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去私訪,跟一農夫聊了幾句,為何氣的將縣令斬首了?

攝影維度361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極富有戲劇色彩,關於他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下面這個故事真實性有待商榷,但我們就仔細說說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他更能理解和體諒,社會底層人士的疾苦,有一天他閒來無事,出宮微服私訪,他帶領一干人等,來到了一片農田中間,朱元璋看到眼前的景象,心中不免驚喜,這是豐收的季節啊,百姓豐衣足食啊,朱元璋 心裡想著 突然看到遠處有一個穿著破舊的老農,便幾步走上前去和老農攀談起來,一開始全是客套話,朱元璋說:“老哥,今年的收成這麼好,肯定不愁吃穿了”只見這時老農 滿臉愁容,並 望天興嘆,朱元璋大惑不解,便問老農 如此這般不開心是何緣由?


老農 看了朱元璋一眼哀傷的說道:“收成隨好,但是還是食不果腹。”朱元璋更納悶了便問道:“這是為何?”老農接著說:“縣太爺除了讓我們交正常的額稅以外,收成的一半也得上交,自己的糧食都所剩無幾了”。朱元璋一聽大驚失色,心想自己管理的土地竟會發生這種事?我得狠狠的懲罰他。

朱元璋回宮之後,馬上找到了那個縣令,審訊了一番後, 那個縣令對自己的罪責供認不諱,朱元璋 氣聽到這裡氣不打一處來,真想我自己就是農民出身 你這樣和農民過不去,這不就是打我的臉嗎? 馬上下令把這個下令給宰了。



總結:這件事正史上,沒有 隻言片語的記載,只見於民間傳說,至於真假 那就更無從得知了。


佳寧姐姐說歷史


朱元璋在大家的印象裡總愛微服私訪,只要是去微服私訪,就絕對能查出事情來。這時候攤上誰,誰就該倒黴把命給交出來了。

我們先說朱元璋巧遇農民的故事。

那一次正好是天氣轉暖,老朱在皇宮裡坐不住了,他要出去看看,民間百姓的生活怎麼樣了?還有莊稼是不是成熟了呢?

本來這一路上,朱元璋看到把頭都壓彎的麥子,迎著金燦燦的陽光,還是滿心的喜歡的。

但是,當他見到一個老農的時候,聽了老農的一番訴苦,氣就不打一處來了。

原來要朱元璋在和老農聊天的時候,聽老農說,不要看這個莊稼馬上就要大豐收了,但是能給自己留下的不多。

朱元璋有點驚訝了,朝廷也沒有要上徵多少呀,為什麼會剩不多少呢?

朱元璋繼續和老農談話,最後他才知道,原來都是這個地方的縣令在作祟。事情的真相是,當地的老百姓除了給國家上繳糧食,另外,還要拿出收成的一半來孝敬縣令。

你說老朱聽到這樣的話,怎麼可能不氣的。

所以,他回去就把縣令給處死了。他在想為什麼這個縣令如此的膽大妄為呢?

原來他的朝中有人,正是每年要孝敬他們。在加上有什麼事,讓他們平日也照顧自己一下,所以,縣令就這樣魚肉百姓了。索性朱元璋就一查到底,把和這件事有關的所有官員全部給處死了。

當然了這個事情,是不是真實,就另說了。畢竟案情重大,朱元璋也不是喜歡隨便殺人的人,他只殺該殺的人。

民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辭,這說明朱元璋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

我們再說一個朱元璋殺瓜農的故事。

話說劉邦在一年夏天外出的時候,他碰巧走到了一片瓜田,然後看到了一個瓜農。這個瓜農看到跟隨朱元璋的幾個人,都是氣度不凡。

所以瓜農就主動給朱元璋切了一個瓜,但是,瓜農發現朱元璋吃瓜的時候有一個特點。

別人吃瓜,都是拿起半個瓜來,用勺子挖中間的,開始向兩邊吃去。

朱元璋卻恰恰相反,他是先吃邊緣的,最後吃中間的。

瓜農因為不解,他就告訴朱元璋,吃瓜應該先吃中間,然後再吃邊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吃不到邊緣,就不想吃了,最好吃的部位,沒有吃到,豈不是可惜了。

若是從中間開始吃,自然就不同了。

一個瓜只有中間的部位最好吃,這樣你可以保證每次一口,都是當前瓜的最好吃的部位。朱元璋細細品味,覺得也是這麼回事。

朱元璋又和老農說了很多話,他覺得這個老農很有見識。就想請他去朝中當官,但是,這件事被老農給謝絕了。他說祖上有規定,後人不能當官。

朱元璋只好悻悻而歸,但是,走到了半路,他還是派了人來,把老農給殺了。原因就是這樣的人才不能為我所用,始終是個禍害,留著不如殺了的好吧。

就這樣老農也一命嗚呼了,當然了這個故事,也僅僅是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漢史趣聞


朱元璋是歷史上最苦大仇深的皇帝了,他出身貧民,當過和尚,放過牛,做過乞丐,吃夠了欺壓百姓的貪官汙吏的苦,所以他當皇帝以後就勵志於整頓貪官汙吏,只要貪汙五十兩銀子以上,就被處以“剝皮植草”的酷刑。



有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訪,體察民情,見到一片莊稼長勢喜人,可是卻見一農夫對著眼看的豐收唉聲嘆氣。於是上前問明緣由,農夫說“這田種的沒意思,收成再好也不是自己的”!朱元璋大驚,你一句我一句聊了起來。原來此地縣令是朝中一名大員的侄子,靠著這層關係當上了縣令,無視朱元璋的三令五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僅讓農民交稅,還要把收成的一半上交給他,農民最後連飯都吃不飽!


朱元璋向來嫉惡如仇,對貪官汙吏和地方惡霸常以萬鈞之勢給以雷霆之擊!遇到這樣的貪官自然也不放過,當縣令被抓時還不知道怎麼回事,朱元璋亮明身份立了嚇癱了。回京以後,那位朝中大員也因此被殺。

朱元璋對功臣和貪官汙吏動輒就是各種殺!他殺了15萬貪官,手段也極其殘忍,雖然鐵腕下大明出現了難得的清廉之風,但是樹敵太多,依然有人知法犯法。在這一點上,相比雍正治貪,還是稍遜一籌。


墨梅逸清寒


這只是一個故事,正史中並無記載,但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勞動人民的心中是一位為民做主的好皇帝,畢竟所有的故事都不會是空穴來風,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故事。

朱元璋因為自己出身的原因,鼓勵農耕、獎勵墾荒、提倡移民屯田和軍屯,種植桑、麻等經濟作物,可以說歷朝歷代沒有哪個皇帝可以做到像朱元璋一樣對農民經濟生活如此關注。


這一天,朱元璋想出去老百姓的生活怎麼樣了,於是啥都不說換上常服,帶上兩個侍衛便出了宮。到了郊外看到長勢良好,不由得內心一陣欣慰。

想著自己的努力換來了收穫,老百姓肯定都過上了好日子。這個時候一聲嘆息,打破了朱元璋的怡然自得。


朱元璋抬頭一看,發現一個農夫在哀嘆連連。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料定這其中有內幕,於是便詢問起老農為何嘆氣不止呢?老農說到他們當農夫的,辛苦大半時間,可結果是好好的收成卻不是自己的,這才嘆息。

朱元璋一聽,心中佈滿了疑雲,在交談一陣後,朱元璋才明白了來龍去脈。


原來是當地的縣令上任後,多年來一直在壓榨農民,每家每戶每年的收成都要被當地縣令給霸佔一大半。如此一來無論收成多高,被縣令霸佔後,怎麼都是不夠一大家子生活的。

朱元璋明白過來了,他看到的只是表象,他們當農民的明著看守著一大片農田,可以讓一大家子生活無憂的樣子,可實際上,因為縣令的原因,他們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這不僅讓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幼時家窮,曾為地主放牛,有過被壓榨的經歷,體驗過底層的心酸苦楚,他對這些貪官汙吏深惡痛絕。

於是在回宮後,朱元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把縣令給抓了起來,處以極刑。縣令被抓時還哭爹喊孃的說要見皇上,在知道朱元璋來視察過他們縣以後頓時面如土灰。當地百姓在擺脫這些貪官汙吏後,日子也一天天富裕起來。


像素說


縱觀歷代帝王,對待官員,朱元璋絕對是最苛刻、最殘酷、最無情的一個。

朱元璋曾經公開表示,他這輩子最恨的一類人,不是殺人犯,也不是強姦犯,而是貪官。每每回憶起孩提時父母被活活餓死的人間慘景,他無不悲痛欲絕。


當年,淮西大旱之時,元朝政府曾經開倉放糧,然而救命糧經過官員的層層盤扣之後,到了百姓手裡,連米糠都沒剩下。當時但凡有口吃的,他的親人絕不至於餓死,說不定他也不會造反。

朱元璋對貪官恨的咬牙切齒。朱元璋規定,凡官員貪汙超過60兩,就要予以懲處,並且刑罰的措施非常殘酷,有斬首,有凌遲,有挖心,有剁手腳。

不僅如此,朱元璋給官員開的工資也是異常的低,明朝一品大員的工資800石糧食,隨官職大小依次遞減,到了七品縣令,就只有150石糧食了。


按照當時的物價,一石糧食大約相當於一兩白銀,也就是說,七品縣令辛辛苦苦一年只能掙150兩銀子。相比之下,宋朝七品縣令一個月的工資就是90兩,宋朝兩個月工資就比明朝一年的都要多。

明朝官員掙扎在貧困線和死亡線之間。

朱元璋還規定,百姓可以直接檢舉揭發腐敗行為,一旦發現官員有貪汙行為,可以立即將犯罪分子押送京師,凡阻攔者一律同罪。

這不,這天天氣大好,朱元璋就想出去瞭解一下官風民情,為了體察真實民情,防止走漏消息,朱元璋誰都沒告訴,他裝扮成員外的模樣,帶著劉伯溫以及幾個貼身侍衛就出發了。


到了郊外,朱元璋發現莊稼長勢良好,綠油油一片,心情大好,看來今天指定有個好收成啊!

朱元璋誇讚道:“今年年景不錯啊,看來這個地方官治理的不錯,值得表揚。”

一旁的劉伯溫附和道:“還是皇上您治理的好啊!”

朱元璋龍顏大悅,心裡美滋滋的,這時候,他們看到有個老農正在鋤草,朱元璋就讓人把老農叫了過來,他要親自問詢一番。

老農過來了,朱元璋和顏悅色地問道:“老人家,今年年景不錯,風調雨順,日子是不是越來越好啦?”

“好個屁!”老農不聽此話則已,一聽來了氣了,接著吐槽道,“糧食收的再多也沒用,還不夠交稅的。”


朱元璋臉色沉了下來,繼續問道:“老人家,現在大明已經減稅降費了啊,稅收已經減了又減,降了又降,現在只需繳納一成就夠了!”

老農說道:“政策是好政策,可是俺們這不執行啊,俺們這還是按照元朝執行的,一律繳納五成啊!”

“豈有此理!”朱元璋暴跳如雷,“走,老人家,隨我一同去縣衙,我當眾辦他!”

老農嚇了一大跳,心想這是何許人也,口氣居然如此之大。

到了縣衙,朱元璋親自審訊了縣令,縣令嚇得魂不附體,當場供認不諱,朱元璋就把縣令咔嚓了!

老農舉報有獎,朱元璋賞了他十兩銀子,老農屁顛屁顛地回去了。


一半秋色


我一直再想一個問題:《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主角應該換成朱元璋。如題主所問,類似的問題看到的太多了,朱元璋不是在私訪,就是走在私訪的路上。朱元璋閒著吃西瓜,或者和農民兄弟嘮嗑,或者沒事燒個酒樓,

所有看似無意卻是有心的聊天,結果不是哪個貪官革職查辦,就是哪個功臣人頭落地。朱元璋有那麼閒麼?他管著全天下的事,然後天下所有的事都得靠朱元璋決策,根據不完全統計,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內,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件事情,基本上夜夜加班,朱元璋如果穿越到現在,整個一位勞動模範,每天忙的要死,哪有機會微服私訪?

最不理解的是,微服私訪除了名頭好聽,還有什麼好?這恐怕是古代皇帝乾的最危險的事,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朱元璋就會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一旦喬莊打扮,沒人認識你個皇帝,想怎麼折騰你就折騰你。最可怕的是萬一私訪的事情洩露,有投機分子直接取而代之,或者被敵人知道行蹤組織刺殺。還有一系列各種意外,遇到個流氓投頭子欺負,或者不講理的地頭蛇,或者查辦的貪官狗急跳牆,再或者遇到人販子……總之皇帝不會輕易出宮,更別提微服私訪。

答案來了,看到朱元璋類似的事情,我們要學會分辨事情真假,和農夫聊幾句把縣令殺頭……可能麼?在古代嚴重的封建等級中,農夫敢隨隨便便指出縣令罪狀,然後和一個陌生人侃侃而談?除非這個農夫是錦衣衛!這種小故事為什麼能流傳出來,津津樂道?因為貧民出生的朱元璋,深知老百姓的生活不容易,當了皇帝以後對貪官更是嫉惡如仇,毫不手軟。他這種做法,深受老百姓擁護。於是殺的貪官太多,各種各樣的故事被流傳……


我不是易中天


有關朱元璋的故事比比皆是,凡是朱元璋微服私訪的,一定會發現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看上去並不那麼難發現,都是浮於表面的事情,難道朱元璋反腐的力度還不夠,還是民間編造野史的人存心為之呢!


話說,這一天,朱元璋再一次化裝微服私訪,朱元璋實際上長的很醜,我認為他化裝老百姓也能從他那張臉上看出他是誰!天氣晴好,秋高氣爽,空氣中傳來稻香的味道。

當走出京城到了城外,又是一番景色,到處都是稻田,沉沉的穀穗都深深地低著頭,朱元璋看到如此情景,和屬下說:看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啊!屬下自然是唯唯諾諾:是是,皇上說的對。


就這麼一邊走著,一邊聊著,不知不覺走了很遠,遠遠看到一望無際的稻田,當微風拂過,稻花的香氣迎面撲來,朱元璋於是站在田邊:你看著稻子長勢,今年能夠大豐收,老百姓不會餓肚子了。朱元璋話音剛落,旁邊站著的一位農夫用眼睛斜了一下朱元璋,說道:稻子長的再好,收成再高也不是老百姓的,老百姓改餓肚子還是餓肚子。


朱元璋聽到此話,心裡甭提有多不高興了,自己正看著眼前豐收的稻穀,卻被來了一句老百姓吃不飽,餓肚子的話,實在是掃興,但皇帝畢竟是皇帝,朱元璋來到這位農夫面前:不知道老者你剛才的話什麼意思?


老者忙答道:稻穀長勢是不錯,今年也能大豐收,但是政府的稅收太重了,我們種的糧食有三分之二都被政府收稅,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我們的,辛辛苦苦幹一年,到手的稻米沒剩多少,家裡人口多的根本就不夠吃,當然要餓肚子。

朱元璋大惑不解,現在朝廷不是已經減輕賦稅了嗎?怎麼這麼高!

老者答道:朝廷降稅,抵不過縣官老爺加稅!


朱元璋聽到此話後,急忙與老者告別,帶著屬下回了京城,到京城後,責成有司衙門進行調查,最終如老者所說,確實是縣官為了自己私立,私自增加賦稅,導致民眾被賦稅壓得喘不過氣來,吃不飽,朱元璋下令將縣官處死。


一蓑煙雨任平生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即老朱40歲時(1368年)在南京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年號洪武,史稱明太祖。

朱元璋在位期間,對各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政治上廢除了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加大懲治貪汙腐化的力度。

老朱在懲貪治腐這方面表現出了絕無僅有的冷酷無情,一旦查實官員貪汙,立馬剝皮萱草以儆效尤。



值得一提的是,老朱對農業生產十分重視,這裡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歷史上我國是一個農耕社會,也就是百年之前,咱們的老祖宗都是農民,老朱尊重歷史,以農立國。

其二,老朱對吃的東西有種天然佔有慾,這源於他從小家貧,7歲乞討四處碰壁留下的深刻記憶所致。

親們想想看,元末明初窮人多富人少,加上有錢的為富不仁,因此老朱經常三天兩頭吃不上一口饃,稱帝后,看到能入口的東西老朱都揣在懷裡。



基於這種原因,老朱十分關心農民的生活,為了瞭解民間疾苦,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決定微服私訪。

老朱帶上兩位隨從,換下龍袍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兩位隨從也是僕人打扮,三人一起出了南京城。

朱元璋一行三人,邊走邊暗訪。第三天來到了湯山縣,在田裡遇到了正在勞作的王老漢。老朱緊忙走上前,熱情地和王老漢嘮起了嗑。

大爺,我請教您老一個問題,“你知道稻杆兒和麥杆兒有什麼區別嗎?”原來老朱看到田裡的水稻,因此有一問,也是想考考老農。

老王對這個問題有點不屑一顧,太小兒科了,心想這人一定不是農民。老王略一沉吟道:“稻杆有三節,麥杆有四節”這就是區別。



老朱又問:“為什麼呢?”

老王伸了伸腰說道:“稻子是春天播種的,到了秋天就能收穫,總共歷經春、夏、秋三個季節,所以稻杆有三節;而小麥則是秋天播種,到來年夏天才能收穫,經歷了秋、冬,春、夏四個季節,因此麥杆兒有四節。”

我不知道老王說的是否正確,反正當時的老朱佩服得五體投地,心說這才是正南八北的農把式,等回宮後我一定加封他為大司農。

想到此老朱一低頭,發現有幾隻小蜜蜂正在稻花上採蜜,於是又問:“都說蜂蜜是甜的,你說有苦澀的嗎?”

老王答道:“假如蜜蜂採了黃連的花粉,釀出的蜂蜜就是苦的。”

大家應該知道最苦莫過黃連苦,但是我不知道蜜蜂因此釀出的蜂蜜是否就是苦的?(有人知道嗎?)

當時朱元璋一聽大喜,不由地贊出了口:“老伯真乃種莊稼的行家裡手,家裡一定有不少糧食吧?”

此話一說,老王臉上浮現出愁雲,發了一聲“哀嘆”道:“別提了,餓不死就燒高香了,哪裡有餘糧呢?”



想不到老王還是一個文化人,有感而發吟出唐代李紳的《憫農》詩:【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老朱一下子沉默了。

過了一會,朱元璋說:“老伯,我想去你家討口水喝可否?”

老王也幹完活了,於是說“好啊,咱們現在就回去。”

老朱的意思是實地考察一番,然後瞭解一下“為什麼種田的反而沒飯吃”這個問題。

到了老王家中,老朱有一種重溫他的童年記憶一般,老王家和自己從小的家毫無二致,一樣的家徒四壁,一樣的赤貧。

老朱問老王:“我看你種的地也不少,為何沒有餘糧?”

老王憤憤地說道:“還不是叫當官的搜刮去了,縣裡定了許多眼花繚亂的苛捐雜稅,七交八交就把糧食交沒了,哪裡還有餘糧呢?也不知道朱皇帝如何管理的這些官員?天天剝皮實草,可是貪官汙吏卻不見少!”




老朱聽著老王的話,臉上紅一陣白一陣,渾身有點不自在,喝了一口水急忙告辭了。

老朱再無心情明察暗訪,回到了皇宮,傳旨湯山縣令進宮彙報工作。

經過刑部的審問,縣令招供了巧立名目盤剝農民的問題,老朱勃然大怒,下令將縣令推出去斬首。

三天過後,老朱委任老王為大司農。這就是朱元璋微服私訪和老農嘮嗑,然後斬了縣令的經過。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當上皇帝的人,因為他吃過底層人吃過的苦,他懂得底層人民有多麼的不容易。

所以,在他當了皇帝之後,他特別能體桖民情。

一旦有官員魚肉百姓,這件事若是被朱元璋知道了,那是準會被殺頭的。

據不完全統計,朱元璋一朝殺掉的貪官,就有十幾萬。

可見,朱元璋是想殺盡天下貪官的。但是,我們單看他殺的如此多的貪官的數量,就知道殺盡貪官是不可能的。畢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人家好不容易,學完聖賢書,走上仕途之路。這一路走來,不可謂不艱辛。就衝這個,人家當了官,也得那麼意思意思得,弄幾兩銀子花花吧。

最終,朱元璋不得不制定各種刑法,來處置他們。

只要你們為民請願,貪汙的不是那麼多,還說的過去,那就放你們一馬吧,畢竟生活不易呀。

但是,一旦遇到什麼貪官巨盜什麼的,朱元璋是絕對的零容忍,絕對的要殺頭的。

這不是有一年,朱元璋又去民間考察民情去了嘛。

正好那時候是麥收季節,金燦燦的麥子,在陽光下看起來十分的喜人,朱元璋也為農民有個好收成而感到高興。

可是,當朱元璋遇到一個農民的時候,這個農民望著即將豐收的麥田,卻是愁眉苦臉,望而興嘆。

朱元璋很是不解,他想了解了解,為什麼面對大豐收的時候,農民臉上沒有喜色。

於是,朱元璋就和農民聊了起來。

這一聊天,朱元璋聽到後,自是氣憤不已,他恨的是牙癢癢,一個小小的縣令,竟然敢如此的魚肉百姓。

原來呀,朱元璋得知,這個縣裡的縣令,仗著朝中有人,竟然對人民橫徵暴斂。他們不但讓農民正常的交賦稅,而且還要把收成的一半上交給他。

這也就是說,農民基本上一年多的收成,全部都上交了。這樣的人朱元璋不殺他,難道留著他過年嘛。

索性朱元璋就把這個人,和朝中的那個和他有關係的大臣一起給送上了屠場。

一般朱元璋遇到這種事,都是選擇殺。

當然了朱元璋若是遇到好的人,他也會提拔重用的,正如有一年他在避雨的時候,和一個叫董茂的人聊了起來,他覺得這個人,還是很不錯的,對事物有看法,有見解。索性,就提拔他為千戶了。

總之,朱元璋就是這麼一個愛恨分明的響噹噹的漢子,就是百姓心中的好皇帝。就是貪官眼裡的惡神。


史學達人


朱元璋作為一個布衣天子,從一介草民成長為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事足夠勵志,也足夠傳奇。也正是因為朱元璋經歷的傳奇性,民間留下關於朱元璋的故事也是特別的多,真真假假都有,比如說火燒慶功樓,比如說微服私訪遇瓜農。


不管民間傳聞如何,朱元璋在位期間,確實是中國封建時代難得為農民考慮的皇帝。也許是朱元璋的出身讓朱元璋對於貪官汙吏無比痛恨,終洪武一朝,朱元璋都在與貪官汙吏做鬥爭。

這不,朱元璋又出去微服私訪,聽到一個老農的嘆氣聲,遂走向前和老農聊了起來。和老農聊完之後,朱元璋怒氣沖天,把縣令給殺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朱元璋朱元璋登上皇位,大家都知道,每一個朝代更替,總會“江山一片破碎,只剩斷壁殘垣”,明初洪武年間,人口減少,土地荒蕪,軍隊供給成了最大問題,直接威脅著中央集權的統治和鞏固,一方面,國庫空虛,明初,政治勢力尚不穩定,百姓沒有安居樂業的保障,另一方面,人口減少,土地上缺乏充足的年青勞動力,這就從根本上導致了農業問題的擴大。



在朱元璋執政期間,多次頒佈發令,免除徭役,勞役,鼓勵生育,振興農業,修繕新建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農業。從根本上來講,農業是民生之本,民生是國家之本。

前邊說到,朱元璋出身貧農,自幼挨餓受凍,他自然明白老百姓沒有飯吃,沒有糧收的苦衷,在落後的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下,農民是以個體戶為經營單位的,自給自足全靠天時地利,但是沒落的封建統治卻重重的壓在了農民的頭上,沉重的賦稅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兒來。朱元璋聽見老農的苦衷,自然“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故事還原一下,朱元璋微服私訪,走到一片田地前,黃油油的稻穗燦燦發光,一望無際,朱元璋甚是興奮,“收成如此甚好”,這時傳來一嘆息聲,朱元璋詢問原因,老者拭淚嘆息“賦稅沉重,收成再好,減去所交,溫飽也無法保障”,朱元璋聽到這話,這還得了?反了這群狗官了!這其實不難看出,朱元璋的另外一個特點,朱元璋討厭貪官汙吏,有歷史表明:朱元璋在後期極愛懲罰貪官汙吏,前前後後共殺了將近十五萬人。從這不難看出,朱元璋對貪官那可真的是恨之入骨了啊。


朱元璋在位期間,一方面重視農業,另一方面就是懲治貪官。有時候一件事兒,就涉及上下級上萬官員。史書記載:朱元璋專門對待貪官的辦法,命令將其處死之後進行扒皮,用人皮和稻草,紮成稻草人,用以警示其他官員。所以在朱元璋執政期間,居然出現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貪官最少的時期,貪官甚至在當時絕跡於世了。如此嚴格的制服,就是為了讓官員真正為老百姓幹實事兒,而不是剝削老百姓。

朱元璋在朝時期,為了讓農民們可以生活得更好,他針對當時的農業進行了很多的改革,為的就是讓老百姓吃得飽,穿的暖,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為人民的統治者,他主張積極引進海外的種子,以達到增產保量的目的,讓百姓從根本富裕起來,永遠脫離災難,永遠都不要回到他的當初。

朱元璋自己多次頒佈重視農業的法規條例,如此重視農業,竟然不知道農民生活困苦居然是出在這群貪官身上,肆意加重賦稅,胡亂搜刮百姓錢財,畢竟自己農民出身,自己深有體會,以前是異族統治,不拿老百姓當人看,既然我都那麼重視農業了,你們這些貪官們居然還敢私自收斂稅收。所以對於官員欺負農民的行為非常地痛恨,一怒之下殺了縣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