,可實際上卻也挖了一個坑,張良被劉邦誇得天花亂墜,但是最終卻只能辭官歸隱,劉伯溫豈能不知?

所以,朱元璋也是在試探劉伯溫,我的話說到這份上了,你劉伯溫到底知不知趣?

劉伯溫當然知趣,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劉伯溫得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他便辭官歸老了。

後來,李善長也辭官了,朱元璋想讓楊憲接李善長的班當丞相,劉伯溫一聽,趕緊去勸朱元璋說:“不行,不行,楊憲雖然有丞相的能力,可是卻沒有丞相的心胸肚量。”

朱元璋聽了似乎也覺得有道理,所以又問汪廣洋能否勝任,劉伯溫又是一頓搖頭,說汪廣洋的肚量更小。

然後朱元璋又問胡惟庸是否勝任,劉伯溫還是搖頭說不行。

朱元璋一看,心想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道是你劉伯溫想當丞相?於是,朱元璋開口試探道:“唉,看來也只有老先生最合適當朕的丞相了。”

劉伯溫急忙搖頭:“不可,不可,我這人太嫉惡如仇了,又不喜歡處理繁瑣的政事,讓我當丞相恐怕會辜負了皇上的厚望和恩情。更何況,這天下有才能的人太多了,只要皇上真想找的話自然能夠找到。但是,皇上您說的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丞相一職。”

這便是劉伯溫的知趣之處,也是他的聰明之處,在聽到朱元璋說“吾子房也”四個字後,他便知道朱元璋遲早會為了鞏固朱家的江山而向功臣動手,所以,他也很知趣地學起了張良——明哲保身。

朱元璋要升他的爵位,他不要。

朱元璋要讓他當丞相,他還是不要。

朱元璋一批准他歸老,他便迫不及待地回老家去了。

不過,縱然劉伯溫再怎麼知趣,他最後的結局實際上也談不上好。

劉伯溫辭官歸老之後隱居深山之中,每天喝喝小酒,或者手談幾局,過著悠哉悠哉的小生活,即便是青田縣縣令來拜訪他,他也不見。

後來,他知道自己的行蹤被青田縣令獲知後便又連忙換了一個地方,讓人找不到他。

只是是禍終究躲不過,胡惟庸為了報復劉伯溫,讓人陷害他,說談洋這個地方有帝王之氣,劉伯溫卻想佔據談洋作為自己的墓地,這擺明了是在造反!朱元璋當皇帝之後最忌諱的便是功臣,害怕功臣造反,所以聽了胡惟庸的這個讒言之後便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

劉伯溫一看便知道朱元璋終究還是懷疑自己了,於是,他急忙入京覲見朱元璋,一邊解釋一邊謝罪,為了消除皇帝的疑心,他只能待在南京,不敢回青田了。

也許是因為太過於擔驚受怕,劉伯溫到南京後沒過多久便病倒了,他突然一病不起,雖然讓朱元璋消除了不少的疑心,可是又懷疑他是在裝病,所以便讓劉伯溫的老冤家胡惟庸帶著御醫去探望他,最後才確定劉伯溫是真的病了,並且病得很重。

於是,朱元璋便讓人將劉伯溫送回青田去了。

1375年5月16日,劉伯溫回到家僅僅過了一個月,便一命嗚呼了。

劉伯溫在臨死之前,究竟留下了一句怎樣的遺言,又是否讓他的後代躲過了殺身之禍?

明史記載,劉伯溫在被朱元璋送回青田之後,病情愈加嚴重,他自知已經時日不多,於是叫來了兒子劉璉和劉璟,然後將手中的一本書遞給了劉璉,氣喘吁吁地對劉璉說了一句話:“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只見劉伯溫交給劉璉的書的封皮上赫然寫著三個字——天文書!

天下人皆知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象緯之學更是高深莫測,是一個能掐會算的“神人”,劉璉在看到《天文書》的時候心中便恍然了,也許這便是老爹為何如此厲害的原因所在了。

只是,劉伯溫的話卻如同一盆冷水澆在了劉璉的頭上,這本書你趕緊呈上去交給皇帝,另外,千萬別讓我劉家後人學習書中之術!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對自己一直心存忌憚,所以在臨死之前拿出了這本書,又讓兒子們和後代不要偷學《天文書》,為的便是讓朱元璋放心,為的便是讓朱元璋在自己死後能夠放過劉氏一門。

劉璉也聽從了劉伯溫的安排,可是,劉伯溫這句遺言終究也沒能保住劉璉和劉璟。

1379年,在劉伯溫死後僅僅過了四年,劉璉便受到了胡惟庸的陷害,最後墜井而亡。

劉璟的下場雖然足夠悲壯,但是也沒好到哪去。

1402年,朱棣靖難成功之後在南京稱帝,這時候,他突然想起了劉伯溫的二兒子劉璟,他知道劉璟此人頗有才能,為人也頗正值,所以想要拉攏劉璟,讓劉璟為己所用。

於是,朱棣派人去青田徵召劉璟入朝為官,不過,劉璟說什麼也不肯答應,只對朱棣派去的人說,我生病了,不去!

朱棣一聽便知道劉璟是在故意推脫,給自己難堪,一邊想著怎樣讓劉璟入京,一邊又想著教訓教訓劉璟,思來想去最後想出了一個辦法——直接派人逮捕劉璟,然後強行帶他入京。

劉璟入京後見到了朱棣,也不叫他皇上,仍然稱他為“燕王殿下”,然後對朱棣說:“殿下,即便你將來死了,你在後人的評價也絕對逃不過一個‘篡’字!”

朱棣一氣之下將劉璟扔到了監獄中,劉璟在獄中自盡身亡。

這時候,突然有人跳了出來,為了討朱棣的歡心,竟然建議朱棣對劉璟採取連坐的方式將劉氏一家全部治罪,但是朱棣考慮到劉伯溫對明朝有功,最終沒有這麼做。

所以,劉伯溫的遺言終究沒有能夠讓劉璉和劉璟安安穩穩地過完一生。

劉璉、劉璟一死,劉家便也徹底沒落了。


寧糊塗


11個字保佑後代千秋,一代神算子劉伯溫,機關算盡即使算得到天子,算得到死期,但卻終究敗給了未來,知曉天機,只能幸運一時,卻仍舊擺脫不了生死輪迴,不得不說是人間莫大的悲哀!

1375年的5月16號,,一代大軍師劉伯溫與世長辭,他的一生不可謂不傳奇

神機妙算彷彿天神下凡,準確預測他今後的運勢,擁有神的意志,卻最終敗給了人的肉體,古代帝王歷來沒有解決的長生不老問題,劉伯溫也同樣無法規避,關於劉伯溫之死,我們為此感到惋惜的同時,也不禁好奇,當時他的十一字遺言,究竟代表著什麼?

這是一個字和慈禧太后當時許下的三個遺願有異曲同工之妙,慈禧太后這輩子幹過的有悖常理之事,一件也沒讓後人幹,無論是女人干政、還是重用宦官,關於劉伯溫臨死前的十一字遺言,具體原話版本眾多,無從考證,但是,最主要的意思就是:劉家的後代不允許再學天機神學。

或許天機學的弊端,劉伯溫終其一生終於領悟。

人算終究躲不過天算,絕大部分未來的預測,也需要付出代價,一個人一生能夠利用的運氣和福祉就那麼多,天機神學也算是人生開掛秘籍,開掛必定要遭天譴,

即使僥倖你能夠算出自己所有的好運氣,提前將其享用,那麼終究有用完的一天,該償還的債遲早要償還,但如果你意外死亡或者僥倖能夠逃脫,一切因果就真的結束了嗎?其實不然。

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無疑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天敵

往往我們許多人做事不考慮後果,對於自然資源過度開採利用,無節制的索取,最終也必將承擔大自然無休止的報復,因為劉伯溫精通天機神學,所以他這一生過的並不算坎坷離奇,基本實現人生報負,但是他的這一切是以子孫後代的好運為代價的,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看劉伯溫死後子孫後代的命運,就可以發現!

劉伯溫的兩個孩子,最終死於非命,驗證了父債子償的道理

劉伯溫長子劉鏈,早年接受父親薰陶,雖然沒有刻意練習,不得不承認祖傳基因的強大,可能父親劉伯溫認識到這一切,趕緊告訴他的兩個兒子,切記再修行神學之時,已經算為時已晚了,長子劉鏈和他的父親劉伯溫也有一拼,精通天文謀略,得到朱元璋賞識,還任命他當江西參政。

畢竟他父親的厲害,有目共睹,假以時日,相信劉鏈即使不能超過他的父親,也可以與他的父親比肩,但是這一切卻遭到胡惟庸的羨慕嫉妒,認為將來他必定會威脅到自己的朝中地位,為人正直的劉鏈哪裡想到,人心的歹毒遠比,洩露天機可怕,最終他也被胡惟庸逼的跳井而死。

人算不如天算,算到命運卻不能改變最為致命

劉伯溫的二子劉璟,當時朱元璋想讓他繼承他哥哥的位置,但是他謙讓給了哥哥的兒子,後來朱元璋死後,劉璟被攆走侄子自己上位的朱棣任命輔佐自己,也可能是明知自己的命運,他死活不進宮,但卻更加招致朱棣反感,反而將他抓了回去,性格耿直的劉璟,面對朱棣也絲毫不肯下跪低頭,面對朱棣篡奪而來的皇帝更是不屑,這樣作死的行為,無疑讓朱棣大發雷霆,也最終難逃一死。

可以說,劉伯溫終其一生,成就自己,用盡了子孫後代所有的福祉資源

洩露天機,遭天譴,他一次次有違天道,還能數次轉危為安,也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拿子孫後代續命而已!但我們不可否認,劉伯溫確實厲害,!


歷史紅塵


我是一更歷史!

題主所說的11字遺言,應該是“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知”,但是並沒有幫助後代逃過殺身之禍,相對而言,他唯一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善終。

提到劉伯溫,很多人都拿他和諸葛亮相提並論。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劉伯溫明朝的開國元勳,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他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朱元璋性格雖如此多疑,但也將劉伯溫視為最信任的人。

自幼便聰明過人,他曾是家鄉遠近聞名的神童。劉伯溫帶著家人的期盼,12歲便考中秀才,23歲時一舉考中進士,成為了元朝的一個小官員,當了江西某縣的一名縣丞,協助縣令處理政務。

但是當時朝廷腐敗,制度不堪,劉伯溫懷著十分心痛的想法,最終辭退了官職。他想要尋得一個良人,幫助他建立新朝。

當時朱元璋發動了農民起義,而劉伯溫眼光高遠,他知道這是民心所向,劉伯溫順理成章地加入了朱元璋的陣營,幫助他規劃日後的去向。有了劉伯溫的幫助,朱元璋如虎添翼,很快他便成功地推翻了元朝暴政,建立了明朝。

(劉伯溫劇照)

1375年正月下旬,劉伯溫偶感風寒,朱元璋得知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但服用之後,身體有異樣,十分痛苦。

後來他也曾向朱元璋告知這事,說服用了胡惟庸帶的御醫開的藥,身體更加不適,但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

最終在5月離世,享年六十五歲。臨終前曾留下遺言: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知。

然而,他的兩個兒子真的善終了嗎?

長子劉璉,曾為考功監丞,兼試監察御史,文學修養很高,後來被胡惟庸黨威脅,墜井而亡。

次子劉璟,十分有才華。洪武十四年的時候,溫處葉丁香、吳達三造亂,當時朝廷派兵鎮壓,劉璟也參與出謀劃策,初露鋒芒,最終得到朱元璋的賞識,並稱讚道:不愧是劉伯溫的兒子。後來更是每年都召劉璟進宮覲見,可見朱元璋對他喜愛程度。

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首都告急。劉璟獻出計策,可惜無人採用,最終建文帝大敗,他也歸隱田園。

朱棣即位後,得知劉璟才華,想收之己用,便召他入宮。但劉璟認為朱棣的皇位是謀反而來,是亂臣賊子,不願與他豺狼為伍。

(朱棣劇照)

朱棣得知後,便下旨捉拿進京。劉璟見到朱棣後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貳”為由,堅決不接受官職。並坦言道:哪怕百年後,你的皇位依然還是篡位而來,這是抹不了的事實。朱棣眼見他鐵了心的不為所用,便將他打入牢獄,最終劉璟在獄中自縊。

那麼劉伯溫的這11個字遺言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正史也沒有完全記載,但他的兩個兒子確實下場都不怎麼好。

這個《明史》中都有完整記載:

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璟,字仲璟,弱冠通諸經。靖難兵起,璟隨谷王歸京師,獻十六策,不聽。令參李景隆軍事。景隆敗,璟夜渡盧溝河,冰裂馬陷,冒雪行三十里。子貊自大同赴難,遇之良鄉,與俱歸。上《聞見錄》,不省,遂歸裡。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

所以題主說的,劉伯溫臨死前留下了11字得遺言,幫後代逃過了殺身之禍,這個其實是不存在的。


一更歷史


劉基劉伯溫,關於他的說法有很多,有傳說甚至說他是武侯轉世,至於十一字遺言,多半是杜撰的。這裡就以《明史》為準,根據《明史》記載,劉伯溫臨死前的確留下了幾句遺言,先來看看是什麼。

首先一句是“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這句話是劉伯溫在知道胡惟庸當上了左丞相後,說的一句話,說完這句話以後,劉伯溫就憂病交加死去了。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胡惟庸這個人是個才智平庸但是很會溜鬚拍馬的小人。當時朱元璋想找人取代李善長的丞相位子,就問劉伯溫要選誰,說道胡惟庸的時候,劉伯溫直接說了一句“譬之駕,懼其僨轅也。”這句話啥意思呢,就是說胡惟庸就好像一匹劣馬,如果找他當丞相,那就好比劣馬駕車,早晚會翻車的。胡惟庸知道以後,十分記恨劉伯溫。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伯溫知道胡惟庸當上丞相以後,說了那麼一句話。他沒想到朱元璋還是聽信了李善長推薦,重用胡惟庸,這下天下蒼生有罪受了。在這之前,胡惟庸就有發作了,當時劉伯溫感覺到朱元璋表面對他很信任,實際上猜忌很深,再加上不少奸臣在位,他就提出隱居。結果胡惟庸居然找人中傷劉伯溫,說他給自己找有“王氣“的墓地,圖謀不軌。這個劉伯溫本來就有術士的本領,朱元璋是知道的,這一聽還了得,嚇得朱元璋直接把劉伯溫俸祿剝奪了。劉伯溫多聰明,趕忙進京找朱元璋解釋,而且說自己再也不離開京城了。就算這樣,朱元璋對他還是有所懷疑。可以說,劉伯溫這樣的境遇表面是胡惟庸陷害他,本質還是朱元璋猜忌心太重,不想讓他好過。所以後來他說出了“使吾言不驗,蒼生福也。”這話,說完沒多久,就死了。

在他快要病死的時候,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又說了兩句話。一句是對大兒子劉璉說的,“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原來劉伯溫將平生所學著成《天文書》,這可是劉伯溫思想謀略的大成之作。但是他要兒子趕緊把這個奉獻給皇帝,自己不要學習。實際上劉璉作為劉伯溫嫡長子,很容易被皇帝和胡惟庸盯上,劉伯溫此舉無疑是為了保護自己大兒子,也有讓兒子不要再做官的意思。不過劉璉還是做了官,並且劉伯溫死後四年就被胡惟庸繼續迫害,最後墜井而亡,相當可憐。

還有一句是對二兒子劉璟說的,“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連絡。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劉伯溫對小兒子說的話很多,顯然也比較看重小兒子。有道是劉伯溫神機妙算,他應該知道作為大兒子,將來必定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而小兒子會好很多,也會有更多的發揮餘地。不過他知道自己這個小兒子性格太直,所以讓他以後要委婉一點,而且胡惟庸在的時候一定要韜光養晦,等著胡惟庸敗了,再去謀求好的職位。

憑藉劉伯溫的本事,他肯定也看出來了,這個胡惟庸長久不了。很多忠心耿耿,老實本分的大功臣都被朱元璋害死了,等他回味過來,又如何對待見飛揚跋扈的胡惟庸呢,所以胡惟庸必敗。而劉伯溫和他大兒子可以說都是被朱元璋、胡惟庸害死的,朱元璋知道劉伯溫是個忠臣,他也不好意思了,所以劉伯溫小兒子一直都沒什麼事,估計也算是朱元璋的一種補償吧。

不過劉璟躲過了朱元璋,卻沒躲過朱棣。在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兩個人下棋,由於劉璟太實在,絲毫不讓朱棣,就給朱棣留下壞印象。朱元璋死後,劉璟輔佐建文帝,等到朱棣起兵造反,當了皇帝,劉璟堅決反對朱棣,後來被朱棣抓起來,在牢中自縊。

對於大兒子的死,劉伯溫可能會有心理準備,但是小兒子的死,劉伯溫未必就能算到。因為劉伯溫死得很早,他死的時候,朱元璋的太子朱標還活得好好的,如果不是朱標早死,那朱元璋也不會傳位給孫子建文帝,朱棣萬萬不敢篡位,劉璟說不定也不會被逼自盡。

只能說,劉伯溫沒有遇到一個好皇帝,他雖然輔佐朱元璋奪得天下,但是卻沒有辦法保全自己和家人,也是可悲。


一覽眾河小


我這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劉伯溫臨死前留下了11字的遺言,幫後代逃過殺身之禍,有人說這11個字是“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言”,於是劉伯溫的後代躲過朱元璋的猜疑而保全性命。然而,事實上劉伯溫的兩個兒子是死於非命!

  • 劉伯溫的大兒子叫劉璉,因為與胡惟庸那幫人發生了矛盾,於洪武十年被威肋,墜井而死;

  • 劉伯溫的次子叫劉璟,因為對朱棣篡位不滿而拒絕了召見,後被逮捕至京城,死於獄中。
  • 劉璉的兒子劉廌是劉伯溫的長孫,因為看到爺爺和父親的遭遇,無心再踏入仕途,歸隱故鄉過起普通人的生活。

以上就是劉伯溫後三世子孫的情況,這些後代死的死,躲的躲,哪裡有從劉伯溫遺言裡逃過劫難?其實劉伯溫是有遺言留給後人,不過不是11個字。

劉伯溫的遺言

據《明史》記載:“抵家,疾篤,以《天文書》授子璉曰:“亟上之,毋令後人習也。””

這是《明史》對劉伯溫遺言的記載,他把長子劉璉叫到跟前,拿出一本《天文書》交給劉璉說:“這個交給皇上,一定要告誡後人不要再去學這個了。”

後面劉伯溫還與次子劉璟說了一些話,主要是教他為官處世的道理,另外做了一份遺表交給了劉璟,交待他胡惟庸等人失敗以後,皇上一定會想念我,如果他有問你什麼,你就把這份遺表交給皇上。

從這些記載來看,劉伯溫告誡後人不要學《天文書》裡面的內容,然而這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至今是一個謎。

結束語

劉伯溫的才華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也非神仙,從他晚年的事蹟就可以看出,他也只是個普通凡人。

劉伯溫告老還鄉後隱姓埋名,從來不與官員來往。有官員化妝成農夫與他相見,後來官員表明身份後,劉伯溫嚇得連忙離開;劉伯溫被胡惟庸誣陷要佔龍脈做墓的時候,他馬上就回到南京城留在朱元璋身邊,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二是為了保全性命!

所以劉伯溫其實被神化的成分很多,他的後代從孫子開始沒有踏入仕途,不過卻繼承了他的“誠意伯”爵位,生活倒也不會過得太清苦。


水煮汗青


明太祖朱元璋是雄才大略的一代開國雄主,與漢高祖劉邦很像,都是出身貧苦白手起家,朱元璋曾經把劉伯溫比喻成張良,把李善長比喻成蕭何,實際上就是把自己比喻成劉邦,但朱元璋對待功臣比劉邦更加殘酷,至於這位神機妙算的劉伯溫雖然留下11字遺言,但並沒有幫兒子逃脫殺身之禍。

劉伯溫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且能掐會算未卜先知,他當然知道朱元璋把自己比喻成張良並非好事,因為曹操也曾經把首席謀士荀彧比喻成張良,但曹操最後還是逼荀彧自殺。


朱元璋因事要責罰明朝的開國丞相李善長,劉伯溫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

朱元璋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

劉伯溫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朱元璋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伯溫很好,可劉伯溫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伯溫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朱元璋接著問胡惟庸,劉伯溫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

朱元璋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

劉伯溫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

由此可見,劉伯溫不僅不徇私情,而且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雖然神機妙算,卻不適合做丞相。

何況朱元璋並不是真的想讓劉伯溫做丞相,皇帝要封一個人做官 ,直接任命就是,哪裡用得著徵求本人的意見,可見朱元璋並不是真正想讓劉伯溫做丞相。

劉伯溫當然知趣,公元1370年的時候,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劉伯溫得了一個誠意伯的爵位,可是到了1371年60歲的劉伯溫便辭官退休了。

退休以後的劉伯溫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劉伯溫因為在朱元璋面前說過胡惟庸的壞話,被當上了左丞相的胡惟庸所報復而奪去俸祿。

劉伯溫只能入京向朱元璋謝罪,留京不敢歸。

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劉伯溫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後更加痛苦的情形。



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伯溫相當的心寒,他知道胡惟庸下毒害自己的幕後元兇就是自己輔佐一生的皇帝朱元璋。

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知道朱元璋要自己死的目的以後,劉伯溫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儘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公元1375年5月16日,劉伯溫包病入膏肓,他臨死前對長子劉鏈和次子劉璟說道:“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

劉鏈、劉璟一聽“吾家封爵中絕”非常害怕,急忙問:“父親還有什麼交代的嗎?”

劉伯溫老淚縱橫 ,他知道在劫難逃,但仍然留下最後的遺言:謹記“我的後代切不可再學神算”,劉伯溫留下這句遺言後就含恨死去。

但人算不如天算,劉伯溫雖然神機妙算,但這句遺言終究也沒能保住兒子劉璉和劉璟。

公元1379年,在劉伯溫死後僅僅過了四年,劉璉便受到了丞相胡惟庸的迫害,墜井而亡。

公元 1402年,燕王朱棣造反建文帝靖難成功之後在南京篡位稱帝,朱棣突然想起了劉伯溫的二兒子劉璟,他知道劉璟此人頗有才能,所以想讓劉璟為己所用。

於是,朱棣派人去青田徵召劉璟入朝為官,不過,劉璟以自己生病為藉口說什麼也不肯答應。

朱棣勃然大怒,直接派人逮捕劉璟,然後強行帶他入京。

劉璟入京後見到了朱棣,也不叫他皇上,仍然稱他為“燕王殿下”,然後對朱棣說:“殿下,即便你將來死了,你在後人的評價也絕對逃不過一個‘篡’字!”

朱棣氣得暴跳如雷,將劉璟扔到了監獄中,並下令賜死劉璟。

雖然劉伯溫兩個兒子死於非命,劉伯溫臨死前預言自己後代的命運卻很靈驗。他說:“吾家封爵當中絕,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

劉鏈的兒子劉廌承襲了“誠意伯”爵位後,因得罪了權貴被革除了爵位。劉家的爵位就此“中絕”。

轉眼劉家繁衍生息經過了五輩後,也就是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明孝宗朱佑樘突然懷念起劉伯溫的功勳,下聖旨命人查找劉伯溫的後代。

當時劉伯溫的五世嫡孫因犯事被關進了監獄,朱佑樘一個聖旨把他釋放了,這還不算,還任命他為處州(浙江麗水市)指揮使(正三品武官),從此劉家後代逐漸又恢復了“誠意伯”的爵位。 這正應了劉伯溫的那句“然至五世後,應得武職,從茲可傳繼矣”的預言。

面對在劫難逃的命運,可見即使像劉伯溫這樣神機妙算的智者也無法改變,劉伯溫能算出後代的命運,卻無法改變自己被朱元璋胡惟庸逼死的命運,也無法改變兩個兒子死於非命的命運。


厚德載物49847


被喻為諸葛亮、魏徵再世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劉伯溫是明初著名謀臣之一。他早年曾為元朝的高安縣丞,為官清正。後輔佐朱元璋東征西討,為其出謀劃策,是明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他死後139年,也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公。劉基熟讀經史,尤精象緯之學。他登高望遠、足智多謀,對事物具卓越的分析、判斷能力,性格骨鯁剛正,被世人喻為蜀之諸葛亮、唐之魏徵,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與易學大師。卒於洪武八年(1375),享年65歲。


死因成謎

關於劉伯溫的死,歷來眾說紛紜,至今仍未蓋棺定論。劉伯溫到底是怎麼死的?

一直以來,對於他的死有三種說法:

一、被宰相胡惟庸下毒致死。劉伯溫為官政治清廉,非常堅持原則,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胡惟庸案發,是因為有人告密說胡惟庸陰欲謀反,在告密信中,羅列了胡惟庸的種種不法勾當,其中有一條是胡惟庸唆使醫生下毒謀害了劉伯溫。告密者曾是胡惟庸的親信,但他告密時胡惟庸已被誅殺。胡生前對這人十分信任,這人應該知道胡的許多秘密,他謀害劉伯溫,應該沒有異議。但也有學者認為,告密者是栽贓陷害胡惟庸,這也不是沒有可能。

二、第二種說法是朱元璋指使胡惟庸鴆(毒)殺了劉伯溫。劉伯溫在1375年前後得了重病,胡惟庸前去探視,據說是奉朱元璋之命去的。胡惟庸帶來御醫,劉伯溫吃了他開的藥後,病情反而加重,不久就不治身亡。 有人說,胡惟庸去探視劉伯溫,其實是奉朱元璋的密令神不知鬼不覺的除掉劉伯溫。這種意見經不起仔細推敲,如果朱元璋要殺劉伯溫,機會大把,比如借談洋事件就可以堂而皇之除掉他,何必等到他病入膏肓、即將油盡燈枯時才下手?

三、第三種看法是劉伯溫乃自然死亡,是正常病死的,沒有什麼謀殺。據史料記載,多年來,劉伯溫就有肝、肺方面的毛病,隨著年紀的增長,病情加重,後來他辭官時曾對朱元璋說自己身體內長了個瘤子,或許就是得了癌症(肝或者肺上有腫塊),是不治之症。

臨死前,他給兩子留下了十一字遺言

劉伯溫是位大學問家,著述甚豐,歸納起來大致有:《郁離子》、 《覆瓿集》、《春秋明經》、《犁眉公集》、《寫情集》、《天文秘略》、《玉洞經書》、《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三命奇談滴天髓》、《金彈子》、《一粒粟》、《地理漫興》、《效顰集》、《披肝露膽》、《百戰奇略》、《左元直指圖解》、《觀象玩佔》......還有真假莫辨、神秘莫測的《燒餅歌》。

或許正是這些著作流傳後世,才讓民間把劉伯溫視作一位能未卜先知、神乎其神的大預言家、魔法師。而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哲學家的劉伯溫,身上的光環在民間反而變得黯淡起來。

《明史·劉基傳》記載,1375年陰曆4月15日,劉伯溫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於是把長子劉鏈和 次子劉景喚到病榻前,準備交待後事。 他對兒子說:“劉氏後代切不可再學神算”。這大概就是所謂的11字遺言吧?他還用手指著堆在床頭的所有著述對劉鏈說:“我死後,把這些書都運到南京去,你還要告誡劉家的所有子孫後代,千萬不要看這些書,更不要學習象緯之法”。

劉伯溫嚴禁子孫後代學習詭譎莫測的玄學,疑似談洋事件給他造成了難以釋懷的傷害,令他刻骨銘心。他以精通術數名噪天下,最終卻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也算栽在術數上,這也算是對他人生最大的嘲諷吧, 令他耿耿於懷又無可奈何 。於是不許子孫後代學神算,或許是不願自己的絕學遺禍子孫吧,這也是他逃不過的宿命。

囑咐完長子,他又對小兒子劉景說:“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正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應與京師聲勢聯絡。我想給皇上寫封信,但現在胡惟庸在,就是寫了也沒用。待胡惟庸下臺後,皇上必思念我,會找你們,你就把我這段話說給他聽”。

劉伯溫死後,其家族再也沒出過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傑,但都平平安安,無災無禍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念其忠誠,召其長子劉鏈出來做官。 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獸性大發,先後誅戮3萬餘人。胡惟庸伏誅後,朱元璋突然想起劉伯溫論相之事。他假惺惺對劉伯溫幼子劉琛說:“我經常思念劉伯溫。他在這裡,滿朝都是黨,他卻一個也不從。他後來吃胡惟庸的毒藥,毒死了。如今胡惟庸謀反,被我斬盡殺絕,墳也被我掘了,也算為你父報仇了”。


劉伯溫死後,他的後代再也沒出過一個出類拔萃的人傑。劉鏈、劉景雖曾先後為官,但都循規蹈矩、平平常常,並未作出啥非凡業績。不過,劉伯溫為子孫後代積攢下一個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完的家底——無災無禍,平安順遂。史料記載,在整個明代,劉伯溫一脈雖不是很輝煌,但也不算太衰弊。1514年,正德帝追贈劉伯溫太師稱號,追諡文成。同時還點贊他:“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這評價雖然遲到了139年,倒也還算公正,並無任何拔高溢美之嫌。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朱元璋稱帝后,大肆屠殺桀驁不馴的功臣宿將,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太子朱標和皇孫朱允炆鋪路,以及穩定大明局勢。

而劉伯溫,作為功臣之一,朱元璋的“先生”,諸葛亮式的人物,自然也逃不過朱元璋那雙無情的眼睛了。


劉伯溫臨死前,特意寫下十一字遺言,讓兒子在他嚥氣之後,第一時間去南京找朱元璋

劉伯溫的《燒餅歌》十分出名,被譽為“中國歷史七大預言神書之一”,其中準確地預料到了後世數千年之事。相傳朱元璋當時正在吃燒餅,並有意考驗一下劉伯溫,就把咬了半口的燒餅蓋在碗裡,讓前來開會的劉伯溫猜,結果劉伯溫一猜即中。

朱元璋大驚,於是又請教了劉伯溫後世之事,並把這些對答總結起來,著成《燒餅歌》一書。雖然朱元璋不能確定劉伯溫的預言到底是不是準確的,但諸葛亮的《馬前課》、李淳風的《推背圖》,這些都是前代有名的預言書籍,而且大多都應驗了。朱元璋知道這世上確實會有這樣,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奇人異士,況且劉先生在建國之路上也很少有不中的,所以朱元璋選擇了相信劉伯溫。

雖然劉伯溫說出了今後數千年的運勢,但卻沒有當代的事情,這就讓多疑的朱元璋懷疑:劉伯溫是不是留了一手,故意不說出當今之事,至少推演一下往後十年的事,讓咱也可以體驗體驗啊!劉伯溫絕對是藏了一些東西,可能是對咱不利,也可能是對劉伯溫自己不利,所以他不敢說。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忌憚算是埋下了,之後劉伯溫回家養老,朱元璋特意讓丞相胡惟庸去給他送藥,是越吃越壞。而劉伯溫在洪武八年,拖著病體去和朱元璋求情,卻只得到了朱元璋一句“先生多慮了”的話,劉伯溫心灰意冷,回家後不到幾天就去世了。臨死前把兒子招到床前,留下十一字遺囑:子孫切不可再學神算預言。說完劉伯溫就嚥氣了。

劉伯溫去世後,長子劉璉在家中處理父親的喪事,次子劉璟飛馬入南京,除了報告父親的死訊之外,還把父親的十一字遺言呈給朱元璋查閱。朱元璋一看,心知肚明,劉先生這是在表白心跡啊!他知道咱是為了什麼要殺他,他也十分從容地去了。現在他留下這遺言,就是要告訴咱:不需要擔心那些預言了,因為他沒把自己的預知本事傳下去,劉家的後代不會洞察天機,自然也就不用擔心會被別人所利用,或者自己懷有不軌之心了。

朱元璋看完遺言,內心百感交集,畢竟劉伯溫對大明也是有功的,和自己又是知己之交。再三思慮之下,朱元璋就讓劉伯溫長子劉璉承襲誠意伯爵位,增加俸祿,在劉璉去世後,朱元璋還讓劉璟繼續承襲爵位,恩寵甚於劉璉。

可以說劉伯溫是成於天機,敗於天機,臨死前留下的遺言,也算是保護了子孫厚待的周全了。天機不可洩露,窺視天道命理之人,雖然能流芳百世,但卻絕對不容於當朝,或英年早逝,或禍害子孫,無一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