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蘊齋萬題方
漢朝衰敗之際,各地都有了新的實際上的統治者,如曹丕據北方,劉備據蜀地,孫權據東吳。大家都有稱帝的迫切願望,也都在靜觀其變。曹丕和曹植的立嗣之爭,讓曹丕覺得一切來的都不容易。曹操死後,曹丕顯得迫不及待。在做了一些面子工程,鞏固權位後,終於於公元220年代漢稱帝。由於他父親曹操立下的不世之功,以及他自己也做了一些功課,他的稱帝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
劉備一直以劉氏後裔、漢室正統自居。得知曹丕代漢之後,自稱漢中王的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國號“漢”。因在蜀地,一般人都稱其為“蜀漢”。所以說,劉備稱帝也是佔領了道義的制高點。蜀漢一直將北方的曹魏作為主要敵人,勢不兩立。
最後再來看東吳的孫權。孫權作為東吳的實際統治者,地位是非常牢固的。他也想稱帝,但是沒有稱帝的條件和理由,最好的辦法就是給稱帝找一個最恰當的時機。時機終於在公元229年來臨。當時魏明帝剛好繼位,吳蜀聯盟關係融洽,國內也十分穩定。孫權一看,時機成熟,馬上稱帝,建立了吳國。足足比劉備晚了八年。
事實證明,孫權晚點稱帝的策略是正確的,因為以前不但稱帝的時機不成熟,國內的事情也很多。曹丕稱帝前夕,為了建功立業,親自率大軍南下征討東吳。孫權因為剛剛和劉備爭荊州,導致兵戎相見。現在曹丕南下,為避免兩面受敵,只好用珍奇玩物,奇珍異寶等討好曹丕。並向曹丕稱臣,曹丕也沒有打敗東吳的底氣,同意了孫權的請求,冊封其為吳王。
孫權向曹丕稱臣並不是出於真心,而是權宜之計。曹丕也不是傻子,就讓孫權把他的兒子孫登送到魏國作為人質,孫權當然不幹。公元222年,曹丕以孫權不送人質為由,攻打東吳。孫權一邊調兵遣將,一邊派使臣到白帝城向劉備求和。劉備夷陵之戰敗後,當然也願意議和,這樣孫劉再次聯盟,孫權造勢以疑兵之計退魏國之兵。
孫權晚稱帝的8年裡,東吳隨時遭受魏蜀兩國的同時進攻的危險,這時候夾起尾巴是正確的。公元223年,群臣就多次勸孫權即帝位,孫權均拒絕,群臣不解,最後沒有辦法,孫權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我何嘗不想早日稱帝,只是過早稱帝,會招致魏國征討,蜀兵犯境,如他們同時進兵,我們腹背受敵,就會很危險了,請諸君理解我低屈的本意”。這樣一來,孫權晚8年稱帝就不難理解了。
西從頭越
就兩字
不敢
要知道,曹丕首先稱帝,那是受漢帝禪位,明正而言順,乃天下正統。
劉備稱帝,打得是興復漢室的旗號,誅盡曹賊,還於舊都,這是佔據大義。
所以曹丕、劉備先後稱帝,都是各有各的理由,在天下臣民的面前都說得過去。
而他孫權。
拿什麼理由稱帝?
孫權本身就是漢帝冊封的吳候,魏受漢禪位,代漢而立,孫權從名義上就應該是魏國的臣子。
如果此時孫權也效仿曹劉,悍然稱帝,勢必就會遭到天下百姓的口誅筆伐。
民心可畏啊
孫權不可能將自己放到天下大義的對立面去,這是其一。
其二,孫權對於魏、蜀兩國的實力還是頗為忌憚的。
孫權擔心自己一旦稱帝,會不會招致魏蜀兩國的圍攻?再加之劉備死後不久,諸葛亮就開始頻繁對魏國用兵,孫權心中也存了一種觀望的態度。
看看魏、蜀兩國的發展形勢,自己再作定奪。
但是孫權心中也著急啊,必定作為一位割據天下的雄主,必然不甘兩位昔日敵手紛紛稱帝,而自己只能委曲求全的稱臣。
終於,時間來到了公元228年,爆發了歷史上極為著名的石亭之戰!
周魴斷髮賺曹休
一戰之下,魏國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魏國大將軍曹休更是折戟於此,孫權頓時信心大漲。
西北地區蜀魏相持不下,而東吳卻能一戰擊潰曹軍十萬大軍
這就說明魏蜀吳三國之間,軍事差距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嘛!
於是乎,在石亭之戰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悍然稱帝。
此時蜀國全力北伐,無暇他顧,再加上掌權的諸葛亮主張孫劉聯盟,便承認了孫權的地位。後世之所以不承認蜀漢是漢室正統,或許就和蜀漢承認了吳國地位有關。
而魏國一方面被蜀國糾纏,另一方面又新敗於東吳,只能坐視孫權稱帝。
盜帥夜留香YE
首先,你有稱帝的理由嗎?看看曹丕和劉備是怎麼稱帝的。曹丕在他老子曹操死後沒多久就逼迫天子禪位,自己做起了皇帝(皇帝讓給我做的,不能怪我);而劉備呢,是皇族血統,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稱帝,有合法的理由;反過來看看孫權,你有什麼理由稱帝?好吧,那就先抱曹魏的大腿,接受吳王的封號,雖然是王,稱帝只是個稱謂,暫時先過渡下。
其次,東吳的實力也不是最強的,如果也貿然稱帝,曹魏和蜀漢斷然不會允許,而且東吳內部的士族,心還是向著漢室,也都認為你孫權還是一個諸侯而已,內部外部的條件都不成熟,他孫權也只好暫時作罷。不過養精蓄銳的東吳更是憑藉夷陵之戰和石亭之戰分別大敗蜀漢和曹魏,實力也漸漸做大了起來,而一心北伐的諸葛亮似乎幫了東吳一把,就在蜀國與曹魏激戰正酣,都無暇顧及東吳,而東吳呢,自然笑納這個機會,於是在等待八年之後,孫權如願登上帝位,現成真正的三足鼎立。
農夫說歷史
曹丕稱帝的時候,孫權和劉備因荊州問題反目成仇,戰爭一觸即發。孫權為避免兩面作戰,向曹丕稱臣。後來曹丕果然沒有介入夷陵之戰。
次年,劉備稱帝。這個時候孫權雖然力量強於劉備,心裡當然也想稱帝,但他不敢,因為劉備準備大舉進攻東吳。夷陵之戰孫權擊敗劉備,但孫權仍然不敢稱帝,一方面孫劉敵對關係沒有破局,另一方面孫權名義上仍是曹丕的臣子,一旦稱帝必然會遭致魏國討伐。
孫權明白,稱帝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修復吳蜀同盟關係,二是軍事上打擊魏國。第一點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之初就已經實現。第二點孫權必須等待機會。
公元228年,這個機會來了。東吳鄱陽太守周舫向魏國大將曹休詐降,曹休中計。東吳與魏國發生石亭之戰,大敗曹休,此役扭轉了魏吳之間攻守之勢,魏國很長時間沒能組織對吳大規模戰事。蜀國也在策應吳國北伐魏國,孫權有很好的內外環境,稱帝的時機成熟,次年孫權正式稱帝。
羽書遲
- 曹丕220年稱帝
- 劉備221年稱帝
- 孫權229年稱帝
之前我們在許多話題中都提到過,人的野心是逐漸培養起來的。到了曹丕時期,天下局勢已定,曹孫劉三分早已有了稱帝之心,就看誰邁出第一步。很明顯,劉備和孫權都沒有實力和資格第一個稱帝。
魏國佔據天下大半,實力最強,且有獻帝在手,於是曹丕邁出了稱帝這一步。在平衡了內部勢力和利益之後,經組委會決定,曹丕當選稱帝。
曹丕稱帝后,劉備的機會才到來。因為劉備集體的政治口號一直是匡扶漢室,如今漢室不復存在,作為漢皇后裔的劉備自然就擔起了再造大漢的重任,在經過一番準備之後,也在第二年當上了皇帝。
然而孫權卻沒有稱帝,而是向魏國稱臣,封吳王,直到229年才稱帝。【為何拖了這麼久?】雖然孫權提領江東多年,政權各方面都十分穩固,但孫權沒有任何稱帝的理由。說到這裡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因為演義尊劉貶曹的思想,在大家心中就決定東吳存在感很低。其實真實情況是南北魏吳之間常年發生戰事。【曹丕登基後也大舉南下伐吳】
若孫權也跟著湊熱鬧一起當皇帝話,無疑只會增加來自魏國的軍事壓力。
那為何229年的時候孫權就敢當皇帝了呢?
那我們就要看一下那時(229年)的局面。229年的時候,曹丕已經病逝多年(226年病逝),而蜀漢方面也在227年開始著手準備北伐,228年正式出兵【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聲勢最大的一次】
隨著蜀漢的北伐,魏國方面便把軍事重心轉向西北方面。此時正是東吳的機會!此時的東吳該做什麼?要麼配合諸葛亮出兵伐魏,要麼趁著蜀魏交兵,自己先把夢想實現了【稱帝】
孫權選擇了出兵,石亭一戰大敗魏大司馬曹休。【各方面時機都已經成熟了,又在軍事方面重挫魏國。此時魏蜀交兵,蜀國要依賴孫權,魏國也無暇東顧。此時稱帝正好】
左將軍
我們先看看孫權稱帝的時候,自己怎麼說的吧:
皇帝臣權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后帝: 漢享國二十有四世,歷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氣數終,祿祚運盡,普天弛絕,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奪神器,丕子叡,繼世作慝,淫名亂制。權生於東南,遭值期運,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時行罰,舉足為民。群臣將相,州郡百城,執事之人,鹹以為天意已去於漢,漢氏已絕祀於天,皇帝位虛,郊祀無主。休徵嘉瑞,前後雜沓,歷數在躬,不得不受。權畏天命,不敢不從,謹擇元日,登壇燎祭,即皇帝位。惟爾有神饗之,左右有吳,永終天祿。這是孫權稱帝的時候,發佈的一個告天文。孫權自己說的很明白了:曹丕篡了漢家天下,曹丕死了之後,曹丕的兒子曹睿繼續“淫名亂制”,所以,我孫權也要成天意,當皇帝了。
換句話說,孫權是趁著曹丕死了,曹睿年幼,認為曹魏內部弱亂,才趁機稱帝了。這時,離曹魏曹丕稱帝剛好八年。
事實上也是如此。曹丕公元220年稱帝。劉備在公元221年旗幟鮮明,反對曹丕篡漢,自己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稱帝。剩下的孫權比較尷尬。
自己稱帝,名不正,言不順。
如果反對曹丕篡漢,那就要和劉備一起,歸附劉備,畢竟人家劉備可是劉漢的血脈。但是歸附劉備,一則沒有什麼太好的下場,馬超就是個例子。再則,恐怕孫權也不甘為劉備服務。
如果立即反對曹丕,恐怕會招致曹丕的掃滅。因此,當曹丕稱帝后,首先封孫權為吳王,孫權是接受了的,也就是說,孫權是接受了曹丕的改制稱帝的。
曹丕年紀輕輕的,突然死掉了。大家都措手不及。蜀國的諸葛亮看到了機會,立即開始了北伐。
孫權也看到了機會。利用魏蜀交戰期間籌備稱帝。並於229年在武昌正式登基,國號吳,改元黃龍。
煙花三月09
孫權為何在曹丕稱帝后九年才稱帝,這話千繞萬繞綰個繯,仍然在荊州問題上。
劉備與龐統去西方找地盤時,把荊州交給關羽諸葛亮。不想龐統死在落鳳坡,諸葛亮就走了,荊州就由關羽自己來治理。由於東吳要討,關羽不給,一來二去就結了"樑子",孫權恨死關羽了。呂蒙白衣襲荊州,捉住關羽,立即殺掉。
劉備大怒,要為二弟報仇。此時他己當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稱帝,誰都勸不住。孫權百般求和,劉備不許。孫權為避免西方(蜀漢),東方(曹魏)二線作戰。不得己向曹丕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就一直委屈地當了幾年吳王。
曹丕稱帝,所有條件都具備,他老爹曹操己經把通向帝制的路掃乾淨。所以,這曹丕就首先稱帝,滅了大漢幾百年煙火。劉備一向以"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己任,所以,為了光復漢江山,他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哭了一通之後,不得已登上帝位。本以為圖天下為本職的,誰想,他一上任卻要顧私,廢公濟私,要為二弟雪仇,任了誰也勸不住。
孫權看他二人都稱帝了,曹丕無禮索要寶物,劉備執意強兵壓境。他顧都顧不過來,還敢去稱什麼帝?
再說,己經向曹丕稱臣,曹丕不聽劉燁滅吳上策,接受孫權投降,也對得起孫權,孫權當煞投桃報李,不會在曹丕活著時稱帝。
此時,劉備死於白帝城,剛入葬之後,南中叛亂。當年劉邦手下的"仇人"雍齒",因為豐地問題,讓劉邦恨得牙痛,每每想殺掉,又因功勞大,沒敢下手,後來分封到什方,作了什方侯,他的後代雍凱就在此時唆使南中酋長孟獲,高定等趁吳蜀爭戰的間隙叛亂。諸葛亮急得不行,派人結好東吳孫權,又在國內準備錢糧兵員,準備南征。
曹丕死後,明帝上位,曹休同東吳惡戰一場,東吳打勝了,打勝了之後當然就該有所作為,才對得起朝臣百姓。孫權這時既無蜀漢之憂,又無北方壓力,乃於公元229年稱帝。
曹丕於220年稱帝。
劉備於221年稱帝。
孫權於229年稱帝。
至此,三國真正鼎立起來。走向相持穩定階段。諸葛亮北伐,常找孫吳在東方策應。孫權也就不傷筋動骨地動一動,算是應承了盟友之請。而他卻在平穩發展,不似蜀漢過早衰敗,也不像曹魏養虎為患,替人作嫁衣。
劉一千五
三國時期,曹丕稱帝第一是因為曹操為他掃除了大部分障礙。第二曹丕作為新一代對大漢沒有多大顧忌。第三曹丕生活在曹操的權力之下,有想要掌握權利的慾望。
劉備常以漢室自稱。當曹丕稱帝后,作為正宗漢室的劉備也不甘落後,也要稱帝。第一可以借漢室的名義吸收人才。第二可以和曹丕的地位相等,在政治上平等。
孫權稱帝這麼晚是有原因的。其一:孫權沒有正當的名義去稱帝。曹丕通過漢獻帝禪讓,而當皇帝可以算是名正言順。劉備說自己是皇叔,自己也算名正言順。而孫權只是一個吳侯,沒有正當理由去稱帝。 等曹丕劉備死後,天下百姓也差不多接受了。孫權才稱帝的。其二:當時劉備出兵攻打孫權,為了得到曹丕的幫助,孫權不成稱帝而稱吳王。第三是孫權的地盤還沒有穩定,經常有人作亂,孫權需要時間平定。
秋風流月
史事顯微鏡
曹丕廢漢稱帝,是大勢所趨,曹操已經幫助曹丕稱帝鋪好路,九錫魏王,北方大定,天下九州已得大半,漢獻帝早就是傀儡一名。劉備一直以漢室正統自居,曹丕稱帝,劉備肯定要立刻稱帝表明自己漢室正統立場,而劉備稱帝后第一個命令就是東征,此時孫權如果稱帝,曹丕肯定不會幫忙,只有當孫子做吳王,為什麼8年後稱帝,因為濡須口之戰孫權獲勝才有底氣稱帝。